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富察

#鄉愁的背後往往是政治

王安石的這首詩歌,讀者耳熟能詳,朗朗上口。也常常用這首詩歌來代表鄉愁。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意思是,我離開中央政府到南京任職(1074年),已經有一年了,春風已經再一次吹綠了江南的土地,而我寫詩的現在(1075年)已經到了瓜洲渡口,那時還沒有中山陵的鐘山已經漸漸看不見了。抬頭,一輪明月照著我,我要重返開封的政治舞台了!我,王安石,很快就要回去繼續推行我的新政了。這是詩歌的本意。

『王安石變法』這五個字是當代的概念,說的是北宋最後50年,始於熙寧年間的新政運動,這個北宋版本的『改革而不開放』的主導者是王安石。20世紀的評論者和歷史教科書都對王安石變法持肯定和讚賞的態度,無論是梁啟超,還是黃仁宇,都正面看待王安石的變法,看作是中國史上的偉大變革。體現為

(1)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 “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2)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3)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以上大致是中國官方歷史課本的說法,也是大部分使用漢字的讀者,經過兩黨的歷史教育後,對這場改革的普遍認知。

但真的如此嗎?

變法始於1069年,距離北宋建國(960年)已經有了109年。距離它亡國(1127年)還有58年。也就是說,王安石的變法是在北宋已經度過了2/3的時間開始的。這時——

北宋的政治
(中央政府在初期的土改、公私合營、反右運動中壓制的地方豪強勢力慢慢崛起,又出現了可能挑戰中央政府的大地主大資本家)

北宋的經濟
(中央政府嚴重缺錢,財政支出超過了稅賦所得,因為官僚體系龐大到難以運轉)

北宋的社會(各地發生民變)、軍事(貧弱、外部有遼和西夏的壓力)也都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是變法的大致背景。

但核心的問題是中央政府沒錢,無法運作。無法大撒幣。像1990年代初期的中國一樣,民間社會在10年左右的改革中逐漸變得富裕,但因為稅制的關係,北京的衙門卻收不到錢,這是朱鎔基出馬了。

所以我們看王安石改革的核心,其實是推行新的經濟政策,讓中央政府收入增加,然後才是軍事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怎麼讓政府有錢呢?最粗暴、直接和簡單的方式就是加稅,把稅率提高。但是王安石的經濟思想是『不加賦而國用足』,不直接加稅,而採用金融手段增加國庫的收入。這種做法讓黃仁宇大為讚歎,並認為王安石的經濟思想非常現代,是用中央政府的資本刺激市場,使得經濟總額擴大,從而增加國庫收入。

當然這只是黃仁宇的一廂情願。王安石的經濟改革,先是創立一個機構叫做『三司條例司』,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財政稅收計劃委員會』或『財政稅收小組』,名譽組長是宋神宗,實際組長是王安石,這個機構的權力比原本的三司要大。就像習近平設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親自擔任小組組長,從而把總理的權力架構、變相剝奪是一樣的道理。不這樣無法改革,古今都是一樣。

這個『財政稅收小組』推出很多經濟政策,這裡只講青苗法。

青苗法的做法是,中央政府命令民戶(老百姓)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到當地的政府部門去借貸(當然名義上是補助耕作)。當年借款的本金,到了收成的時候就要歸還(差不多半年時間),而且要支付利息20%。

意思是你在春季被政府強行規定必須借一千塊,到了秋天你要還給政府1200塊。這就是北宋時代的『被借錢』。不是青苗法而是被青苗法。

根據史書記載,很多地方利息已經超過了20%,達到了40%,甚至極端的80%。黃仁宇認為是非常現代的金融實踐或者梁啟超認為是非常好的『官辦勸業銀行』,結果變成政府向人民搶錢。

那原本的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呢?原本在春夏播種之際,農民也確實需要借錢購買青苗,而到了秋季穀物成熟後再還。正常的市場運作下,借錢也是需要支付利息的,但是利息所得不歸政府,而歸民間的金融業者。民間的金融業者即便出現了詐欺、放高利貸,本來也有其常規的解決途徑。但是現在變成政府把民間金融行業的收入剝奪掉,變成自己的收入;此外還強制性的要求農戶購買青苗,從而更多增加中央政府收入。

可惡的是政府不但要實,還要名。王安石說,那些民間金融業者都是『兼併之家放債取利,侵漁細民』(大地主放高利貸剝削農民、大資本家壓榨員工),王安石還搬出《周禮》這部古書,說周公當年就是如此。我們政府收取20%的利息這叫理財,這是出於義。而那些土豪劣紳就叫做榨取,叫放高利貸,那是利。

王安石就是這樣的雙重標準。(在《答曾公立書》中王安石就取息二分作的辯解是:「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為利哉!」)

為此蘇軾給宋神宗上書說:青苗有20%的利息,這不就是放高利貸獲利嗎?天下以為利,陛下您卻以為是義。天下以為是貪婪,陛下您卻以為是清廉。(原文是「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壇也。」)

王安石改革的其他政策,如以後有時間可以繼續講。總的來說,像商鞅變法或王安石變法這樣『偉大的改革』,其本質是中央集權,中央要有權力,必須有錢有兵有宣傳(錢袋子、槍桿子、筆桿子),王安石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政府有錢。以現在的政治理念,當然是富民強民。然而漢人政治文化向來不是如此運作。為此錢穆感慨到,王安石的變法讓政府超級有錢,民間陷入困頓,結果,開封的瓦解就是北宋的亡國。

然而唐,即便經歷了比北宋蒙受遼國衝擊更大的安史之亂,首都長安,東都洛陽被攻破,可是依舊挺過去了。何也?因為地方上的州郡財力 ,每一座城池,都存有幾年的米,存有軍裝武器,所以到處可以到處作戰。宋則把財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點在地方上,所以首都一被攻陷,全國隨即瓦解。(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講宋代》)

我一直想寫些小文來檢討宋。皇宋熱愛者心目中的宋,只是類似王安石這樣的知識分子用漢字建構的圖像,像《清明上河圖》的贗品一樣。

泊船瓜洲這樣的詩歌,當然可以做鄉愁解,但中國知識分子的鄉愁,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東西是政治。

#經與史
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
https://reurl.cc/xZ7Rrz

電子書
https://reurl.cc/g7Ddd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