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書店與一座城市的愛恨情仇》
文/jc


「地方是一個人生命地圖裡的經緯。它是時間與空間的、個人與政治的。充盈著人類歷史與記憶的層次區位,地方有深度,也有寬度。這關涉了連結、圍繞地方的事物、什麼塑造了地方、發生過什麼事、將會發生什麼事。」 —Lucy Lippard,《地域的誘惑》

.
#前言
以下文字寫了很久,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寫,是寫得血淚斑斑。這中間歷經香港反送中抗爭、浮光兩週年,以及莫名其妙因為按讚而惹來的友誼決裂之禍。其間更因為怕人誤以為我情緒化只為反對而反對,所以力求客觀蒐集資料、努力讀書,重新回頭讀了大衛哈維《資本的空間》、Tim Cresswell《地方》、珍雅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同時補強了本地自製左岸出版的《反造再起》、《反造城市》。在閱讀的過程裡,越來越理解自己為什麼對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X天後消失的書店」這麼地難以釋懷。我們很容易因為書業和出版市場萎縮下滑,因而全然地敞開雙臂擁抱任何一家新開張的「書店」;即使這家書店只存在幾天、幾個月,在這個一切「發生」都行將消逝的時代裡,我們還是覺得萬般美好且欣然接受。只因為,「多一家書店總比少一家書店好。」這個理由說出來,幾乎就現場鴉雀無聲。

城市裡的書店,很接近一種寓居(dwelling)狀態。而這種寓居,是自然生成的,人、事/物、地方的自然連結。其中有某種偶發性,或者也可以稱之為神祕性。神秘不可解的際遇和事件發生了,最終確定於一個處所、位址。在這個地點、這個空間,「有了」一家書店。整個書店的形成,令許多周旁圍觀的人、喜愛書並且熱烈期待的人,以及為此發想動念歷經千辛萬苦付諸實行的人,都深受感動。書店,因此成為「夢想的所在」。

接下來,我要說一個前些時發生在書店行業裡的小事件。

#事件文本
同溫層許多友人不約而同傳了某篇討論「地產與書店」的文字報導給我(註1)。頻率之高與迅速,堪稱少有。而我的回應都很冷靜,只說:有看到。就結束了。我是懶得做資料研究的人,很難提出精確的深度分析與同業觀點(這也是為何我的博班怎麼也畢不了業,論文怎麼也寫不出來)。我只能簡單地說,這件事我不會做、無法做,也不會有意願參與或者與任何建商合作「一起開一家書店」(聽起來感覺很美好的一起加油一起努力呢)。

整件事情的引燃,最大的爆點或者賣點,就是「180天後會消失的書店」(註2)。以我同樣身為台北「獨立書店」的同業立場來看,最無法具體想像的就是什麼叫作「即將消失的書店」?你可以自稱為「苦撐X天終究被讀者淘汰的書店」,或者「X天後因為虧損負債老闆走路的書店」,而之所以一開始就宣稱「即將消失」,在我稍微理解廣告行銷的認知裡,這就是一個噱頭。但光是噱頭也不夠譁眾,還要讓人覺得酷炫。因此即將消失的書店便顯得特別地充滿靈光,甚至我們會完全忽略這家即將消失的書店之所以即將消失的原因,就是建案的樣品屋多半只能存活半年,然後就要撤除剷平開始起建大樓。所以,再容我不禮貌地揣測,半年銷售期內的「樣品屋書店」聽起來真的不太好聽,所以必須倚賴大量的講座來支撐堆疊所宣稱的「文化性」、「人文性」和「美學性」;也就是,以文化和美學的面貌來包裝一個「書店風的樣品屋」。在台北「文青」確實有市場,問題是文青買不起房,那到底建商的主要客層和訴求何在?我想應該是文青的富爸爸富媽媽,或者是曾經文青又即將晉升中產的都會白領階級,企圖誘引他們基於貪圖城市美感氛圍和書香氣息而忍不住「衝動消費」。但這裡讓慾望高漲的衝動消費「標的物」,絕對不是書店裡的那些「書」,而是即將蓋起的「房子」。

說至此,似乎不那麼浪漫或充滿文藝氣息了。對吧?若僅僅是一家書店與一棟建築的複合式經營,那算是比較單純的多角化盈利模式。大樓的社區管委會與住民共同決定把多餘的公有閒置空間委外使用,住戶集體享受租金的共同獲利,並且可以就產業類型做出偏好性決策。這時候一家書店與建物、環境、社群的共生就會開始產生有機形式的活化,甚至你也可以說書店真的可以帶動社區與地方的文化創生,建築物本身與文化有機體的激盪合作也才有機會具體形成。

所以這裡我要提出的質問是什麼呢?是針對特定的某一家書店,亦或是特定的某個建商和建案?當然不是。我真正在意的,是隱藏在書店背後的地方與資本的角力、投資與投機的協商,以及書店與書所負載的「文化象徵符號」的日趨膚淺化與展示化。建商甘願斥資5千萬打造一間樣品屋,毫無疑問有著預期獲得報酬的計算式,即便這個算式並非外人所能輕易打探得知,但僅就基本建造施工金額5千萬、外加6千本書100萬的書籍進貨成本(註3)。那麼最簡單的問題便是:「一家只營運180天的書店,必須達到多少的日營業額才能打平昂貴的成本並且獲利,同時還必須支付人事費用與水電管銷、店面租金?」任何一家「真實」營運中的小書店大約都能快速算出自己每個月的虧損如何、開支如何、營收如何,包覆在建案裡的書店卻似乎沒有賣書盈虧的顧慮和風險,他們全部的經營內容與成本都包含在建案的行銷費用裡了,暫且容我如此假設。

而在無需思考巨大營運財務壓力之下,打造一間「美感式書店」才是這180天的門面重點。以空間氛圍與美感享受作為書店的主要標記,整件事就簡單多了。龐大的人潮被奢華的空間吸引而來,所費不多的時間與花費,換得一個下午或晚上的休憩時光。我不得不承認,這類標榜空間特色的美感氛圍書店(其中當然也包含蔦屋、好樣本事,甚至浮光),都同樣面臨我所指控的書籍樣品化與展示化危機。當書的陳列展示功能大於閱讀流通功能時,就會進入到某種文化符號與商品/展品對等置換的體系,更細緻全面地為資本主義所吸附利用。此刻在讀者腦海中形成的儼然是「與閱讀有關但不直接涉及閱讀」的感受與氛圍,以及由書籍環繞四周置身其中的消費式美學歡悅感。不可否認,我也一樣感到悲哀。浮光的「書與咖啡」複合式經營無形中所建構的,正是此處我要批評的美感式書店。即使店主絞盡腦力地為讀者選書、希望讀者真心地喜歡架上的任何一本書而因此買回家,終究讀者腦海營造出的書店圖景,與我私心所想的恐怕有著天壤之別。

基於我個人對「書店與地方」的緊密連結有著非常固著的情感交織,委實很難認同空降式的「快閃書店」。此間還牽扯了同屬一個彼此友善、非常小的書業同溫層,大家都有某種相親相愛同仇敵愾的革命情感,任何一丁點的批評或質疑,都會落入所謂「傷感情」這樣的窘境。於是因為置身於「獨立書店」的溫暖大傘底下,所以不能說、不好說、不方便說、不忍多說。書市不景氣,小書店撐不過兩年的所在多有,連鎖書店也面臨撤點、搬遷的市場命運。有足夠資金的資本家既不願挪出更大的版幅給書店,一方面又難以割捨書店為自家品牌帶來的附庸風雅與外部價值,小書店為了開一家書店則幾乎要賣掉半條命這樣的困難處境。因此當一家書店轟轟烈烈掛牌開張後,我發自內心忍不住想問:到底是誰在開書店?什麼樣的書店叫作獨立書店?誠品也算是獨立書店嗎?連鎖的獨立書店與獨立的連鎖書店,何者更靠近獨立書店的本質?

「初心」與「美好良善」的動機純正,並不因此就可以自外於資本家所精密計劃、籌謀預期的利益積累和隱藏性交易。也並非宣稱初心是良善的,或者我發自內心、真心真意發願如何如何,就可以輕易迴避掉在現實裡可能涉及的資本運作與權力分配。這是多數人看待世界比較簡單的方式,我也不否認,偶爾我也會淪入至這般的鄉愿。但過度樂觀地看待每一樁「看似美好生機勃勃」的書店事業,並不必然為一般讀者或地方居民帶來絕對正向的閱讀願景。雖然「願景」二字就語意上而言早已彈性疲乏到無以復加,幾乎再無任何足以有效指涉的符號意義,「地方創生」也是當代都市政策用濫了的好用字眼。檯面上我們仍需索這般好聽的說法,檯面下是否真能造成實質上的社會意義,或者與生存其中的人形成更有機的相互作用,顯然不如表層所見這般。

在我不斷延遲的書寫期間,網路上又出現了多篇持擁護立場的平衡報導。有學者以「環保」概念來描述有效利用建案「實品屋」,並且認為建築空間有助於吸引人潮來到書店,藉此創造出「書的社交場所」(註4)。同時媒體也開始露出建設公司與建案名稱,發佈書店自五月底開幕後所製造的大量人潮、不間斷閱讀馬拉松,以及最最重要的,該建案的看屋人數截至目前已達500組(註5)。購屋成交數尚無實際數字披露,但已明顯可知賞屋人氣確實熱絡。至於書籍銷售量是否為寒冬的出版與書業夥伴創造可觀的實質業績,還有待評估。而如何從所謂的「書才是書店的主角」這件事,與建商、建案銷售的互惠結盟看見「樣品屋書店」的未來,我則仍抱持懷疑。

事實上,每一家書店都是即將消逝的書店。但合理地說,每一家即將消逝的書店,都會因此而感到悲傷;每一家即將消逝的書店,都不會因爲即將消逝而感到興高采烈甚至歡欣鼓舞。除非、除非,書店的消逝也是穩賺不賠。

書店如此珍貴,夢想如此易碎。建造一家書店,無論你有多少資本,都必須審慎以對。倘若我們如此愛閱讀、愛書,愛關於書的歷史,愛歷史上曾經存活過的書店,我們都必須審慎以對。倘若你只把書當成裝飾,把書店當成打卡地,把書封設計當成禮品包裝,把逛書店當成百貨採買,那麼,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說,「真實的書店」一定會從一座城市裡消失。書店的消失幾乎是必然,不需要X天的限期去證明書店的無常。

.
#尾聲
最後的最後,我不確定每位讀者是否都有耐心讀至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台灣的獨立書店歷史上,有幾家書店的存在令人打心裡佩服,例如永和的「小小」、台中的「東海書苑」;有幾家書店的消失令人感傷唏噓,例如淡水的「有河book」、台中的「闊葉林」。真正努力打拼過的書店,必然留有傷痕累累的刻印、奮力一搏的意志、拮据困窘的磨難,每家書店老闆幾乎都經歷過屋牆漏水、豪雨肆虐、水電故障、白蟻蛀食;每個月我們都努力節衣縮食養活一整個店的員工和貓狗,卻常常忘了養活自己。一邊努力訂書、推書、辦講座、推課程,一邊拼命寫稿發文、搞笑賣萌。如此這般的書店生涯,只有真正開過獨立書店的人明白箇中甘苦。我們之所以撐下來,因為我們真的很愛書,很愛自己眼下這個往事歷歷的「老地方」。

地方不是永遠地恆常不變。但是地方必然包含了曾經發生的人與事、情與物、過去與現在,以及可以想像的未來;地方有自己的生命歷史。5千萬,足以養活浮光20年。5千萬很大,很好用。建設公司大可以直接拿出5千萬贊助一家地方書店,讓這家書店存活得久一點、書賣得長遠一點,讓書店真的成為城市的文化據點,讓一家書店真的是一家書店。但顯然總是事與願違。

最後最後。我不想再去細究注定消失的書店是否值得如此龐大金額的投資,馬拉松式的文化講座是否足以粉飾一整個場所的幻象空洞;一切都會消失。或許周旁朋友們曾經慕名而去、即將要去,正打算約了親朋好友一起去瞻仰氣派的書店空間;無妨,真的無妨。欲望走進一家稍縱即逝的樣品書店,並不比熱烈著迷於迪士尼樂園來得更壞更糟。偶爾我也會在韓劇的虛構場景裡尋求慰藉,偶爾我們都需要一處逃遁的烏托邦。只希望,最壞就這樣了。
2019.6.29

.
注釋
1. 李志銘,〈書店,作為「炒作房地產」的新寵?〉。2019.06.10,聯合新聞網〈鳴人堂〉。
2.〈180天後會消失的書店!台北「和平青鳥」以人文為核心.城中最奇幻的紅磚書屋空間〉,2019.5.16,La Vie行動家。
3.朱語蕎,〈不要懷疑,這間接待中心真的是書店〉。2019.06.27,自由時報〈地產天下〉。
4.李清志,〈書店的逆襲〉。2019.06.25,聯合新聞網。
5.同註3。

參考資料
1. 黃湯姆,〈一間書店的可能性〉。
2. 大衛哈維,《資本的空間》。2010.05,群學。
3. Tim Cresswell,《地方》。2016.09,群學。
4. 珍雅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2016.10,早安財經。
5. 侯志仁編,《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2019.05,左岸文化。
6. 于欣可等,《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2019.05,左岸文化。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分享江孟芝:201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典禮江孟芝,一個畢業十週年女孩的演講】
 
世界或許不會變得更美好,但你一定會變得更勇敢
 
投影片:https://bit.ly/2Kjm6xd
﹏﹏﹏﹏﹏﹏﹏﹏﹏﹏﹏﹏﹏﹏
  
校長、各位老師、樓上的家長、台下的學弟妹們,大家好:
 
我是江孟芝,師大美術系98級設計組畢業,設計組是現在設計系的前身。我大概五歲的時候就知道這輩子自己要做個藝術家,十五歲的時候我家庭革命,決定高中要念男校、念美術班,十八歲的時候,我大學推甄只填了一所學校,只填了一個系,那就是師大美術系設計組,這是我唯一志願。
 
今年剛好是我畢業第十年,畢業後的這十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我相信也將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你的黃金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年華。十年之後,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
 
這十年,我領悟到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
 
你的選擇,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 ̄ ̄ ̄ ̄ ̄ ̄ ̄ ̄ ̄ ̄ ̄ ̄ ̄
我二十歲的時候,覺得世界是不公平的,為什麼有人從來從來不愁吃穿?為什麼他可以去補十幾萬的習?為什麼他可以買最貴的電腦、手機?為什麼他想要做什麼,家裡都會無限資助他?為什麼有人想出國就可以出國?想要創業就可以創業?只因為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為什麼我連買顏料的錢、影印作品集的錢、參加展覽的場地費都付不出來?為什麼我必須每天家教,甚至在咖啡廳打工?為什麼我每一餐的飯錢需要斤斤計較?為什麼我要花三年的時間,存一趟到英國自助旅行的旅費?為什麼我的生活這麼困難?為什麼我必須從小承受這些?為什麼?
 
我大學的時候開始自己賺生活費,大學畢業以後不拿家裡的錢,在台北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出國,光是支付台北高昂的房租、生活開銷就已經壓得我喘不過氣,僅剩的一點點存款我拿去考托福、買參考書、準備作品集,戶頭裡完全沒有任何的積蓄。
 
當我在紐約讀研究所的時候,半工半讀,每天吃粥度日,最窮的時候戶頭只剩下35塊美金,我連下一餐、下個學期的學費在哪裡都不知道,更別提那時候我還背負著百萬的留學貸款,每天精神壓力大到睡不著。為什麼有錢小孩可以輕輕鬆鬆出國讀書、四處旅行、逛Outlet、看百老匯?
 
這些疑問,也曾經在我心裡出現過無數次,我的內心充滿怨恨,我覺得這個世界真是不公平!那些憤世忌俗,我比任何人都了解。是啊,成功好像是有錢人的專利,別人會成功,只因為他家有錢。你也是這麼想的嗎?
 
然而,我發現不停抱怨這個世界跟合理化別人的成功,並不會讓我學到任何東西;批評別人不好,也不會讓自己更好,反而讓自己陷入一種負面循環,反正我沒有錢就是不會成功的窠臼。
 
我不想成為酸民,那不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台灣並不需要更多的對立了,階級的對立、窮富的對立、政治的對立、世代的對立,我們不需要用對立去分化彼此,讓自己的力量越來越渺小。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Jeff Bezos曾經說過:「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你的選擇,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我選擇了專注在如何讓自己成長、如何讓透過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甚至去欣賞各式各樣的人,與我背景不同的人,用同理取代排斥。
 
如果我想要學習,就自己去買書來看;如果我想要旅行,就自己家教存錢;如果我想要留學,就申請各式各樣的獎學金;在美國沒有房租、生活費,就嘗試各種管道到處接案子。這種專注,讓我不斷的累積自己,每天有所成長,並且跳脫憤世忌俗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選擇,讓在我紐約研究所畢業後,成功進入美國前500大的公司,並在二十七歲靠一己之力償還了所有的就學貸款,完成了不花家裡一分一毛出國留學的夢想,自此之後我把所有的賺的錢給家人,致力於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
 
你的出身並不會決定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成為誰。
 
不要怪別人、怪環境、怨天尤人、憤世忌俗、老是世界對不起你的樣子,無論好事、壞事,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這些都會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世界其實是公平的
 ̄ ̄ ̄ ̄ ̄ ̄ ̄ ̄
三十歲以後,我發現世界其實是公平的。
 
以前班上第一名的學霸、身邊最有才華的朋友、家境最富裕的小孩、最早出國留學的同學、年紀輕輕就出國比賽大放異彩的神童......,論背景、論天賦、論人脈,他們的條件都比我好太多、太多了,但是畢業十年以後,有些人離開了相關產業、有些人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有些人開始抱怨起自己的人生。我有時候在想,他們明明是人生勝利組啊,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我曾經很羨慕他們的資源,但是現在,卻輪到他們羨慕起我的人生。
 
我二十四歲的時候隻身一人到美國讀書、二十六歲研究所畢業、二十七歲時還清百萬學貸、二十九歲到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教書、三十歲出版個人自傳。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贏在起跑點的人不一定能夠跑到最後。
 
如果你把人生想成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賽,起跑點輸了大概就沒救了吧,所以有很多人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上。但是人生真的很長,它是一場比較意志力的馬拉松,會有很多心裡跟生理上的考驗,跑到最後的人通常不是一開始橫衝直撞的人、也不是東張西望一直注意對手的人,勝利者反而是專注在自己的腳步、呼吸,照自己節奏前進的人。
 
不管人有錢與否、長相美醜、才華高低,每個人一定會歷經挫折、低潮、被貼標籤,每個人也都會遇到屬於自己的機會、自己愛的人,只有自己才能走的路,其實,世界並不會偏好哪一種人,一切都是公平的。
 
如果生命給你檸檬,那麼你就做成檸檬汁,每個人的旅程不一樣、風景不一樣,各有各的美,誰也不需要去羨慕誰。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做一個善良的人,比當一個酸民快樂很多很多。
 
不要因為一時的安逸,不敢展翅高飛;不要貪圖立即的金援,而錯失了成長的機會,走一條辛苦的路,絕對會讓你成為更堅強的人。
 
第二件事:做自己最好的版本,無需跟他人比較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約我十九歲、二十歲左右,我開始失眠、吃藥、每天晚上我躺在女一舍的宿舍裡,看著時間從一點、兩點、三點慢慢過去,到了五點我才累到精疲力盡地睡去,這從來不是我想像的美好大學生活:一個默默在棉被裡落淚、連哭都不敢出聲的憂鬱女子。
 
表面上,我的大學生活看似非常成功,我的履歷非常漂亮,隨便一列就是二、三十項的設計獎項、擔任懸河社社長、參加各式各樣的營隊、論壇、展覽,獲得師大優秀學生獎學金、畢業的時候得到系展第二名、學校永久典藏獎。一切看似非常光鮮亮麗,但是大學卻是我人生最不快樂的時期。
 
我渴望這個世界能夠認可我,我希望每位長輩、朋友能夠喜歡我,於是我開始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做老師心中的好學生,我一心一意追逐名次、在意排名、計較分數,我好希望可以趕快成功,讓這個世界能夠看見我。我想要討好任何人,卻在別人的眼光裡載浮載沉,反而失去了自己,變成了一個自己完全不喜歡的模樣。
 
憂鬱症自此糾纏了我六年,一直到我工作、出國、研究所畢業。
 
生命不會總是像我們期待的一樣,那麼美好,我大學畢業之後,沒有鵬程萬里、金榜題名、康莊大道那種形容詞。在我2009年畢業前夕,遭遇全球金融海嘯,一系之間全台灣的人不是失業,就是放無薪假,政府的22K政策就是從我那一屆開始的,十年過去了,台灣的薪資依然原地踏步,22K依然是現在大學新鮮人工作最深的挫折,也是台灣人才外流最大的推力。台灣長期低薪的就業環境,你準備好了嗎?
 
或許,你還沒有要就業,正在準備著教甄。當許多師大的同學、學弟妹們考上難得釋出的職缺,當上正式的老師,會遇到台灣更嚴重的教育問題,像是因為行政工作無法好好教書、因為教育評鑑而沒日沒夜地忙到三經半夜,或是因為招生壓力,頻頻宣傳學生的成績、獎牌、榮耀......,然後我這樣的孩子就被製造出來了,因為學校需要、家長需要,而老師就必須配合,學生就必須迎合,我們製造了一個非常病態的社會,但是又佯裝著自己沒有病,炫耀著自己的豐功偉業,如此循環著。
 
在我的書裡,我自創了一個詞「神豬美學」,指的是神豬越胖,對神明越有敬意,哪怕身心都遭到極大的扭曲。其實,我們小孩跟大人都像是追求神豬美學的一頭豬,被迫吸收知識去參加考試,分數越高,越值得嘉許,人的成績宛如豬的重量,決定了人生的一切……
 
我決定停止這種無限追逐的戲碼,年輕時比較成績,出社會後比較年收入、比較誰的車子貴、誰又比較早買房、比較誰能早點把自己嫁出去、誰又可以趕快生孩子,生完孩子還不夠,你又開始比較下一代的成績是誰家的比較好。大家拼命地想要成為「比別人好」的人,無論到幾歲,人永遠比不完,痛苦永遠存在。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不要在意他人的評價,也無須尋求他人的認同,去思考、去接納自己原生的樣貌,你唯一需要取悅的人,就是自己。
 
於是,我開始接受真實的自己,不再為了滿足比賽評審、客戶要求、社會期待,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甚至讓我的缺點被看見,說出憂鬱症的過去,因為我不想要盲目地活在社群軟體的美好泡泡裡,我想要以真實、正確的距離去理解別人,以及自己本身。
 
我不是要做世界上最漂亮、最成功、最偉大的人,我只想要做自己最好的版本,因此在紐約我拋開了從小到大的包袱,創作我對語言的恐懼與挫折。這種毫不隱藏自己的灑脫,反而讓我的作品獲得全球各個設計大獎的親睞,開始到世界各地參加展覽、頒獎典禮以及國際研討會,這是我以前怎麼討好別人、迎合他人,都追求不來的結果。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說:「追隨多數必然迷失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自己想做的事,活出自己。」當你學會接受自己,世界就會開始認同你、傾聽你,並且回應你誠實的感受。
 
親愛的學弟妹,你就是你自己最好的樣子,無需跟別人比較,只要你努力過,任何名次就是最好的名次,任何結果就是最好的結果。請不要被社會的功利主義所綁架,深信每一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論成績高低,都值得你驕傲。
 
第三件事:世界或許不會變得更美好,但你一定會變得更勇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社會並不一定盡如人意,世界也不會因為你此時此刻畢業,突然之間天下太平、如花似錦,你可能跟我一樣,會遇到全球金融海嘯、罹患憂鬱症、遭逢家人突如其來的意外、背負沈重的貸款、崩潰大哭的時刻,你可能會深深陷入人生的低潮,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人生就像茶葉蛋一樣,有裂痕才入味。」試著去擁抱生命中的裂痕,去欣賞自己的缺點,那是別人無法複製的雋永味道,也是一個只有你自己才能烹飪的人生佳餚。
 
唯有經歷過,你才會成長,人生才會豐富。人的潛力有無限可能,一旦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別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各位同學,
第一、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不要被負面情緒所淹沒;
第二、跟自己比較,欣賞真實的自己,不要再去迎合世俗的眼光;
第三、試著去擁抱生命中的不公平、不完美、不圓滿,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填補在社會角落的陰晴圓缺,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願意幫助別人的人。
 
祝福 2019 畢業的所有同學,做自己最好的版本,世界或許不會變得更美好,但你一定會變得更勇敢、更堅強、更無所畏懼。
 
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歡迎分享)

是「選擇,成為真實的自己」

#全國時報 公益專題: #保護藻礁 【慶祝大潭藻礁獲 #Mission Blue 指定為Hope Spot暨聲援氣候變遷空拍活動】會後新聞稿 190519 【藻亮台灣 驕傲世界】、【抗暖化 護台灣】

300人在大潭藻礁海岸辦理排字空拍!

5/19周日下午3點半過後,桃園觀音大潭海岸刮著超過5級的西南風,卻沒有阻斷一群超過300位關心大潭藻礁存亡和氣候變遷民眾的熱血。他們在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的號召下,來到大潭藻礁G2區,慶祝大潭藻礁於今年2月獲Mission Blue(以下簡稱MB)指定為Hope Spot的全球海洋希望熱點。

許多人穿上特意向MB購買來的粉紅色團服,配合集體以紅色系為主,代表造礁的紫紅色珊瑚藻的服裝,整體顯得喜氣洋洋。在以人員排列MISSION BLUE文字的下方,則是用海漂物排列出來的DATAN ALGAL REEF的字眼;同時為了響應氣候變遷抗暖化問題,他們在藻礁前緣潮濕的沙灘上刻劃出「1.5℃ -CO2」的文字。當空拍機經過活動上空,參與的民眾高興地揮舞雙手,現場300餘位民眾高呼:「藻亮台灣 礁傲世界」、「抗暖化 護台灣」,場面至為感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博士表示:大潭藻礁經過學者近兩年來的調查研究,在前年就被世界重要的珊瑚礁期刊認證為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價值的地景及生態系;今年再獲MB指定為全球海洋希望熱點,一點都不意外。只是他迄今不解的是這個國家的有權者何以至今還無法感受到如此重要的國際資訊,為世代的子孫留下這絕世的地景生態系。

陳博士也表示:抗暖化是全球共有的使命,我們沒有權力為了自己的一時的方便與享受,犧牲下一代應得的幸福;如果不努力守住1.5度C,世界將面臨空前的浩劫,許多城市會被淹沒,珊瑚全面白化,多數的生物絕種,而人類也將自食惡果。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表示,搶救大潭藻礁奮戰三年,今天看到這麼多關心的夥伴不辭路途遙遠的來到現場為藻礁加持,非常感動。他很快慰的指出這次可以獲得MB官方指定為HopeSpot全球希望熱點,是累積了眾多學者的調查研究資料、國內外民間團體的推薦,和陳昭倫博士、曾琬淳小姐的外語專業所促成;他於此向他們深深一鞠躬。

接著話鋒一轉,對政府至今仍然裝睡也感到憤慨無奈。根據昨日報導,台灣從下周起,電力的備轉容量率將達到10%以上,進入綠燈狀況,顯示我們已經不再缺電,而未來的電力需求並非絕對需要犧牲藻礁才能達成,政府應該立即檢討三接設在觀塘的政策懸崖勒馬才是賢明之舉。他也重申搶救藻礁運動絕對不會停止,這是一件永不妥協之事,要執政黨早日覺悟!

今日潮水適合夜間生態觀察,排字活動在18:00結束後,由十餘位導覽員帶引參與者做藻礁生態夜觀。因為潮位夠低,許多民眾都看到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同時看到了這裡常見的兇猛酋婦蟹、短槳蟹、日本岩瓷蟹、扇蟹、蝦虎、海葵、管蟲…,這是令親子難忘的一天!

最後,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呼籲所有關心大潭藻礁存亡的民眾5/24(五)傍晚聚集到桃園市政府參與配合氣候變遷的「為孩子的未來靜坐」活動,因為桃園市政府是有權責搶救大潭藻礁的地方主管機關,只要他們啟動「大潭藻礁自地景」審查,大潭藻礁就可幸免於難。要求鄭文燦市長別再裝睡,趕快讓家鄉的世界級自然地景服用救命仙丹。

新聞聯絡人:潘忠政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691096597570626&id=100000109372766

http://www.natnews.com.tw/news/news-48193.html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如何成為被贊助的選手?

撰寫/編輯: 柔術浪人

------------------------------------------------------
筆者前言:
隨著台灣格鬥運動的發展,新一代的選手如雨後春筍一般成長。有一些朋友便詢問浪人,是如何做到被贊助的?於是整理出這一篇文章。也許,內容並不適合每一位選手或運動領域,但是原則是不變的,只要這樣堅持地去發展,就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

柔術領域的職業賽事非常少,且為邀請制,多數的全職選手都有兼任教練,或是倚靠贊助商支持。贊助商琳瑯滿目各有差異,從比較主要的專項運動用品,到飲食,甚至電子產品都有。以柔術選手來說,常見的贊助有以下幾種:

1. 鄉親、好友支持: 在道館練習或是教學,都會結識各行各業不同的朋友,如何能讓對方支持你繼續發展選手的道路,取決於個人的人際關係與訓練態度。當然,這階段的贊助鮮少有金援,大多是提供產品或服務。例如: 餐館老闆開放吃飯打折、律師幫忙協調糾紛。雖然看似微小,但卻對選手未來的社會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2. 運動用品商贊助: 當運動員成為不錯的選手,在賽事慢慢嶄露頭角,便會有運動用品(包括營養品)的廠商開始關注,甚至主動跟運動員接觸。廠商會在此時供應免費產品給選手,這個節點非常關鍵,選手的支持度與表現方式會讓廠商決定後續的贊助程度。

3. 知名度互利: 也就是所謂的上節目,可能是新聞採訪、娛樂綜藝、網紅互動,等等。這會讓選手知名度暴增,並且引來後續的其他廠商,甚至跟運動非直接相關。但是,這個階段非常考驗選手的外型,例如:節目效果需要一位三頭六臂的壯漢,但是該位選手是羽量級的美型男,就難以勝任了。

4. 各界廠商媒體追捧: 最好的例子就是羽球天后 戴姿穎 了,奪得世界球后之後,在各項大型代言上無往不利,包括:中華電信、長榮航空、麥當勞......等等。這個前提很簡單,也很困難,就是賽事成就。成就達到一個高度,自然就會吸引這些廠商。

面對這些贊助誘惑,選手該怎麼做呢?

1. 貫徹自己的堅持: 做為一位選手,不要為了被贊助而改變打法、飲食、作息。舉例來說,曾經有選手因為知道贊助商想要找尋new school的Berembolo型選手,而改變自己的打法,雖然在國家賽順利獲勝並得到贊助,但是在洲級賽事被打到灰頭土臉。其他也有沒用藥經驗卻硬是代言燃脂、脫水等藥劑的,都沒有太好的結果。選手必須靠自我的堅持,吸引到相互輝映的贊助商,才能創造最大價值。

2. 對自己的贊助商忠誠: 贊助商選擇選手一定是有中長期規劃,選手若是認定可以與該贊助商合作,就應該全力以赴的支持,就算一開始拿到的只是一些贊助品,如: Patch、t-shirt,也必須做到維持贊助廠商曝光度,並且讓廠商知道,例如:Tag對方的粉絲專業等等。最忌諱的就是使用贊助商競爭對手的產品。

3. 謹慎公開發言: 尤其是在有文字紀錄的專頁、留言板上,往往會有人放大選手的個人立場,包括: 政治、種族、性別,而加以攻擊。這也會造成贊助商的切割。

4. 展現業務能力: 一位好的被贊助選手,不但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向他人推銷贊助商的產品,這才是贊助商最需要的,也能讓贊助商與選手建立更長遠的合作。

以上是柔術浪人一路走來的一點小小建議,很多事情都是從很微小的方向上一點一點地去著手。還記得剛剛開始想要拉贊助的時候,因為不受青睞,除了在賽事上努力爭取成績之外,更砸錢將所有的道袍、防磨衣、短褲、背包換成 Grab and Pull 巴西柔術衣著,只為了讓廠商注意到自己。希望每位選手都能得到相互照應的贊助商支持,也讓台灣的柔術運動更加欣欣向榮。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周勝輝

最近很多不同單位的長官、同學、學長姐及學生的來電~
無非是為戰鬥教練而來~
不論是現在進行式的~
還是來不及跟上進度的~
我思考了一個禮拜~
還是決定上來發文~
為了背後努力及付出的人們發聲~

首先必須更正~
單兵戰鬥教練的修正不是因為某立委的質詢而進行~
早在104年為了能結合需求及戰鬥個裝的撥發~
在參考美軍及外軍的準則下~
已做過乙次修正~
包含非慣用手射擊運用~
包含用槍四大守則的增加~
然而單兵戰鬥教練綜合演練的報告詞~
在諸多考量下,僅修正部分內容~
而其動作要領卻是大幅度的修正過~
職已連續5年從事戰鬥教練的教學~
然而學生回歸部隊後~
卻未能將新的動作要領同步更新
(因單位學長的老舊觀念不改,請看我前幾篇動態回顧)
(在此替步訓部努力更新的教官們感到惋惜)

在這幾年的累積及驗證後,大量資訊回饋~
努力建構戰術射擊訓練場(以空氣槍結合多功能電子靶)~
今年度新增課程中多了TS、TC3的訓練~
於年初即開始著手修正相關教材~
早在幾年前~ 為了提升訓練~
就已經加入了IED的運用及傷患救護的基礎概念~
適逢其會的~委員要求更新準則~
因此端出修正中的草案~ 也順利過關~
為了能讓部隊有所依據~
我也拋妻棄子的南北奔波成功嶺數週~
甚至在吾妻即將臨盆之際,我正為了修正草案而奔波~
在最後一刻終於完成任務返部~
也所幸我能在產房外等待著~ 而母子均安~

而回顧遭致撻伐的舊單兵戰鬥教練,
不可否認或許有不合時宜的環節,
但在其看似冗長廢話連篇的文字中~
仍包含諸多動作要領是屬於單兵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 
就如同欺敵~ 其實重點是其意~ 而非其言!
因此在今年度的修正時,將許多部分都刪除~
同時增加了TS及TC3的觀念~
簡略的報告詞~ 精簡實用的動作要領~
目的無非是為了國軍能更進步~
然而作戰來說~技、鬥、術、略缺一不可!
而被撻伐的戰鬥射擊~
其本意也是為了能夠改變原本射擊習慣~
使其在全副武裝且運動後心律改變下進行射擊~
如果只有批評~ 是不會進步的~
因為不是我們不做~
而是我們努力在突破那老舊觀念的一道道防線~

而我從軍12年來~
見證了國軍真正在改變~  也真的有進步~
或許不如期許~
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
卻是許多先輩們披荊斬棘努力的成果~
而步訓部的教官更無須背負罵名~
環境雖改變~
訓練的堅持~
考核的嚴厲~
仍是身為教育職的我們所努力不懈的宗旨~

而最近很夯的議題~ 運動員戰士 
我想稱之為戰場上的運動員更好~
因為高壓的環境~ 沉重的裝備~
卻必須在有限的掩體下~進行作戰~
不論體能、協調性、抗壓力均必須有所提升~
這也是我們推動運動射擊及戰術應用射擊的原因~
或許你會問我為何不直接進行實彈~
我想在沒有任何基礎奠定下~
只會進行錯誤且不正確的訓練~
進而造成大量的訓練痼癖~
在實彈狀況下可能會造成危害~
因此透過空氣槍結合多功能電子靶~
進行空槍訓練及肌肉記憶的強化訓練~
是目前最需要的~
綜觀世界各國應該也不會在沒有任何基礎下進行實戰訓練~
更不會棄訓練安全而不顧~
裝備壞了可以從事再生~
而優秀人員的培養卻是要再等18年~
就如我那般中強度的訓練~
縱使在小心也必免不了人員傷害~
因此如何在高強度的訓練下兼顧人員安全~
始終是第一線執行訓練任務的我們所必須了解的課題!

而我真正想表達的是~
縱使我不是軍校科班出身~
但身為曾經的義務役~
目前為國軍現役士官的我是驕傲的~
因為我經歷了義務時代的幹訓班~
因為訓練是紮實的~
而我的基本功是紮實的~

我想,要恢復軍人的榮譽不外乎~
#從事正確符合時宜且紮實的訓練
就如同日本職人精神~
#將基本的工作努力做好做熟練

而如同海龍、突擊兵視已釘牌為榮譽~
我也為視手臂上曾經存在的勇士臂章為榮譽~

最後~
我想告訴那些不論已退役或現役的幹部
與其抱怨、攻擊、鍵盤酸民~
如果你要來我的版面戰~
那大可不必了~
所有的批評我都虛心接受~ 不會有任何回應~
倒不如好好的努力為國軍犧牲奉獻~
改革永遠都缺烈士!
但是有多少人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呢?
又有多少人願意無償支持國軍呢?
全民國防還需仰賴各位的支持!
而且無分官階大小~

5年前我掛上黃牌~ 告訴自己要做到稱職~
3年前我告訴自己要努力讓國軍改變~
3年後我穿著戰鬥個裝~
替教召後備部隊上戰鬥教練~ 進行TS及TC3的教學~
去年建構了戰術應用射擊訓練場~
今年我要努力推動戰術戰技競賽~

我想不需要什麼新口號~
只需要認真做到士官信條告訴我的
#無人比我更專業~
#具有光榮傳統的一員
#為精進專業技能及戰術努力不懈

#新戰鬥教練從心開始
#TS訓練場
#TC3戰場戰術救護
#極限射擊運動
#戰鬥戰技競賽

#莫忘初衷
#熱情不減
#軍魂不滅
這註定是一個失眠夜~ 而我心更未打烊~

還記得入伍訓的宣誓~

           保衛國家人民安全,盡忠職守~ 

            此誓                     中華民國陸軍步兵上士周勝輝

#而我但願沒有那麼一天

#願此文能喚起那些已經失去曾經的軍魂
周勝輝

文長,這篇是欠學生的,來還債的~

時光飛似的流去~

炎熱的夏季~

又是六月畢業季的來臨~

本來是想過陣子忙完大任務~

再來發文祝賀這些即將畢業的孩子~

可是因為我食言了~學生希望我錄一段祝福的話~

我忙到忘記了,只好補上這篇~

也把我的祝福一併傳遞給今年的畢業生~

首先恭喜陸軍專科學校-飛機工程科及車輛工程科的孩子!

今年寒訓就堅持把你們的課上完~

幾經波折下,終於選完官科跟單位~

我只能說幾家歡樂幾家愁~

能順利選到自己所想要的~ 那恭喜你~

如己所願~ 擇己所想~ 愛己所擇~ 

沒選到自己想要的~ 不要擔心~

或許這都是最好的安排~

當年大學畢業的我也沒想過會踏上軍旅的路~

踏上軍旅後~ 也沒想過有機會回到訓部來任教~

而事實上~  這個角色及工作~

的確還蠻適合慈父的我~  你們說是不是呢?

畢業只是你們軍旅生涯的起點~

未來怎麼走才是妳們要面對的~

但不論未來的路如何~

我想讓自己的職能符合胸口那塊職務牌~

做到稱職兩個字~ 才是你們接下來的課題~

部隊見習並非走馬看花~

而是希望你們多了解下部隊後所需的職能~

而分科訓則是你們充實自己的機會~

不要忘記教官不斷強調的~

#將為精進專業技能及戰術努力不懈

唯有專業~ 才是士官骨幹的價值表現!

#將自己的名字當品牌來經營

共勉之~

----------我是分隔線------------

致國防大學政院、理工、管院1升2暑訓班的孩子

那一年的夏天~

你們是否還記得~

我第一次接手主課國防大學的班隊~

對自己的期許+上對軍官班隊的期待~

造就了那一年的傳說~

我們從墓埔山打到對面那座山~

穿越了無數的咬人貓及含羞草~

還有搜索那滲透潛伏的訓練~

樹林里布滿了詭雷詭詐~

雖然整個過程中~

有噴望遠鏡的~

有手刺到玻璃的~

有誤觸詭雷~害全班陣亡的~

但是就是沒有全休不上課的~

過程中我看到了不輸給陸官生的韌性~

也改變了我對國防大學的印象~

雖然你們很白目的把通信呼號設為寶寶1號~ 寶寶2號~

讓我又好氣又好笑的~

不過寶寶們終於媳婦熬成婆~

準備掛起金槓~

大概只能引用政院的吃、冒、負、忍精神來鼓勵你們~

初官很苦~ 也是最好充實的時候~

因為只有初官~ 你會整天跟部隊生活~

確實了解部隊問題所在~

而國防大學的你們除了專業外~

更重要的是溝通、協調、規劃、分配~ 

善用你們優秀的頭腦~

發揮科技練兵的精神~

也很感謝幫我錄製求婚影片的大家~ 

讓教官可以順利贏得美嬌娘~

不過政院唬爛了我很久~ 

欠我的新聞快報~

我會跟111年班要的~~

算是學長姐留給學弟妹的另類畢業禮物吧!

最後祝福你們~

當年的雛鷹已長成~

該是展翅翱翔的時刻~

願各位軍旅順遂~

當年的後山大惡魔~ 邪惡小叮噹~

---------我是分隔線-------------

最後致 陸軍官校正88期全體畢業生~

最有革命情感的期別~

想當年二年仔的你們~

記得為了期末的行軍野營課程~

從第一次上課就開始負重行軍~

第一次上課就出現體力不支的~

因而展開環島之旅~

不論甚麼課程~ 先走再說~

上背包,行不行、後面的跟上⋯

那年的里程數大概我們已經環島回來還有剩~

而過程也是充滿歡樂、悲傷與愛~

夜教臨危受命的作戰指揮官-雷杰~

說好的突入敵陣地~ 在我丟完煙幕彈後~ 離我遠去的一群~

害我慘遭敵軍俘虜~ 我只能說塔庫露的衝撞~ 真威!

不愧是今年重返橄欖球榮耀的冠軍隊~

直接把我撲飛~  瞬間被壓制~ 

還有城鎮戰把煙幕丟進家屋~ 把自己人熏死的~

更有那走到想媽媽的~ 爸爸~邊走邊哭⋯

以及那堅持暑訓完才退學的劉元新

還有睡在城鎮戰裡~ 怕被我摸哨不敢睡的~

在大草皮上宿營~ 被教官丟煙幕彈夜襲~ 

2年仔的暑假可是充滿回憶~ 

3年仔的暑假~ 教育班長複訓~

沒想到轉眼過去~

4年仔的你們要準備掛階了~

對你們期真的是有一鍋滿滿的回憶跟感觸~

千言萬語都無法述說後山的那些日子~

畢業在即~

祝福你們~

教官將最好的~

最新的都教給你們~

如今棒子要交給你們了~

初官的路~ 不好走~

遇到困難時想想後山的日子~

而對未來困惑時~ 

不訪想想教官的臉~

掛上金槓的那一刻~

你們就是我的長官~

不要掛了階後~

忘卻了階級下應該有的肩膀!

每個決策都要深思熟慮~ 不可草率~

給你們祝福的話不多~

願你們軍旅順遂~

也希望你們~ 青出於藍~ 更勝於藍~

步兵的,我們分科見

畢業快樂~

                                          落款~ 後山慈父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葛拉罕的殺人屋守則:
1.沒有人會來救你!
2.所有的責任都在你身上!
3.拯救那些值得被拯救的人。
4.殺掉那些必須被殺掉的人。
5.持續行動!

1. NOBODY IS COMING TO SAVE YOU. Whether an event lasts a few seconds, a few hours, or even a few days – you have to work as though nobody is coming to save you.

1.沒有人會來救你:不論事件會持續幾秒鐘、幾小時甚至幾天。你都可能處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而且必須行動。

2. You are your savior, so start working because EVERYTHING IS YOUR RESPONSIBILITY. You are your security, you are your medic, you are your rescuer.

2.你就是你的救世主,所以開始訓練吧!因為「所有的責任都在你身上!」你是你自己的安全人員、你是你自己的醫護兵、你是你自己的救難人員。

3. You are your own best resource to SAVE WHO NEEDS TO BE SAVED. Nobody wants to save your life more than you, so set yourself up for success by having the simple tools and knowledge to do so: do what you can with what you have. Recognize that nobody is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start saving your life than you.

3. 你是你所擁有的最佳資源,所以好好運用來「拯救那些值得被拯救的人」。沒有人會比你自己更想救你,所以開始準備些簡單的工具以及知識,讓自己能夠成功完成這項任務!利用手邊的一切來達成。並且明白:在拯救自己的任務中,沒有人會比你處在更佳的位置!

4. Sometimes saving lives means you have to KILL WHO NEEDS TO BE KILLED. It has been almost 15 years since I first wrote “the more effective you are at taking a life, the more successful you’ll be at saving one” and nothing in the intervening time has changed my mind. Be swift, be decisive, be final.

4. 有些時候,拯救生命意味著你「必須殺掉那些必須被殺掉的人」距離作者寫下"當你越能有效殺人、你就越能成功救人"大約15年了,而在這些年的干預行動中,仍然沒有任何作為來改變作者的想法。「流暢、決斷、終結。」

5. Mostly, ALWAYS BE WORKING.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be doing to improve your position. Always. Because nobody is coming to save you.

5. 最重要的是「持續行動」!不論處在甚麼位置,總是會有些事情讓你能取得更多優勢。一定會有的。因為「沒有人會來救你」!

-作者為Matt Graham

http://www.grahamtradecraft.com/the-killhouse-rules/?fbclid=IwAR2dOE_-krLh94w4eHGYfRv7ZeqMVc4dnngJo0jUM1znn7QOgK3auxHuH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