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沈榮欽

我認識何榮幸已經超過三十年了。高一時和同學競選班聯會當選,當時台大正好成立《民權初步學會》,舉辦第一屆高中生營隊,推廣議事規則,我和另外兩位班聯會幹部成為建中的三位代表,參加了營隊,以至於後來大一剛進入台大,就成為《民權初步學會》社員,因此認識了同為社員的何榮幸。

何榮幸早我一年進入《學會》,他從學生時期就嚮往記者生涯,從無二心,當時台大尚無新聞系所,所以他就找了包括我在內的幾位朋友,共同創立了《傳真社》辦校園報紙,實現自己的夢想。之後我成為第二任社長;不過最早是因為蔣經國不滿台大無法控制日漸蓬勃的學生運動,所以找來孫震擔任台大校長,兼任國民黨北知青黨部主委,以壓抑學運。孫震一開始找了一名化學系老師擔任課外組主任,他也正好是我的大一普通化學老師,因為過於「天真」無法「壓制」學生運動,於是孫震找來林火旺接手,瞄準「改革派社團」。

林火旺首先對兩個辦校園報紙的改革派社團動手,大幅刪減對《大學新聞社》與《傳真社》的補助,於是我和大新社長徐永明聯手抗爭、拉廣告,我也因此將《傳真社》帶入學運圈,《傳真報》變為更具批判性,恰與孫震和林火旺最初的期待相反。

後來何榮幸大學畢業後毫不意外地成為記者,直到五年前創立《報導者》。幾年前《端傳媒》因為金主撤資而大幅裁員時,我寫了篇文章,討論了幾種媒體的生存方式,例如:

「廣告。

目標廣告加上讀者轉換媒體是影響利潤的關鍵,Athey等人針對930萬法國電腦用戶的研究,發現Google News增加了18%在地新聞的閱讀量,但是有半數的的讀者僅閱讀Google News的新聞摘要而根本不點擊新聞連結,所以媒體經營的焦點應該放在如何提供內容令讀者「黏著」在媒體之中,而降低讀者的轉換,進而提高目標廣告的價格與收益。」

媒體廣告有溢價現象,使得主流媒體較利基媒體有更多的優勢。多年前有人注意到觀眾比較多的媒體,平均每人收取的廣告費也比較高,這就是以英國電視ITV為名的ITV溢價之謎(ITV premium puzzle),近年來這個溢價更有逐年增加之勢。換句話說,讀者數目越高的媒體,廣告的收益越不成比例的高,因此媒體也有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馬太效應,造成溢價之謎的原因是因為相較買數個小媒體的廣告,廣告商購買單一大媒體的廣告比較不容易重複接觸相同的讀者。」

「贊助。

眾籌適合理念型的媒體,但是需要在成立之初就設立一定規模的基金,否則不穩定的贊助收入會造成媒體預算上的困難,而且如前所述,非營利組織間也彼此競爭贊助資源,使得每一組織所募得的淨資金減少,同時因為網路上免費資訊充斥,加上媒體廣告的馬太效應,所以贊助適合那些主流市場所無法提供的資訊,或是在主流市場無法生存的利基型理念媒體,如《報導者》便是依據眾籌成立的調查報導媒體,但是如果檢視《報導者》的贊助來源,絕大多數來自企業家童子賢一人所捐,如果除開童子賢,台灣眾籌能否支持《報導者》大有疑問,而鼓勵針對個別文章贊助的《媒體小農》立意雖佳,但終究治標不治本,說到底又回到傳統媒體金主的老路子上去。

許多人都認為媒體不該為資本折腰,不過從台灣媒體史上看,過去所謂的「黃金時代」,媒體為政治與資本服務的更為徹底,因為決定媒體生存與利潤者是當權者的管制,讀者的影響力極其有限;反而是在民主化後,當百花齊放的媒體面臨日益艱困的環境時,過去汲汲營營於取悅報老闆的記者編輯,才開始窮追瀏覽率與按讚數決定新聞內容,但是這也就限定了媒體的平均素質不可能大幅超過讀者的平均素質;許多媒體人對這種媒體世俗化的發展感到憂心,例如《金融時報》總編輯認為媒體不該喪失守門人的責任,完全順從讀者,而應該以專業的角度為讀者把關提供最優質的資訊。」

今年回台與何榮幸聚會時,他很高興地告訴我,我文章中對《報導者》的描述已經過時了,《報導者》從一開始只有4名定期定額贊助者,到今年已經超過2000名,這筆金額足以提供《報導者》日常營運的費用,而不再僅僅依賴童子賢先生一人。其實只要台灣人將捐給宗教團體的經費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改捐給優質的新聞媒體,台灣的新聞產業就可以多彩多姿。

如今適逢《報導者》成立五週年,容我在此恭喜老友何榮幸的成就,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報導者》,台灣需要優質深度調查報導的聲音。

★ 贊助支持《報導者》走向下一個五年:https://bit.ly/2QnjW0o

★《報導者》Podcast收聽連結(記得訂閱,可以更早收到更新!):
SoundOn | https://bit.ly/3bdBSnC
Spotify | https://spoti.fi/2GdGjUj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hJRMJ9
Google Podcast | https://bit.ly/3gD1A6g

何榮幸 (Jungshin H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