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Philia Cheng


鄭氏家族在台的武裝殖民


一、

鄭芝龍的海上霸權


1、明末東海、南海的倭寇海盜,混雜了有日本人、東南亞人,更多的是中國人;其中武力與組織最強大的海寇,要屬鄭芝龍家族,鄭芝彪、鄭芝豹等人。


2、鄭芝龍海上的境外交易

明朝發佈的禁海令,使中國與日本和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受阻。然而東西航線受限,並不影響南北航線;於是鄭芝龍家族的海上(惡)勢力,便憑藉強大的武力和商業手段,順勢成為日本到東南亞之間的南北航線必經的轉接點。不受任何官方管轄的境外交易,使鄭芝龍在當時的局勢中坐收漁翁之利。


二、

政治成本考量


明朝既無法與當時最強的鄭芝龍海上武裝勢力相抗衡,而發動「武力」又需依勢雄厚的「財力」,鄭芝龍兩者兼而有之,明朝基於政治成本考量,對鄭氏家族招降封爵,吸納這顆強力未爆彈為己所用,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三、

封建貴族是武裝殖民


1、鄭成功攻台

鄭芝龍降清之後被帶往北京,鄭氏家族分裂,一部份跟隨鄭成功擁明的政治立場,並繼續經營東南沿海。鄭成功接收鄭芝龍的海上武力與貿易勢力;原本既有的南北向海上貿易航線,迫於形勢,不得不漸轉成東西向。清初,鄭成功退守大陸沿海、決定攻台,亦是影響鄭氏家族與台灣命運的交叉點。


2、台灣島的境外勢力

鄭氏王朝來台之前,台灣島的境外勢力有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殖民三十多年(約38年)。以前讀的教科書寫道荷蘭人佔領台灣,容易讓人誤解是武裝殖民,其實東印度公司想要的是來亞洲發大財,然後在歐洲發行股票;東印度公司並且向明朝東南沿海招募人力,這是台灣最早期從大陸來的外籍移工。

鄭氏王朝經營台灣以前,台灣還有其他境外勢力,各國之間對台經濟掠奪,卻沒有造成主權戰爭。這些台灣早期的移民都是經濟殖民;鄭氏王朝攻台之後,才開始有武裝殖民。


3、鄭氏王朝在台灣的武裝殖民

鄭成功被賜國姓朱、封爵延平郡王,鄭成功以封王身份攻台,欲成為台灣第一個武裝殖民勢力。封建貴族既是武裝殖民,對政治管轄範圍的經濟掠奪者,理所當然必須驅逐。至於要先打一架還是先談判,何者較符合成本,就先衡量自己的武裝實力。


四、

大航海時代


海權武裝實力,16~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中國站上大時代的舞台,除了明朝初年開始,鄭和下西洋的(官方)勢力之外,再來要屬鄭氏家族的海上(惡)勢力。明朝初年,鄭和的海上官方勢力,以宣揚國威、建立藩屬國為主。明朝末年鄭氏家族,則主要為擴大武力和經濟力;鄭芝龍「打」下的龐大財力基礎,正好提供鄭成功海上時期、以及來台武裝殖民之後的資本。


五、

明鄭與台灣命運的交叉點


1、台灣島在大航海時代的角色

荷蘭東印度公司、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對台灣的經濟殖民,使台灣的資源,在大航海時代已具備相當的國際能見度。


2、台灣的戰略角色

明末清初的台灣,在政治舞台上亦成為戰略要角,從鄭成功與清廷的對戰,一直到鄭成功攻台驅逐歐洲勢力,台灣的戰略角色確立,至今再無法從世界舞台退場、並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3、海上勢力的關鍵

從明朝開始,盤據海上勢力,便足以與朝廷抗衡;滿清更是不諳水戰。

鄭成功知道,掌握海權便掌握先機,便不需向清廷投降,這是鄭成功比鄭芝龍格局眼界更大的地方。


4、鄭成功的屯田制

戰爭需以財力為後盾;財政不足,無法提供後勤補給,國家便打不了仗,這是最現實的問題。

鄭成功決定攻台,主要為解決最迫切的軍隊缺糧的問題。

屯田是軍農合一的政策,當農民生產的糧食,無法充分供應軍需,軍人也必須充當農人。

軍人為維持戰鬥力,無法像農人可投入全部的時間與精力從事精緻的農作,所以鄭成功的屯田制,軍人的農作以蕃薯為多。現在的左營、右營、新營、林鳳營、左鎮、前鎮等,都是當時鄭軍屯田的守區。農人安土重遷;而鄭軍屯田,便是武裝殖民的開始。


5、軍民爭地

鄭成功經營台灣,但因鄭軍屯田,而與大肚王國、原住民發生不少武力衝突,亦對鄭氏王朝在台灣的經略史寫下一段血淚篇章。


六、

畫外之音


1、台灣政治角色的愛恨情仇

台灣因為與鄭氏王朝的命運互相牽連,體質上便成了政治籌碼,走上了與中國糾葛不清的宿命,一下說棄之不足惜、一下被割讓、一下想統一。


2、如果鄭成功不攻台

如果鄭成功不攻台、或者攻台失敗,台灣其中一種可能性,也許走向聯邦體質;因為鄭成功攻台以前,台灣幾股境外勢力早已各據一方;南部有荷蘭東印度公司、中部有大肚王國、北部有西班牙教會勢力。如果這些境外勢力持續成熟穩定,台灣有可能成為聯邦體制;那麼,台灣與中國便是獨立國與獨立國的關係,既不是宗祖國(若國姓爺朱成功戰敗的話),也不是藩屬國(不納貢 不稱臣)。


3、何謂「士」?

武裝殖民家族的子嗣,在教養上大多延續祖輩觀念,文教武德兼而有之。

士農工商的「士」是什麼意思?在封建社會,「士」就是武士、具備戰爭技術的人,才稱作「士」。被封王封爵的家族,生在這個家族就是為了戰鬥而存在,宗族每個人都需具備戰鬥力、且必須建有「軍功」,否則便是「德不配位」,若被打還逃跑、戰爭吃敗仗,那是有辱軍武世家身份。


4、家族教誨

家族長輩在教導子弟,戰爭是專業技能,不是逞勇鬥狠的小技;戰略技術需靠豐富的學養支撐。子弟必須讀書有禮、待人謙和、禮尚往來,若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一定要勤奮鍛鍊體魄。我從小就很難想像,有人被欺負被打,還哭著回家找媽媽的。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好朋友們,愛心、善良的朋友們,喜歡動植物的朋友們,一起響應 #守護藻礁公投連署


感恩!您將擁有好運連年、貴人爆棚(全台愛心滿滿的朋友)!


心中有愛,善念長存,持續而且溫柔的訴說藻礁的美好 善的漣漪效應擴散中❤️


持續為藻礁努力的夥伴們,新年快樂,一起加油!


這各地投入環境保護與實踐的朋友們,真的是無邊行地湧菩薩精神的體現,深深的敬禮與感謝🙏🙏🙏


❣️❣️❣️謝謝按讚支持的朋友

若沒有您們的幫忙分享,是等於沒有傳播能力⋯那就不會有更多人看見,而可以ㄧ起來愛護珍惜~希望大家明白這簡單的道理,讓我們用《愛台灣的心》各盡ㄧ點心力!幫忙教育!ㄧ起來拯救環境!謝謝大家!❣️❣️❣️


藻礁是藻類造礁,有別於珊瑚礁的動物造礁,藻礁要十年才能生長1公分(珊瑚礁是一年長1公分,所以可見藻礁是多麼地珍貴),歷經7600年才形成的大潭藻礁,為世界罕見的全球最大淺水域藻礁,長度27公里,有著豐富的生態系統,它的固碳功能也可以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664?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5088664-210203



哈囉👋

最近最潮的事就是

一起來為全國首次由公民團體發動的環境公投連署~搶救大潭藻礁YOLO (You Only Live Once)


🎁1分鐘快速說明藻礁公投提案連署

https://youtu.be/B-jkUi-LKuM


讓我們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

利用

✅過年返鄉

✅同學聚會

✅走春拜年

一起來擴大影響圈

💓一顆心 💕一份情 🤜一起行動救藻礁

我們需要更多的

推動新的1️⃣個起點

他和他的🔟個親友

各自連署🔟位親朋好友

=輕鬆完成111份連署✔️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Chen chu chen

我小時候走儒家的路子,因為跟的老師的關係,還有做的研究的關係(我寫過一點朱熹)。但我其實內在偏老莊、道家。國中的時候就拿定主意,要做個自在逍遙的閒散人(年少立定的志向都能成啊。。)。

我博士以前,真的很愛看雜書,高中時候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一本書。

後來回來台灣這十年,接觸當代身心靈,真是海闊天空,把我本性裡的一個自由走到極致了(就我自己而言,我可沒有因自己的自由而傷害別人,也是家裡有這個條件,沒有需要我承擔或照顧的)。


這兩日,上忠義的行天宮求籤,當真被關聖帝君以及神秘解簽人給震到。小時候念到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融合,總覺得有些不屑,覺得你儒家就儒家,道家就道家,佛家就佛家,他們本質就不同,為什麼要混在一起。


這一次被關聖帝君三言兩語,真是讓我汗顏。

我今天的順遂與平安,也不是自己修來的,都是祖父輩、父母為我積攢,最後才是加上自己努力的。

修行不能只修自己,否則福報用盡了,你白白浪費了這一生。


我小時候是念書念來的,現在是用感應的。

人生

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定、靜、安、慮、得。


回到自身內在的安定,明明白白看到自己的法身慧命,心之所向。然後好好的在生活中實踐、付出與服務。


這個過年,該玩的玩,該與家人朋友小聚的好好聚一聚。

剩下的還是拿來做功課。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回到內在的安定,總是最美好的。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特戰講座

其實扣掉喪屍的這個元件之外,出動部隊進行區域隔離或者是城市封鎖的計劃,跟過去1年的疫情該做的事,與國會會攻擊事件都有類似之處,我相信美軍製作這個應變計畫並加以演習,絕對有他的目的存在,而且連喪屍病毒都已經這麼精確地進行分類,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所以你覺得這個計劃是真實存在的嗎?美軍是不是知道一些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


文章引用自痞客邦,談奇述異坊


美軍喪屍防禦計劃《CONPLAN 8888》


近年來以「喪屍」(Zombies) 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和電玩遊戲在全球都大熱,不過當你以為這些「噁心的變異體」只不過是虛構的東西的時候,事實上卻的確有人在未雨綢繆,防範著「生化末日」的到來。


這不是說笑的!美國政經雜誌《Foreign Policy》網站近日獨家曝光了一份來自美國軍方的秘密文件,其中記錄了一項由「美國國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所製定的《CONPLAN 8888》計劃,內容談及當人類被「喪屍」攻擊時,美軍將如何反擊殺死「喪屍」。不過,《CONPLAN 8888》計劃並沒有提及讓普通民眾瞭解該怎樣躲避「喪屍」的攻擊,而是旨在訓練部隊在發生嚴重生化事件或是「喪屍」湧現時如何有序的保護民眾、與「喪屍」作戰並且恢復社會秩序。


《CONPLAN 8888》的文件日期為 2011 年 4 月 30 日,當中提出人類可能遭受「喪屍」攻擊的可能性,文件中更對「喪屍」進行不同的分類,譬如「素食喪屍」(即不攻擊人類,只吃植物)、「邪惡魔法喪屍」、及可怕的「外太空喪屍」。該文件的作者更寫了最可怕的情況,就是「喪屍」會令人類快速感染,並噬食人類。


該份文件煞有介事地說,當人類面臨「喪屍」威脅時,美軍將制訂全面計劃,透過軍事行動來保護人類。


醫療方面,目前尚未知道「喪屍」能否被治癒並變回人類,只能假設若果人變成「喪屍」後,將不可能變回人類狀態。在擊殺「喪屍」方面,軍方文件建議將所有火力集中射擊「喪屍」的頭部,特別是「喪屍」的腦部,因為人類的腦部在「喪屍」狀態中仍能運作,要確認「喪屍」真正死去,必須要將腦部完全摧毀。


CONOP-8888 


這份長達 37 頁的計劃書中詳細的設想了一些場景,並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方案,該計劃提到軍隊在發生「喪屍」災難時應該:


- 根據情況根除威脅人類安全的「喪屍」;


- 建立一個防禦戰線,保護健康人類免受「喪屍」攻擊;


- 援助民事當局維持治安和恢復基本服務;


- 穩定局面,恢復民事當局職能;


- 支援聯邦州政府機構恢復災區基本服務。


同時,計劃也對可能出現的「喪屍」類型進行了劃分:


- 非法實驗變異體 (EMZ):這種「喪屍」誕生於一些非法的地下實驗;


- 素食喪屍 (Vegetarian Zombies):這種「喪屍」不對人類構成直接威脅,主要以植物為生;


- 活死人 (CZ Zombies):這類「喪屍」是重新從地下爬出的人類屍體;


- 病原體喪屍 (Pathogenic Zombies):由於感染病毒和沾染細菌而產生異變,多誕生於生化事件;


- 太空喪屍 (Space Zombies):受到宇宙射線輻射或外星毒素感染等外層空間誘因而「喪屍」化。


- 食肉喪屍 (VZ):這種「喪屍」以生肉為食,對人類有最直接的威脅。


另外,文件中也提到,現有國際和「美國法律」對於戰爭的定義和限制都是針對人類和動物而製定的,這意味著當面對「喪屍」這樣的非正常生命體時,軍隊的作戰行動不受任何限制。


為什麼會有這樣認真的「喪屍防禦計劃」?作者指出美國軍方於 2009 年及 2010 年間嘗試找出一套「具創意的方式」進行演習。如果不用「喪屍」作為假想敵,而轉用其他國家及敵人的身份,那麼以此為名的演習,恐怕會引起群眾的誤會,以為那是件真事。因為喪屍攻擊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因此軍方選擇以此為名,讓公眾不會誤解軍隊的演習行動。


 


「美國海軍」(NAVY) 上校 Pamela Kunze 解釋,《CONPLAN 8888》只是創作性的文件,目標是用作訓練軍人而已.....!


看完這些,螢幕前的你是不是和版主一樣覺得有些太不可思議?是不是又覺得老美是在杞人憂天?就像是神秘的「51區」(Area 51) 一樣,憑藉我們現在的認知真的很難對《CONPLAN 8888》計劃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解釋,會不會這僅僅是一個很逼真的玩笑而已?!


但我個人比較陰謀論,一直以來美國軍方都不是一個「愛搞創作」的單位,再說到是「演習」.......「演習」嘛,就是要按實際情況需要來作的演練,哪有虛構一個情況去演練之理,還要煞有介事地列出細節?真的吃飽飯沒事做?一個不會在實際情況出現的事情,「演習」來幹啥?而且「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政府早已千方百計地要削減軍費,軍方早在頭痛下個財政年度如何去說服國會爭取更多國防預算的時候,還有空在開這種無聊玩笑白花納稅人金錢?


 


我在想:大概美國人一如處理 UFO 一樣,用「真作假時假亦真」的故弄玄虛手法,故意流出部份計劃,然後裝成是一個玩笑,讓民眾搞不清狀況,到萬一真正計劃洩漏,民眾也只會當笑話一笑置之,不再去深究質疑政府背後有什麼陰謀。


有趣的是,「美國」並非唯一一個制定這種計劃的國家,除此之外還有「英國」(UK)。 2012年,「英國」製定的應對「喪屍」入侵的計劃浮出水面,回應很多公眾提出的疑問。公眾依照《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要求政府公佈這種備戰計劃達到怎樣的程度。 《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報導稱,「英國國防部」(U.K. Ministry of Defence) 在製定這種恐怖襲擊或者襲擊後應對計劃過程中並非領導者角色,真正的領導者是「內政部」(U.K. Home Office)。「內政部」全面負責協調政府的應急計劃。


「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 MoD) 表示:『在發生災難性事件時——例如「喪屍」入侵—任何重建和讓英國恢復襲擊前狀態的計劃都由「內政部」負責。因此,任何前期規劃也由他們負責。在發生這種事件時,「國防部」的使命是向「民政部」提供軍事協助,而不是扮演領導者角色。「國防部」沒有這方面的任何信息可以透露.....


我在猜,英、美應該是知道有某國家又或是自己已成功研製出會令人「喪屍化」的生化武器病毒,才會作出這樣的防御性措施,否則不會這麼「巧合」一起「搞創作」吧!不過說真的,我真的希望自己猜錯,「喪屍」空群出動的場面在現實中出現也太恐怖了吧!


《CONPLAN 8888》原文網頁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629064/The-Pentagons-guide-surviving-zombie-apocalypse-US-military-outlines-plans-deal-undead-chickens-space-invaders-VEGETARIANS.html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Dapheni Chen老師


(轉)《為什麼有的人無法創造豐盛?》


有個乞丐每天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很長的時間都只是痴痴地盯著公園對面的大飯店看。這個舉動引起了飯店老闆的注意,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跑去問這個乞丐原因。


「我每天都在幻想著住進去的感覺,這會讓我開心,也打發掉很多時間,而且有時候真的會做那樣的好夢!」乞丐說。

老闆聽了有點感動,決定幫他圓夢,他安排了一個很好的房間,允許乞丐免費進去住一個月。結果沒想到,乞丐才住了一個星期就逃出來了。老闆很疑惑地詢問原因,乞丐說:「剛開始很好、很快樂,可是接下來我開始擔心一個月後又要回到公園的長椅上。我發現我阻止不了這股陣陣襲來的恐懼,我不再快樂,甚至於每天作惡夢,到後來完全只剩下痛苦。」


這個故事有什麼寓意呢?如果你沒有能力,卻得到了富貴或名位,你的惡夢才要開始。

故事中的乞丐,他已經習慣了可以不用負任何責任,只要作夢就好的日子了。所以當他有機會接觸到富貴之後,他想的卻是「我只會再度失去」而不是:「我可以怎麼樣一步一步去做,然後我有一天會擁有?」


現在有很多人其實正是像這樣。他上班的時候都是在混,下班了以後就寄情在遊戲、追劇;在各種虛擬世界裡面做著夢,尋找暫時的刺激與意義感。雖然說,他也常常羨慕現實人生中,人家可以坐上某些位置、擁有某些成就。可是你問他:你有沒有想要經歷那個「從現在的自己到那樣的自己」的過程?他其實是不想要的。


所以人為何無法創造豐盛呢?因為他不想要經歷那個過程,可是卻很想要坐上某些位置---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的寫照。然而就算是因為某些機緣,讓他空降到某些位置,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可以匹配的努力和實力來坐這個位子,他的心是虛的,於是他悲慘的日子也開始了。當人家可以很從容地在那個位置上過日子時,他卻每天都在心驚膽跳、永遠覺得自己不如人;接著,他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扭曲自己,去做各種逢迎或排擠別人的事情。慢慢地,他就再也無法打從心裡感到快樂了(其實這是最可怕的貧窮)。


然而在「有錢」的世界裡,比他有錢、有位置的人永遠多的是;想加害他、奪走他位置的人也很多,他就落入了無盡的焦慮地獄。

其實,「德不配位」就是這樣的意思。

#富貴之門的後面有太多的學問

很多人都嚮往著富貴發達,但「富貴」並不只是金錢所堆積出來的物質而已,它更是一個環境。當你進入這個環境,倘若伴隨而來的很多事情你駕馭不了、承受不住,那你不僅會一直被釘、被踩、被鬥爭,還會時時擔心又要回到以前的落魄。然而由於你也嚐到了很多甜頭,成為了「人上之人」了,所以失去這些又會覺得很可怕、很痛苦。


「得也痛苦、失也痛苦」,結果你反而會過得比以前還糟。以前還是一般的人的時候,對於目前的生活,每天吃的穿的,你不會有那麼多比較,而且你還可以作夢;還可以想像「有朝一日成功」的滋味。可是現在已經打開了那個視野,你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你看許多明星所謂的「嫁入豪門」;或是「一夕爆紅」,很多下場都不好;得憂鬱症、吸毒、甚至最後被鬥死的都有。(戴安娜王妃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如果你進去了一個富貴的地方,你的能力、知識與修為沒有辦法跟上的話,即便別人覺得你是「麻雀變鳳凰」,但這才正是你人生惡夢的開始---甚至會下場悽慘。所以為什麼有句話說「侯門深似海」?因為在富貴之門的後面,有太多的學問了。

不過這世界上有沒有很多人正在修習這門學問呢?當然也有很多。你看台灣有多少棟大樓?想想每一棟大樓在賣出去之前,都有一位擁有者,你就知道光是一個台灣就有多少的有錢人了(還沒包括其他各行各業的大老闆、董事長等等)。所以雖然很多人總是只看到他們在「吃香喝辣」,但人家也必須在裡面比一般人學習得更多,才能夠撐得下去的。


所以當大家都在追求安逸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年復一年默默努力在累積人生的歷練,在裡面學習怎麼去跟人家合作、又怎麼去趨吉避凶。因為他是一點一滴去累積、經歷出來的,所以當他富貴的時候,他便可以駕馭那個很複雜的「黑與白」。所以說,能夠從一個做土水的師傅變成一個建設公司的大老闆;或是從一個補習班的老師變成IC公司的創辦人,不是只要「思考怎麼賺錢」就夠的,他們也必須一直在學習「富貴當中必備的智慧」,否則外表上看起來現在意氣風發的,將來卻有可能淪為階下囚。


但是,講這些的重點並不是說:「那你就不要富貴了。」而是富貴本來就不是去「追求」,也不是去「卡位」、「攀附」來的。而是你這一趟的人生旅程,有沒有扎扎實實地在每一個過程裡面去學習、去創造?如果有,「富貴」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你,並且會愈來愈多。而且,因這樣而來的富貴,都是你可以駕馭、可以自在的。

這就是「德有配位」的富貴。並且,更棒的是;這種富貴是「生可帶來,死可帶去」的。


在這個「扎扎實實地學習與創造」的過程中,有一種可以被靈魂帶走的「富貴」會累積在你的「心」裡面:那就是你在這過程中所累積的智慧,與結下的善緣。這些是會跟著你的靈魂走,並可以帶到下一世去的!其實這就是命理中所謂的「財庫」。

當你透過輪迴重新誕生到一個新的時空,這個儲存在「心」裡面的財庫,又會在這個新的時空裡產生新的組合、變化與創造,使你如同上一世一樣的豐盛富貴起來。而這也就是所謂的「金湯匙」了。


所以莫感嘆人生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死」可以帶去很多喔!它也可以帶去很多的怨恨、很多的愚癡,讓一個人在來生繼續那個愚癡、繼續那個爭鬥。所以你也可以看到為什麼每個小孩子的面相、個性、脾氣、天分都不同?有才兩三歲就莫名其妙一直覺得很悲傷的小孩;也有很詭異地從小就一直在幻想要殺人的孩子。明明他們的家庭環境很好,至少跟一般家庭差不多,可是他出生下來,就會把那個家庭搞得天翻地覆。


所以「天堂」和「地獄」是真的存在的,而且還是「生可帶來,死可帶去」的。當你「德不配位」地處在富貴裡面,一天到晚患得患失,被搞到五內俱焚、輾轉難眠...那份感受其實就是在「上刀山下油鍋」了。有人說有那麼誇張嗎?老師只能說箇中滋味,當事人最瞭解!可是如果你今生不知道如何走出這個地獄,它也絕不是你一死就可以了之的。這個地獄會儲存在你的「心」裡面,跟著你到下一世去。


所以萬一你就是那個當事人,那麼請記得:凡是都有出口;你的現況當中,一定有你沒有看到的解法。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觀念打開了,你就馬上可以挽救你快要崩盤的人生。很多的電影都在詮釋人生逆轉勝的奇蹟,可是你看那個奇蹟都是怎麼來的?其實「奇蹟」就是那個「看到不同角度的智慧」!當你看到某個不同角度的時候,你就能翻轉際遇了。所以,鼓勵你要在今生就把這個功課做過去,那麼就算你還不能修到「一世解脫」,起碼你能讓你自己帶著更多的清明,到下一世去進行更輕鬆的學習。


回過頭來,如果你的人生階段尚處於,還在仰望著那個富貴的體驗,那麼你要懂得「DNA反轉法則」:「你愈去追逐的東西,你就愈追逐不到」。

例如想去當空姐、當精品店的業務,或是到高級酒店去上班的人,其實有些是想要透過這些容易接觸「富貴圈」的工作,去成為「麻雀變鳳凰」的故事主角的。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那點心眼,往往被這些富豪眼睛一掃描,就看得一清二楚。這些富豪就會化於無形地製造一個平行宇宙,讓他們再也不可能摸上來。實際上說,這些懷著心機的人已經永遠被畫了一個大叉叉了。


因為比你高的人都知道、都看得到你在追逐、想利用他們的意圖。所以你不但愈追逐不到,他們甚至還會反過來利用你的追逐之心,去控制你、擺佈你。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體驗富貴的生活,你不用去追逐,也不要想去「搭便車」,你要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真心對人對事的熱忱與愛,去付出你該付出的、體察你該體察的、學習你該學習的。這樣你的身上會出現一種「能量」;這個「能量」會讓你看到生活中,以前一直看不到的「平行宇宙」---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你會有發自內心、愈來愈多的感謝。

而當你有這種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頭腦上的「感謝」,是一種真實由衷的能量時;人家所說的富貴,你完全沒有在追,可是它真的會自然而然地加諸在你身上。


宇宙間有很多真正讓你「事半功倍」的法則,其實都跟頭腦想的剛好相反。所以學習「身心靈」---去瞭解人生真正的因果關係,以及怎麼去突破因果的瓶頸、真正的心想事成?這其實是個很有趣、也很讓人拍案叫絕的學習過程。而所謂人生的「喜悅之道」,就是你會在生活中,透過由衷的感謝,去「創造更多愛的交流」。唯有這樣的創造,會給你帶來真正的豐盛與富貴,也會讓你感受到無比的喜悅和感動。那你就會意會到所謂的「點石成金」的感覺喔!


當你一直在人生中「點石成金」,到了一個程度以後,你就不需要再「點石成金」了。因為你已經不需要那個「金」了!你會了悟到,你本身就是那個創造的源頭;你就是幸福的源頭。

這就是佛法中「一切本自具足」的奧義。但這不是「我可以什麼都不需要」,而是「都可以」。這兩者其實是天差地別的。


當你知道原來人間也有這樣的一條「喜悅之道」,你就不用在所謂的「侯門」裡面汲汲營營;也不用在所謂的「宮鬥劇」裡面一輩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總之,地獄裡的富貴,根本不算富貴;天堂裡的富貴,那才是真的喜悅。而你來到地球的目的,其實就是要來領悟這些,然後回頭是岸的。然而這個「回頭是岸」的意思,不是你就消極了、只要無欲無求就好了。而是你要回過頭來,真的在生活卡住的現場去學習智慧,找出可以利己利他的;更有愛的解決方案---讓你自己驚奇與開心不斷。那麼這一步一步學習到的智慧,就會是所謂的「步步蓮花」,讓你的人生路途更加美麗與芬芳;同時物質層面的富貴,也自然伴隨而來。


這樣的「步步蓮花」走到後來,會讓你很清楚「平行宇宙」的存在。也就是同樣的世界、同一個當下,它是充滿困難、痛苦與黑暗的地獄?還是充滿福氣、機會與希望的天堂?它都是!而這將會是個很大的開悟。

因為「這個世界」真的只是一個幻象,你就親自證悟了。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藍士博


(文長,慎入)


感謝蔡瑞月國際舞蹈節的邀稿,把握機會整理了這兩年來的一點點想法,同時也是回應朋友 黃守達 關於「三權正常化,二次民主化,一個民族化」 的意見💡


也許最重要的段落如下:


「 作為一個可能在後民族情境中形成的民族國家——台灣,恐怕很難期待這個社會可以擁有完全一樣的過去與記憶;但是,這不代表集體認同或想像只能有爭鬥一種選項。如果我們更有自信,如果我們願意理解跨越(trans- disciplinary)、揉雜(hybridity)與離散(diaspora)也可以是民族的資產,可以將共識寄望於未來,可以將共同的意識型態與價值定義為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生活方式。」


但是也許我會推薦你整篇看完,甚至按個分享,反正週末大家也沒那麼早睡,說不定反而看一看就睡著了。


——

想像的爭鬥:台灣後民族論備忘錄


藍士博

 

如果島嶼的歷史可以給我們啟示?我們會看見人的一生往往是理性與感性的糾纏,是躊躇或獻身的斟酌,是在隱蔽或彰顯兩端的持續擺盪。有的人被捲入時代的洪流之中,如蔡瑞月(1921-2005)女士那般成為了禁錮時代中不能展翅的青鳥;當然也有人意識到即使很有可能徒勞無功,卻依然選擇了抵抗的姿態,比如我比較熟悉的史明(施朝暉1918-2019)歐里桑。上個世紀的他/她們,都是在一連串的偶然與決絕、行動與退縮、回憶與遺忘,在一切包括悔恨、怨懟、憤怒、感念、痛心等情緒之中完成屬於自己(或我們)的歷史,然後靜待未來。

 

(不管究竟會不會被看見?)

 

過去我與台灣大學濁水溪社、台灣文學研究討論會等一群夥伴,之所以意外投身「史明經典重建計畫」,最後完成校對《台灣人四百年史》、參與製作《史明口述史》、《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左翼民族》等書,初衷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無意間發現:原來我們知道的那麼少,但那些真實存在的、應該被知道的居然有這麼多、這麼痛、這麼地應該在他、她與它們還沒有消失、崩解以前被拾回。

 

(即使永遠也不可能完整,也必須去做。)

 

好比說在完成史明歐里桑的訪談以後,我們團隊本來也考慮更進一步透過相關人物的訪談,嘗試組構一面「邊緣台獨」的歷史脈絡。這個想法後來當然是夭折了,僅僅只有認識了張欽泰先生,促成《刺蔣鎮山:一位海外台獨運動者的行動與見聞》這本書的出版。然而,在捕捉、接銜那些存在於時代與世代縫隙中的線索時,我們既訝異又無法否認的是——過去那些差一點點遺落的,可能終究是一個值得緬懷卻再也不會復返的年代吧!

 

又有誰想得到,民族與民族主義會再一次地躍上輿論舞台呢?

 

世界變動得太快,可能連用手指都來不及。我這一代的台灣青年恐怕很難相信,過去讀書時歷經了反殖民、後殖民、後現代、東亞、空間等等的思潮更迭,民族,這個一度被濫用而終至被鄙夷嘲諷的詞彙,居然在21世紀都要過20年以後重新得到討論與重視,成為覺醒青年們願意朗朗上口的詞語。

 

事實上,不管台灣、圖博、東突厥斯坦,甚至香港,民族成為了我們近幾年來抵抗「中国/中共」侵略的思想武裝。然而民族固然有助團結,是幫助我們想像「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思想武裝,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當前關於民族的一切討論,終究是全球化浪潮席捲後的意外復返;而她過去所存在的諸如統合、一元性與暴力等等特質,也不會因為抵擋另一個新的「帝國」而解消。

 

所以我的想法是:在這個21世紀的當下重新思考民族,並不能單純只從過去的民族,而是需要從「後民族」情境來思考。

 

必須解釋的是,「後民族」的討論並非否定過去弱小民族的持續抵抗。我注意到的是:近年來後民族情境的形成終究與三個因素有關,終至促成了整體世界局勢的大規模反轉,刺激了民族主義思潮的復返——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武漢肺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是讓「後民族」情境成型的主要原因,即使他們並不完全重疊,卻高度影響了台灣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未來的發展走向。

 

比起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最後結果,美國與中国從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不僅重要,更直接揭開了21世紀新冷戰的序幕。當中国不被期待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當經濟發展不再促成政治民主化的假設,對於台灣來說,美中貿易戰的關鍵其實再一次揭示了我們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國際站位——美國隊——而不是底下會談到的「中國人」。另一方面,則是原本被視為和平統一樣板的香港,也在歷經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之後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翻覆。雖然民主派、體制內的反抗者陸續流亡海外,或者被迫辭職,表面上中国/中共成功地壓制了反彈聲浪,卻也注定失去了這個招安台灣的媒介。至於極有可能與中国/中共有關的武漢肺炎(COVID-19),則是在衝擊全世界以後,直接在公衛範疇打破中國現代化的神話。

 

所以,倘若過去我們曾經思考「天然獨」,討論何以有一整個青年世代對於中国/中共抱持警戒的態度,那麼我們就不能忽略近幾年來因為世界局勢翻轉而促成的民族/後民族情境。因為與天然獨相比,她的影響恐怕更為全面、不受世代或社群的邊界所影響,更可能自此發展到不可逆的趨勢。

 

不過底下關於後民族情境的討論,我只有能力談談台灣;而在聊聊台灣以前,則又必須先談那個我們不可能迴避的它者——(在台灣的)中國。因為也唯有從中國出發,我們也才能夠思索何以台灣想像成為了戰後台灣社會的隱藏系譜。

 

我的看法是,即使前現代就存在「中國」兩字,即使1911年中華民國建國後也有許多台灣人對她投以情感或實質的認同。但是,中國及其民族的概念與意識型態工程終究還是一直到了戰後,才因為殖民統治者的灌輸而在台灣社會普及深化(必須注意的是,這其實是一個更接近於「黨國」的版本,與戰前宣稱的「新中國」在質與量上存在很大程度的落差)。

 

一方面,日本統治時期在殖民現代化統治下出現的台灣共同體意識,因為事大主義、祖國情懷等因素的影響下,沒能在戰後提高成為民族的訴求。另一方面,中國/黨國則因為國共內戰敗退的關係來到台灣(台澎金馬),成為了一個只有殖民地而沒有母國的殖民者。這個雙向「欠缺」的情況不僅讓台灣人失去了第一次可以認真思考/想像「民族」的時機點,也讓統治者卸下了過去在中国時無法棄卻的統治包袱,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上採取了各種摧枯拉朽的舉措。

 

政治上的壓迫獨裁,經濟上的清理剝削,社會上的分而治之,是後來討論黨國體制時最容易而簡單的說法。不過拉回到文化層面,統治者如何在戰後的台灣社會「創造」中國?或者說,統治者究竟是用什麼方法成功地讓被殖民者們得以想像、認同中國?是今天我們思索台灣民族何以成形卻尚未完成的、一個重要的參考面向。

 

政治宰制終究還是文化統合最重要的基礎,但是,沒有母國的事實讓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再存在「內地」、「本島」的對立結構;漢字文化圈的歷史遺產則讓台灣社會只用了一個世代不到的時間,就重新學會了白話文與北京話。教育場域(課程、升學考試)的全面灌輸,黨國附庸(如救國團與報刊媒體)的推波助瀾,在在都讓中華民族想像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即使她們又可概分為三,下詳),台灣民族則不得不在海外潛伏,直到黨外、民主化浪潮逐漸興起之後才慢慢成為島內可以討論的語彙與想像。

 

台灣島內的中國想像雖然分歧,其實還是政治鬥爭下的產物,1945年終戰之際,台灣社會缺乏殖民地解放的意識與骨氣,主觀上選擇了中國國民黨的白色中國。二二八事件以後,倖免於難的台灣青年則試圖連結中国共產黨,從而在更廣泛、更全面的犧牲中延續了紅色中国的認同系譜。只是,表面上白色中國與紅色中国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實際上有美國第七艦隊持續巡弋協防的台灣海峽,在在都讓台澎金馬的局勢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結構,讓台灣成為提供歐美學者理解中國的大型實驗室、統治者可以咨意妄為的禁錮島嶼。

 

不過,大致從季辛吉拜訪北京開始,白色中國與紅色中国之間的關係就開始主客易位、逐漸傾斜,只是不管中國國民黨承不承認,與其說彼此是因為軍事力量的差距逐漸拉大,真正的關鍵其實還是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黨國資本在大舉西進以後,「漢賊不兩立」的緊張關係迅速地被一個跨兩岸、互利的政商集團取代,白色中國在中國喪失了立場,紅色中国在開發中失去了理想,這不僅讓台灣島內的統左派失去了意識形態道德高地,也讓過去幾十年來宣稱自己擁有法統、道統的中國國民黨被看破手腳。於是,一開始是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再到2014年的318學運。一個略顯粗糙的比喻是,所謂天然獨世代的浮現,就是台灣島內中國想像崩解、淪亡的發展過程。

 

在討論「文化中國」與台灣民族以前,我想談談我的朋友同時也是「2046台灣」成員之一的黃守達對修憲議題提出來的看法。他說:「三權正常化,二次民主化,一個民族化」、「一個民族化,則是打造一個團結的民族國家,擴張充實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不管它的國號國旗是什麼,它的未來應該由台澎金馬的每個人共同決定。」

 

我們都知道,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是一個虛擬又真實存在的擬像物。然而如果我們可以再一次地思考民族,在當前這個後民族情境中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裡?以後又應該往哪裡去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理解:

 

縱使今天民族重新成為了我們思索的課題,我們終究還是必須正視島嶼內部各種不同的歧異性,那些重複發生的內外部殖民與移民,那些隨著時間土著化以及因為全球化所造成的影響。作為一個可能在後民族情境中形成的民族國家——台灣,恐怕很難期待這個社會可以擁有完全一樣的過去與記憶;但是,這不代表集體認同或想像只能有爭鬥一種選項。如果我們更有自信,如果我們願意理解跨越(trans- disciplinary)、揉雜(hybridity)與離散(diaspora)也可以是民族的資產,可以將共識寄望於未來,可以將共同的意識型態與價值定義為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生活方式。

 

那麼這個可能才正在形成的民族國家——台灣,才有機會避免重蹈過去「文化中國」成為意識形態霸權的錯誤,才有可能讓台灣文化可以是一個保持開放的場域,才有可能適當處理各個族群的文化、記憶與創造,才有可能讓這個遲到的國家可以不只是統合排除,而是兼容並蓄地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這塊土地上找到屬於他、她、每一個人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者未來。

 

這將是我們在這場民族想像爭鬥中能否勝利的至要關鍵。


二〇四六 台灣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Rose Historic Site-Tsai Jui-yueh Dance Research Institute)

 【司法人物誌 NO.5:刑法之呼吸-林山田】​

2007 年11 月 5 日凌晨,「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靜靜離開人世,搭上了通往天國的列車。雖然林教授戲稱自己是「德國通說的進口商」,但他將最新德國刑法通說引進臺灣,每每都讓整個法學界的地殼發生變動,他所著的《刑法通論》,是幾乎每一位法律系學生都人手一本的教科書。如果刑法有柱,那非他莫屬,而他的日輪刀也絕對跟《刑法通論》一樣,只有黑色跟白色。​

#柔道冠軍​

1957 年,山田進入第一屆的 4 年制警察大學就讀,而柔道是警大的必修課,熱愛柔道的山田非常努力練習,在 1960 年獲得全國大專柔道錦標賽個人組的冠軍,也因此得到柔道大師黃滄浪的推薦,取得日本講道館柔道二段的證書,但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張證書對於山田日後到德國留學時,有重大的影響。​

#負笈德國​

從警察大學畢業後,被分發到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臨編巡官,但因為當時警察並沒有完整的培訓計畫,讓想繼續進修的林山田,在 1966 年毅然決然地辭去警官的職務,到瑞士弗里堡大學社會科學院進修,隔年轉赴西德杜賓根大學法學院進修,在當時到德國學習法律的學生是相當少數,多半都是前往日本留學,因此林山田可以算是德派的先驅之一。​

然而林山田並沒有取得公費留學,因此學費跟生活費壓力相當沉重,好在之前取得講道館柔道二段證書,讓山田可以在瑞士、德國留學期間擔任柔道教練,靠著教柔道,摔德國人,賺生活費。​

除此之外,透過柔道的交流,也讓山田可以更深入認識德國人以及他們的文化,山田說,台灣的學生到了國外原則上都活在自己的圈子裡面,但藉由柔道讓他可以活在德國人的圈子裡面,跟德國學生打成一片,讓他的留學生涯裡面不單單只有念書,而是可以了解那個社會,認識他們的人性以及思考方式,如果是對我們文化有益的,那我們就應該學習。​

關於柔道,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當時林山田在德國擔任柔道教練,為了樹立權威感,以贏得德國學生的尊敬,總是親自下場與德國人對練,導致自己全身都是傷,四肢除了左腿以外全部都開過刀;在返台前,山田認為當時德國醫學技術較臺灣進步,所以決定在德國把全身都修好再回臺,甚至修理到學生保險認為醫療費用過高,他們不願意支付,而這筆醫療費讓林山田傷透腦筋,好家在有一名德國外科教授的小孩,剛好是林山田的學生,幫山田申請了一個有醫學研究價值的開刀,讓山田可以免費開刀,但就必須 #專供參觀之用,所以開刀過程有一大堆醫師在參觀......​

#黑與白​

1972 年林山田取得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到臺灣任教,先是在中央警官學校任教,一直到 1976 年取得西德宏博基金會的資助,再到西德自由大學研究一年,回國後就到輔大擔任法律系教授,接著到政大、台大任教,最後在 2004 年於台大退休。​

一講到林山田,法律系學生腦中第一個閃過的就是在1983年初版的《刑法通論》,這本封面黑白分明的教科書,引進了德國最新的刑法理論,而每次改版林教授總是字字珠璣,他認為「學生把書這麼仔細的閱讀,若因為自己寫作不好,導致學生受到誤導或浪費時間,實在是有罪惡感。」​

這本《刑法通論》總共有 10 版,這10版的封面,全部都是黑與白,因為他說:「書的封面都是我自己設計的,黑白分明;就像我的個性一樣,嫉惡如仇,只有黑和白,沒有妥協。」而最後一次改版是在 2007 年的重陽節,林山田教授在完稿後的隔月就離世,並沒有機會親眼看到第10版上市,但這本《刑法通論》即使過了 10 年,對於初入法學領域的學生來說,還是相當受用。​

#惡法滅絕​

信仰「行動法學」的林山田,認為書生造反不只三年不成,即使三千年也不成,所以總是期勉自己不只是「in book」,更要「in action」,也就是不只以知識,同時也必須以行動,來守護自己堅信的民主法治價值。而這種知行合一的生命態度,就展現在他參與推動的 #廢除刑法100條 的社會運動之上。​

舊刑法第100條在 1935 年頒布,規定「內亂罪」的態樣及處罰:​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這條規定屢屢受到批評,譬如構成要件的範圍過廣,導致單純發表改革言論、批評政府,都有可能屬於以「非法之方法」而著手顛覆政府,而觸犯內亂罪,面臨牢獄之災。因此,這不僅讓執政者擁有進行思想審查,打擊異己的空間,也可能過度侵害了人民的言論自由。甚至在威權時代,在觸犯刑法100條的同時,結合令人聞風喪膽的 #懲治叛亂條例「二條一」規定,等待著「叛亂犯」的是唯一死刑的命運。​

而隨著動員戡亂的終止,雖然懲治叛亂條例在社會壓力下遭到廢除,但刑法100條並未一併做出修正,「言論叛亂」的人權陰影仍未徹底被掃清。1991 年,林山田參與成立「100行動聯盟」,推動包括廢除刑法第 100 條在內的各項訴求。​

在多次倡議、遊行及立法遊說之下,雖然未能達到廢除的初衷,但終於在1992年讓刑法第 100 條內亂罪獲得修正,除了加上「強暴或脅迫」的要件,讓人民的政治言論表達或非暴力抗爭等,不再會被恣意入罪,也廢除了原本的「陰謀犯」規定,才更進一步拔除言論自由的枷鎖,使臺灣的民主更加步上正軌。。​

另外,早在今年 5 月大法官宣告通姦罪違憲前,林山田教授就曾經在節目上表示應該將通姦除罪化,他認為刑法不能保障婚姻,婚姻是一個契約關係,締結契約的雙方要自己去維護婚姻,經營婚姻。當有第三者入侵的時候,你拜託國家刑事司法來協助,叫警察去抓姦,警察很高興,因為這種執行法律沒有危險性,而且又有看頭,但抓姦了老半天,能夠挽救這個婚姻嗎?沒有,一定要說再見。所以日本刑法跟德國刑法就把這個條款拿掉,所以刑法不是無所不能,亂保護一切的東西。​

對於通姦除罪化的見解,正是呼應了《刑法通論》裡林山田教授對大家的期許:「刑法的學習除了融會貫通刑法論理體系,學得操作刑法的技巧之外,尚應能進一步領悟刑法的真諦,以及刑罰的意義與目的。」​

#列車到站​

林山田教授在 2007 年11 月 5 日病逝於羅東,他的著作對法學後進影響深遠,其中在第 10 版跋裡,還特別叮嚀大家:「犯罪是亙古以來,長存於人類社會,而無法只以嚴刑重罰,加以禁絕的社會現實。每位執行刑法的刑事司法者,應有如上的體認,在執行刑法之時,應恪遵司法倫理,秉承刑法的專業智識與良知,履行司法者的客觀性義務。切忌出於父權的威權心態,或是自認為面對「壞人」,而要替天行道。如此,將使刑事司法變形走樣,不但難以達成刑法目的,反而衍生副作用。」​

同時也期許透過這本《刑法通論》而進入刑法殿堂的習法者,有朝一日成為法官、檢察官或律師之時,能以刑法之專業知識,斷人間是非,追求社會公義,造福大眾,切勿成為政治工作,更勿使自己淪為法匠,而成為國家統治機器之小零件。​

林山田教授的學養、行動與人格特質,就像炎柱煉獄杏壽郎一樣,為了守護民主法治,始終燃燒著熊熊的鬥志,而看著他的書,閱讀他的叮嚀,就彷彿像煉獄大哥對後輩的期許:「你們之後要成為支撐鬼殺隊的柱!」​

——————————————————————​

✦ 如果你也覺得這些資訊 很 重 要!​

✦ 分享 這則貼文,讓更多人知道 #司法人物誌 吧!​

✦ 第一位臺灣人法官黃炎生:lihi1.com/wxpjW​

——————————————————————​

  ​

⭐圖說司法:taiwangov.com/0pXFp​

⭐司法院 IG:lihi1.com/eSyzh​

⭐司法院 LINE 官方帳號:lihi1.cc/K3A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