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校園解說員社
建築小知識
60年代(1960~1970)的台灣建築是在台灣建築史裡站有重要地位的年代,東海大學在這個時期誕生了最有名由陳其寬建築師主設計、貝聿銘提出概念的路思義教堂、陳其寬白牆時期的舊建築系、藝術中心、衛理會館(女白宮),同個時期的戰後台灣社會究竟有什麼好建築或被我們長久以來以偏概全、習慣、忽略的好建築誕生呢?
台灣建築準備發芽的時期,這期間因為受到美援的金援、美方對於台灣建築師理念的高接受度產生大量的優質建築作品,有了強大的後盾成為當時知名建築師們的量產時期、創作高峰
#追求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建築與西方的生活方式、建築理念有一個新融合,達到創新,反對仿古
例如: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
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3人是台灣唯一直接接受西方新潮格羅陪斯(Walter Gropius)的包浩斯建築教育養成,他們將西方的主流思潮與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充分的融合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之作,如國父紀念館、路思義教堂、東海大學、台大戰後建築群、登月紀念碑等等
#靠美援崛起的建築企業帝國
例如:沈祖海
沈祖海是歷史課本常提到的清朝歷史人物沈葆楨後代,與王張陳3人相同皆是在中國學習建築在去西方接受教育,亦是靠美援擴大他們事務所,成為戰後最大建築事務所以企業化經營,裏頭網羅多數人才,像蔡柏鋒就是從裏頭出來在自行開業。
#老蔣對於中國復興主義的主流要求產生的中體西用形式建築(外表是中國傳統建築,內在西方現代主義的空間想法)
例如:盧毓駿
他本人應該聽過的不多,但他的作品耳熟能詳,陽明山文化大學、台北植物園內的南海學園科學館(現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這是他最經典的代表之作戰後建築代表之一、日月潭的玄奘寺、慈恩塔,此外文化大學的建築系也是由他創辦
#受日本建築界主流的影響,這些主流派親自向20世紀初最重要的幾位建築師,如前川國男、坂倉準三、吉阪隆正3人親自向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取經在傳承給徒弟們,得過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丹下健三就是其中一位,這是第二手的學習,藉由台灣本土建築師在日治時期或戰後去那取經,這是第三手的學習,例如:高而潘、陳仁和、吳明修、蔡柏鋒、林慶豐
那個年代有許多知名建築師,底下分學習途徑分類,期間是他們的黃金生涯時期,代表作很多,各類舉1至2棟他們60年代的代表作,如:
以下簡單介紹那個年代建築師們的代表之作
#在中國學建築,在到西方接受當時最新潮格羅陪斯(Walter Gropius)的包浩斯建築教育:
1、王大閎:虹盧、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2、陳其寬:東海藝術中心、女白宮衛理會館
3、張肇康(他算香港建築師,但他台港雙邊跑):臺大農業陳列館(洞洞館)、台北嘉新大樓(在香港甘洺 Eric Cumine建築事務所時期的作品)
#台灣本土出身建築師,至日本學習建築:
4、高而潘: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新淡水高爾夫球場
5、陳仁和:三信家商
6、吳明修:臺北醫學大學
7、林慶豐
#台灣本土出身建築師,在台灣學習建築
8、王秀蓮
9、蔡柏鋒
#在中國學建築,在到西方深造:
10、沈祖海
11、盧毓駿
#在中國學建築,再來台灣深造或自學
12、賀陳詞
13、金長銘
14、葉樹源
15、修澤蘭:衛道中學教堂區(已拆除)
16、張昌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體育館
17、楊卓成:聖心女中(與丹下健三合作)
18、吳文熹
70年代後才開始大顯身手的:王秋華、漢寶德、吳增榮
隨著70、80年代台灣逐漸的開放,變相的華人資本駕馭使的正要發芽的建築理念就這樣硬生生地枯萎,或許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素,譴責也於事無補,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一番並簡單的批判與接納他們的好與壞,不管是戰後、日治、清朝、原住民、各個時期留下的文物等等,這是誠實的開始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公共性 #publicity
企業部門與公部門的核心精神與利益是不同的。以前大學時曾看過一篇論文,探討在新政府運動與cost down風潮中,公共性(Publicity )的殞落。從最利害關係交織的國防外交情報特務,到教育文化社工服務,缺乏公共性的核心精神,做什麼都是不可為的。
(以下為高普考題目) (行政學)
試闡述公共性(Publicness)的要義,以及實現公共利益之途徑。【101年高考】
類似考題
何謂公共利益 (Public Interest)?行政學者全中燮提出哪八項標準做為實踐公共利益的指涉架構?
本題擬答: (一)公共行政之公共性的要義: 公共行政最主要之特質為公共性,直到 1968年瓦爾多倡導新公共行政後,才逐漸獲得重視。公共性具有兩種意義,分別是成熟與關懷。成熟意指一個人具備了解私人的行為結果將會影響他人的能力。關懷則隱含著關係的重要性。這種公共性讓公共行政具有獨特於企業管理之特色,如同羅聖朋所言,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可以從憲政體制、公共利益(提供公共財)、市場機能(獨佔)與主權特質四大面向,與企業管理區別出來,因此"公共性"之重獲重視,是令公共行政學能夠了解自身本質。 (二) 誠如上述,公共行政之要義在於"追求公共性的實踐",而公共性是由以下四者組成 (組成要素)。 1 憲政體制:是建構公共行政公共性的首要條件。羅爾 (Rohr)認為政府的正當性是來自接納憲法的原始意旨,包括憲政體制與憲法規範。 2 德性的公民:哈特 (D.K. Hart) 提出實踐德性公民的四個面向: (1) 民眾必須了解"國家立國文獻",並且從事道德哲學。 (2) 信念:公民必須深信美國典章價值是真實與正確的。 (3) 承擔個人的道德責任:當典章價值受到威脅時,德性的公民必須責無旁貸地去護衛這些價值。 (4) 謙恭有禮:其內涵有自我節制、寬容與行動。 3 對集體與非集體公眾之回應:對集體與非集體的公眾利益,發展傾聽和回應的系統與程序,並加以維護。 4 慈悲與大愛:對於他人的慈悲與大愛,是建構公共性一般理論的關鍵。主要體現在對於憲法以及藉以建立之政府架構之尊重與尊敬,並讓所有人民身處在安全、尊嚴與幸福之境地。 學者對於公共性之看法多有不同,又如傅德瑞克森 更列出五個途徑來分析公共性指涉對象,就是將各種對於公共性之見解歸納為五個指涉對象,包括多元主義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利益團體、公共選擇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理性的消費者、立法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民選首長與民意代表、服務提供之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行政人員服務或管制的受惠者、公民意識觀點認為公共代表具有知識又願意參與公事務的公民。 (三)實現公共利益之途徑:公共利益是公共性之實質意涵,索洛夫 (Sorauf)嘗謂公共利益是"有效的政治迷思",指公共利益是一組抽象而模糊的概念,但卻能吸納不同觀點之利益。為了解決公共利益的抽象特性,全中燮提出八項公共利益的判別準則作為政府對公共利益的實踐: 1 公民權利:公共政策內容必須充分考量公民的各種權利及政策可行性,不被新的政策所違反,並且調和個別的公民權利與整體的社群利益。 2 倫理與道德標準:公共政策與其執行活動能經得起民眾之倫理與道德標準的檢驗;這是公共利益的表面效度。 3 民主程序:公民對政策的制定應有適當的參與權和發言權,行政機關應提供政策對話的機會,尊重相關意見,做為決策的基礎。 4 專業知識:政策規劃必須秉持專業良知,提出專業的推薦意見。 5 非預期之結果:推論各種政策可能產生的後果(外部性),建構有效指標,以利評估短期的利弊與長期的得失。 6 普遍利益:政策建議應考量廣大社群的集體利益。 7 尊重輿論:行政機關對於公共問題,應從聽證會、傳播媒體、等討論之議題所呈現之民意與輿論得到政策反饋,加以查覺並納入考量。 8 充分開放: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有關協商決策、背景資料,以及專業意見等,均應由行政機關彙整後公開,以利社會大眾檢視。 (四)公共性之體現與個案:審議式民主與公民會議
為了回歸人民當家做主,公共政策應是一項全民參與,任何人都不應該缺席的社會重建工程、角色定位工程及關係的再造工程。在這項重大工程的推動過程中,是否能讓所有的社會成員存在一種平等而協力、非控制利用、非商業交易的共同治理關係,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因此,實應從批判的觀點來深入地研析其脈絡,從公共利益的角度,來重新界定公共政策問題的公共性意涵,並運用「民意與輿論監督的企業精神」,發揮民主與制衡的新機制,轉化私利與公益的衝突,調和私利與公益之差距,以促其轉化為兼具效率與公益的新典範,使從而為全體民眾謀取最多的福祉與利益。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27.htm 詹中原
PS傅德瑞克森 列出的五個途徑是用來分析公共性指涉對象,不是具體實踐的途徑,每一個都是說公共性為何,且之後都有對此種公共性之負面評價,例如多元主義觀點認為的公共性是團體利益,但之後美國研究多元論的學者發現政治鐵三角,這種由團體利益組合的利益反而會傷害公共利益。
企業部門與公部門的核心精神與利益是不同的。以前大學時曾看過一篇論文,探討在新政府運動與cost down風潮中,公共性(Publicity )的殞落。從最利害關係交織的國防外交情報特務,到教育文化社工服務,缺乏公共性的核心精神,做什麼都是不可為的。
(以下為高普考題目) (行政學)
試闡述公共性(Publicness)的要義,以及實現公共利益之途徑。【101年高考】
類似考題
何謂公共利益 (Public Interest)?行政學者全中燮提出哪八項標準做為實踐公共利益的指涉架構?
本題擬答: (一)公共行政之公共性的要義: 公共行政最主要之特質為公共性,直到 1968年瓦爾多倡導新公共行政後,才逐漸獲得重視。公共性具有兩種意義,分別是成熟與關懷。成熟意指一個人具備了解私人的行為結果將會影響他人的能力。關懷則隱含著關係的重要性。這種公共性讓公共行政具有獨特於企業管理之特色,如同羅聖朋所言,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可以從憲政體制、公共利益(提供公共財)、市場機能(獨佔)與主權特質四大面向,與企業管理區別出來,因此"公共性"之重獲重視,是令公共行政學能夠了解自身本質。 (二) 誠如上述,公共行政之要義在於"追求公共性的實踐",而公共性是由以下四者組成 (組成要素)。 1 憲政體制:是建構公共行政公共性的首要條件。羅爾 (Rohr)認為政府的正當性是來自接納憲法的原始意旨,包括憲政體制與憲法規範。 2 德性的公民:哈特 (D.K. Hart) 提出實踐德性公民的四個面向: (1) 民眾必須了解"國家立國文獻",並且從事道德哲學。 (2) 信念:公民必須深信美國典章價值是真實與正確的。 (3) 承擔個人的道德責任:當典章價值受到威脅時,德性的公民必須責無旁貸地去護衛這些價值。 (4) 謙恭有禮:其內涵有自我節制、寬容與行動。 3 對集體與非集體公眾之回應:對集體與非集體的公眾利益,發展傾聽和回應的系統與程序,並加以維護。 4 慈悲與大愛:對於他人的慈悲與大愛,是建構公共性一般理論的關鍵。主要體現在對於憲法以及藉以建立之政府架構之尊重與尊敬,並讓所有人民身處在安全、尊嚴與幸福之境地。 學者對於公共性之看法多有不同,又如傅德瑞克森 更列出五個途徑來分析公共性指涉對象,就是將各種對於公共性之見解歸納為五個指涉對象,包括多元主義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利益團體、公共選擇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理性的消費者、立法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民選首長與民意代表、服務提供之觀點認為公共性代表行政人員服務或管制的受惠者、公民意識觀點認為公共代表具有知識又願意參與公事務的公民。 (三)實現公共利益之途徑:公共利益是公共性之實質意涵,索洛夫 (Sorauf)嘗謂公共利益是"有效的政治迷思",指公共利益是一組抽象而模糊的概念,但卻能吸納不同觀點之利益。為了解決公共利益的抽象特性,全中燮提出八項公共利益的判別準則作為政府對公共利益的實踐: 1 公民權利:公共政策內容必須充分考量公民的各種權利及政策可行性,不被新的政策所違反,並且調和個別的公民權利與整體的社群利益。 2 倫理與道德標準:公共政策與其執行活動能經得起民眾之倫理與道德標準的檢驗;這是公共利益的表面效度。 3 民主程序:公民對政策的制定應有適當的參與權和發言權,行政機關應提供政策對話的機會,尊重相關意見,做為決策的基礎。 4 專業知識:政策規劃必須秉持專業良知,提出專業的推薦意見。 5 非預期之結果:推論各種政策可能產生的後果(外部性),建構有效指標,以利評估短期的利弊與長期的得失。 6 普遍利益:政策建議應考量廣大社群的集體利益。 7 尊重輿論:行政機關對於公共問題,應從聽證會、傳播媒體、等討論之議題所呈現之民意與輿論得到政策反饋,加以查覺並納入考量。 8 充分開放: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有關協商決策、背景資料,以及專業意見等,均應由行政機關彙整後公開,以利社會大眾檢視。 (四)公共性之體現與個案:審議式民主與公民會議
為了回歸人民當家做主,公共政策應是一項全民參與,任何人都不應該缺席的社會重建工程、角色定位工程及關係的再造工程。在這項重大工程的推動過程中,是否能讓所有的社會成員存在一種平等而協力、非控制利用、非商業交易的共同治理關係,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因此,實應從批判的觀點來深入地研析其脈絡,從公共利益的角度,來重新界定公共政策問題的公共性意涵,並運用「民意與輿論監督的企業精神」,發揮民主與制衡的新機制,轉化私利與公益的衝突,調和私利與公益之差距,以促其轉化為兼具效率與公益的新典範,使從而為全體民眾謀取最多的福祉與利益。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27.htm 詹中原
PS傅德瑞克森 列出的五個途徑是用來分析公共性指涉對象,不是具體實踐的途徑,每一個都是說公共性為何,且之後都有對此種公共性之負面評價,例如多元主義觀點認為的公共性是團體利益,但之後美國研究多元論的學者發現政治鐵三角,這種由團體利益組合的利益反而會傷害公共利益。
诸夏论坛 | 刘仲敬问答全集(十一)对答351-400问 |
| |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易乃文
動員戰備整備!
87年,小弟在陸軍269師步八營任營長,由於是「動員營」全營平時編制數僅 39 員,大部分是軍、士官幹部,另有少數的士兵。
那年「漢光演習」,本營是全師少數遂行「擴編動員」的單位,由平時編制的 39 員,擴編至戰時編制的七百餘員。營於動員編成地完成「部隊編成」,須連夜機動至「營戰術位置」,遂行陣地編成、戰場經營、臨戰訓練、戰力恢復、戰力保存及固安作戰計畫演練與驗證,並在營戰術位置實施舍營或露營「四天三夜」。
由於小弟過去都是在外島實兵單位歷練,或是擔任本島海岸守備任務,對「動員戰備整備」事項,可說是完全陌生。動員營之編制,營級有營長、營輔導長各一員以及各參幕僚一員,連級則僅編制連長一員,其餘皆為士官及士兵。
漢光演習規劃,從動員編成地整備、動員裝備提領、召集事務所開設、部隊編成、進入戰術位置之機動計畫,到營與各連戰術位置、宿營地、沐浴場、炊爨場、伙食規劃、臨戰訓練場、各砲陣地等等,再加上演習結束後的演習場地複原、調借裝備清洗、保養、歸還、和緊接而來的「陸軍總部高裝檢查」,營長都必須親力親為,至於旅部與師部等上級單位,則主要負責聽取營級的「演習整備提報」及實施督導、檢查。
還記得到「作戰區」向副司令張中將(外號張扒皮)實施「演習整備提報」,有鑑於前年「友營」在遂行相同課目「機動進入戰術位置」時,係以2 1/2軍卡實施運輸,因該型軍卡乘載人員有限、機動速度過低、且數量不足,導致必須實施兩梯次運輸,因而造成軍車駕駛「疲勞駕車」撞擊路樹,除軍車必須報賠,還需賠償二十萬元,給因軍車肇事而腦震盪的教召弟兄。
小弟於簡報中特別向張中將建議,本營機動時可採「車機動員」模式,動員民間「遊覽車」實施機動,遊覽車不但載客數大且機動速度高、數量充足,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全營「機動」,既安全且效率甚高。經張副司令和與會長官討論後向陸軍總司令提出建議且獲得同意。演習期間,小弟部隊於動員編成地完成部隊編成後,能在極短時間且甚為安全狀況下,向營戰術位置完成機動。
「吃熱食」是教召部隊參與演習時,最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因部隊是在戰術位置用餐,中、晚餐必須實施追送,保持「熱食」實有困難,小弟乃決定採用「調理包」,在中、晚餐菜單上,均保持兩道青菜加上一份「調理包」,各餐追送時,將「調理包」置於熱水容器內,「調理包」受到妥善之「保溫」,教召弟兄用餐前,將「調理包」倒入「餐盒」,「餐盒」即能維持一定溫度,即可有效防範、避免教召弟兄在演習時食用「冷食」。
帶領「教召部隊」全員全裝至戰術位置,實施「實兵演練」四天三夜,無論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學問,也都是困難重重,再加上行軍、逆襲各項軍事課目的重覆演練,要維持教召弟兄的安全、士氣、情緒及演習裝備的妥善,也都極為不易,而最嚴峻的挑戰則是,因全師各單位均也都必須參與演習,所以演習全程,僅能靠營長與極少數的現役幹部、弟兄分層負責、團結合作。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歷了此番卯足全力、且絲毫馬虎不得的「動員戰備演習」,小弟在軍事專業上的功力大增。此次,雖說是帶領「動員部隊」參與漢光演習,演習結束後,不但沒有一分一毫花在「裝備報賠」上,「伙食費」也完全沒有透支,而教召弟兄們更是非常的配合、遵守各項演習教令,讓演習得以圓滿成功。
小弟雖然才智有限,但是透過實務的歷練、學習,也能慢慢累積不算太差的「治兵之才」,笨鳥雖說慢飛,還是有機會飛到目的地的。
動員戰備整備!
87年,小弟在陸軍269師步八營任營長,由於是「動員營」全營平時編制數僅 39 員,大部分是軍、士官幹部,另有少數的士兵。
那年「漢光演習」,本營是全師少數遂行「擴編動員」的單位,由平時編制的 39 員,擴編至戰時編制的七百餘員。營於動員編成地完成「部隊編成」,須連夜機動至「營戰術位置」,遂行陣地編成、戰場經營、臨戰訓練、戰力恢復、戰力保存及固安作戰計畫演練與驗證,並在營戰術位置實施舍營或露營「四天三夜」。
由於小弟過去都是在外島實兵單位歷練,或是擔任本島海岸守備任務,對「動員戰備整備」事項,可說是完全陌生。動員營之編制,營級有營長、營輔導長各一員以及各參幕僚一員,連級則僅編制連長一員,其餘皆為士官及士兵。
漢光演習規劃,從動員編成地整備、動員裝備提領、召集事務所開設、部隊編成、進入戰術位置之機動計畫,到營與各連戰術位置、宿營地、沐浴場、炊爨場、伙食規劃、臨戰訓練場、各砲陣地等等,再加上演習結束後的演習場地複原、調借裝備清洗、保養、歸還、和緊接而來的「陸軍總部高裝檢查」,營長都必須親力親為,至於旅部與師部等上級單位,則主要負責聽取營級的「演習整備提報」及實施督導、檢查。
還記得到「作戰區」向副司令張中將(外號張扒皮)實施「演習整備提報」,有鑑於前年「友營」在遂行相同課目「機動進入戰術位置」時,係以2 1/2軍卡實施運輸,因該型軍卡乘載人員有限、機動速度過低、且數量不足,導致必須實施兩梯次運輸,因而造成軍車駕駛「疲勞駕車」撞擊路樹,除軍車必須報賠,還需賠償二十萬元,給因軍車肇事而腦震盪的教召弟兄。
小弟於簡報中特別向張中將建議,本營機動時可採「車機動員」模式,動員民間「遊覽車」實施機動,遊覽車不但載客數大且機動速度高、數量充足,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全營「機動」,既安全且效率甚高。經張副司令和與會長官討論後向陸軍總司令提出建議且獲得同意。演習期間,小弟部隊於動員編成地完成部隊編成後,能在極短時間且甚為安全狀況下,向營戰術位置完成機動。
「吃熱食」是教召部隊參與演習時,最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因部隊是在戰術位置用餐,中、晚餐必須實施追送,保持「熱食」實有困難,小弟乃決定採用「調理包」,在中、晚餐菜單上,均保持兩道青菜加上一份「調理包」,各餐追送時,將「調理包」置於熱水容器內,「調理包」受到妥善之「保溫」,教召弟兄用餐前,將「調理包」倒入「餐盒」,「餐盒」即能維持一定溫度,即可有效防範、避免教召弟兄在演習時食用「冷食」。
帶領「教召部隊」全員全裝至戰術位置,實施「實兵演練」四天三夜,無論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學問,也都是困難重重,再加上行軍、逆襲各項軍事課目的重覆演練,要維持教召弟兄的安全、士氣、情緒及演習裝備的妥善,也都極為不易,而最嚴峻的挑戰則是,因全師各單位均也都必須參與演習,所以演習全程,僅能靠營長與極少數的現役幹部、弟兄分層負責、團結合作。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歷了此番卯足全力、且絲毫馬虎不得的「動員戰備演習」,小弟在軍事專業上的功力大增。此次,雖說是帶領「動員部隊」參與漢光演習,演習結束後,不但沒有一分一毫花在「裝備報賠」上,「伙食費」也完全沒有透支,而教召弟兄們更是非常的配合、遵守各項演習教令,讓演習得以圓滿成功。
小弟雖然才智有限,但是透過實務的歷練、學習,也能慢慢累積不算太差的「治兵之才」,笨鳥雖說慢飛,還是有機會飛到目的地的。
《水滸傳.施耐庵序》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感慨很深,頗有莊子養生主與齊物論的情調,可惜畢竟是篇很需要生命歷練才能體會的文章,真要拿來授課,恐怕「童子莫對,垂頭而睡,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這麼好的文章,我就自己先獨享吧。 人生三十而未娶,不應更娶。四十而未仕,不應更仕。五十不應為家,六十不應出游。何以言之。用違其時,事易盡也。朝日初出,蒼蒼凉凉,澡頭面,褁巾幘,進盤飧,嚼楊木,諸事爨甫畢,起問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後可知。一日如此,三萬六千日何有。以此思憂,竟何所得樂矣。每怪人言,某甲於今若干歲。夫若干者,積而有之之謂。今其歲積在何許。可取而數之否。可見已往之吾,悉已變滅。不寧如是,吾書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變滅。是以可痛也。 導讀:「人生三十而未娶,不應更娶;四十而未仕,不應更仕;五十不宜為家,六十不應出遊……」這段文章,反映出中國人對「時間」的特殊感情;我們這民族,對「時」有一種獨到的體會,比方說「時機」,比方說「天時」,背後是整套天人相感與天人合一的哲學系統,這兩個詞,看你要怎麼翻成英文? 華人的人生,受「時」的影響甚鉅,先回味金城武扮演的諸葛亮如何「知天時」,再回想我們的「出生入死」,是不是也都要看時機挑時辰?比方說出生要不要看生辰?提親要不要合八字?結婚要不要選日子?幾時要搬家、安床、開市、收成……都得先看看黃曆,安息就更不用說了。華人既然對「時」有如此濃厚的感情,很自然我們就會認為「什麼時候,就該做什麼事情」,太早交男朋友,會被爸媽打斷狗腿;可是要是等到四八年華還窩在家裡,爸媽又每天跟念經一樣催婚……追根究底,是因為我們是個對「時」有特殊感情的民族,我們總覺得「什麼時機,就該做什麼事情,要是錯過那個時機呢? 施耐庵跟你說:「事易盡也。」「天時」代表天意,代表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份,違逆自然,注定要事倍功半。所以我們的人生,其實沒什麼自主性,我們只是時間河流上的漂流木,問題是,時間總是這樣無聲無息的流走,作者反問了一個問題,他說「自己總是覺得奇怪,很多人老愛說自己多少歲,可是『幾歲』的『幾』是累積出來的,你說你『幾歲』,請問你所謂的『幾』在那邊呢?」 你今年三十,請問「三十」是什麼呢?「三十」在哪裡呢?「三十元」、「三十磅」、「三十個女友」都可以具象化的指出來,請問「三十歲」是個什麼東西呢?請問你可以拿出來嗎? 我們所有的當下,在當下之後,就已經變成過去;所以往昔的我,早就已經不在了,不見了,死掉了,根本就不存在了;「我」的存在,只是一相情願的幻想,不止「我」不斷被時間幻滅中,「我」所寫出來文章,也是一樣啊!當我寫出這一句,剛才寫的上一句,就已經死了啊!人生其實就是從不休止的告別式,想到這邊,如何能不心痛呢?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談。其誰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時風寒,有時泥雨,有時臥病,有時不值。如是等時,眞住牢獄矣。舍下薄田不多,多種秫米。身不能飲,吾友來,需飲也。舍下門臨大河,嘉樹有蔭,為吾友行立蹲坐處也。舍下執炊爨,理盤槅者,僅老婢四人。其凡畜童子大小十有餘人,便於馳走迎送,傳接簡帖也。舍下童婢稍閒,便課其縛帚織席。縛帚所以掃地,織席供吾友坐也。吾友畢來,當得十有六人。然而畢來之日為少。非甚風雨,而盡不來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來為嘗矣。吾友來,亦不便飲酒。欲飲則飲,欲止先止,各隨其心。不以酒為樂,以談為樂也。吾友談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遙,傳聞為多。傳聞之言無實,無實即唐喪唾津矣。亦不及人過失者,天下之人,本無過失,不應吾詆誣之也。所發之言,不求驚人,人亦不驚。未嘗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際,世人多忙,未曾嘗聞也。 導讀:人生最大的樂趣,莫過於交友,交友最大的樂趣,在聊天八卦,誰說不是呢?可是就算這種快樂的光景,也不可多得。要讓好友們同時造訪,也很難得;朋友們來找我,能喝酒的就喝,不想喝的就停,所樂的不是喝酒,而是抬槓。我們談的也不是什麼國家大事,不過就是江湖傳聞罷了,傳聞本來就未必是真的,既然未必真實,大家又何必太計較呢?所以我們也不說三道四,說人是非,因為天下人本無過失,又何必誣賴他們呢?我們聊的內容,不求驚人,而大家果真也覺得沒什麼;其實不是不希望人家瞭解我們,到最後果真沒人瞭解我們,我想是因為我們聊的,都是「性情之際」的真心話,可是世人多忙,誰聽得下我們的閒談呢? 這段話得重點,我覺得在「天下之人,本無過失」與「所發之言,不求驚人,人亦不驚。未嘗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際,世人多忙,未曾嘗聞也。」這兩句。這兩句,有什麼好說的呢? 「天下之人,本無過失」,天下之人,怎會「本無過失」?每個人每天都有機會犯錯,如何「本無過失」呢? 過失不過失,是分別判斷的價值論,可是這篇文章一開始就告訴你,人生之所以如此,一切都是因為「時」:任何是件的發生結束,都是「時」,時間到了,該發生的事就會發生;時間到了,該結束的事就會結束。任何是件的發生結束,在作者看來,都是因緣生,都是無自性,都是自然而然;既然因緣生無自性的自然而然,冥冥中自有定數,又有「誰」真有過失? 當我們指責別人的過失,我們的基本立場,就是「自己是對的」,只有先認為自己是對的,才會指證別人是錯的,但我們果真是對的嗎?還是我們只是碰巧好運,才沒做出錯事呢?還是那些犯錯的人,也只是因為在錯誤的時空背景下,才會做出我們認為是錯的事呢?或者任何人遇到相同的狀況,都會做出一樣的事情呢?「天下之人,本無過失」是一種大乘精神,說過失,其實人人皆有,但是在邏輯上人人皆有,就等同人人皆無,所以天下人真有過失嗎?還是因為我站在事件外所以無過失呢?還是時也運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也非天下人之所能也呢? 施耐庵很坦白,他說他與所有的作者一樣,都希望天下讀者懂他,但天下人終究不能懂他,為何會如此呢? 「事在性情之際」,然而「世人多忙」,可不是嗎?世人多忙,忙著賺錢、忙著事業,忙著婚姻家庭事業,嘴裡不是股票就是房地產,不是銅臭味就是燈紅酒綠,世人多忙,忙到失了感性,沒了感覺,除了施耐庵與他的好友,又有多少人有雅興,談什麼「性情之際」呢? ============================= 吾友既皆繡談通闊之士,其所發明,四方可遇,然而言畢即休,無人記錄,有時亦思集成一書,用贈後人。而至今闕如者,名心既盡,其心多懶,一。微言求樂,著書心苦,二。身死之後,無能讀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是水滸傳七十一卷,則吾友散後,燈下戲墨為多。風雨甚,無人來之時半之。然而經營於心,久而成習。不必伸紙執筆,然後發揮。蓋薄莫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矣。或若問,言既已未嘗集為一書,云何獨有此傳。則豈非此傳成之無名,不成無損,一。心閒試弄,舒卷自恣,二。無賢無愚,無不能讀,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嗚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嗚乎知後人之讀吾書者謂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讀之而樂,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後身讀之謂何,亦未知吾之後身得讀此書者乎。吾又安所安所用其眷念哉。東都施耐庵序。 導讀:我的朋友既然都是通達之人,每次聊完,總不免想把這麼精彩的故事集結成書。這本書之所以至今尚未完成的原因,是因為既已無心於功名,少了動機,寫作當然也就懶了;第二,聊天是開心的,寫作卻是痛苦的;第三,我死以後,恐怕無人能懂此書,既然如此,寫之何益?第四,今年寫完,明年必悔,果爾如是,又何必多做一件讓自己後悔的事呢?所以水滸傳七十一卷,不是人客走後,聊天戲墨的文字,就是風狂雨急,沒人來找我的時候寫成;不過每天寫著寫著,倒也成了一種習慣,不必特意準備才下筆,因為「薄莫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矣」,隨時隨地,任何情境,我都有寫作的感觸啊!如果你問我「既然不是存心要寫書,那又何必寫出這本水滸呢?那我的回答是: 「這本書,本非為成名而寫,就算沒寫好,我也沒損失啊;再來,這本書本來就是閒來無事,我自己寫爽作品,又不是刻意寫出的;第三,本書的內容極其簡單,無論愚賢,我想是沒人讀不通的;第四,文章得失,是個小到不則以後悔的小問題,我又何必在乎呢?」嗚呼哀哉,人生有限,我怎能知道未來的人,如何評價我的著作呢?我寫這本書,起初不過想跟我那群朋友們分享,他們讀完覺得開心,我也就滿足了,我又怎能知道以後讀者會對我有什麼評價呢?我又怎能知道後世的讀者,是否還有機會能讀到這本書呢?既然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是不可解的,我又何必在乎呢? 這段話隱含幾個意思,首先,作者認為創作根本不需刻意,不用包裝,不用灑狗血,不用假道學(這段文章背後是與明代某種文學主張有關)。寫作不過就是燈下戲墨,生活感觸,自然而然的寫出,又何必矯揉造作?不過雖說寫作雖然不用刻意,卻也必須養成習慣,一旦創作成為人生的一部份,自然「不必伸紙執筆,然後發揮」,因為隨時都在寫作,隨處都有主題可以創作,無物不能悟,無入不自得,又哪裡需要苦心經營呢?第三,創作的靈感,越磨練越發揮,「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又怎會有文思枯竭的時刻呢? 儘管如此,這篇序,卻中就是一篇寂寞的序,因為作者不免懷疑,今天我寫了這本書,究竟有多少人能懂呢? 這篇文章的真偽,向來有所懷疑,不過好文章並不會因為是假的就貶值,而六才子書,終究是六本寂寞的書。 以上,是「水滸序」導讀第一部份,其實,說不在乎的人都在乎,但我總覺得這篇文章,有好多莊子的影子,欲知原因如何,且請待下回分解。 舊文: 水滸云:「世人多忙,未曾嘗聞」,究竟何事未曾嘗聞?「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又是所遇為何? 「未曾嘗聞」,是人心中的一點共感;「皆有所遇」,是一點觸動的千古神交。此說之根據何在? 說是「亂自上作」?其實作亂之上只是助源,而非動機;「官逼民反」嗎?其實自願落草的比比皆是,官逼民反的反而寥寥可數;說是「替天行道」嗎?恐怕說這句話的人,自己都說不清楚什麼叫「天」?什麼是「道」吧? 問動機,其實無所謂動機,序裡頭說得明明白白,「天下之人,本無過失」,既然本無過失,本來「不應吾詆誣之也」;再則「所發之言,不求驚人,人亦不驚。未嘗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人既不解,自己解之可也,誰規定著作一定要有偉大的理由? 水滸的動機,是不需是什麼偉大的理由:水滸的人物,也沒有一人需要被同情的理解;水滸有的,只是一種寂寞,與對寂寞的體貼。 那麼什麼是寂寞? 寂寞是,人不知,但有點慍;心智大致成熟,但生命還在蠢動;還在隱隱蠢動的生命,勢必要尋找出路,因為你心有不甘,你不甘心你的人生,就這樣淹沒。所以你的寂寞是因為,你表面不在乎的心中,其實還隱藏一絲不平。 寂寞是,你的生命,找不到另一個平行的生命,與你印證,你站在高峰上,別人上不來,你也不願意下去;受限於表達能力,你說不出你的感受,儘管你英雄們都是大男人,可是說到要怎麼講真心話,誰說得出自己的真心話? 寂寞是,而即使你說得出,別人也聽不懂,最後你只能用拳頭說出,但這種表達方式,不是文明世界能接受的,最後你會發現,文明世界不但不能接受拳頭,事實上,也不能接受天才,因為文明是適合平庸的、簡單的、速食的、沒感覺的人過的,而不幸的是,你必須以你那不被文明社會接受的方式,度過一生。最後儘管吾生有涯,但你卻必須告訴自己,生前未了事,後人不必補。 寂寞是,語不驚人,也便休;萬事皆空,就連寂寞本身,也一起空了。 所以,水滸的著作動機,其實不必解釋太多,就是寂寞罷了,僅僅寂寞一個理由,也就夠充分了;其實每個還活著的人,其實都是千瘡百孔的寂寞人,只是當我們寂寞的時候,採取的途徑,很少是面對,而是不斷用事業、金錢、網路、電視………去填充他;但是內心的寂寞還是寂寞,寂寞會在每個人脆弱的時候、臥病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不斷跳出來提醒你,你的心,其實還有別的需求,只是你總是忽略他,回首已是百年身。水滸的本質,正是一百零八個不願歸順紅塵的寂寞生命,在寂天寞地中,其生也寂寞,其死也無聲;而這個故事的重點,也不在訴說他們的不凡,而是以他們的不凡,竟然不容於人間大道,而必隱之於山巔水滸,無論是七十回本的收於一夢,或百二十回本的繁華落盡,都象徵著——無論是寂天寞地或是毀天滅地,諸法畢竟空,畢竟空中,無所謂喜劇,無所謂悲劇,法爾如是,生生還歸無生。 生生還歸無生,所以無論是國仇家恨,無論是驕兵悍將,無論是寂天寞地或毀天滅地,一切盡歸虛無;但也是生生還歸無生,一切憤怒、怨念、惡毒、創傷,還有寂寞,到此結束。 不需要續集,用不著續貂,不管你的人生是否還有缺憾,沒了就是沒了,結束就是結束;重點是,當你以為一切結束的時候,新的序幕,其實正不斷展開。 回到最初的問題,「世人多忙,未曾嘗聞」的是什麼 未曾嘗聞的,是一種人心的共感,這種共感,本來是有普遍性的,是所有具備心靈的人類所共有的貴重資產;但不幸的是,人都很忙,他們原本靈敏的心靈,不是受到壓抑,就是被迫關閉;只有在少數的時候,比方說電影「鐵達尼號」演到蘇格蘭風笛聲響起的時候,會短暫的喚起人們打從心底的感動;但是一走出電影院,大家照舊恢復機器人的生活。 所以世人其實不是未曾嘗聞,而是聽而不聞,一面自以為自己是尊貴的,一面甘願擱著自己身上最重要的資產,讓自己的生命,等同一隻螞蟻。 那麼「皆有所遇」又是什麼? 所遇的,是一種在經歷對人間世的長期摸索後,突破時空限制的千古神交,在這個時候,你赫然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寂寞,不是只有你站在頂峰,也不是只有你是獨孤求敗,所有跟你有相同心境的人,都在你身邊;雖不能相視一笑,但可莫逆於心,在那個當下,一切屬於人間的不滿、不平、怨懟、失落,終告解脫,寂寞獲得救贖;在那個當下,一切感觸,終當相遇。 原文網址:<夜寒薄醉搖柔翰,語不驚人也便休>部落格 http://blog.yam.com/e415/article/35332151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AHC:除了小英之外,國民兩黨都涉嫌出賣台灣...
目前中國對台灣的計畫是 " 一個都不留 " 的政策, 對台灣或中國而已, 雙方早就沒談判或投降的本錢了, 因為戰後不論到最後誰勝誰負, 雙方的土地都已經成為人間煉獄了....全面被輻射汙染了 !
要不是美國讓小英當選企圖緩衝, 中國早就打台灣了 ! 美國透過金錢在眷村買票支持小英, 不然國民黨早就將台灣出賣了 ! 所以連民進黨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何國民黨的鐵票會生鏽... 現在搞清楚都太晚了 !
軍公教當年全面支持小英 (不是民進黨)就是美國以大量的金錢支助, 藉口就是這些都是阿扁與阿九貪汙的錢, 所以軍公教都樂在其中....細節就不方便說了 !
因為民進黨沒拿到美國這些錢, 所以準備全面抵制小英 ! 企圖學國民黨賣台 ! 很有趣的是, 小英當選前國民黨認為民進黨沒人會支持小英, 開始引進中資投入台灣的各大產業與收購農地, 以為台灣會投降
這幾年, 美國與中國都燒下重金養活台灣人, 不論台灣人作何感想, 如果戰事陷入膠著, 台灣勢將成為雙方核彈的目標 !
這幾年,美中燒下重金養台灣, 台灣不還錢, 不買中國商品或美國軍備, 就準備被燒房吧 ! 台灣狂燒中國錢, 美國來背書 ! 台灣不還, 美國雖然是背書者, 卻認為中國燒掉美國在中國的投資當然以債抵債...台灣之所有沒有邁向真正的民主, 就是因為兩黨鬼混, 色誘中國來統一台灣, 結果中國人財兩失 !
提醒 :
結論 : 台灣十年前早就喪失國際競爭力了, 所以台灣人民與軍公教的薪水與福利其實就是來自美國與中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