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地理學——夜行者計畫 • 徵人
在2020年,我們需要發展一個去探索地理、地質如何影響感知、藝術與創作界限的「暗夜調研隊」,在07月到09月的盛夏,預計從下午至傍晚或深夜的時段,從火山潛勢線、火山口、爆裂口與地熱區、斷層線、海嘯層積之間的夜走 (預計以魔神仔崁、火口湖、天坪、爆裂口等處進行)。行走於暗夜,透過探照燈的光源探索「土地之下」的地質知識、環境感知,以及可能的域外經驗之間,透過地景與行走的時間讓其相互交混。
因此,「夜行者計畫」將以地質學系、地理學系、自然科學、地球科學、土木工程等相關科系者,或曾從事飛碟學研究、外星人研究、古文明研究的研究者、愛好者、民間調查者,以及對於大屯火山群、陽明山地區的地理、歷史紋理感興趣,可從事跨領域探究工作之實踐者為組成。歡迎有興趣者報名,我們會陸續進行相關的聯絡與告知您此次的徵人結果。會在出隊之前,舉辦行前討論會, 也會有相關的活動保險事宜。
註:
因本計劃的部分時間於暗夜行走,若長時間在黑暗會造成身體不適者,建議視自身情況考慮是否報名。另外,本次夜行的路線,皆曾發生目擊外星人、飛碟的事件,或是曾發生居民被小矮人(當地人稱魔神仔)帶走的經驗,有些自今仍然失蹤,若對此有疑慮者,也建議視情況報名 (在2017-2019年間的地方訪查與調研之後,經過審慎的考慮,我們相當重視這些未知的民間經驗,因此決定放於報名建議之中,僅作為參考)。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採訪通知》
【名人呼籲 全民連署藻礁公投】記者會
時間:6/30(二)上午9: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2室
出席名人如下:
#紀政/「東京奧運正名活動」公投發起人、台灣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女性
#廖運範/中研院院士、世界肝炎研究專家、桃園觀音人
#徐仁修/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作家、攝影家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第三、四屆理事長、醫師、作家
敬邀採訪
活動聯絡人:潘忠政
劉靜榆老師
知道骨牌效應嗎? 如果 大潭藻礁變成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就是要在柴山多杯孔珊瑚全世界唯一的棲地上進行開發,而這種 原本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的物種, 因為是無法移植、無法復育的瀕臨絕種動物,將會受此開發案影響, 在地球上消失。 如此,未來台灣所有的開發案, 比照辦理, 將沒有任何的法規可以守護我們的生態系……
如果你覺得事態嚴重的話 請簽署 第一階段公投 連署書 立即 親筆簽名
搶救藻礁公投提案人連署單(滿18歲公民)下載: https://bit.ly/2YG3PQF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https://mp.weixin.qq.com/s/G01OK_r5Em7IQnM97cPjZQ
一个斋号拍了2300万!文人原来这样取斋号......(斋号大全,建议收藏备用)
书法字典网 Yesterday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一经定名终身不改。寥寥几字,意义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对外表白,是他人观言察行的检验标准,是斋主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统一体现。
曾国藩《看云归岫草堂》
而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斋号多是古代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标示自己做人作文的追求的形象化符号,从斋号就可以领略其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心境和情趣。
当下,藏家对于斋号的热衷度持续上升。2015年某拍卖公司春拍,李可染《九藤书屋》四字为代表,成交价高达391万元,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而此前一年,伊秉绶《遂性草堂》创造了斋号拍卖的最高价纪录,估价仅为80-120万元,但最终成交价高达2300万元。
李可染《九藤书屋》 成交价:391万元
伊秉绶《遂性草堂》 成交价:2300万元
为什么近年会再次出现斋号热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随着当下的收藏热,尤其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理解越来越深,对于斋号这种比较传统的中国收藏家的追求,自然会出现这个热潮。其次,对于现在做收藏的人来讲,如果若干年后,希望把自己的收藏品进行展览和展示,那么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个比较雅致的斋号作为标题,肯定比某某人的收藏要更加的雅气。
而对于书画收藏圈来讲,把斋号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张伯驹定印的《丛碧藏画录》一书中,上面记载了他在漫长生涯中收集的藏品: 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等,而几乎每收藏一件这样的精品,先生就会新生一个名字,如游春主人、平复堂主、好好先生等,他还把画室称作“平复堂”,将客厅称为“吟碧馆”,将宅园称做“展春园”。
部分斋号成交记录
进入到今天,我们也经常发现,经营书画交易或者是收藏书画的人,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斋号,一则来源为寻找和自己收藏或是经营相符的古人斋号,二则是请求当代的书法或者是书画大家,甚至是文化名人,为自己题写相应的斋号。无论是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斋号中都承载者个人的收藏体系,以及文化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斋号”比所谓的励志题字更加的厚重,反应在市场价格上也是相对比较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斋号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邓石如书【是清风明月之庐】
“斋号”做为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现象,这样的一个“斋号热”其实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收藏力量的壮大,建立收藏体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都丝毫不影响藏家们对于斋号的热情,下一个“九藤书屋”或是 “通古斋”出来之时,还将会有“一字千金”的争夺。
何绍基书【爱莲堂】
斋号形式
01
依傍景观
即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使用室名者澹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通常是一个字如亭、馆、楼、阁等,也有两个字如山庄、草堂、山房、精舍等。
蒲松龄书房“聊斋”
斋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 “苦雨斋”。
伊秉绶书【放怀堂】
堂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
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伊秉绶书【柘庵】
阁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
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伊秉绶书【荷香馆】
轩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柳宗元的“西轩”
伊秉绶书【仲轩】
居
居,是居住的意思,书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
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伊秉绶书【友多闻斋】
屋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顶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
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
伊秉绶书【梅华草堂】
02
特殊含义
很多名家的斋号不只是依傍景观,而还具有特殊的含义,例如自己在哪一季节所生,家庭所给人的感觉,自己所偏爱的风格等等。这一类斋号则比较耐人寻味。
何绍基书【淡香书屋】
03
带有名字
有一些名家的斋号则带有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象征独一无二的斋号,给人一种量身定做之感。
斋号类型
清 <wbr>赵之谦 <wbr>篆书《小脉望馆》
赵之谦书【小脉望馆】
1、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
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身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
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伊秉绶书【爱日吟庐】
2、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
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
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把汉字书写法则引入做人准则,一语双关,维妙微肖。
伊秉绶书【千章百研之斋】
3、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伊秉绶书【长生长乐之居】
4、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
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可以居”,乍看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
清 <wbr>何绍基楷书《题襟馆》横披
何绍基书【题襟馆】
5、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
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多少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吴让之书【醉竹山房】
6、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
电影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
吴昌硕书【小花园】
7、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
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
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吴昌硕书【雪庐】
8、述景类,以表述景色、景致为题。
这类斋号无修饰,或以周边的山、水、桥、亭等风景取名,或以室内外的石、树、花、鸟等实景取名,师造化而自然天成。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郡城外兴建寓所,其书房旁边是大片农田,乃以“临庄稼”之自然景致 “稼轩”为斋号。
赵之谦书【兆双爵室】
何绍基书【枕湖草堂】
伊秉绶书【劝耕课读室】
伊秉绶书【校文讲艺之斋】
伊秉绶书【昨叶书堂】
赵之谦书【安愚守约之斋】
吴让之书【郑斋】
莫友芝书【学耐烦斋】
何绍基书【迦兰陀室】
徐三庚书【菖蒲寿石斋】
曾国藩书【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之斋】
张之洞书【清竹堂】
林则徐书【古砚楼】
左宗棠书【修古斋】
杨岘书【宾鸿馆】
曾熙书【吟缶庐】
张伯英书【德风堂】
吴昌硕书【詠陔庐】
康有为书【梅花草堂】
郑孝胥书【自青榭】
于右任书【爱吾庐】
黄宾虹书【百一砚斋】
齐白石书【苦蜜斋】
张大千书【慕泱泱斋】
沈尹默书【采芝斋】
刘海粟书【若墅堂】
谭泽闿书【养花草堂】
马一浮书【有不为斋】
袁克文书【有余闲室】
章太炎书【双棠馆】
溥儒书【静娱楼】
黄君璧书【云山草堂】
王福厂书【凡将斋】
邓尔疋书【怀旧斋】
金梁书【万佛楼】
徐生翁书【石榴松围轩】
谢无量书【岩颠搜真斋】
吴湖帆书【湘瑟楼】
谢稚柳书【花影楼】
丰子恺书【新桐斋】
李可染书【快哉亭】
李苦禅书【问月楼】
陆俨少书【芙蓉轩】
唐云书【宜雨楼】
林散之书【采云轩】
沙孟海书【大明堂】
沈延毅书【集锦斋】
赵冷月书【癖石斋】
古今文人《斋号小集》
【汉】
司马相如——长卿石室
杨雄——玄斋
【晋】
陈寿——万卷楼
陶潜——归去来馆
【南朝】
刘勰——校经楼
【唐】
陈子昂——读书台
李 泌——邺侯书院
杜 甫——浣花草堂
薛 涛——吟诗楼
刘禹锡——陋 室
白居易——庐山草堂
李渤——白鹿洞
怀素——“绿天庵”
【宋】
欧阳修——非非堂
周敦颐——濂溪书堂
曾巩——南轩
司马光——读书堂
王安石——昭文斋
程颐——点易洞
苏轼——谷林堂、藤花馆
苏辙——遗老轩
黄庭坚——滴翠轩
米芾——宝晋斋
周邦颜——顾曲堂
李清照——归来堂
陈与义——南轩
陆游——书巢、老学庵
范成大——石湖别墅
杨万里——诚斋
朱熹——达观轩、云谷晦庵
张孝祥——归去来堂
辛弃疾——稼轩
【金】
元好问——野史亭
【元】
王冕——耕读轩、梅花庵
【明】
宋濂——青萝山房
李东阳——怀麓堂
唐寅——魁星阁、梦墨堂
王守仁——阳明洞
杨慎——双桂堂
范钦——天一阁
归有光——世明堂、项脊轩
唐顺之——陈渡草堂
徐渭——青藤书屋
王世贞——尔雅楼、小酉馆
李贽——思斋
汤显祖——玉茗堂、雅积楼
胡应麟——二酉山房
董其昌——画禅室
袁宗道——白苏斋
袁宏道——砚北楼
张溥——七录斋
【清】
钱谦益——绛云楼
黄道周——茶洞书室、云山石室、明诚堂
宋应星——家食之问堂
张岱——陶庵、云林秘阁
毛晋——汲古阁
傅山——霜红龛
黄宗羲——续抄堂、惜字庵
顾炎武——堡中书斋
侯方域——壮悔堂
王夫之——湘西草堂
朱彝尊——曝书亭、静志居
蒲松龄——聊斋
石涛——大涤草堂
洪升——四婵娟室
孔尚任——诗礼堂
叶燮——二弃屋
查慎行——枣东书屋
汪士慎——青杉书屋、清茗斋
李鳝——和鸣斋
金农——瓦砚斋
高翔——弹指阁
吴敬梓——文木山房
郑燮——板桥书屋、橄榄轩
李方膺——随斋、借园
袁枚——听好轩
蒋士铨——忠雅堂
曹雪芹——悼红轩
纪昀——阅微草堂
钱大昕——十驾斋、潜研堂
鲍廷博——知不足斋、赐书楼
翁方纲——宝苏斋
邓石如——铁砚山房
洪亮吉——更生斋
黄景仁——两当轩
龙廷槐——惜阴书屋
孙星衍——岱南阁
张惠言——茗柯堂
姚元之——竹叶亭
林则徐——云左山房
龚自珍——羽陵山馆
魏源——古微堂
曾国藩——求阕斋
左宗棠——柳庄
蒋光煦——别下楼
孙衣言——玉海楼
赵之谦——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
虚谷——觉非斋
顾修——读画斋
俞樾——春在堂
刘鹗——抱残守缺斋
康有为——天游堂
谭嗣同——莽苍苍斋、石菊影庐
李伯元——芋香室
吴趼人——趼廛
梁启超书房“饮冰室”
【近现代】
梁启超——饮冰室
梁鼎芬——栖凤楼、食鱼斋、寒松馆
章玉——四当斋
黄宾虹——虹庐、石芝阁
陈去病——绿玉青瑶馆
沈君儒——与石居
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陈独秀——看云楼
何香凝——双清楼
刘大白——白屋
李叔同——晚晴室
鲁迅——且介亭、绿林书屋
鲁迅的书房
冯玉祥——抗倭楼
苏局仙——水石居、蓼莪居
沈尹默——秋明室
苏曼殊——燕子龛
周作人——苦雨斋
黄侃——量守庐
邓之诚——桑园
柳亚子——磨剑室、活埋之庵、
羿楼、上天下地之庐
陈望道——柴房书屋
刘半农——双凤凰砖斋
陶行知——不除庭草斋
章太炎——膏兰室
章太炎书房
许地山——面壁斋
毛泽东——菊香书屋
郭绍虞——照隅室
梅兰芳——梅花诗屋
周瘦鹃——紫罗兰庵
叶圣陶——未厌居
徐悲鸿——危巢
张恨水——待漏斋、黄土书屋、北望斋
冯友兰——三松堂
林语堂——有不为斋
胡适——藏晖室
胡适的书房
郑逸梅——纸帐铜瓶室、双梅花斋、秋芷室
澎湃——得趣书室
郁达夫——风雨茅庐
闻一多——二月庐
矛盾——逃墨馆
刘海粟——海庐、存天阁
徐志摩——眉轩
潘天寿——听天阁、止止室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张伯驹——平复堂
邓散木——厕简楼、三长两短斋
齐白石的书房兼画室
齐白石——三百石印斋、悔乌堂
张大千——摩耶精舍、大风堂
李苦禅——遗诸斋
傅抱石——抱石斋
李可染——师牛堂、识缺斋
王力——龙虫并雕斋、瓮牖、棕榈轩
俞平伯——古槐书屋
夏衍——蜗楼
沙孟海——决明馆
王蘧常——明两庐、珠朗楼
谢冰心——梦草斋
马连良——古历轩
王亚南——野马轩
胡风——四树斋、落荒土屋
赵朴初——无意尽斋
丰子恺——缘缘堂、小杨柳屋、日月楼
林散之——散木草堂
陈寅恪的书房
陈寅恪——不见为净之室
沈从文——窄而霉小斋
瞿秋白——晓霜楼
闻一多——二月庐、何妨下一楼
老舍——丹柿小院
梁实秋——雅舍
陈友琴——晚晴轩
聂绀努——三红金水之斋
钟敬文——天风海涛室
吕叔湘——未晚斋
施蛰存——北山楼
臧克家——无窗室
潘汉年——听车楼
王季思——玉轮轩
钱君陶——无苦斋、新罗山馆
萧军——蜗蜗居
秦瘦鸥——晚霞阁
姚雪垠——无止境斋
王利器——争朝夕斋
师陀——饿夫墓
端木蕻良——鲁戈邓林室、六米斋
启功的书房
启功——坚净居
关山月——隔山书舍、鉴泉居
冯亦代——听风楼
黄苗子——望湖楼
戈宝权——万卷书斋
孙犁——耕堂
周而复——北望楼
杜宣——桂叶草堂、晚晴斋
贾植芳——无名斋
袁苛——海日楼
碧野——绿满楼、望湖居
骆宾基——夜闻雁鸣斋
寇梦碧——亥灵胎馆
斋号大全
两个字:
塙斋 宖斋 弢庵 憺园 瘽斋
安持 安庐 白室 悲庵 北楼
冰庵 钵庐 藏亭 澄庐 迟斋
楚园 达屋 待庵 德园 鼎堂
东阁 东轩 东园 东庄 杜斋
钝庵 风斋 伏庐 弗斋 复堂
复斋 耕堂 庚园 耿庵 弓舍
垢斋 古庵 谷斋 灌园 荷屋
何园 鹤庐 衡庐 衡斋 恒轩
画巢 画舫 槐堂 悔庵 悔亭
悔斋 悔庵 集斋 几堂 寄庐
寄斋 缄斋 茧室 减斋 蕉庵
椒堂 借庵 觉斋 苦篁 旷庵
兰室 兰斋 兰坻 朗阁 冷庵
李庐 荔轩 莲府 林屋 络园
梅屋 蒙庵 梦楼 梦庐 默庵
慕堂 木堂 牧斋 南圃 南园
藕庐 蓬庵 破斋 蒲室 菉园
乾斋 且园 秦斋 琴斋 勤斋
青园 秋室 秋堂 秋庵 确斋
忍庵 刃庵 山楼 山堂 涉园
慎斋 省庐 省斋 省庵 石斋
石庵 时斋 实庵 是庵 适庐
书窟 恕堂 霜屋 水庐 睡庵
松斋 苏斋 苏庵 随轩 随园
遂园 桃坞 陶堂 陶斋 天庐
桐园 瓦庵 忘庵 畏庐 卧庵
勿斋 悟堂 西亭 西园 息庵
希斋 溪饮 习说 翔庐 小圃
小园 心庐 心斋 形斋 虚室
虚斋 雪居 雪庐 雪堂 研庄
雁园 养庐 养堂 也庐 壹斋
彜斋 抑斋 易庵 逸庐 绎堂
吟舫 愚庵 鱼饮 玉堂 玉斋
豫堂 原斋 约庵 耘庐 云房
枣园 湛园 真阁 臻园 郑斋
止园 珠园 竹庼 竹居 竹楼
竹轩 壮暮 锥庵 俨斋 俟斋
劬堂 芸楼 蓼庵 匏园 狷庵
恪斋 韬庵 栎园 柽居 榕园
贲园 镂斋 颛庵 缶庐 筠庄
篁村 羿楼 觚庐 隽堂
三个字斋号:
儃儃居 噉饭斋 庒徽室 弇山堂
慞秋室 棐几斋 洦静斋 璚惢庐
爱吾庐 安处楼 安节堂 安晚庐
安心室 八经阁 八砚楼 白水居
白雪斋 白云居 白云楼 白云庐
白云堂 百箑斋 百可斋 百乐斋
百立孚 百忍堂 百石斋 百戏斋
拜石亭 拜苏楼 班香阁 般若堂
半砚斋 饱米斋 宝冬堂 宝董室
宝谷斋 宝簠斋 宝镜室 宝奎堂
宝米斋 宝墨堂 宝墨斋 宝石室
宝苏室 宝苏堂 宝彜斋 宝钟室
宝朱堂 宝觯楼 抱朴斋 抱石斋
暴书榭 碑砚斋 碧摩阁 碧虚馆
碧藓岩 辟支堂 卞璧楼 冰壶楼
冰香室 冰玉堂 波外楼 博古斋
博雅堂 卜生庵 补过斋 不二堂
不夜斋 不一斋 不远斋 步黟堂
采碧亭 采芝馆 采芝堂 餐霞屋
餐樱庑 参砚斋 苍雪居 苍雪庵
苍穹庐 沧趣楼 沧瑕阁 藏明楼
草梦居 草香堂 长风楼 长风堂
长年馆 长守阁 长水龛 长松馆
长州苑 畅叙亭 巢云馆 尘远斋
陈王阁 澄碧斋 承恩堂 迟燕居
崇汉堂 传经阁 传经堂 传朴堂
传易堂 传印堂 春草堂 春觉斋
春满楼 春住楼 春晖堂 春耦斋
春笙馆 淳和堂 淳化轩 赐兰堂
赐闲堂 赐研斋 赐砚斋 丛翠堂
丛桂堂 翠雨轩 存诚斋 存复斋
存天阁 大本堂 大涤堂 大风堂
大海楼 大境阁 大空堂 大墨堂
大瓶堂 大生堂 大石堂 大石斋
大松堂 大歇堂 大雅堂 大研堂
大砚堂 待雁楼 担石斋 淡虑堂
淡然斋 淡如斋 稻竹斋 道甯斋
得句轩 得树楼 得五楼 得一堂
得余室 得雨阁 迪纯庵 点点斋
点易斋 雕虫馆 雕胡楼 调啸阁
蝶芜斋 丁香馆 定定馆 定思斋
东风堂 东原斋 冬花庵 独醒庵
读画楼 读书堂 端居室 敦义堂
多竹亭 鹅池阁 二老阁 二乐轩
二玄社 法华庵 凡将斋 反拙楼
芳草堂 芳润斋 方竹楼 放言居
飞云阁 费晓楼 丰草堂 丰乐堂
风雅楼 凤历堂 凤啸堂 扶芳园
浮眉楼 浮沤馆 复初斋 高安阁
歌斯楼 耕石簃 耕未堂 躬行斋
共产党 共月庵 沽酒亭 古鉴阁
古酒亭 古期斎 古期斋 古权轩
古香楼 古愚堂 古越斋 古胤室
观复斋 观妙楼 观音堂 广艺堂
归汉室 归实斋 桂馨堂 国石坊
海日楼 海云楼 含苂室 涵清轩
寒碧居 寒碧庄 寒柯堂 寒石斋
寒香阁 寒玉斋 翰墨轩 翰香轩
汉画室 汉学居 好汉堂 好丽楼
荷锄轩 和风楼 和松亭 和松庵
合江楼 鹤梦轩 嘿审斋 鸿砚斋
红茵馆 后山斋 湖海楼 花语楼
画梅楼 画沙居 画禅室 槐西楼
怀风堂 怀古堂 怀烟阁 怀玉堂
欢喜园 环荜庵 黄瓜园 黄竹园
辉萼堂 悔乌堂 获廉斋 积古斋
积书岩 积跬庐 吉会堂 吉罗庵
集螟巢 集虚斋 疾志斋 汲古斋
寄鹤轩 寄寄轩 寄萍堂 寂寞堂
继述堂 嘉木堂 嘉石庭 嘉树堂
嘉鱼馆 坚白斋 简静斋 剪淞阁
鉴古堂 见山楼 见忘居 蕉花庵
蕉砚斋 揭涉园 皆孩堂 节性斋
解弢馆 解嘲堂 解襟亭 金管斋
金赏馆 金寿室 金易斋 晋灯龛
晋观堂 晋雅斋 晋元堂 劲松堂
荆鄂堂 井砚斋 静春斋 静敬斋
静乐簃 静乐誃 静心斋 静逸庵
静娱室 静远堂 静怡斋 敬墨堂
镜堂斋 净光塔 净因堂 净因庵
九如楼 九雅堂 九英斋 旧山楼
就懦轩 就新居 居夷居 居易堂
聚沙居 聚学轩 聚艺堂 巨鹿园
惧盈斋 决明馆 君亮堂 开云楼
看帆楼 看云阁 可吟亭 空明堂
苦观堂 苦篁斋 快晴阁 旷心庐
窥生铁 昆吾室 困学斋 来禽馆
来青阁 来云馆 赖古堂 兰沙馆
兰竹室 兰渚轩 览云庐 懒宜室
琅玕坞 朗润堂 老易斋 乐清轩
乐石室 乐是居 乐只室 离垢居
离砭堂 荔雨斋 莲花馆 莲花室
两壶庵 两罍轩 两丽馆 两闲斋
聊可亭 列宙楼 临渊阁 灵芬馆
灵沤馆 流憩庐 六砚斋 六友斋
六志斋 麓云楼 履二斋 履恒轩
落英堂 脉望楼 梅花屋 梅花庵
梅寿堂 梅王阁 梅隐庵 梦兰亭
梦沤亭 梦徐亭 梦禅室 梦雉斋
梦衲庵 面城堂 墨茶阁 墨非斋
墨花馆 墨花庵 墨煌斋 墨林堂
墨山斋 墨王楼 墨香亭 默耕室
木石居 木鱼堂 穆如馆 南碧斋
南山楼 南社庵 南天楼 南雪斋
南有堂 南韵斋 念吾楼 念云堂
凝碧堂 凝香馆 鸥波簃 鸥侣亭
沤波舫 攀古楼 培寒楼 裴石斋
佩文斋 佩训堂 片石居 平安馆
破佛庵 破荷亭 破砚斋 期仙庐
栖霞馆 七炉居 漆园吏 其润居
奇怀室 奇觚庼 畦风阁 骑门斋
契文斋 千峰堂 千秋馆 千声室
千石楼 千石斋 谦牧堂 潜蚪室
秦风堂 琴鹤轩 琴书堂 琴隐园
勤得斋 青古轩 青华馆 青桐轩
青霞亭 青照楼 青照台 轻顺阁
卿云堂 清峻堂 清乐轩 清气轩
清秋堂 清在居 清磬庵 秋高亭
秋景庵 秋琳阁 秋水亭 求古居
求是堂 求是斋 萚石斋 缺圆斋
群碧楼 染香庵 染云堂 壬午舫
人境庐 人竟庐 人外庐 荣木轩
容膝轩 如如室 如心堂 瑞云楼
若水轩 三不庵 三多村 三凤楼
三好堂 三槐堂 三乐堂 三昧堂
三西堂 三希堂 三砚斋 三余馆
三余堂 扫花庵 沙上居 沙砚居
山间居 山雷轩 山水楼 山月轩
深竹堂 慎娱室 省愆庐 圣缘堂
师古斋 师牛堂 师趛楼 十方堂
十妙轩 石鼓园 石墨楼 石寿斋
石秀轩 石秀斋 石语轩 石丈斋
时行斋 食古居 食古斋 识缺斋
矢一斋 世纶堂 世泽堂 世麟堂
柿叶轩 守闲堂 寿椿堂 受经堂
疏豁堂 书画船 书画斋 书隐楼
曙晚轩 树德堂 漱芳阁 霜茶阁
霜红楼 霜姿楼 双剑誃 双清阁
双清馆 双松堂 双栝庐 双笠轩
水绘园 水绘暗 水明庵 水仙庵
水云居 水云楼 水哉轩 水竹村
水竹居 硕果堂 思道堂 思玄亭
思雨亭 思原堂 思撷馆 饲龟轩
松根室 松管斋 松石斋 松雪斋
松游庵 松主庵 松子阁 松蟀楼
颂墨庐 宋井斋 苏米斋 宿云邬
隋经室 岁星楼 塔影轩 太疏楼
唐花庵 唐华庵 陶隐居 题襟馆
天尭楼 天道堂 天儿阁 天风阁
天海楼 天绘阁 天瓶斋 天趣轩
天沙楼 天香亭 天延阁 天一阁
天隐庐 天籁阁 迢迢阁 迢迢谷
铁函斋 铁砚斋 铁芝庵 听碧处
听漏轩 听涛斋 听天阁 听雨屋
停云馆 挺秀庵 桐阴馆 退补庵
退思斋 退娱堂 晚翠轩 晚睛轩
晚觉斋 晚明楼 晚晴轩 晚学轩
万柳堂 万玉斋 万竹庵 望山堂
望云亭 忘我庐 伪准堂 未央斋
未憬堂 味古斋 味经阁 味梅室
味书堂 味芋室 文博堂 文寿堂
文选楼 闻道庐 闻莺楼 问砚堂
问竹庐 蜗壳轩 无悔斋 芜烟亭
武侯祠 五德堂 五峰堂 五福堂
五味亭 舞鹤轩 悟石园 西爽阁
希放楼 夕阳楼 惜袌轩 习说斋
习悦斋 戏鸿堂 瞎牛庵 闲云庐
香茅宇 香树斋 香雪楼 湘管斋
湘怨楼 湘中阁 响山楼 项易庵
萧闲堂 萧闲斋 萧萧庵 萧兀斋
小晋斋 小蓬海 小山楼 小宛堂
写春园 写韵轩 辛夷馆 心溪斋
心隐庵 心远堂 心远斋 信步斋
杏花庵 雄镇楼 修竹坞 虚白斋
虚朗斋 宣灵馆 悬塔轩 悬磬室
玄赏斋 玄同轩 玄玄斋 玄隐庐
学稼轩 学圃堂 雪床庵 雪鸿轩
雪茧斋 雪蕉居 雪浪斋 雪蓬轩
雪吞斋 雅须室 烟江楼 烟云楼
延秋舫 颜乐斋 艳月楼 燕翼堂
砚果堂 砚山斋 仰翠阁 仰山楼
养素斋 养心堂 养真庐 养正堂
瑶草庐 野石轩 野松亭 野竹亭
冶欧斋 一担斋 一溉室 一鸣堂
一默轩 一砚斋 揖翠堂 揖山楼
依古庐 疑雨斋 倚翰堂 已指斋
以成室 艺海堂 易安阁 易画轩
逸墨堂 亦静居 忆梧轩 因柳阁
饮醉轩 隐求堂 樱桃馆 迎晖阁
映雪堂 映雪斋 雍睦堂 永春堂
用静斋 有耻堂 有君堂 有竹居
有竹庄 友古轩 鱼壶斋 鱼睨轩
愉云馆 雨墨斋 雨石居 雨乡斋
雨新斋 羽风堂 玉虹楼 玉壶轩
玉壶斋 玉简斋 玉兰堂 玉芝堂
欲善楼 寓酒轩 寓庸斋 元鉴斋
员鉴斋 圆赏楼 缘缘堂 远鸿阁
岳雪楼 月当楼 阅山堂 云璈馆
云合楼 云静庐 云轮阁 云平阁
云起楼 云松馆 云涛轩 云卧阁
云隐楼 云庵居 匀碧斋 蕴真阁
蕴真斋 韵汉楼 藻野堂 增默庵
瞻近堂 湛华馆 蔗香馆 珍雅斋
真率斋 甄篆楼 枕香亭 芝寿堂
芝音馆 知足居 止止楼 止止室
致道堂 致雨堂 致远堂 忠恕堂
种石轩 昼梦斋 珠翚阁 竹柏居
竹北栘 竹北簃 竹梧居 竹移轩
竹箫斋 煮石亭 主一斋 祝福堂
庄徽室 壮暮堂 壮暮翁 壮暮斋
壮陶阁 缀玉轩 资寸堂 滋兰馆
滋兰轩 滋语轩 紫薇房 自得斋
自在室 祖金轩 醉墨轩 醉墨斋
醉石轩 醉月居 醉竹斋 尊古斋
尊华堂 尊生斋 作圣堂 佞宋斋
诒晋斋 诒砚堂 芙蓉庵 茗闲堂
荻声庵 葆石堂 葆真堂 蕙风簃
薮石亭 匏卧室 挹紫斋 撷芳亭
嘤鸣居 猗兰堂 滂喜斋 潇碧居
漪兰斋 寰翠楼 逍遥堂 屐研斋
绛雪庐 绛云楼 瑜文斋 璇尚庐
栩栩斋 栩栩庵 橄榄轩 樾荫庐
樵风庼 瓯香馆 昵燕楼 禅甓轩
韡韡斋 懋止堂 蠲戏斋 镂香阁
馥秋阁 耦印堂 骫骳楼 缶庐主
籀汉簃 籀书誃 翩然阁 鲒崎居
醍醐坊 麋研斋 麋砚斋 鴳笑斋
四字斋号:
百梅精舍 百石山房 百陶旧屋
拜苏楼主 瓣芗书屋 半九十斋
保利珍藏 宝晋山房 宝晋砚斋
宝莲亭主 抱华精舍 抱梅山房
抱石山斋 北泉草堂 碧芙蓉斋
毕竟空舍 辟疆园主 壁缘斋主
冰壶琴馆 补拙书屋 不能言斋
不食鱼斋 不洗砚斋 裁烟阁主
采学斋印 藏寿室印 藏修书屋
茶峡草堂 长松山房 朝彻书屋
城西草堂 澄怀馆印 迟燕草堂
赤城山房 崇兰草堂 丑簃长年
丑簃画记 丑奴庵主 丑奴暗主
初岳山庄 楚御府印 传壁经堂
传朴堂印 春蔼堂印 春草堂印
春霜草堂 春水草堂 椿草堂主
词画轩印 存天阁主 大碧山馆
大涤精舍 大风堂印 大官鉴丞
大明草堂 大石斋征 大雅堂印
淡甯精舍 淡远堂印 德宝书斋
笛音凝室 丁香吟馆 定慧山房
定斋书画 东臯草堂 东郭草堂
东郭竹堂 东丘印社 东山草堂
东岳印社 冬青书屋 读汉书楼
读霓堂印 二金蝶堂 二金梅室
二庄主人 方寸铁斋 放鹇亭客
风过耳堂 奉华堂印 浮丘山房
复性书院 歌颂斋印 耕梅草堂
耕心草堂 耕烟草堂 攻玉山房
古翠轩藏 古泉山馆 古刹余辉
古瓦量斋 古瓦砚斋 古香书屋
谷阳书房 故乡老屋 关中书苑
广长庵主 广长暗主 圭斋书印
圭璋文府 归汉室主 归研草堂
归砚草堂 龟潜精舍 过云楼藏
海峰吟馆 海山仙馆 海涛琴室
海天艺苑 海云庵主 寒碧主人
寒柯堂印 寒绿山堂 寒于宝馆
寒云主人 好春书室 荷屋鉴赏
河干草堂 鹤庐主人 黑女庵主
衡洞草堂 弘石书屋 红棃花馆
红林离馆 红泥亭子 红雨山房
红薇花馆 后富春轩 湖镜书屋
虎丘别墅 花之寺僧 华延年室
华原草堂 画梅楼词 画唐梅室
话雨楼主 槐溪诗屋 怀古田舍
怀麓书楼 怀麓堂印 怀一斋主
涣贞舫印 黄华吟馆 黄龙砚斋
挥烟诗屋 机云山社 积古斋印
缉熙殿宝 吉泉山馆 集虚草堂
集虚斋印 寄心庵主 嘉砖砚斋
坚匏暗藏 检园精课 絜榘山房
涧上草堂 江郎山馆 江上书楼
江上竹楼 揭涉园主 解嘲堂印
解舂馆印 芥弥精舍 金石画室
今都山房 今雨草堂 晋唐镜馆
劲草庐主 经世书局 景华书屋
景婆娑室 静寄东轩 静逸庵主
净因庵主 九兰画舫 就新之居
拘虚馆印 居易堂印 居竹轩主
聚墨书堂 聚学轩主 巨野山房
句漏山房 句曲山庄 倦游窠主
看吴山楼 可居室主 奎章阁宝
来鹭草堂 琅嬛仙馆 朗润堂印
老桂山房 雷唐庵主 楞伽山房
冷香馆主 隶古定居 玲珑玉庄
菱花堂印 灵芬馆记 灵芬馆主
灵沤馆印 灵寿花馆 灵寿华馆
令辟堂印 留耕堂印 留留书屋
留余堂印 流翠轩印 柳营山房
六艺之圃 龙宝轩印 龙王山庄
龙尾山房 龙泓馆印 卢园探胜
麓云楼藏 露园园丁 鹿胎仙馆
鹿樵溪舍 绿杉野屋 绿天精舍
绿天书屋 绿野亭印 绿荫草堂
绿云山房 绿云书屋 绿云轩主
绿竹山房 螺川诗屋 罗浮精舍
买夏园主 曼陀罗室 曼陀罗龛
梅花草堂 梅花书屋 梅景书屋
梅王阁印 梅墟草堂 梅影书屋
梅庵主人 梦禅室鉴 弥陀净舍
米盐居叟 秘晋斋印 妙吉祥室
鸣玉琴馆 磨兜坚室 磨印室藏
摩邪精舍 莫愁村舍 莫等闲馆
墨稼山庄 墨井草堂 墨林主人
暮云山馆 木莲精舍 木堂秘笈
穆如馆制 南村竹堂 南冈草堂
南郭草堂 南纪印社 南万柳堂
南雪斋印 南云庵主 闹红精舍
内府图书 拟晋山房 酿墨斋主
欧湘馆主 藕花小舸 盘溪小筑
频罗庵主 频赢庵主 平山书屋
坡可庵印 泼墨山房 破佛庵主
破荷亭长 破砚斋藏 仆人堂主
仆射山庄 葡萄印室 蒲芦草舍
曝书亭藏 栖云山馆 七峰草堂
千寻竹斋 乾清宫宝 秦明堂印
青玉山房 青瓯馆印 清气轩主
清玩草堂 清仪阁藏 染香庵主
仁寿砚斋 忍墨书堂 任天书屋
三盨庵主 三才砚室 三斗鋗斋
三街会馆 三省书屋 三省斋主
三石楼主 三石书屋 三悦书屋
扫花庵主 山水小居 上池仙馆
上湖草堂 上铁文广 尚宝画院
勺海亭长 十九字斋 十砚斋印
石柟轩客 石鼎山所 石墩山馆
石佛庵主 石经楼印 石林精舍
石萝庵主 石门山房 石墨书楼
石琴吟馆 石泉书屋 石人子室
石叶书巢 石芝山房 石铫山房
石韫庵主 世传堂印 世寿堂印
柿叶山房 适梦草堂 适然亭长
寿石仙馆 疏芳小榭 疏影楼主
书带草堂 蜀石经斋 漱六主人
恕斋鉴赏 恕斋写意 霜鹤堂印
霜屋学人 双菩提龛 双栖精舍
双银杏居 水仙庵主 水芝仙馆
朔风草堂 思无邪斋 私淑西庐
四欧堂印 四望山馆 似鱼室主
松风草堂 松健山房 松南书屋
松涛轩主 松下清斋 松竹书屋
松竹书屋 松籁阁印 随园居士
随园主人 遂真园翁 损斋居士
损斋书印 谈艺堂印 陶然竹堂
藤花吟馆 天道堂主 天府珍藏
天监砚斋 天响琴斋 天游草堂
天慵书屋 天慵庵主 天籁书屋
铁村草堂 铁函山馆 听帆楼藏
听枫山馆 听雨屋印 桐阴馆印
宛委山堂 万松居士 万松书院
苇间书屋 味闲书屋 文石山庄
文缋山房 问古堂印 问楼花馆
问梅诗社 问天室主 我娱轩印
卧雨山房 无倦苦斋 无所住庵
武丘山馆 武英殿宝 五峰堂主
五岳草堂 五云草堂 五云阁史
悟往斋印 悟言室印 西臯草堂
西津仙馆 西庐老人 西蜀琴馆
西田退轩 西田玉堂 西庄居士
西泠印人 蟫藻阁印 息尘庵主
夕葵书舍 溪南静室 喜经室藏
喜易斋印 霞外草堂 贤志堂印
闲云竹房 香雪秘笈 香雪庄印
香叶草堂 晓楼书画 晓松山庄
小仓山房 小脉望馆 小瓶花馆
小书画舫 小松雪斋 小松圆阁
小檀栾室 小天籁阁 小雪浪斋
小亦吾庐 小游仙馆 辛夷馆印
新罗山馆 心陶书屋 星斋翰墨
行有恒堂 修竹书房 修竹吾庐
虚过庵主 玄秀楼印 玄隐庐记
玄隐庐印 学圃堂印 雪夜草堂
雪斋居士 雅逸山房 延蝶仙馆
延清芬室 延秀堂印 艳蕊仙房
砚石山房 砚雨斋主 砚云山馆
阳城书屋 仰山堂印 养性窠主
药府藏印 冶欧斋主 一丰亭长
一根草堂 颐情馆印 颐寿草庐
颐天斋主 颐颐草堂 抑斋居士
易庵主人 银藤华馆 饮冰室藏
隐几吾庐 樱桃砚斋 影山草堂
映红仙馆 拥秋之馆 庸曼德室
咏归堂主 有恒药舍 有乐斋印
有邻砚斋 友多闻堂 友多闻斋
右台仙馆 鱼饮溪堂 娱清书屋
与涟居主 与木石居 玉带砚斋
玉壶山房 玉几山房 玉兰馆印
玉兰堂印 玉梅花庵 玉山草堂
玉堂学士 玉延秋馆 玉延亭主
玉雨堂印 玉磬山房 芋香宧主
郁冈精舍 郁文山馆 元嘉砚斋
曰归草堂 曰华堂印 越山禅院
岳雪楼记 岳雪楼印 月湖草堂
月湖山庄 云阿精舍 云东藏室
云东仙馆 云还草堂 云岭副寺
云门山房 云隐楼主 在芙山房
则古昔斋 曾归澄庐 征赏楼印
正斋秘玩 郑斋藏本 织云堂印
忠斋珍赏 钟山草堂 钟山梅筑
终南印社 种松堂印 种松堂章
种桃山馆 种榆仙馆 种玉山房
重积德堂 重阆阁印 竹径高斋
竹裏主人 竹素书房 竹坞草庐
竹坞山房 竹霭山房 篆石书屋
紫薇舍人 自娱堂主 自在书房
醉墨轩主 醉石山房 俨山书院
俨斋书印 倩庵画印 嬴缩研斋
诒晋斋印 苕花馆主 萑苇书屋
萃玉堂印 匏瓜山房 岱麓书院
峥嵘云房 嵩山草堂 恪斋鉴藏
浒溪草堂 溟鱼池馆 潇湘画楼
濠上草堂 璧月庵主 榕骏斋主
瓯香砚斋 睿思殿印 穰梨馆主
鹳之楼主 竺坞草庐 笏溪草堂
觚庐书画 鰕囗篇轩
爱吾庐珍藏印 安持精舍印最
宝古斋珍藏印 宝迂阁书画记
冰人斋图书记 博雅堂宝玩印
伯作鼎斋主人 不息斋鉴藏印
沧州竹堂图书 藏云斋陈经印
藏之海山仙馆 传经阁藏书印
春草闲房手定 春木斋良栖室
次真斋收藏印 丛桂留人之馆
存天戏海之楼 大风堂珍藏印
大伟贸易公司 淡如斋书画印
淡远堂图书印 道古堂书画印
涤砚斋书画章 二金蝶堂藏书
范叔集虚斋印 高氏西亭亭长
孤琴馆书画记 瓜豆草堂之玺
广堪斋毕氏藏 桂林一枝室主
海山仙馆主人 寒碧主人所好
翰墨轩书画记 红梨馆书画记
红茵馆主人制 湖海楼书画印
花步寒碧庄印 吉金乐石之斋
家邻三味书屋 金石寿世之居
晋府书画之印 经训堂珍藏印
静寄轩图书印 静娱室书画记
九鼎十爵之榭 九龙山房诗画
峻斋金石文字 堪喜斋书画印
昆仑堂美术馆 乐寿堂鉴藏宝
乐只室书画记 雷峰片石草庐
冷香馆余事章 连理双桂树楼
良斋流览所及 龙节虎符之馆
麓云楼书画记 梅王阁画梅记
梅王阁书画记 明静见心斋印
南郭草堂主人 内府书画之宝
内府图书之印 念吾楼藏书记
鸟见山庄主人 潘氏听帆楼藏
千万莲花院玺 秦瓦汉砖之室
青苙绿蓑斋藏 青桐轩书画记
清森阁书画印 清渊堂珍藏印
求己堂藏书画 忍墨书堂髯潘
瑞墨斋图书记 润海居书画印
三尺双龙砚斋 三槐堂书画记
三十七峰草堂 三希堂精鉴玺
商周吉金之馆 赏真斋藏书记
上清北阴院印 邵念堂书画记
十二古琴书屋 十二汉砖砚斋
十水五石之斋 十砚千墨之居
式古堂书画印 受福富昌镜室
漱石书庄藏印 薕葭楼读书记
双德堂鉴藏印 双杏草堂主人
随斋翰墨之印 太原郡图书印
桃红藤紫之轩 天籁阁中文孙
天水郡图书印 听帆楼书画印
听松山房珍藏 汪氏古香楼藏
惟清斋书画印 慰慈堂藏书记
文澜阁掌书吏 文渊阁校理印
五百图书之室 五福五代堂宝
伍氏南雪斋藏 伍氏迂庵主人
西泠印社中人 习悦斋书画印
下邳郡图书印 闲得魏斋痴人
小草小石之居 小长芦钓鱼师
小长芦馆主人 小书画舫秘玩
小书画舫审定 小有洞天之室
小右洞天之室 小榄青年书协
行有恒堂珍藏 修梅仙馆秘玩
宣灵残瓦之室 杨梅柯竹之斋
养心殿鉴藏宝 养真庐书画记
夜明竹轩主人 隐龙山宝华寺
玉林堂图书记 御书房鉴藏宝
云阿暖翠之阁 蕴真阁珍藏记
照空堂珍藏印 真实斋图书信
直南书房讲官 重华宫鉴藏宝
竹南草堂珍藏 紫霞碧月山堂
紫宸殿御书宝 贯诚斋藏图书
毓庆宫书画记 矍硎石室中人
岑氏惧盈斋印 恪斋鉴藏书画
恪斋所得金石 闵氏千寻竹斋
缪晋斋珍藏印 瑷庐主人书印
瓯钵罗室珍秘 昵燕楼书画印
懋勤殿鉴定章 蠲戏斋论学笺
镂香阁中神品
宝晋斋陆氏珍藏
慈溪居星楼珍藏
第一生修梅花馆
二百兰亭斋鉴藏
二百兰亭斋审定
二十八将军印斋
海岳庵门下弟子
鹤庐主人画兰记
湖光山色阮公楼
华步寒碧庄收藏
黄鹤楼中吹玉笛
继兴堂主人手启
家逗三吴第一楼
琅玝多种屋东头
李修易乾斋印章
履谦堂山阴敝庐
裴氏壮陶阁藏书
食古居所得金石
双双君子山居园
水绘庵学画女子
水绘暗静观书画
松石园洒扫男丁
万壑千岩一草堂
吴一峰艺术馆赠
五百本画梅精舍
小长芦金风亭长
烟雨楼边钓鳌客
研经室私淑弟子
曾藏王氏镂香阁
自怡悦斋书画录
怡性堂诗龛酒禅
一个儒雅动情的斋号,可激励斋主念念不忘,终身为之奋斗,也可让旁观者为之感慨万千。人生仕途如同大海一样,潮起潮落变幻无穷。文人们随着自己志向爱好、情绪兴趣、事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变化,往往会更换斋号名称,每一新斋号的启用,都记述着斋主新的一番意境。
一个斋号拍了2300万!文人原来这样取斋号......(斋号大全,建议收藏备用)
书法字典网 Yesterday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一经定名终身不改。寥寥几字,意义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对外表白,是他人观言察行的检验标准,是斋主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统一体现。
曾国藩《看云归岫草堂》
而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斋号多是古代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标示自己做人作文的追求的形象化符号,从斋号就可以领略其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心境和情趣。
当下,藏家对于斋号的热衷度持续上升。2015年某拍卖公司春拍,李可染《九藤书屋》四字为代表,成交价高达391万元,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而此前一年,伊秉绶《遂性草堂》创造了斋号拍卖的最高价纪录,估价仅为80-120万元,但最终成交价高达2300万元。
李可染《九藤书屋》 成交价:391万元
伊秉绶《遂性草堂》 成交价:2300万元
为什么近年会再次出现斋号热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随着当下的收藏热,尤其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理解越来越深,对于斋号这种比较传统的中国收藏家的追求,自然会出现这个热潮。其次,对于现在做收藏的人来讲,如果若干年后,希望把自己的收藏品进行展览和展示,那么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个比较雅致的斋号作为标题,肯定比某某人的收藏要更加的雅气。
而对于书画收藏圈来讲,把斋号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张伯驹定印的《丛碧藏画录》一书中,上面记载了他在漫长生涯中收集的藏品: 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等,而几乎每收藏一件这样的精品,先生就会新生一个名字,如游春主人、平复堂主、好好先生等,他还把画室称作“平复堂”,将客厅称为“吟碧馆”,将宅园称做“展春园”。
部分斋号成交记录
进入到今天,我们也经常发现,经营书画交易或者是收藏书画的人,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斋号,一则来源为寻找和自己收藏或是经营相符的古人斋号,二则是请求当代的书法或者是书画大家,甚至是文化名人,为自己题写相应的斋号。无论是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斋号中都承载者个人的收藏体系,以及文化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斋号”比所谓的励志题字更加的厚重,反应在市场价格上也是相对比较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斋号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邓石如书【是清风明月之庐】
“斋号”做为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现象,这样的一个“斋号热”其实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收藏力量的壮大,建立收藏体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都丝毫不影响藏家们对于斋号的热情,下一个“九藤书屋”或是 “通古斋”出来之时,还将会有“一字千金”的争夺。
何绍基书【爱莲堂】
斋号形式
01
依傍景观
即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使用室名者澹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通常是一个字如亭、馆、楼、阁等,也有两个字如山庄、草堂、山房、精舍等。
蒲松龄书房“聊斋”
斋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 “苦雨斋”。
伊秉绶书【放怀堂】
堂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
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伊秉绶书【柘庵】
阁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
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伊秉绶书【荷香馆】
轩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柳宗元的“西轩”
伊秉绶书【仲轩】
居
居,是居住的意思,书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
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伊秉绶书【友多闻斋】
屋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顶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
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
伊秉绶书【梅华草堂】
02
特殊含义
很多名家的斋号不只是依傍景观,而还具有特殊的含义,例如自己在哪一季节所生,家庭所给人的感觉,自己所偏爱的风格等等。这一类斋号则比较耐人寻味。
何绍基书【淡香书屋】
03
带有名字
有一些名家的斋号则带有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象征独一无二的斋号,给人一种量身定做之感。
斋号类型
清 <wbr>赵之谦 <wbr>篆书《小脉望馆》
赵之谦书【小脉望馆】
1、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
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身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
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伊秉绶书【爱日吟庐】
2、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
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
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把汉字书写法则引入做人准则,一语双关,维妙微肖。
伊秉绶书【千章百研之斋】
3、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伊秉绶书【长生长乐之居】
4、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
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可以居”,乍看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
清 <wbr>何绍基楷书《题襟馆》横披
何绍基书【题襟馆】
5、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
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多少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吴让之书【醉竹山房】
6、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
电影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
吴昌硕书【小花园】
7、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
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
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吴昌硕书【雪庐】
8、述景类,以表述景色、景致为题。
这类斋号无修饰,或以周边的山、水、桥、亭等风景取名,或以室内外的石、树、花、鸟等实景取名,师造化而自然天成。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郡城外兴建寓所,其书房旁边是大片农田,乃以“临庄稼”之自然景致 “稼轩”为斋号。
赵之谦书【兆双爵室】
何绍基书【枕湖草堂】
伊秉绶书【劝耕课读室】
伊秉绶书【校文讲艺之斋】
伊秉绶书【昨叶书堂】
赵之谦书【安愚守约之斋】
吴让之书【郑斋】
莫友芝书【学耐烦斋】
何绍基书【迦兰陀室】
徐三庚书【菖蒲寿石斋】
曾国藩书【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之斋】
张之洞书【清竹堂】
林则徐书【古砚楼】
左宗棠书【修古斋】
杨岘书【宾鸿馆】
曾熙书【吟缶庐】
张伯英书【德风堂】
吴昌硕书【詠陔庐】
康有为书【梅花草堂】
郑孝胥书【自青榭】
于右任书【爱吾庐】
黄宾虹书【百一砚斋】
齐白石书【苦蜜斋】
张大千书【慕泱泱斋】
沈尹默书【采芝斋】
刘海粟书【若墅堂】
谭泽闿书【养花草堂】
马一浮书【有不为斋】
袁克文书【有余闲室】
章太炎书【双棠馆】
溥儒书【静娱楼】
黄君璧书【云山草堂】
王福厂书【凡将斋】
邓尔疋书【怀旧斋】
金梁书【万佛楼】
徐生翁书【石榴松围轩】
谢无量书【岩颠搜真斋】
吴湖帆书【湘瑟楼】
谢稚柳书【花影楼】
丰子恺书【新桐斋】
李可染书【快哉亭】
李苦禅书【问月楼】
陆俨少书【芙蓉轩】
唐云书【宜雨楼】
林散之书【采云轩】
沙孟海书【大明堂】
沈延毅书【集锦斋】
赵冷月书【癖石斋】
古今文人《斋号小集》
【汉】
司马相如——长卿石室
杨雄——玄斋
【晋】
陈寿——万卷楼
陶潜——归去来馆
【南朝】
刘勰——校经楼
【唐】
陈子昂——读书台
李 泌——邺侯书院
杜 甫——浣花草堂
薛 涛——吟诗楼
刘禹锡——陋 室
白居易——庐山草堂
李渤——白鹿洞
怀素——“绿天庵”
【宋】
欧阳修——非非堂
周敦颐——濂溪书堂
曾巩——南轩
司马光——读书堂
王安石——昭文斋
程颐——点易洞
苏轼——谷林堂、藤花馆
苏辙——遗老轩
黄庭坚——滴翠轩
米芾——宝晋斋
周邦颜——顾曲堂
李清照——归来堂
陈与义——南轩
陆游——书巢、老学庵
范成大——石湖别墅
杨万里——诚斋
朱熹——达观轩、云谷晦庵
张孝祥——归去来堂
辛弃疾——稼轩
【金】
元好问——野史亭
【元】
王冕——耕读轩、梅花庵
【明】
宋濂——青萝山房
李东阳——怀麓堂
唐寅——魁星阁、梦墨堂
王守仁——阳明洞
杨慎——双桂堂
范钦——天一阁
归有光——世明堂、项脊轩
唐顺之——陈渡草堂
徐渭——青藤书屋
王世贞——尔雅楼、小酉馆
李贽——思斋
汤显祖——玉茗堂、雅积楼
胡应麟——二酉山房
董其昌——画禅室
袁宗道——白苏斋
袁宏道——砚北楼
张溥——七录斋
【清】
钱谦益——绛云楼
黄道周——茶洞书室、云山石室、明诚堂
宋应星——家食之问堂
张岱——陶庵、云林秘阁
毛晋——汲古阁
傅山——霜红龛
黄宗羲——续抄堂、惜字庵
顾炎武——堡中书斋
侯方域——壮悔堂
王夫之——湘西草堂
朱彝尊——曝书亭、静志居
蒲松龄——聊斋
石涛——大涤草堂
洪升——四婵娟室
孔尚任——诗礼堂
叶燮——二弃屋
查慎行——枣东书屋
汪士慎——青杉书屋、清茗斋
李鳝——和鸣斋
金农——瓦砚斋
高翔——弹指阁
吴敬梓——文木山房
郑燮——板桥书屋、橄榄轩
李方膺——随斋、借园
袁枚——听好轩
蒋士铨——忠雅堂
曹雪芹——悼红轩
纪昀——阅微草堂
钱大昕——十驾斋、潜研堂
鲍廷博——知不足斋、赐书楼
翁方纲——宝苏斋
邓石如——铁砚山房
洪亮吉——更生斋
黄景仁——两当轩
龙廷槐——惜阴书屋
孙星衍——岱南阁
张惠言——茗柯堂
姚元之——竹叶亭
林则徐——云左山房
龚自珍——羽陵山馆
魏源——古微堂
曾国藩——求阕斋
左宗棠——柳庄
蒋光煦——别下楼
孙衣言——玉海楼
赵之谦——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
虚谷——觉非斋
顾修——读画斋
俞樾——春在堂
刘鹗——抱残守缺斋
康有为——天游堂
谭嗣同——莽苍苍斋、石菊影庐
李伯元——芋香室
吴趼人——趼廛
梁启超书房“饮冰室”
【近现代】
梁启超——饮冰室
梁鼎芬——栖凤楼、食鱼斋、寒松馆
章玉——四当斋
黄宾虹——虹庐、石芝阁
陈去病——绿玉青瑶馆
沈君儒——与石居
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陈独秀——看云楼
何香凝——双清楼
刘大白——白屋
李叔同——晚晴室
鲁迅——且介亭、绿林书屋
鲁迅的书房
冯玉祥——抗倭楼
苏局仙——水石居、蓼莪居
沈尹默——秋明室
苏曼殊——燕子龛
周作人——苦雨斋
黄侃——量守庐
邓之诚——桑园
柳亚子——磨剑室、活埋之庵、
羿楼、上天下地之庐
陈望道——柴房书屋
刘半农——双凤凰砖斋
陶行知——不除庭草斋
章太炎——膏兰室
章太炎书房
许地山——面壁斋
毛泽东——菊香书屋
郭绍虞——照隅室
梅兰芳——梅花诗屋
周瘦鹃——紫罗兰庵
叶圣陶——未厌居
徐悲鸿——危巢
张恨水——待漏斋、黄土书屋、北望斋
冯友兰——三松堂
林语堂——有不为斋
胡适——藏晖室
胡适的书房
郑逸梅——纸帐铜瓶室、双梅花斋、秋芷室
澎湃——得趣书室
郁达夫——风雨茅庐
闻一多——二月庐
矛盾——逃墨馆
刘海粟——海庐、存天阁
徐志摩——眉轩
潘天寿——听天阁、止止室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张伯驹——平复堂
邓散木——厕简楼、三长两短斋
齐白石的书房兼画室
齐白石——三百石印斋、悔乌堂
张大千——摩耶精舍、大风堂
李苦禅——遗诸斋
傅抱石——抱石斋
李可染——师牛堂、识缺斋
王力——龙虫并雕斋、瓮牖、棕榈轩
俞平伯——古槐书屋
夏衍——蜗楼
沙孟海——决明馆
王蘧常——明两庐、珠朗楼
谢冰心——梦草斋
马连良——古历轩
王亚南——野马轩
胡风——四树斋、落荒土屋
赵朴初——无意尽斋
丰子恺——缘缘堂、小杨柳屋、日月楼
林散之——散木草堂
陈寅恪的书房
陈寅恪——不见为净之室
沈从文——窄而霉小斋
瞿秋白——晓霜楼
闻一多——二月庐、何妨下一楼
老舍——丹柿小院
梁实秋——雅舍
陈友琴——晚晴轩
聂绀努——三红金水之斋
钟敬文——天风海涛室
吕叔湘——未晚斋
施蛰存——北山楼
臧克家——无窗室
潘汉年——听车楼
王季思——玉轮轩
钱君陶——无苦斋、新罗山馆
萧军——蜗蜗居
秦瘦鸥——晚霞阁
姚雪垠——无止境斋
王利器——争朝夕斋
师陀——饿夫墓
端木蕻良——鲁戈邓林室、六米斋
启功的书房
启功——坚净居
关山月——隔山书舍、鉴泉居
冯亦代——听风楼
黄苗子——望湖楼
戈宝权——万卷书斋
孙犁——耕堂
周而复——北望楼
杜宣——桂叶草堂、晚晴斋
贾植芳——无名斋
袁苛——海日楼
碧野——绿满楼、望湖居
骆宾基——夜闻雁鸣斋
寇梦碧——亥灵胎馆
斋号大全
两个字:
塙斋 宖斋 弢庵 憺园 瘽斋
安持 安庐 白室 悲庵 北楼
冰庵 钵庐 藏亭 澄庐 迟斋
楚园 达屋 待庵 德园 鼎堂
东阁 东轩 东园 东庄 杜斋
钝庵 风斋 伏庐 弗斋 复堂
复斋 耕堂 庚园 耿庵 弓舍
垢斋 古庵 谷斋 灌园 荷屋
何园 鹤庐 衡庐 衡斋 恒轩
画巢 画舫 槐堂 悔庵 悔亭
悔斋 悔庵 集斋 几堂 寄庐
寄斋 缄斋 茧室 减斋 蕉庵
椒堂 借庵 觉斋 苦篁 旷庵
兰室 兰斋 兰坻 朗阁 冷庵
李庐 荔轩 莲府 林屋 络园
梅屋 蒙庵 梦楼 梦庐 默庵
慕堂 木堂 牧斋 南圃 南园
藕庐 蓬庵 破斋 蒲室 菉园
乾斋 且园 秦斋 琴斋 勤斋
青园 秋室 秋堂 秋庵 确斋
忍庵 刃庵 山楼 山堂 涉园
慎斋 省庐 省斋 省庵 石斋
石庵 时斋 实庵 是庵 适庐
书窟 恕堂 霜屋 水庐 睡庵
松斋 苏斋 苏庵 随轩 随园
遂园 桃坞 陶堂 陶斋 天庐
桐园 瓦庵 忘庵 畏庐 卧庵
勿斋 悟堂 西亭 西园 息庵
希斋 溪饮 习说 翔庐 小圃
小园 心庐 心斋 形斋 虚室
虚斋 雪居 雪庐 雪堂 研庄
雁园 养庐 养堂 也庐 壹斋
彜斋 抑斋 易庵 逸庐 绎堂
吟舫 愚庵 鱼饮 玉堂 玉斋
豫堂 原斋 约庵 耘庐 云房
枣园 湛园 真阁 臻园 郑斋
止园 珠园 竹庼 竹居 竹楼
竹轩 壮暮 锥庵 俨斋 俟斋
劬堂 芸楼 蓼庵 匏园 狷庵
恪斋 韬庵 栎园 柽居 榕园
贲园 镂斋 颛庵 缶庐 筠庄
篁村 羿楼 觚庐 隽堂
三个字斋号:
儃儃居 噉饭斋 庒徽室 弇山堂
慞秋室 棐几斋 洦静斋 璚惢庐
爱吾庐 安处楼 安节堂 安晚庐
安心室 八经阁 八砚楼 白水居
白雪斋 白云居 白云楼 白云庐
白云堂 百箑斋 百可斋 百乐斋
百立孚 百忍堂 百石斋 百戏斋
拜石亭 拜苏楼 班香阁 般若堂
半砚斋 饱米斋 宝冬堂 宝董室
宝谷斋 宝簠斋 宝镜室 宝奎堂
宝米斋 宝墨堂 宝墨斋 宝石室
宝苏室 宝苏堂 宝彜斋 宝钟室
宝朱堂 宝觯楼 抱朴斋 抱石斋
暴书榭 碑砚斋 碧摩阁 碧虚馆
碧藓岩 辟支堂 卞璧楼 冰壶楼
冰香室 冰玉堂 波外楼 博古斋
博雅堂 卜生庵 补过斋 不二堂
不夜斋 不一斋 不远斋 步黟堂
采碧亭 采芝馆 采芝堂 餐霞屋
餐樱庑 参砚斋 苍雪居 苍雪庵
苍穹庐 沧趣楼 沧瑕阁 藏明楼
草梦居 草香堂 长风楼 长风堂
长年馆 长守阁 长水龛 长松馆
长州苑 畅叙亭 巢云馆 尘远斋
陈王阁 澄碧斋 承恩堂 迟燕居
崇汉堂 传经阁 传经堂 传朴堂
传易堂 传印堂 春草堂 春觉斋
春满楼 春住楼 春晖堂 春耦斋
春笙馆 淳和堂 淳化轩 赐兰堂
赐闲堂 赐研斋 赐砚斋 丛翠堂
丛桂堂 翠雨轩 存诚斋 存复斋
存天阁 大本堂 大涤堂 大风堂
大海楼 大境阁 大空堂 大墨堂
大瓶堂 大生堂 大石堂 大石斋
大松堂 大歇堂 大雅堂 大研堂
大砚堂 待雁楼 担石斋 淡虑堂
淡然斋 淡如斋 稻竹斋 道甯斋
得句轩 得树楼 得五楼 得一堂
得余室 得雨阁 迪纯庵 点点斋
点易斋 雕虫馆 雕胡楼 调啸阁
蝶芜斋 丁香馆 定定馆 定思斋
东风堂 东原斋 冬花庵 独醒庵
读画楼 读书堂 端居室 敦义堂
多竹亭 鹅池阁 二老阁 二乐轩
二玄社 法华庵 凡将斋 反拙楼
芳草堂 芳润斋 方竹楼 放言居
飞云阁 费晓楼 丰草堂 丰乐堂
风雅楼 凤历堂 凤啸堂 扶芳园
浮眉楼 浮沤馆 复初斋 高安阁
歌斯楼 耕石簃 耕未堂 躬行斋
共产党 共月庵 沽酒亭 古鉴阁
古酒亭 古期斎 古期斋 古权轩
古香楼 古愚堂 古越斋 古胤室
观复斋 观妙楼 观音堂 广艺堂
归汉室 归实斋 桂馨堂 国石坊
海日楼 海云楼 含苂室 涵清轩
寒碧居 寒碧庄 寒柯堂 寒石斋
寒香阁 寒玉斋 翰墨轩 翰香轩
汉画室 汉学居 好汉堂 好丽楼
荷锄轩 和风楼 和松亭 和松庵
合江楼 鹤梦轩 嘿审斋 鸿砚斋
红茵馆 后山斋 湖海楼 花语楼
画梅楼 画沙居 画禅室 槐西楼
怀风堂 怀古堂 怀烟阁 怀玉堂
欢喜园 环荜庵 黄瓜园 黄竹园
辉萼堂 悔乌堂 获廉斋 积古斋
积书岩 积跬庐 吉会堂 吉罗庵
集螟巢 集虚斋 疾志斋 汲古斋
寄鹤轩 寄寄轩 寄萍堂 寂寞堂
继述堂 嘉木堂 嘉石庭 嘉树堂
嘉鱼馆 坚白斋 简静斋 剪淞阁
鉴古堂 见山楼 见忘居 蕉花庵
蕉砚斋 揭涉园 皆孩堂 节性斋
解弢馆 解嘲堂 解襟亭 金管斋
金赏馆 金寿室 金易斋 晋灯龛
晋观堂 晋雅斋 晋元堂 劲松堂
荆鄂堂 井砚斋 静春斋 静敬斋
静乐簃 静乐誃 静心斋 静逸庵
静娱室 静远堂 静怡斋 敬墨堂
镜堂斋 净光塔 净因堂 净因庵
九如楼 九雅堂 九英斋 旧山楼
就懦轩 就新居 居夷居 居易堂
聚沙居 聚学轩 聚艺堂 巨鹿园
惧盈斋 决明馆 君亮堂 开云楼
看帆楼 看云阁 可吟亭 空明堂
苦观堂 苦篁斋 快晴阁 旷心庐
窥生铁 昆吾室 困学斋 来禽馆
来青阁 来云馆 赖古堂 兰沙馆
兰竹室 兰渚轩 览云庐 懒宜室
琅玕坞 朗润堂 老易斋 乐清轩
乐石室 乐是居 乐只室 离垢居
离砭堂 荔雨斋 莲花馆 莲花室
两壶庵 两罍轩 两丽馆 两闲斋
聊可亭 列宙楼 临渊阁 灵芬馆
灵沤馆 流憩庐 六砚斋 六友斋
六志斋 麓云楼 履二斋 履恒轩
落英堂 脉望楼 梅花屋 梅花庵
梅寿堂 梅王阁 梅隐庵 梦兰亭
梦沤亭 梦徐亭 梦禅室 梦雉斋
梦衲庵 面城堂 墨茶阁 墨非斋
墨花馆 墨花庵 墨煌斋 墨林堂
墨山斋 墨王楼 墨香亭 默耕室
木石居 木鱼堂 穆如馆 南碧斋
南山楼 南社庵 南天楼 南雪斋
南有堂 南韵斋 念吾楼 念云堂
凝碧堂 凝香馆 鸥波簃 鸥侣亭
沤波舫 攀古楼 培寒楼 裴石斋
佩文斋 佩训堂 片石居 平安馆
破佛庵 破荷亭 破砚斋 期仙庐
栖霞馆 七炉居 漆园吏 其润居
奇怀室 奇觚庼 畦风阁 骑门斋
契文斋 千峰堂 千秋馆 千声室
千石楼 千石斋 谦牧堂 潜蚪室
秦风堂 琴鹤轩 琴书堂 琴隐园
勤得斋 青古轩 青华馆 青桐轩
青霞亭 青照楼 青照台 轻顺阁
卿云堂 清峻堂 清乐轩 清气轩
清秋堂 清在居 清磬庵 秋高亭
秋景庵 秋琳阁 秋水亭 求古居
求是堂 求是斋 萚石斋 缺圆斋
群碧楼 染香庵 染云堂 壬午舫
人境庐 人竟庐 人外庐 荣木轩
容膝轩 如如室 如心堂 瑞云楼
若水轩 三不庵 三多村 三凤楼
三好堂 三槐堂 三乐堂 三昧堂
三西堂 三希堂 三砚斋 三余馆
三余堂 扫花庵 沙上居 沙砚居
山间居 山雷轩 山水楼 山月轩
深竹堂 慎娱室 省愆庐 圣缘堂
师古斋 师牛堂 师趛楼 十方堂
十妙轩 石鼓园 石墨楼 石寿斋
石秀轩 石秀斋 石语轩 石丈斋
时行斋 食古居 食古斋 识缺斋
矢一斋 世纶堂 世泽堂 世麟堂
柿叶轩 守闲堂 寿椿堂 受经堂
疏豁堂 书画船 书画斋 书隐楼
曙晚轩 树德堂 漱芳阁 霜茶阁
霜红楼 霜姿楼 双剑誃 双清阁
双清馆 双松堂 双栝庐 双笠轩
水绘园 水绘暗 水明庵 水仙庵
水云居 水云楼 水哉轩 水竹村
水竹居 硕果堂 思道堂 思玄亭
思雨亭 思原堂 思撷馆 饲龟轩
松根室 松管斋 松石斋 松雪斋
松游庵 松主庵 松子阁 松蟀楼
颂墨庐 宋井斋 苏米斋 宿云邬
隋经室 岁星楼 塔影轩 太疏楼
唐花庵 唐华庵 陶隐居 题襟馆
天尭楼 天道堂 天儿阁 天风阁
天海楼 天绘阁 天瓶斋 天趣轩
天沙楼 天香亭 天延阁 天一阁
天隐庐 天籁阁 迢迢阁 迢迢谷
铁函斋 铁砚斋 铁芝庵 听碧处
听漏轩 听涛斋 听天阁 听雨屋
停云馆 挺秀庵 桐阴馆 退补庵
退思斋 退娱堂 晚翠轩 晚睛轩
晚觉斋 晚明楼 晚晴轩 晚学轩
万柳堂 万玉斋 万竹庵 望山堂
望云亭 忘我庐 伪准堂 未央斋
未憬堂 味古斋 味经阁 味梅室
味书堂 味芋室 文博堂 文寿堂
文选楼 闻道庐 闻莺楼 问砚堂
问竹庐 蜗壳轩 无悔斋 芜烟亭
武侯祠 五德堂 五峰堂 五福堂
五味亭 舞鹤轩 悟石园 西爽阁
希放楼 夕阳楼 惜袌轩 习说斋
习悦斋 戏鸿堂 瞎牛庵 闲云庐
香茅宇 香树斋 香雪楼 湘管斋
湘怨楼 湘中阁 响山楼 项易庵
萧闲堂 萧闲斋 萧萧庵 萧兀斋
小晋斋 小蓬海 小山楼 小宛堂
写春园 写韵轩 辛夷馆 心溪斋
心隐庵 心远堂 心远斋 信步斋
杏花庵 雄镇楼 修竹坞 虚白斋
虚朗斋 宣灵馆 悬塔轩 悬磬室
玄赏斋 玄同轩 玄玄斋 玄隐庐
学稼轩 学圃堂 雪床庵 雪鸿轩
雪茧斋 雪蕉居 雪浪斋 雪蓬轩
雪吞斋 雅须室 烟江楼 烟云楼
延秋舫 颜乐斋 艳月楼 燕翼堂
砚果堂 砚山斋 仰翠阁 仰山楼
养素斋 养心堂 养真庐 养正堂
瑶草庐 野石轩 野松亭 野竹亭
冶欧斋 一担斋 一溉室 一鸣堂
一默轩 一砚斋 揖翠堂 揖山楼
依古庐 疑雨斋 倚翰堂 已指斋
以成室 艺海堂 易安阁 易画轩
逸墨堂 亦静居 忆梧轩 因柳阁
饮醉轩 隐求堂 樱桃馆 迎晖阁
映雪堂 映雪斋 雍睦堂 永春堂
用静斋 有耻堂 有君堂 有竹居
有竹庄 友古轩 鱼壶斋 鱼睨轩
愉云馆 雨墨斋 雨石居 雨乡斋
雨新斋 羽风堂 玉虹楼 玉壶轩
玉壶斋 玉简斋 玉兰堂 玉芝堂
欲善楼 寓酒轩 寓庸斋 元鉴斋
员鉴斋 圆赏楼 缘缘堂 远鸿阁
岳雪楼 月当楼 阅山堂 云璈馆
云合楼 云静庐 云轮阁 云平阁
云起楼 云松馆 云涛轩 云卧阁
云隐楼 云庵居 匀碧斋 蕴真阁
蕴真斋 韵汉楼 藻野堂 增默庵
瞻近堂 湛华馆 蔗香馆 珍雅斋
真率斋 甄篆楼 枕香亭 芝寿堂
芝音馆 知足居 止止楼 止止室
致道堂 致雨堂 致远堂 忠恕堂
种石轩 昼梦斋 珠翚阁 竹柏居
竹北栘 竹北簃 竹梧居 竹移轩
竹箫斋 煮石亭 主一斋 祝福堂
庄徽室 壮暮堂 壮暮翁 壮暮斋
壮陶阁 缀玉轩 资寸堂 滋兰馆
滋兰轩 滋语轩 紫薇房 自得斋
自在室 祖金轩 醉墨轩 醉墨斋
醉石轩 醉月居 醉竹斋 尊古斋
尊华堂 尊生斋 作圣堂 佞宋斋
诒晋斋 诒砚堂 芙蓉庵 茗闲堂
荻声庵 葆石堂 葆真堂 蕙风簃
薮石亭 匏卧室 挹紫斋 撷芳亭
嘤鸣居 猗兰堂 滂喜斋 潇碧居
漪兰斋 寰翠楼 逍遥堂 屐研斋
绛雪庐 绛云楼 瑜文斋 璇尚庐
栩栩斋 栩栩庵 橄榄轩 樾荫庐
樵风庼 瓯香馆 昵燕楼 禅甓轩
韡韡斋 懋止堂 蠲戏斋 镂香阁
馥秋阁 耦印堂 骫骳楼 缶庐主
籀汉簃 籀书誃 翩然阁 鲒崎居
醍醐坊 麋研斋 麋砚斋 鴳笑斋
四字斋号:
百梅精舍 百石山房 百陶旧屋
拜苏楼主 瓣芗书屋 半九十斋
保利珍藏 宝晋山房 宝晋砚斋
宝莲亭主 抱华精舍 抱梅山房
抱石山斋 北泉草堂 碧芙蓉斋
毕竟空舍 辟疆园主 壁缘斋主
冰壶琴馆 补拙书屋 不能言斋
不食鱼斋 不洗砚斋 裁烟阁主
采学斋印 藏寿室印 藏修书屋
茶峡草堂 长松山房 朝彻书屋
城西草堂 澄怀馆印 迟燕草堂
赤城山房 崇兰草堂 丑簃长年
丑簃画记 丑奴庵主 丑奴暗主
初岳山庄 楚御府印 传壁经堂
传朴堂印 春蔼堂印 春草堂印
春霜草堂 春水草堂 椿草堂主
词画轩印 存天阁主 大碧山馆
大涤精舍 大风堂印 大官鉴丞
大明草堂 大石斋征 大雅堂印
淡甯精舍 淡远堂印 德宝书斋
笛音凝室 丁香吟馆 定慧山房
定斋书画 东臯草堂 东郭草堂
东郭竹堂 东丘印社 东山草堂
东岳印社 冬青书屋 读汉书楼
读霓堂印 二金蝶堂 二金梅室
二庄主人 方寸铁斋 放鹇亭客
风过耳堂 奉华堂印 浮丘山房
复性书院 歌颂斋印 耕梅草堂
耕心草堂 耕烟草堂 攻玉山房
古翠轩藏 古泉山馆 古刹余辉
古瓦量斋 古瓦砚斋 古香书屋
谷阳书房 故乡老屋 关中书苑
广长庵主 广长暗主 圭斋书印
圭璋文府 归汉室主 归研草堂
归砚草堂 龟潜精舍 过云楼藏
海峰吟馆 海山仙馆 海涛琴室
海天艺苑 海云庵主 寒碧主人
寒柯堂印 寒绿山堂 寒于宝馆
寒云主人 好春书室 荷屋鉴赏
河干草堂 鹤庐主人 黑女庵主
衡洞草堂 弘石书屋 红棃花馆
红林离馆 红泥亭子 红雨山房
红薇花馆 后富春轩 湖镜书屋
虎丘别墅 花之寺僧 华延年室
华原草堂 画梅楼词 画唐梅室
话雨楼主 槐溪诗屋 怀古田舍
怀麓书楼 怀麓堂印 怀一斋主
涣贞舫印 黄华吟馆 黄龙砚斋
挥烟诗屋 机云山社 积古斋印
缉熙殿宝 吉泉山馆 集虚草堂
集虚斋印 寄心庵主 嘉砖砚斋
坚匏暗藏 检园精课 絜榘山房
涧上草堂 江郎山馆 江上书楼
江上竹楼 揭涉园主 解嘲堂印
解舂馆印 芥弥精舍 金石画室
今都山房 今雨草堂 晋唐镜馆
劲草庐主 经世书局 景华书屋
景婆娑室 静寄东轩 静逸庵主
净因庵主 九兰画舫 就新之居
拘虚馆印 居易堂印 居竹轩主
聚墨书堂 聚学轩主 巨野山房
句漏山房 句曲山庄 倦游窠主
看吴山楼 可居室主 奎章阁宝
来鹭草堂 琅嬛仙馆 朗润堂印
老桂山房 雷唐庵主 楞伽山房
冷香馆主 隶古定居 玲珑玉庄
菱花堂印 灵芬馆记 灵芬馆主
灵沤馆印 灵寿花馆 灵寿华馆
令辟堂印 留耕堂印 留留书屋
留余堂印 流翠轩印 柳营山房
六艺之圃 龙宝轩印 龙王山庄
龙尾山房 龙泓馆印 卢园探胜
麓云楼藏 露园园丁 鹿胎仙馆
鹿樵溪舍 绿杉野屋 绿天精舍
绿天书屋 绿野亭印 绿荫草堂
绿云山房 绿云书屋 绿云轩主
绿竹山房 螺川诗屋 罗浮精舍
买夏园主 曼陀罗室 曼陀罗龛
梅花草堂 梅花书屋 梅景书屋
梅王阁印 梅墟草堂 梅影书屋
梅庵主人 梦禅室鉴 弥陀净舍
米盐居叟 秘晋斋印 妙吉祥室
鸣玉琴馆 磨兜坚室 磨印室藏
摩邪精舍 莫愁村舍 莫等闲馆
墨稼山庄 墨井草堂 墨林主人
暮云山馆 木莲精舍 木堂秘笈
穆如馆制 南村竹堂 南冈草堂
南郭草堂 南纪印社 南万柳堂
南雪斋印 南云庵主 闹红精舍
内府图书 拟晋山房 酿墨斋主
欧湘馆主 藕花小舸 盘溪小筑
频罗庵主 频赢庵主 平山书屋
坡可庵印 泼墨山房 破佛庵主
破荷亭长 破砚斋藏 仆人堂主
仆射山庄 葡萄印室 蒲芦草舍
曝书亭藏 栖云山馆 七峰草堂
千寻竹斋 乾清宫宝 秦明堂印
青玉山房 青瓯馆印 清气轩主
清玩草堂 清仪阁藏 染香庵主
仁寿砚斋 忍墨书堂 任天书屋
三盨庵主 三才砚室 三斗鋗斋
三街会馆 三省书屋 三省斋主
三石楼主 三石书屋 三悦书屋
扫花庵主 山水小居 上池仙馆
上湖草堂 上铁文广 尚宝画院
勺海亭长 十九字斋 十砚斋印
石柟轩客 石鼎山所 石墩山馆
石佛庵主 石经楼印 石林精舍
石萝庵主 石门山房 石墨书楼
石琴吟馆 石泉书屋 石人子室
石叶书巢 石芝山房 石铫山房
石韫庵主 世传堂印 世寿堂印
柿叶山房 适梦草堂 适然亭长
寿石仙馆 疏芳小榭 疏影楼主
书带草堂 蜀石经斋 漱六主人
恕斋鉴赏 恕斋写意 霜鹤堂印
霜屋学人 双菩提龛 双栖精舍
双银杏居 水仙庵主 水芝仙馆
朔风草堂 思无邪斋 私淑西庐
四欧堂印 四望山馆 似鱼室主
松风草堂 松健山房 松南书屋
松涛轩主 松下清斋 松竹书屋
松竹书屋 松籁阁印 随园居士
随园主人 遂真园翁 损斋居士
损斋书印 谈艺堂印 陶然竹堂
藤花吟馆 天道堂主 天府珍藏
天监砚斋 天响琴斋 天游草堂
天慵书屋 天慵庵主 天籁书屋
铁村草堂 铁函山馆 听帆楼藏
听枫山馆 听雨屋印 桐阴馆印
宛委山堂 万松居士 万松书院
苇间书屋 味闲书屋 文石山庄
文缋山房 问古堂印 问楼花馆
问梅诗社 问天室主 我娱轩印
卧雨山房 无倦苦斋 无所住庵
武丘山馆 武英殿宝 五峰堂主
五岳草堂 五云草堂 五云阁史
悟往斋印 悟言室印 西臯草堂
西津仙馆 西庐老人 西蜀琴馆
西田退轩 西田玉堂 西庄居士
西泠印人 蟫藻阁印 息尘庵主
夕葵书舍 溪南静室 喜经室藏
喜易斋印 霞外草堂 贤志堂印
闲云竹房 香雪秘笈 香雪庄印
香叶草堂 晓楼书画 晓松山庄
小仓山房 小脉望馆 小瓶花馆
小书画舫 小松雪斋 小松圆阁
小檀栾室 小天籁阁 小雪浪斋
小亦吾庐 小游仙馆 辛夷馆印
新罗山馆 心陶书屋 星斋翰墨
行有恒堂 修竹书房 修竹吾庐
虚过庵主 玄秀楼印 玄隐庐记
玄隐庐印 学圃堂印 雪夜草堂
雪斋居士 雅逸山房 延蝶仙馆
延清芬室 延秀堂印 艳蕊仙房
砚石山房 砚雨斋主 砚云山馆
阳城书屋 仰山堂印 养性窠主
药府藏印 冶欧斋主 一丰亭长
一根草堂 颐情馆印 颐寿草庐
颐天斋主 颐颐草堂 抑斋居士
易庵主人 银藤华馆 饮冰室藏
隐几吾庐 樱桃砚斋 影山草堂
映红仙馆 拥秋之馆 庸曼德室
咏归堂主 有恒药舍 有乐斋印
有邻砚斋 友多闻堂 友多闻斋
右台仙馆 鱼饮溪堂 娱清书屋
与涟居主 与木石居 玉带砚斋
玉壶山房 玉几山房 玉兰馆印
玉兰堂印 玉梅花庵 玉山草堂
玉堂学士 玉延秋馆 玉延亭主
玉雨堂印 玉磬山房 芋香宧主
郁冈精舍 郁文山馆 元嘉砚斋
曰归草堂 曰华堂印 越山禅院
岳雪楼记 岳雪楼印 月湖草堂
月湖山庄 云阿精舍 云东藏室
云东仙馆 云还草堂 云岭副寺
云门山房 云隐楼主 在芙山房
则古昔斋 曾归澄庐 征赏楼印
正斋秘玩 郑斋藏本 织云堂印
忠斋珍赏 钟山草堂 钟山梅筑
终南印社 种松堂印 种松堂章
种桃山馆 种榆仙馆 种玉山房
重积德堂 重阆阁印 竹径高斋
竹裏主人 竹素书房 竹坞草庐
竹坞山房 竹霭山房 篆石书屋
紫薇舍人 自娱堂主 自在书房
醉墨轩主 醉石山房 俨山书院
俨斋书印 倩庵画印 嬴缩研斋
诒晋斋印 苕花馆主 萑苇书屋
萃玉堂印 匏瓜山房 岱麓书院
峥嵘云房 嵩山草堂 恪斋鉴藏
浒溪草堂 溟鱼池馆 潇湘画楼
濠上草堂 璧月庵主 榕骏斋主
瓯香砚斋 睿思殿印 穰梨馆主
鹳之楼主 竺坞草庐 笏溪草堂
觚庐书画 鰕囗篇轩
爱吾庐珍藏印 安持精舍印最
宝古斋珍藏印 宝迂阁书画记
冰人斋图书记 博雅堂宝玩印
伯作鼎斋主人 不息斋鉴藏印
沧州竹堂图书 藏云斋陈经印
藏之海山仙馆 传经阁藏书印
春草闲房手定 春木斋良栖室
次真斋收藏印 丛桂留人之馆
存天戏海之楼 大风堂珍藏印
大伟贸易公司 淡如斋书画印
淡远堂图书印 道古堂书画印
涤砚斋书画章 二金蝶堂藏书
范叔集虚斋印 高氏西亭亭长
孤琴馆书画记 瓜豆草堂之玺
广堪斋毕氏藏 桂林一枝室主
海山仙馆主人 寒碧主人所好
翰墨轩书画记 红梨馆书画记
红茵馆主人制 湖海楼书画印
花步寒碧庄印 吉金乐石之斋
家邻三味书屋 金石寿世之居
晋府书画之印 经训堂珍藏印
静寄轩图书印 静娱室书画记
九鼎十爵之榭 九龙山房诗画
峻斋金石文字 堪喜斋书画印
昆仑堂美术馆 乐寿堂鉴藏宝
乐只室书画记 雷峰片石草庐
冷香馆余事章 连理双桂树楼
良斋流览所及 龙节虎符之馆
麓云楼书画记 梅王阁画梅记
梅王阁书画记 明静见心斋印
南郭草堂主人 内府书画之宝
内府图书之印 念吾楼藏书记
鸟见山庄主人 潘氏听帆楼藏
千万莲花院玺 秦瓦汉砖之室
青苙绿蓑斋藏 青桐轩书画记
清森阁书画印 清渊堂珍藏印
求己堂藏书画 忍墨书堂髯潘
瑞墨斋图书记 润海居书画印
三尺双龙砚斋 三槐堂书画记
三十七峰草堂 三希堂精鉴玺
商周吉金之馆 赏真斋藏书记
上清北阴院印 邵念堂书画记
十二古琴书屋 十二汉砖砚斋
十水五石之斋 十砚千墨之居
式古堂书画印 受福富昌镜室
漱石书庄藏印 薕葭楼读书记
双德堂鉴藏印 双杏草堂主人
随斋翰墨之印 太原郡图书印
桃红藤紫之轩 天籁阁中文孙
天水郡图书印 听帆楼书画印
听松山房珍藏 汪氏古香楼藏
惟清斋书画印 慰慈堂藏书记
文澜阁掌书吏 文渊阁校理印
五百图书之室 五福五代堂宝
伍氏南雪斋藏 伍氏迂庵主人
西泠印社中人 习悦斋书画印
下邳郡图书印 闲得魏斋痴人
小草小石之居 小长芦钓鱼师
小长芦馆主人 小书画舫秘玩
小书画舫审定 小有洞天之室
小右洞天之室 小榄青年书协
行有恒堂珍藏 修梅仙馆秘玩
宣灵残瓦之室 杨梅柯竹之斋
养心殿鉴藏宝 养真庐书画记
夜明竹轩主人 隐龙山宝华寺
玉林堂图书记 御书房鉴藏宝
云阿暖翠之阁 蕴真阁珍藏记
照空堂珍藏印 真实斋图书信
直南书房讲官 重华宫鉴藏宝
竹南草堂珍藏 紫霞碧月山堂
紫宸殿御书宝 贯诚斋藏图书
毓庆宫书画记 矍硎石室中人
岑氏惧盈斋印 恪斋鉴藏书画
恪斋所得金石 闵氏千寻竹斋
缪晋斋珍藏印 瑷庐主人书印
瓯钵罗室珍秘 昵燕楼书画印
懋勤殿鉴定章 蠲戏斋论学笺
镂香阁中神品
宝晋斋陆氏珍藏
慈溪居星楼珍藏
第一生修梅花馆
二百兰亭斋鉴藏
二百兰亭斋审定
二十八将军印斋
海岳庵门下弟子
鹤庐主人画兰记
湖光山色阮公楼
华步寒碧庄收藏
黄鹤楼中吹玉笛
继兴堂主人手启
家逗三吴第一楼
琅玝多种屋东头
李修易乾斋印章
履谦堂山阴敝庐
裴氏壮陶阁藏书
食古居所得金石
双双君子山居园
水绘庵学画女子
水绘暗静观书画
松石园洒扫男丁
万壑千岩一草堂
吴一峰艺术馆赠
五百本画梅精舍
小长芦金风亭长
烟雨楼边钓鳌客
研经室私淑弟子
曾藏王氏镂香阁
自怡悦斋书画录
怡性堂诗龛酒禅
一个儒雅动情的斋号,可激励斋主念念不忘,终身为之奋斗,也可让旁观者为之感慨万千。人生仕途如同大海一样,潮起潮落变幻无穷。文人们随着自己志向爱好、情绪兴趣、事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变化,往往会更换斋号名称,每一新斋号的启用,都记述着斋主新的一番意境。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端午民俗與養生 祝福大家好運安康
端午節立蛋 飲午時水 接地氣
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端午節,是中國三大重要傳統節慶之一,又稱做「端午」、「端陽」、「重五」,也就是說陽氣最重的時候,除了吃粽子、劃龍舟外,端午節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可以說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
端午節一連四天長假, 在歡度佳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養生的重要性。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 假如工作壓力大, 人容易煩躁憂鬱、心悸胸悶。 為了強身健體, 辟邪祛暑, 端午養生有許多都蘊涵在相關習俗中,可分為以下四方面:
一、端午養生治未病
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 民間有“未食端午粽, 破裘不可送”的說法。 此話告訴人們, 端午節沒過, 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 以免受寒。 端午節前後不僅僅是農作物等萬物的最旺盛的生長期,還同時是大地中的各種病菌和蠹蟲的旺盛生長期, 會給人類造成許多傷害。 避免邪氣侵襲是中醫的養生思想。 “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上工治未病”, 可見, 老祖宗傳統醫學十分重視預防疾病的發生。 由於端午時期天氣轉為又熱又濕, 疫癘穢濁之氣橫行, 人類最易百病叢生。 因此端午節期間, 人們應該注意進行衛生和保健活動, 以培養人體正氣、驅除邪氣。 所說的邪氣也叫濁氣, 現在所謂的細菌、病毒、工作壓力、口臭、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平衡以及宗教上所說的貪、嗔、癡、疑等都是。 簡單地說, 一切有形、無形的致病因素都是濁氣。 而正氣也即指人體的抗病能力。
二、中草藥避毒祛邪
說端午不得不話艾草。 它是一種藥用植物, 艾葉味苦, 微溫無毒, 有溫氣血、逐寒濕之功, 又有芳香避穢之能。 據說, 民間有“懸艾人, 戴艾虎, 飲艾酒, 食艾糕, 熏艾葉”的民俗。 有的人家在堂屋、床頭等處也掛上艾草。 端午時節空氣潮濕, 而艾葉的芳香清新, 能祛除毒氣, 除污濁, 淨化空氣, 保持室內清潔衛生, 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 民間有種說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 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 使人身體健康。 所以古人稱“艾”可以“避邪”, 至今有“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來”之說。
此外, 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藥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 一起用水煎後當茶飲用, 或者泡酒飲用, 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 可以預防疾病。
三、運動通調氣血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 天氣較煩悶, 假如工作壓力大, 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順,容易煩躁憂鬱、心悸胸悶。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所以除了藥物、食療及平和心態外,也應同時加強運動。全身氣血暢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通調氣血循行,憂鬱情緒也隨之化開。
綜上所述,在端午節之際,吃粽子以食療食補增加營養,掛艾蒿以清潔消毒避邪,喝雄黃酒以加強自我保護,劃龍舟以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實為一套系統的養生健身體系。
四、用「午時水」開運!
端午節是陽氣最重的時候,只要在五月節正午12時取的水就叫午時水。最好是井水取,或山泉水,因為有太陽曬過,若無法取得,在自家打開家裡的水龍頭在太陽下曬過的水,都叫做午時水。
午時水又名為陽水,可避邪,用來沐浴或飲用可治病用來灑淨房宅有清淨效果,用臉盆裝就好了,容器不限制。
☆午時水使用要領及功能如下
1. 取午時水(無論井水、山泉),或以煮過的水倒進午時水拿來洗澡,即使在午時以自來水沐浴,都對身體很好。
平日將午時水放置於陽光照射不到的陰涼處,保存一年,可作如下之運用:
2.大人小孩在大熱天發燒、發熱,取出午時水飲用(需煮過),可達消暑之效。
3.四肢無力狀況,取午時水加米酒及薑片煉煎,塗抹患處。
4.遇小孩腹瀉,取午時水加少許鹽巴煉煎服用,可止瀉。
5.遇犯沖喪、喜慶或去看病人感覺身體不舒服的狀況,可取午時水加芙蓉、秣草香茅草、雞糞藤淨身即可。
6..端午節中午的「純陽水」用來泡茶、釀酒,有趨吉避邪及養生的作用。
【附註】端陽午時之水,人稱純陽之水屬「節氣水」,有關節氣之水與傳統養生、飲食和醫療,都有緊密的結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該藥集解項下曰:「一年二十四節氣,一節主半月,水之氣味,隨之變遷,此乃天地之氣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賈銘的「飲食須知」則記述:「節氣水,……立春、清明二節貯水,曰神水,宜制丸散藥酒,久留不壞。穀雨水取長江者良,以之造酒,儲久色紺味洌。端午日午時取水,合丹丸藥有效。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小滿、芒種、白露三節內水,並有毒,造藥,釀酒、醋及一切食物,皆易敗壞;人飲之,亦生脾胃疾。立秋日五更井華中,長幼各飲一杯,卻瘧痢百病。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節及臘日水,宜浸造滋補丹丸藥酒,與雪水同功。」
在台灣民間對於端午節正午時取水的風俗,也反映在諺語中:
「午時水,食肥擱水。」、
「洗午時水,無肥也水。」、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午時洗目睭,明到若烏鶖。」
五月是夏季之首,自古即有「惡五月」的說法,在早期的台灣社會,衛生條件造成傳染疾病容易蔓延,尤其進入夏季,炎熱更是滋長病菌,端午正午時取水的習俗至今在台灣各地仍普遍流傳,都是從心理與生理上,增加面對自然環境的信心。
端午立蛋 好運安康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漢光演習實彈火力展示的實際意義:
1. 測試部隊裝備妥善率、本職學能戰技、聯合指參作業、移防運動、後勤補給等 所有參演單位這些基本能力都完整,才能成功展示。
2. 向國內宣揚戰力與裝備,以及讓外行人可以看懂的戰術作為。
3. 藉由每年一度的大型操演,維持部隊的訓練與保修能量;以此操演作為總驗收。
4. 磨練不同軍種,不同兵科間的指管協調。
常見的五毛問題和酸民質疑:
1. 都是老舊裝備
A:能妥善運用裝備取得戰果才是關鍵,裝備新舊並非戰爭勝敗的絕對因素。 這點在多場現代戰爭中皆獲得證明,譏笑裝備的目的僅為打擊士氣的手段而已。
2. 演戲演戲
A:邀請外界參觀當然就是演給你看,不然照實戰都隱蔽起來你看個毛?
3. 哪有戰車這樣排成一排
A:戰車隊型視戰術需要變化,戰場開闊為發揚壓制火力時,橫列是最佳隊形。
4. 敵人都要登陸哪有直升機可以空中支援?
A:戰鬥直升機可利用地形低空飛行,受到制空權有無影響其實很小。
5. 部隊集中在灘頭敵人一顆飛彈就全掛了
A:這是為了讓觀眾清楚觀看部隊操作的情形,實戰時會分散隱蔽,由暗處發動攻擊。
6. 共軍導彈攻擊之後國軍哪還有集結反登陸的機會
A:導彈屬戰略兵器,並非戰術武器,僅能摧毀大面積硬體,卻無法精確消滅有生力量; 戰時透過有效的疏散和戰力保存,絕大多數的部隊都能躲過導彈攻擊。
7. 敵人要登陸已取得制空,空軍戰機還能出動嗎
A:空軍有完善的戰力保存計畫,且透過軍事合作,很可能不限於本土的基地轉移。 台海制空權這件事本身就很弔詭,在亞太戰略層面上 (國際禁航區,中立區等),解放軍能完整控制空優的時間不能說沒有,但也應該很有限很勉強。懂的請自行體會,不懂我也沒辦法。
8. 現代戰爭都高科技了,飛彈射一射了還在上個世紀的戰術
A:射完飛彈之後總要派兵佔領吧?要佔領就得渡海吧?要渡海就得登陸吧? 如果誤認為飛彈射完戰爭就會結束,請參考第6題。
9. 整天打些表演的東西,一點都不務實
A:漢光演習表演性質本來就大。 各部隊戰力從平日的本科訓練,下基地,對抗中可以滿足。 實戰的戰略和戰術作為可以從漢光兵推中獲得滿足。
by 網友 愛瑞客
1. 測試部隊裝備妥善率、本職學能戰技、聯合指參作業、移防運動、後勤補給等 所有參演單位這些基本能力都完整,才能成功展示。
2. 向國內宣揚戰力與裝備,以及讓外行人可以看懂的戰術作為。
3. 藉由每年一度的大型操演,維持部隊的訓練與保修能量;以此操演作為總驗收。
4. 磨練不同軍種,不同兵科間的指管協調。
常見的五毛問題和酸民質疑:
1. 都是老舊裝備
A:能妥善運用裝備取得戰果才是關鍵,裝備新舊並非戰爭勝敗的絕對因素。 這點在多場現代戰爭中皆獲得證明,譏笑裝備的目的僅為打擊士氣的手段而已。
2. 演戲演戲
A:邀請外界參觀當然就是演給你看,不然照實戰都隱蔽起來你看個毛?
3. 哪有戰車這樣排成一排
A:戰車隊型視戰術需要變化,戰場開闊為發揚壓制火力時,橫列是最佳隊形。
4. 敵人都要登陸哪有直升機可以空中支援?
A:戰鬥直升機可利用地形低空飛行,受到制空權有無影響其實很小。
5. 部隊集中在灘頭敵人一顆飛彈就全掛了
A:這是為了讓觀眾清楚觀看部隊操作的情形,實戰時會分散隱蔽,由暗處發動攻擊。
6. 共軍導彈攻擊之後國軍哪還有集結反登陸的機會
A:導彈屬戰略兵器,並非戰術武器,僅能摧毀大面積硬體,卻無法精確消滅有生力量; 戰時透過有效的疏散和戰力保存,絕大多數的部隊都能躲過導彈攻擊。
7. 敵人要登陸已取得制空,空軍戰機還能出動嗎
A:空軍有完善的戰力保存計畫,且透過軍事合作,很可能不限於本土的基地轉移。 台海制空權這件事本身就很弔詭,在亞太戰略層面上 (國際禁航區,中立區等),解放軍能完整控制空優的時間不能說沒有,但也應該很有限很勉強。懂的請自行體會,不懂我也沒辦法。
8. 現代戰爭都高科技了,飛彈射一射了還在上個世紀的戰術
A:射完飛彈之後總要派兵佔領吧?要佔領就得渡海吧?要渡海就得登陸吧? 如果誤認為飛彈射完戰爭就會結束,請參考第6題。
9. 整天打些表演的東西,一點都不務實
A:漢光演習表演性質本來就大。 各部隊戰力從平日的本科訓練,下基地,對抗中可以滿足。 實戰的戰略和戰術作為可以從漢光兵推中獲得滿足。
by 網友 愛瑞客
【多種樹,降溫、防災、空氣好】
一棵樹木在一年中,降溫的效果好比 10 台冷氣,可以吸收掉 750 加崙(約為 2,840 公升)的降雨量,還可為我們過濾掉 60 磅的髒空氣喔!
一、對空氣的好處
調節氣候
樹木的樹冠可以阻截、反射及吸收太陽輻射,也會從樹木的蒸發作用來吸收熱氣,來調節夏天的氣溫,所以我們又會稱樹為「天然的冷氣機」。此外,樹木蒸發的水分可增高相對溼度;要是在都市外郊種植樹木,它清爽潔淨的空氣也會流進市區,這對氣候的調節也是有影響的。
補充氧氣、淨化空氣
樹木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是減緩溫室效應及淨化空氣的大功臣喔!另外,樹木的葉面可以黏著懸浮微粒,所以有濾浮游塵、淨化空氣的作用。根據研究指出,樹葉沉積浮游塵的最大量可達每公頃三十至六十八公噸,可見它減輕空氣污染的效能。樹木可以吸收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淨化我們的空氣。
以下為台灣常見樹種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1.樟樹:186.28公噸/公頃
2.肖楠:249.08公噸/公頃
3.台灣櫸:311.05公噸/公頃
4.相思樹:380.31公噸/公頃
5.柳杉:122.10公噸/公頃
6.楓香:168.41公噸/公頃
7.杉木:112.35公噸/公頃
8.光蠟樹:345.11公噸/公頃
註:以上假設條件為在樹木年齡為20年時。
散發芬多精
蘇俄和日本的科學家先後發現,植物散發的揮發性物質「芬多精」可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害蟲以及病原菌。不同樹種的「芬多精」可殺死不同的病菌。因為它可以降低空氣裡的塵蹣,所以對我們的呼吸系統有益處,間接也能對身體的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有幫助。
空氣維他命(提高陰離子)
據研究指出,瀑布、溪水、 噴泉的四濺水花,植物光合作用所製造的新鮮氧氣,以及太陽的紫外線等,都能產生陰離子,又稱空氣維他命,對人體健康很有幫助,可以鎮靜自律神經、消除失眠、頭痛、焦慮、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管硬化等等…。而在陰離子多的環境,空氣會顯得格外清新,讓人感覺非常的舒適。
二、對土的好處
指樹根可以使土壤固定,不易流失,幫助水土保持;另一方面,落葉也能保護表土,腐爛後更肥料。
三、對水的好處
樹林有涵蓄水源之功能。在山坡地帶橫向挖溝,沿溝種樹,兼具攔蓄雨水及補充地下水源之雙重效益。
四、對環境的好處
鄉鎮都市裡,道路兩旁的樓房,顏色灰暗生冷,線條粗硬,行走其中,就像是置身在水泥叢林,一點都感受不到都市的色彩。但樹木外貌的俊俏挺拔、風姿綽約,除可綠化、美化環境,其種植的背景、事蹟與地方特色更是最寶貴的鄉土文化之一部分。
另外樹木可藉由樹的枝幹、樹葉搖曳摩擦,或生活在樹上野生的鳥、蟲,所發出的聲音來消除部份噪音,也因此可轉移人們對市區噪音的厭惡感。在炎炎夏日裡,樹木遮阻烈日輻射,民眾及行人可免受日曬之苦。
五、遊樂
近代都市急速發展,人口膨脹,能使用的空間越來越少,都市居民對綠資源之需求愈益殷切。 因此規劃完善的樹木,生機昌茂、綠意盎然, 它壯麗景色透過視覺感官,能引起愉悅情緒。而樹葉的顏色與形狀再加上花香鳥語等…大自然的一切 ,令人心曠神怡,恢復自然韻律 ,對人類知性與感性生活皆極有幫助益處。
六、生物保育
樹木的寬廣枝葉、花蜜果實,是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但是由於現代人大量開發利用山坡地,使得野生動物失去了牠們的家,有些還因此瀕臨絕種。所以在人類開發土地時,我們更需維護到各種生物的保育。
資訊來源:
1.農委會林務局一生一樹綠海家園網站
2.台灣學界博覽會
3.林俊成、鄭美如、劉淑芬、李國忠。2002。全民造林運動二氧化碳吸存潛力之經濟效益評估。台灣林業科學17(3):311-21。
4.中央研究院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詠春解密 Wing Chun Leaks●
👇【期刊目錄】👇
第一期
《唔使練體能嘅,練詠春就得喇》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179433912185281/?sfnsn=mo
第二期
《功夫佬如風水佬,分分鍾呃你十年八年》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196952467100092/?sfnsn=mo
第三期
《請問詠春如何對抗拳擊?》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09383665856972/?sfnsn=mo
第四期
《詠春拳高級技法——下盤功夫之馬步》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21629774632361/?sfnsn=mo
第五期
《詠春拳高級技法——下盤功夫之腳法》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32974536831218/?sfnsn=mo
第六期
《佢哋套八斬刀假㗎》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46992328762772/?sfnsn=mo
第七期
《我哋套刀先係真嘢》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57753851019953/?sfnsn=mo
第八期
《如何打出詠春的味道》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75404162588255/?sfnsn=mo
第九期
《未學出拳,先學扎馬》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86624174799587/?sfnsn=mo
第十期
《二字拑羊馬》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307119182750086/?sfnsn=mo
第十一期
《山羊•陽具•足三陽》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334878699974134/?sfnsn=mo
第十二期
《世界上有一種詠春,叫德國詠春》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371143739680963/?sfnsn=mo
第十三期
《腳掌or腳踭?That's the question.》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705822476213086/?sfnsn=mo
第十四期
《葉問詠春秘笈——上集》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844057772389555/?sfnsn=mo
第十五期
《葉問詠春秘笈——下集》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875374025924596/?sfnsn=mo
第十六期
《都市傳說——詠春可以破擒拿》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950939565034708/?sfnsn=mo
#不定時更新
#詠春解密WingChunLeaks
👇【期刊目錄】👇
第一期
《唔使練體能嘅,練詠春就得喇》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179433912185281/?sfnsn=mo
第二期
《功夫佬如風水佬,分分鍾呃你十年八年》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196952467100092/?sfnsn=mo
第三期
《請問詠春如何對抗拳擊?》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09383665856972/?sfnsn=mo
第四期
《詠春拳高級技法——下盤功夫之馬步》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21629774632361/?sfnsn=mo
第五期
《詠春拳高級技法——下盤功夫之腳法》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32974536831218/?sfnsn=mo
第六期
《佢哋套八斬刀假㗎》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46992328762772/?sfnsn=mo
第七期
《我哋套刀先係真嘢》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57753851019953/?sfnsn=mo
第八期
《如何打出詠春的味道》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75404162588255/?sfnsn=mo
第九期
《未學出拳,先學扎馬》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286624174799587/?sfnsn=mo
第十期
《二字拑羊馬》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307119182750086/?sfnsn=mo
第十一期
《山羊•陽具•足三陽》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334878699974134/?sfnsn=mo
第十二期
《世界上有一種詠春,叫德國詠春》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371143739680963/?sfnsn=mo
第十三期
《腳掌or腳踭?That's the question.》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705822476213086/?sfnsn=mo
第十四期
《葉問詠春秘笈——上集》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844057772389555/?sfnsn=mo
第十五期
《葉問詠春秘笈——下集》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875374025924596/?sfnsn=mo
第十六期
《都市傳說——詠春可以破擒拿》
https://www.facebook.com/1075560362572647/posts/2950939565034708/?sfnsn=mo
#不定時更新
#詠春解密WingChunLeaks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公益社團心得分享🍎
歡迎大家踴躍參加<中華民國退休警察協會總會臉書>共同守護警察權益與社會治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RARPOROC/?ref=share
後學本身也是義警協勤民力,在北屯分隊擔任副小隊長,因為工作與所學的關係,對於健康城市與安全社區議題非常關心,也曾參與《ASI生存概念》的文字協力工作。希望往後能夠奉獻所學,在警政新聞與ZCS防衛技術/概念的學習心得與各位前輩分享,非常感恩😃❤🙏
從ASI生存概念到生態國安:一種多視角的生存術與生命關懷
「苦難在何處顯多,恩典便在何處顯多。」這句斯多噶學派式的格言,在氣候極化、瘟疫流行、蝗災為患的時候,更是值得細細深思-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痛定思痛,從生態平衡與人道合作角度思考與調整自己與所處社群,整合成為生界生命線的一環,而這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線生機。
https://eastseasociety.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19.html?m=1
歡迎大家踴躍參加<中華民國退休警察協會總會臉書>共同守護警察權益與社會治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RARPOROC/?ref=share
後學本身也是義警協勤民力,在北屯分隊擔任副小隊長,因為工作與所學的關係,對於健康城市與安全社區議題非常關心,也曾參與《ASI生存概念》的文字協力工作。希望往後能夠奉獻所學,在警政新聞與ZCS防衛技術/概念的學習心得與各位前輩分享,非常感恩😃❤🙏
從ASI生存概念到生態國安:一種多視角的生存術與生命關懷
「苦難在何處顯多,恩典便在何處顯多。」這句斯多噶學派式的格言,在氣候極化、瘟疫流行、蝗災為患的時候,更是值得細細深思-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痛定思痛,從生態平衡與人道合作角度思考與調整自己與所處社群,整合成為生界生命線的一環,而這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線生機。
https://eastseasociety.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19.html?m=1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以下的內容真的是 #投史控編 看得眼花撩亂,
撰寫此文的林美容老師就是我們南投的草屯人唷。
編超想要擁有美容老師寫的《一代武師羅乾章: 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但已經絕版買不到了~QQ
真的很想知道南投市的文化歷史阿~
#如果有人知道南投的部分快點跳出來壓
#時間允許編也想去學學
-----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
拼館通常是以大館為中心,結合小館,與對方相拼,參加的小館,通常是出身大館的「曲館師」所傳授的子弟。常常會「相對頭」拼戲的大館,主要是彰化的集樂軒與梨春園,豐原的集成軒與豐聲園,臺中的集興軒和新春園。他們常在大型的迎神賽會,如9月9日彰化市內迎媽祖,或六月半臺中迎城隍等活動中拼戲。拼戲的地點通常在公園,例如臺中樂舞臺(今臺中公園)、員林三角公園、南投三角公園、及彰化公園。不過軒園相拼也不完全都是以大館為中心,再調集小館的人手,有時因拜拜熱鬧時有一軒一園相拼,軒的人看到就自動調集人手來幫軒的,園的也如法找人來幫園的,很清楚是一種分類的對抗。拼到厲害時,聽說一個戲臺上可以隔成三幕,同時演三齣戲,對方也一樣,那時觀眾大概不是看得目不轉睛,而是眼花撩亂吧!
基本上不同的堂號是以獅的種類來決定,也就是不同堂號所用的獅不同。先說堂號,最多的是同義堂,有41個,特別集中在永靖鄉和南投市,祖堂即在永靖鄉陳厝厝。次多的是勤習堂21個(包括兩個義英勤習堂);振興社19個,另有振興館4個;集英堂13個,另有集英館6個。勤習堂的分佈比較擴散,以大里鄉和霧峰鄉比較集中。振興社主要集中分佈在彰化市,而以花壇鄉口庄之老師傅唐鋼鋒傳徒最多。集英堂或集英館主要分佈在南投市、草屯鎮及大村鄉。此外,英義堂有12個,還有1個英義團,皆集中分佈在草屯鎮及大雅鄉。義英堂9個,集中分佈在臺中市及太平鄉;在臺中市的武館還有兩個主要的堂號,即金勝堂9個,忠義堂8個。員林鎮也是武館相當盛行的地方,堂號特多,而且都是祖堂所在,例如春盛堂有7個,拔元堂有5個,協元堂有2個,義順堂有3個,皆集中分佈在員林鎮。此外,昭雄閣6個,集義堂4個,集和堂2個,也有其地域分佈的特色,大都集中在烏日鄉、大里鄉與霧峰鄉。還有,永春社2個,在彰化市;武順堂2個,在和美;福義堂3個,祿義堂2個,在南投;寬和堂2個,在南投。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曲館與武館的特色之一是與村庄關係密切,除了極少數附屬於廟宇的曲館,如彰化市番社口鳳山宮和梨園,原南投市配天宮興樂軒,因為廟產較豐,曲館的經費、場地、管理全由廟方負責之外,基本上資料內的曲館與武館大多是村庄公設,其旗幟館號大都冠上村庄之名,有些雖未寫村庄之名,而冠以所屬鄉鎮或城市的名稱,就像一般住在南投市的鄉村地區的人甚或南投縣境任何地方的人,當他到外地時自稱是南投人一樣,只是為便於外人認識而已,曲館和武館的村庄屬性從館名來看確是非常明顯。有些村庄甚至以館名作為村名,例如今南投市包尾村舊名振興庄,今里名仍是振興里,即因該村有武館振興館之故。往昔包尾振興館非常有名,大家聽到其館號就非常驚怕,此乃因以前大家重武不重文之故。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mazu/belief.html
撰寫此文的林美容老師就是我們南投的草屯人唷。
編超想要擁有美容老師寫的《一代武師羅乾章: 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但已經絕版買不到了~QQ
真的很想知道南投市的文化歷史阿~
#如果有人知道南投的部分快點跳出來壓
#時間允許編也想去學學
-----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
拼館通常是以大館為中心,結合小館,與對方相拼,參加的小館,通常是出身大館的「曲館師」所傳授的子弟。常常會「相對頭」拼戲的大館,主要是彰化的集樂軒與梨春園,豐原的集成軒與豐聲園,臺中的集興軒和新春園。他們常在大型的迎神賽會,如9月9日彰化市內迎媽祖,或六月半臺中迎城隍等活動中拼戲。拼戲的地點通常在公園,例如臺中樂舞臺(今臺中公園)、員林三角公園、南投三角公園、及彰化公園。不過軒園相拼也不完全都是以大館為中心,再調集小館的人手,有時因拜拜熱鬧時有一軒一園相拼,軒的人看到就自動調集人手來幫軒的,園的也如法找人來幫園的,很清楚是一種分類的對抗。拼到厲害時,聽說一個戲臺上可以隔成三幕,同時演三齣戲,對方也一樣,那時觀眾大概不是看得目不轉睛,而是眼花撩亂吧!
基本上不同的堂號是以獅的種類來決定,也就是不同堂號所用的獅不同。先說堂號,最多的是同義堂,有41個,特別集中在永靖鄉和南投市,祖堂即在永靖鄉陳厝厝。次多的是勤習堂21個(包括兩個義英勤習堂);振興社19個,另有振興館4個;集英堂13個,另有集英館6個。勤習堂的分佈比較擴散,以大里鄉和霧峰鄉比較集中。振興社主要集中分佈在彰化市,而以花壇鄉口庄之老師傅唐鋼鋒傳徒最多。集英堂或集英館主要分佈在南投市、草屯鎮及大村鄉。此外,英義堂有12個,還有1個英義團,皆集中分佈在草屯鎮及大雅鄉。義英堂9個,集中分佈在臺中市及太平鄉;在臺中市的武館還有兩個主要的堂號,即金勝堂9個,忠義堂8個。員林鎮也是武館相當盛行的地方,堂號特多,而且都是祖堂所在,例如春盛堂有7個,拔元堂有5個,協元堂有2個,義順堂有3個,皆集中分佈在員林鎮。此外,昭雄閣6個,集義堂4個,集和堂2個,也有其地域分佈的特色,大都集中在烏日鄉、大里鄉與霧峰鄉。還有,永春社2個,在彰化市;武順堂2個,在和美;福義堂3個,祿義堂2個,在南投;寬和堂2個,在南投。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曲館與武館的特色之一是與村庄關係密切,除了極少數附屬於廟宇的曲館,如彰化市番社口鳳山宮和梨園,原南投市配天宮興樂軒,因為廟產較豐,曲館的經費、場地、管理全由廟方負責之外,基本上資料內的曲館與武館大多是村庄公設,其旗幟館號大都冠上村庄之名,有些雖未寫村庄之名,而冠以所屬鄉鎮或城市的名稱,就像一般住在南投市的鄉村地區的人甚或南投縣境任何地方的人,當他到外地時自稱是南投人一樣,只是為便於外人認識而已,曲館和武館的村庄屬性從館名來看確是非常明顯。有些村庄甚至以館名作為村名,例如今南投市包尾村舊名振興庄,今里名仍是振興里,即因該村有武館振興館之故。往昔包尾振興館非常有名,大家聽到其館號就非常驚怕,此乃因以前大家重武不重文之故。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mazu/belief.html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白話介紹:劉仲敬的「姨學」
近來在中文世界,「姨學」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有品蔥網友用「人話」介紹了所謂姨學的主要觀點和幾個常用詞語,如「費拉」,「諸夏」,及「大洪水」。
姨學(Auntology),就是劉仲敬發表的一系列理論解釋體系。他的擁躉們把他的思想稱為姨學。
劉仲敬是巴蜀資中人,現旅居美國,在美國成立了大蜀民國,並自稱大蜀民國臨時總統。他在武漢大學期間,完成大衛休莫(David Hume)的英國史六卷本的翻譯,之後著有《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等。他主張站在中國之外更宏大的視角研究近代歷史,認為華夏文明的繁榮來源於古希臘、古希伯來文明向「內亞」(亞洲大陸內陸)擴散和輸出的結果。
劉仲敬筆下的中國歷史,化用了斯賓格勒的文明季候論:
所有文明就像一個生命體,由幼年長大,到了壯年,又到了老年,最後死去。
春天就是蠻族時代,原始豐饒。
夏天就是希臘時代,封建自由。
秋天就是羅馬時代,福利帝國。
冬天就是埃及時代,費拉順民。
他還說了每個文明的天花板高度不一樣,就好像有的人,小孩時期就夭折了,有的則是侏儒長不大。
他說中國的封建自由是春秋戰國之後就沒有了,跳過了福利帝國,直接進入費拉順民大一統時代。
他說天不生大英,萬古如長夜,英國因緣湊巧,恰好躲過了大一統,延長了封建自由,所以才有後來的英式的憲政,而美國接過大旗,變成了世界的燈塔。
他還說所有秩序的根源在宗教,愚昧的教徒才是積累,基督教勝過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勝過佛教和其他原始信仰,最差的是無神論中國,因為無神論者就代表無組織散沙化,不利於號召他們多養孩子,太聰明理性以至於互害。
他指出,一個社會,首先 是生存能力。
比如現在馬上面臨“我的戰爭”的情況,沒有政府了怎麼辦?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可以信任的人,組織成小團體活下去。
這就叫自組織能力。如果這個小團體不僅活下來的,還能長久繁衍下去,就代表它經歷了考驗,是未來的種子。
文明的老化的標誌就是自組織能力不斷下降,後期的文明無不是人民喪失了生育的慾望,也喪失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只能依靠大政府,也無力反抗大政府的剝削。人們都變的很聰明,只顧自己現世過的好就行。[中國人]
久而久之,邊緣地區的蠻族就闌入文明中心地帶,形成人口替代,最終把老化的文明給毀滅。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item_id-7083
品蔥網友利維坦說(鏈接),姨學的內核是斯賓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在上個世紀初提出的文明季候論。這個理論認為文明有生長和衰落的周期,像季節也像生命體,從部落到封建,再到專制官僚體系崛起,然後到專制巔峰的時候民間小共同體解體完畢,就變成像流沙一樣沒有自我組織的費拉社會,那就是文明生命的終結。這種生長衰落過程也是“德性”的生長衰落過程,“德性”就是自保能力,體現在武力上。這些費拉無力保護自己,可以輕易征服,他們要不然是處於被帝國征服的狀態中,要不然就是帝國崩潰而他們大部分死亡。
基於這個理論,劉仲敬認為中國處於費拉社會,流沙社會沒有穩定性,容易因為征服或內憂外患而解體,而解體後的費拉因為無法自己建立秩序而會出現一堆像張獻忠一樣殘忍勢力互相攻伐而殺害大量人口,這就是大洪水。
劉向很喜歡斯賓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的一句話: “我深信,在周朝開始時,在中原、黃河地區興起的中國國家……….在他們的內部形態上,與西方的民族比起古典和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更接近。” 無論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否正確,他認為這段話證明了秦國統一戰國的征服戰爭導致了”文化民族”(斯賓格勒在原文中稱其為Kulturnation)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與文化根基脫節的費拉民族(fellaheen民族)。
費拉是姨學裏一個重要的詞。Fellah,來自阿拉伯語فلاح,原意指「耕耘農地的人」、「農民」,其對象主要是生活在埃及的農民。在斯賓格勒的語境裡,費拉指代一個被剝奪了民族命運的墮落階級。他們最顯著的特點是喪失自我組織能力和社會組織資源。所有的人都是原子化的個體,相互之間缺乏信賴和合作的紐帶。由此產生了所謂的「劫機犯悖論」,有識之士都會呼籲穩定,因為一旦亂了,個人在社會上就無從生存,就要餓死人。
為什麼費拉社會無法穩定,因為沒有自組織,為什麼沒有自組織,因為專制帝國太強。劉認為大洪水一定會發生,而之後存活的人如何防止再次專制,就要靠分裂,因為分裂之後儘管因為是費拉社會產生的都一定是軍閥一類的專制政權,不可能民主,但是因為每個勢力都很小,而對自組織的壓力比較小,因此有利於慢慢產生土豪,從而演變為類似封建社會的形態,再又封建形成民主。基於英國歷史,劉仲敬認為民主由封建產生。
生活在費拉帝國下的民族的唯一未來,是一個被他稱為”民族發明”的過程。基本上,構築一個地方文化(斯賓格勒把文化看作是種子,而文明是生長的植物)。這個過程涉及到對漢族文化的去異化和排斥(”脫支”,借用了日本人對中國的貶義詞 “支那” Chi-Na, Sina)。劉仲敬對大洪水的預言,使建立新的部落國家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這是一個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事件,世界上大部分的中央政府都將崩潰。
上述的概括是一個巨大的簡化,將劉的法西斯歷史學、基督教千禧年主義、陰謀論和反左派極端主義的襤褸的灌木叢中的內容修剪成一個整齊的落腳點。拋開所有的種族理論和動搖的歷史不談,劉氏認為,新疆和西藏都是被佔領的領土,只有通過軍事力量才能繼續成為中華帝國的一部分。他關於新的區域民族主義運動的想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地方應該也會各走各的路,西藏很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新疆則被分割成與中亞和近東列強關係密切的各個民族飛地。這樣,當前的中國在未來將形成一個被稱為「諸夏」的分裂狀況。
當然,劉仲敬自己承認自己提出的諸夏是個小概率事件,因為軍閥多半還是會互相吞併。他認為他的作用就是播下一顆種子,等到這個理想的時機出現,姨學發明的一堆民族就可以被軍閥們採用。
劉仲敬認為,他是一個觀察者。他認為大洪水會發生,他自己就該趨利避害。但是那些不堪的費拉他們是必然要死的,而且德性不堪是活該去死的。這一點也許是大量姨粉成為姨粉的原因,因為實在很解氣,那些不停叫囂大國崛起的粉紅們,原來就是無德不堪活該去死,而且也一定死於張獻忠之手的“兩腳羊”。“「這真是太令人開心了。」有網友說。所以我們看到網上絕大部分的姨粉並沒有去探討劉仲敬的事實判斷部分,而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投入在嘲諷“費拉”上了。
《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劉仲敬著)內容概要:
百年來對東亞歷史最大的認知錯誤是:「用神話代替歷史,誤解自己的真實地位。」
一部用秩序的輸入和輸出來解釋1912年至今百年東亞變遷的歷史與政治
遠東的近代史,實際是國際政治體系演變的「終端」
──她的歷史演化路徑,決定於西方秩序(文明)的輸入,
從而不是自己驅動或主宰
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也是如此
●沒有列強,民國無法成立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歲代表的內亞秩序瀕臨解體。而民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是英國主導的列強為了維護遠東秩序的穩定,盡力推遲大清體系的解體之結果。換言之,沒有殖民主義秩序,中華民國無法成立。
●列強退出東亞,意味著原本秩序輸入的中斷
一戰以後,列強忙於戰事,條約體系撤出遠東,卻被「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是自己成功地驅逐了殖民者。真實的情況反而是秩序輸入的中斷。北京政府一旦沒有條約體系的支持,對各省的權力就化為泡沫,這才有北伐的成功。
●蘇聯輸入秩序,國民黨淪為特洛伊木馬
趁虛而入東亞的新秩序大致有三種:日本的泛亞主義、蘇聯的共產主義和南方知識分子構築的大中華主義。1922年,機會主義者的孫文拋棄了國民黨在辛亥時代堅持的泛亞主義,配合了亟欲擴張的共產國際,使國民黨淪為共產國際的特洛伊木馬。
●蔣介石夾在兩強之間
1927年北伐成功後,蔣介石以重構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與日本的泛亞主義,夾在兩強之間,以黨國體制全力吞併和破壞東亞大陸殘存的各個自治體系(指北洋時代的各省自治)。
●國民黨並不是敗給共產黨,而是敗給蘇聯
二戰後,曾短暫成功的日本帝國泛亞主義破滅,被迫撤出了東亞。只有蘇聯才有辦法填補秩序的真空,希望以支持蔣介石在關內的統治換取自己對滿洲的統治。但大中華主義者蔣介石拒絕了對自己最有利的和平,史達林轉而支持毛澤東,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失敗,只能逃到台灣。
●中共充當韓戰的人肉盾牌
1949-1950年,蘇聯為了支援朝鮮戰爭,為北京和平壤建立了完整的計劃經濟體系。紅色中國根據自己在冷戰當中的位置,確立了建國初期的史達林體制。毛澤東作為中共內部的梁山系,以馬基維利的手法和莫斯科支持的列寧黨苦苦周旋——中共建政後的一系列內部鬥爭都可以籍此解釋。
●毛投入西方陣營,中國假借美國秩序韜光養晦
毛澤東臨死之前,切斷了黨內的列寧主義者(周恩來、鄧小平)重新投靠蘇聯的管道。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8年中美建交。華盛頓-北京的機會主義聯盟解除了蘇聯的外部威脅,北京投入西方陣營,搭上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下的全球化快車,從而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也導致莫斯科兩線作戰,加速了蘇聯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
●臺灣轉型為民主國家
台灣在美國的保護下,社會重建漸次展開,在冷戰結束時,已經具備了恢復正常國家地位的條件,也同樣在自由主義秩序的保護下轉型為民主國家。沒有美國的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以大中華秩序運作的台灣,絕對沒有民主化的可能。台灣屬於美國秩序的一部分,美國不允許大陸上的強權改變均勢,是它的利益所在和長期政策,臺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會改變。因此臺灣在涉及自身安全和共同體塑造的關鍵問題上,完全可以先發制人,製造既成事實。
●中國企圖改變既定秩序,最大可能是自身崩潰
21世紀,對接英美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秩序而「崛起」的中國,力圖推行自己的政治秩序(中國夢、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係、南海、兩岸)。這是中共革命正當性和統治合法性的最終驗證。然而中國的認知圖景和路徑選擇,和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產生巨大衝突。如果這種認知圖景是無法改變的,未來的悲劇就是無法避免的,不到資源枯竭迫使它修改認知圖景,鬥爭就不可能結束。
近來在中文世界,「姨學」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有品蔥網友用「人話」介紹了所謂姨學的主要觀點和幾個常用詞語,如「費拉」,「諸夏」,及「大洪水」。
姨學(Auntology),就是劉仲敬發表的一系列理論解釋體系。他的擁躉們把他的思想稱為姨學。
劉仲敬是巴蜀資中人,現旅居美國,在美國成立了大蜀民國,並自稱大蜀民國臨時總統。他在武漢大學期間,完成大衛休莫(David Hume)的英國史六卷本的翻譯,之後著有《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等。他主張站在中國之外更宏大的視角研究近代歷史,認為華夏文明的繁榮來源於古希臘、古希伯來文明向「內亞」(亞洲大陸內陸)擴散和輸出的結果。
劉仲敬筆下的中國歷史,化用了斯賓格勒的文明季候論:
所有文明就像一個生命體,由幼年長大,到了壯年,又到了老年,最後死去。
春天就是蠻族時代,原始豐饒。
夏天就是希臘時代,封建自由。
秋天就是羅馬時代,福利帝國。
冬天就是埃及時代,費拉順民。
他還說了每個文明的天花板高度不一樣,就好像有的人,小孩時期就夭折了,有的則是侏儒長不大。
他說中國的封建自由是春秋戰國之後就沒有了,跳過了福利帝國,直接進入費拉順民大一統時代。
他說天不生大英,萬古如長夜,英國因緣湊巧,恰好躲過了大一統,延長了封建自由,所以才有後來的英式的憲政,而美國接過大旗,變成了世界的燈塔。
他還說所有秩序的根源在宗教,愚昧的教徒才是積累,基督教勝過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勝過佛教和其他原始信仰,最差的是無神論中國,因為無神論者就代表無組織散沙化,不利於號召他們多養孩子,太聰明理性以至於互害。
他指出,一個社會,首先 是生存能力。
比如現在馬上面臨“我的戰爭”的情況,沒有政府了怎麼辦?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可以信任的人,組織成小團體活下去。
這就叫自組織能力。如果這個小團體不僅活下來的,還能長久繁衍下去,就代表它經歷了考驗,是未來的種子。
文明的老化的標誌就是自組織能力不斷下降,後期的文明無不是人民喪失了生育的慾望,也喪失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只能依靠大政府,也無力反抗大政府的剝削。人們都變的很聰明,只顧自己現世過的好就行。[中國人]
久而久之,邊緣地區的蠻族就闌入文明中心地帶,形成人口替代,最終把老化的文明給毀滅。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item_id-7083
品蔥網友利維坦說(鏈接),姨學的內核是斯賓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在上個世紀初提出的文明季候論。這個理論認為文明有生長和衰落的周期,像季節也像生命體,從部落到封建,再到專制官僚體系崛起,然後到專制巔峰的時候民間小共同體解體完畢,就變成像流沙一樣沒有自我組織的費拉社會,那就是文明生命的終結。這種生長衰落過程也是“德性”的生長衰落過程,“德性”就是自保能力,體現在武力上。這些費拉無力保護自己,可以輕易征服,他們要不然是處於被帝國征服的狀態中,要不然就是帝國崩潰而他們大部分死亡。
基於這個理論,劉仲敬認為中國處於費拉社會,流沙社會沒有穩定性,容易因為征服或內憂外患而解體,而解體後的費拉因為無法自己建立秩序而會出現一堆像張獻忠一樣殘忍勢力互相攻伐而殺害大量人口,這就是大洪水。
劉向很喜歡斯賓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的一句話: “我深信,在周朝開始時,在中原、黃河地區興起的中國國家……….在他們的內部形態上,與西方的民族比起古典和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更接近。” 無論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否正確,他認為這段話證明了秦國統一戰國的征服戰爭導致了”文化民族”(斯賓格勒在原文中稱其為Kulturnation)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與文化根基脫節的費拉民族(fellaheen民族)。
費拉是姨學裏一個重要的詞。Fellah,來自阿拉伯語فلاح,原意指「耕耘農地的人」、「農民」,其對象主要是生活在埃及的農民。在斯賓格勒的語境裡,費拉指代一個被剝奪了民族命運的墮落階級。他們最顯著的特點是喪失自我組織能力和社會組織資源。所有的人都是原子化的個體,相互之間缺乏信賴和合作的紐帶。由此產生了所謂的「劫機犯悖論」,有識之士都會呼籲穩定,因為一旦亂了,個人在社會上就無從生存,就要餓死人。
為什麼費拉社會無法穩定,因為沒有自組織,為什麼沒有自組織,因為專制帝國太強。劉認為大洪水一定會發生,而之後存活的人如何防止再次專制,就要靠分裂,因為分裂之後儘管因為是費拉社會產生的都一定是軍閥一類的專制政權,不可能民主,但是因為每個勢力都很小,而對自組織的壓力比較小,因此有利於慢慢產生土豪,從而演變為類似封建社會的形態,再又封建形成民主。基於英國歷史,劉仲敬認為民主由封建產生。
生活在費拉帝國下的民族的唯一未來,是一個被他稱為”民族發明”的過程。基本上,構築一個地方文化(斯賓格勒把文化看作是種子,而文明是生長的植物)。這個過程涉及到對漢族文化的去異化和排斥(”脫支”,借用了日本人對中國的貶義詞 “支那” Chi-Na, Sina)。劉仲敬對大洪水的預言,使建立新的部落國家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這是一個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事件,世界上大部分的中央政府都將崩潰。
上述的概括是一個巨大的簡化,將劉的法西斯歷史學、基督教千禧年主義、陰謀論和反左派極端主義的襤褸的灌木叢中的內容修剪成一個整齊的落腳點。拋開所有的種族理論和動搖的歷史不談,劉氏認為,新疆和西藏都是被佔領的領土,只有通過軍事力量才能繼續成為中華帝國的一部分。他關於新的區域民族主義運動的想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地方應該也會各走各的路,西藏很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新疆則被分割成與中亞和近東列強關係密切的各個民族飛地。這樣,當前的中國在未來將形成一個被稱為「諸夏」的分裂狀況。
當然,劉仲敬自己承認自己提出的諸夏是個小概率事件,因為軍閥多半還是會互相吞併。他認為他的作用就是播下一顆種子,等到這個理想的時機出現,姨學發明的一堆民族就可以被軍閥們採用。
劉仲敬認為,他是一個觀察者。他認為大洪水會發生,他自己就該趨利避害。但是那些不堪的費拉他們是必然要死的,而且德性不堪是活該去死的。這一點也許是大量姨粉成為姨粉的原因,因為實在很解氣,那些不停叫囂大國崛起的粉紅們,原來就是無德不堪活該去死,而且也一定死於張獻忠之手的“兩腳羊”。“「這真是太令人開心了。」有網友說。所以我們看到網上絕大部分的姨粉並沒有去探討劉仲敬的事實判斷部分,而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投入在嘲諷“費拉”上了。
《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劉仲敬著)內容概要:
百年來對東亞歷史最大的認知錯誤是:「用神話代替歷史,誤解自己的真實地位。」
一部用秩序的輸入和輸出來解釋1912年至今百年東亞變遷的歷史與政治
遠東的近代史,實際是國際政治體系演變的「終端」
──她的歷史演化路徑,決定於西方秩序(文明)的輸入,
從而不是自己驅動或主宰
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也是如此
●沒有列強,民國無法成立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歲代表的內亞秩序瀕臨解體。而民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是英國主導的列強為了維護遠東秩序的穩定,盡力推遲大清體系的解體之結果。換言之,沒有殖民主義秩序,中華民國無法成立。
●列強退出東亞,意味著原本秩序輸入的中斷
一戰以後,列強忙於戰事,條約體系撤出遠東,卻被「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是自己成功地驅逐了殖民者。真實的情況反而是秩序輸入的中斷。北京政府一旦沒有條約體系的支持,對各省的權力就化為泡沫,這才有北伐的成功。
●蘇聯輸入秩序,國民黨淪為特洛伊木馬
趁虛而入東亞的新秩序大致有三種:日本的泛亞主義、蘇聯的共產主義和南方知識分子構築的大中華主義。1922年,機會主義者的孫文拋棄了國民黨在辛亥時代堅持的泛亞主義,配合了亟欲擴張的共產國際,使國民黨淪為共產國際的特洛伊木馬。
●蔣介石夾在兩強之間
1927年北伐成功後,蔣介石以重構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與日本的泛亞主義,夾在兩強之間,以黨國體制全力吞併和破壞東亞大陸殘存的各個自治體系(指北洋時代的各省自治)。
●國民黨並不是敗給共產黨,而是敗給蘇聯
二戰後,曾短暫成功的日本帝國泛亞主義破滅,被迫撤出了東亞。只有蘇聯才有辦法填補秩序的真空,希望以支持蔣介石在關內的統治換取自己對滿洲的統治。但大中華主義者蔣介石拒絕了對自己最有利的和平,史達林轉而支持毛澤東,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失敗,只能逃到台灣。
●中共充當韓戰的人肉盾牌
1949-1950年,蘇聯為了支援朝鮮戰爭,為北京和平壤建立了完整的計劃經濟體系。紅色中國根據自己在冷戰當中的位置,確立了建國初期的史達林體制。毛澤東作為中共內部的梁山系,以馬基維利的手法和莫斯科支持的列寧黨苦苦周旋——中共建政後的一系列內部鬥爭都可以籍此解釋。
●毛投入西方陣營,中國假借美國秩序韜光養晦
毛澤東臨死之前,切斷了黨內的列寧主義者(周恩來、鄧小平)重新投靠蘇聯的管道。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8年中美建交。華盛頓-北京的機會主義聯盟解除了蘇聯的外部威脅,北京投入西方陣營,搭上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下的全球化快車,從而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也導致莫斯科兩線作戰,加速了蘇聯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
●臺灣轉型為民主國家
台灣在美國的保護下,社會重建漸次展開,在冷戰結束時,已經具備了恢復正常國家地位的條件,也同樣在自由主義秩序的保護下轉型為民主國家。沒有美國的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以大中華秩序運作的台灣,絕對沒有民主化的可能。台灣屬於美國秩序的一部分,美國不允許大陸上的強權改變均勢,是它的利益所在和長期政策,臺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會改變。因此臺灣在涉及自身安全和共同體塑造的關鍵問題上,完全可以先發制人,製造既成事實。
●中國企圖改變既定秩序,最大可能是自身崩潰
21世紀,對接英美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秩序而「崛起」的中國,力圖推行自己的政治秩序(中國夢、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係、南海、兩岸)。這是中共革命正當性和統治合法性的最終驗證。然而中國的認知圖景和路徑選擇,和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產生巨大衝突。如果這種認知圖景是無法改變的,未來的悲劇就是無法避免的,不到資源枯竭迫使它修改認知圖景,鬥爭就不可能結束。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長期走路的驚人效果(增補連載中)
走路的人,回首來時路,在竹山鎮上從城隍廟到連興宮到農會,那是阿祖阿公阿媽帶著走(抱著走)非常久遠卻又靈魂深處的印象;上國中時,爸爸帶著我走一條最安全避開車潮的路,那是僅有一次,卻又印象深刻的路;大學時,在志遠學長的帶領下,始終一再參透琢磨的是「約農路~一條有韻律的路」以及「文理大道」的虛實變化與韻味無窮;再到某年暑假,回竹山看到位於九十九崁「前山第一城」的石碑時的震撼與感動,並且一路走到神木土地公廟,還被鄉里長者邀約一起吃平安餐,並且發現竹山旺盛的包公信仰,那次的走路至今思之仍然回味無窮😊大學後期足跡越來越廣,北有關渡宮後山步道與北藝大哲學之路,南有左營蓮池潭的文學步道與廟宇大觀,是讓我票選最想再遊之地的第一名🥰
而畢業前夕,跟著阿公一起走土城承天禪寺的山路,退伍後再度回寺廟參拜還願,步道起伏,錯落有致,而能夠有此福緣和阿公兩度重遊,更是回味與感動。
https://eastseasociety.blogspot.com/2020/06/2014-05-12-23.html?m=1
一直想寫像“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並且兼有“漂浪島嶼”以及“我們的島”還有“獨立特派員”這樣深度人文關懷的文章與筆記,昨天(109.6.21星期日 日環食)循著追日情緣與漫步在大學的緣故,忽然一個奇妙的靈感,可以把這些點滴心情寫在《長期走路的驚人效果》上,既是非常好的健康推廣文章,又是款款深情,紀錄著台灣的文采與泥香。
*先寫下這幾天覺得的幾點心得,後面會逐一寫下印象深刻的散步或者走路或者健走😊
長期走路的驚人效果就是可以靜觀(既活潑氣血又能靜心)與長養慈心(古大德有云:舉步常看蟲蟻),細看周遭人情地貌的變化,在一個緩慢而長期的觀察下,地景人文的風雲變換時,就在行者的心中默記之(尤其旱溪週遭變換,十五年前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舊社的田陌草地與土地公廟,今日思之竟有一種長亭外古道邊的懷舊傷感😥)
走出健康 安康社區前進WHA
|2010.07.09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90722
【本報台中訊】台中市安康社區「走」出健康人生,現在要前進世界衛生大會(WHA),與國際分享如何讓社區居民「動起來」每天健走萬步、維持理想體態與健康指數的成果,成為另類台灣之光。
台中市議員、安康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李中,昨天在台中市議會宣布這項好消息。他說,WHA十一日到十五日舉辦第二十屆世界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大會,台灣代表團成員大都是專家學者,只有安康社區是全台唯一受邀的社區營造協會,這也是台灣民間社團首次獲邀。
安康社區營造協會去年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補助,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分院一起執行「每天走一走、健康又快活」的社區健走推廣活動。
這項健走活動在去年四月到七月辦理,共招募八十三名長者組隊參加,參加者必須每天健走一萬步,為期十二周,在活動前後分別接受血糖、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檢查及健走運動認知問卷評量。
經過十二周後,受試者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體重、體脂肪都較活動之前降低,第一名體重減少四點四公斤;體脂肪從三十六降到二十四,腹圍縮小七公分;血糖從兩百七十八降到兩百一十二。
一起參加活動的蕭澤郎、劉佩旼夫妻說,每天健走一萬步,十二周約減輕三、四公斤,各項身體健康指數都變好,尤其腰圍明顯變小,新陳代謝更好。
這份報告完成後,被上傳到世界衛生大會網站,受到國際矚目,WHA因而邀請安康社區成員前往日內瓦分享成果,成員預計明天出發,在日內瓦以活動海報展示成果,鼓勵更多人一起每日健走一萬步: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
【阿波羅新聞網 2014-05-12 訊】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
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國在內的科學家們發現,溫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書中,作者史塔曼博士指出:“行走健身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抬頭挺胸。”別以為健步行走就是簡單的下肢運動。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內啡肽,使心情愉悅。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煙者對吸煙的渴望。
背部——加強背肌力量,且對背部傷害較小。
腿腳——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現代運動科學的新發現給健走鍛煉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點。
以色列科學家阿列克斯.奧辛斯基博士經過18個月的研究指出:“堅持行走,男性就用不著偉哥。”
他發現男人下肢運動神經與掌管性功能的勃起神經密不可分,每天四公里,一周三次的行走鍛煉,對男性性功能障礙(ED)有67%的療效。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報道,一周步行三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自然》雜誌的最新報道稱,60歲以上的人,一周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痴呆。
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1、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4、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慾,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據有關專家測試,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6、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測定,當煩躁、焦慮的情緒湧向心頭時,以輕快的步伐散步15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7、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癥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會。
9、步行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步行能減少激素的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的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
12、步行可以保護環境,消除廢氣污染,對強健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活著就要動起來,將運動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