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擒拿、摔角專業技術文化傳承介紹
 擒拿術為我國固有之徒手技擊國術(拳術),始源於國術的點穴法,是由少林一貫禪師所創,將少林、武當、崑崙、峨嵋四大派的精妙散手法集成七十二式,原名叫做「擒龍手」,又名分筋術、地煞手、搓骨術、拿跌法等名稱,民國十七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於南京,經遴選教官定式傳授,並定名為「擒拿術」,就是現今社會熟知的「防身術」。
 我憲兵教練擒拿術始自民國二十一年憲兵訓練所及憲兵教練團、補充團、練習團的創辦。當時選派潘文斗、劉士傑等二人赴南京中央國術館受訓,學成返部後,成立一個技術班,專門訓練拳術、摔角術、擒拿術,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一日憲兵訓練所改編憲兵學校,勤務技術班亦改名為「軍事體育班」(即現在戰技班前身),同時延聘國術界先進楊法武、馬慶雲、李元智、畢鳳亭等技擊名家教授擒拿術、摔角術、奪刀術、奪槍術、等專業課程。
 國父曾說:「國術者,強身健體之捷徑」,「研究國術,小可保障身家性命,大可捍衛國家」。這些話真是至精至當,擒拿術為我固有之國術之一,而國術源遠流長,與文化同樣博大精深,精微奧妙,自古迄今,無論民間社會或戰場肉搏,都可發揮極大功效。
 然就憲兵體系傳承文化而言,擒拿術、摔角術……等技擊專業課程相隨已有一甲子的歲月,當代大師引超眾,王仁昇、李雲、周毅、柏常富、高輝…等人均為第一代技擊教官,貢獻斐然,隨著時光歲月流逝,於民國六十年代由第二代大師張本初率領助教團,甫忠成、李玉章、張朝枝、鍾三能…等人前匍後繼,延續優良傳統,民國七十年間再由第三代傳人,黃邑榮、尤永福、林吉成…等數位教官為我憲兵之梅荷精神,樹立永不放棄之標捍作風傳承了技擊文化,因應時代變遷於民國八十年間由第四代傳人韋紹欽、陳能仁、顏樹雄…承先啟後,延續先進所留下之資產,以期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不斷研究創新,制定原則、要領及制式,以供我憲兵後代子弟兵所學習,然各項技擊武術不應忘乖準則,務宜深研窮究,融會貫通,以收實效。
 新北市防身術競技協會 理事長 韋紹欽 撰文

 參考資料
 一、前憲兵學校擒拿術老師張本初口述
 二、前憲兵學校擒拿術老師黃邑榮手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