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峰言峰語

【高以翔之死:你必須有顆強壯的心臟】

前天高以翔過世了,35歲。

『心源性猝死』不只高以翔,包括幾年前的戎祥也是這樣走掉的,44歲。

《戎祥心肌梗塞猝逝 親友難以接受》
https://news.tvbs.com.tw/entry/3603

我之前一直以為心肌梗塞是老年人的病,結果不是,而且愈來愈年輕化。

一直以為運動就沒事,結果不是,運動過度反而會掛。

一直以為健康檢查能預防,結果不是,完全查不出來。

這幾年,聽到愈來愈多朋友是心肌梗塞走掉的,嚇了一跳,發現下一個隨時是我。

雖不能健檢得知而預防,但可以從生活習慣中預防,很好的文章,適合分享給自己的摯愛親友。

========================

- 有報導稱,在倒下前,高以翔已連續工作17個小時。

- 其中,90%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外,搶救成功率僅為1%。並且,心源性猝死者正在趨向年輕化,2017年,有43%的猝死者為18-39歲的年輕人。

- 「猝死」80%以上是心臟出了問題,但是很遺憾,真的沒有什麼體檢項目能預防猝死的。尤其是年輕人發生猝死就更加突然,平時可能身體很好,體檢都沒有問題,也可能發生猝死。

- 也就是說,面對「猝死」,我們能做且只能做兩件事:1.增強心肺功能;2.遠離影響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

- 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此存在誤解,他們認為只要運動了,就能防止猝死。

小巴要說的事實很殘酷,許多猝死者恰恰是死於運動中途。

- 猝死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冠狀動脈疾病,有些年輕人動脈里已經有了斑塊,在高強度運動下斑塊破裂了,就有可能引起猝死。

- 你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量,運動到全身舒適通暢的狀態就好,在運動中途時千萬不要突然加速或者加大強度,尤其是出現頭暈、胸悶的現象時,應該停止運動,並及時就醫。

- 高以翔倒下之前正在加速衝刺

- 當我們的身體處於疲勞狀態時,心臟和血流的壓力都會加大,再劇烈運動只會雪上加霜,走向猝死的邊緣。

- 運動永遠無法代替睡眠。所以,如果你已經處於睡眠不足、身體疲勞的情況下,請立刻回家補覺,千萬不要把運動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

- 今天小巴要說的是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一點,在辦公室久坐少動,同樣會影響心臟健康。

- 1953年,倫敦的科學家們對公交車司機和售票員進行了長達4年的跟蹤調查,最後發現,久坐不動的司機,比到處走動、服務乘客的售票員,猝死率高達一倍以上。

- 比如上班時,不坐電梯,多走樓梯;下班時提前一站下車,步行15分鐘回家。

- 你可以每工作2小時或是結束一個工作任務時,就起來做一套有氧運動的體操,不僅能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保持更加精神的狀態。

-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常常會被要求「有較強的抗壓能力」「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加班」,其本質上就是要求我們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要求我們進化出足夠強大的心肺功能,來適應這樣殘酷的生活節奏。

https://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9233272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什麼是數位營運思維?
老查的「數位營運師」課後心得與我的思考回饋
Evonne Tsai

Oct 2 · 10 min read

我目前在SP負責金流,但其實金流已經是整個交易的最後一哩路了,我常常思考在工作上,還有什麼更多的事情是我可以做、可以學的?上星期六,拜託老公一打二照顧兩個小孩之後(感謝神隊友!),我來到了悠識由老查李全興開課的數位營運師課程(課程介紹),這篇文章是我的上課筆記加上自我思考。
為了尊重老查,這篇文章著重在我對內容的思考,而非介紹全部內容(但還是會提到課程內容),主要範圍會涵蓋:
什麼是數位營運--我的定義
推動數位營運可能遇到什麼問題--我的反思
到底要怎麼做數位營運?
什麼是數位營運:
老查的定義是:利用數位之方法、技能,讓產品的成效極大化。領域涵蓋使用者增長、內容經營、行銷,包含概念更細化的數據分析、社群經營、新媒體經營,數位媒體營運。
我認為這有點偏我認知的行銷團隊在做的事,我自己想嘗試提出「以產品經理角度出發」的定義以及對做法的回饋(任性)
對我來說,目的不在數位,而是在營運,數位是個新方法,指的是以數據為核心,改善營運流程,重點還是改善營運流程。
但營運是什麼呢?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日常運行工作嗎?
企業的「營運」,可能很多人認為,是指公司裡「產銷人發財」(生產、銷售、人力、研發、財務)五個主要的「功能部門」互相協作,產生價值的流程。但這是從「企業的組織分工」出發,終點是用公司這台機器,創造價值、客戶買單。
但我認為的數位營運,是從「客戶/用戶」出發,從數據得知使用者的行為與需求,然後各部門協作「經營」、「運作」公司的產品、傳遞的資訊內容,以及與用戶的各個接觸點,進而獲得使用者認同的精細動作。
對比我一年半前紀錄的心得--營運PM與產品PM的不同,我現在的理解又更推進一步,之前剛進SP時,對營運的理解是「流程觀與協作思維,讓各個部門順暢協作」:
營運PM與產品PM的不同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大概就是我做營運(或是運營)一個多月最痛的領悟,喔不是,最重要的心得了吧!
medium.com
一年半後,我的理解是,方向應該反過來:從客戶出發,一切營運活動,是為了獲得顧客的滿意與忠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公司各部門,在各流程中順暢協作,才能吸引顧客、產生讓顧客忠誠的確定性。
為了和傳統的營運區分,我更喜歡用中國比較常用,看起來也比較主動的「運營」這個詞。我在自己接受一些公司邀請演講時是這麼介紹運營的:
運營就像是追女生(or 追男生),你要了解她(人肉她XD)、吸引她,讓她依賴你,讓她和你一起時感到安心與確實,最後她就離不開你。

要做到這種程度,具體來說要做什麼呢?
首先是真實的瞭解,而非靠你對她的想像(那些以為自己追不到女生是因為沒車沒房的人請先丟掉你的偏見!),這在數位營運中,靠的是用「數據」理解用戶行為;
然後你要吸引她、建立依賴,這靠的是你在「接觸點」使用「系統能力」創造出來的價值以及印象
--對追女生來說,你是否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堅持?你的人格與行為是否前後一致?你說的跟做的是不是一樣?你在朋友面前和在女生面前的評價是不是一致?你答應她的事情是不是都會做到?當你可以做到這些(看起來很基本)的事,就能建立基本的安心、信賴感
--在運營中,你和客戶的「每一個接觸點」,是否都傳遞同樣的品牌觀念與價值?例如華碩有一句slogan:「華碩品質,堅若磐石」,為什麼會被酸為「華碩品質,以卵擊石」呢?因為行銷和產品不同調,行銷越強調品質,當品質出現瑕疵的時候,就會被拿出來放大檢視,而要怎麼做到完全前後一致呢?要靠「各部門順暢協作以達到共同目標」得來,我認為這就是系統能力。
要做到這個程度,數據是關鍵,但卻只是第一步,後續應該伴隨著整個組織的思維以及協作方式轉變,才有辦法更進一步達到運營的目的。
但這也是數位轉型困難的地方,從同學問的問題以及討論當中,可以發現問題大概是:
還沒有蒐集數據、沒這麼多數據、沒有處理數據
這不用說了,靠通靈追女生,除非你超帥或直覺超準,不然被打槍率應該很高(疑)。
你可能會說--數據的重要性不是大家都知道,這不就做就好了嗎?就我之前的經驗還真的不是這樣,如果數據分析以及結果是「免費」的,老闆可能覺得不做白不做,但如果要有投入,例如要蒐集這些數據,需要有一些基礎建設或投資,或是要開「數據分析人員」的職缺,或是只是產品規劃上,要有能「蒐集數據」的相關功能,這可能排擠其他「可以賣錢」的功能的資源,在老闆沒認知到數位轉型重要性之前,可能都會被打槍。
2. 有了數據,但組織合作方式難以配合
例如有些公司可能有一個數據部門,但這個部門不瞭解各部門的運作,所以很難驅動事情,變成可能一個部門只懂數據,一個部門只懂營運,一個部門只懂產品,難以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協作優化。
或者是有些公司是各部門裡都有一個人負責數據,但這樣可能各部門在看的東西重複,行銷在看客戶留存、產品部門也在看,重工造成資源浪費,流程也難串起來。
從KPI上來看,也可能因為部門的分工而難以有整體優化的結果,例如行銷的KPI可能是客戶造訪網頁的數量,所以行銷可能會努力衝大顧客進站的數量,但「多少客人結帳」、「結帳金額」可能是選品部門的KPI,行銷衝剁來的客戶,是不是對選品部門「對」的客戶就不一定了,可能靠折扣拉進來的客人,很多是看熱鬧的,或是結帳金額卻較低。如何透過數據,加上公司的核心目標,往下拆解成為各部門的目標,讓大家功能協作達成,這也是OKR在談的。
這兩個是我看到數位轉型的難題,但課堂不是在討論數位轉型,而是數位營運,所以這部分沒有太多討論,只是我個人上課時一直想到的是組織還有思維的問題,我也還沒有確定的解答,但如果是我,可能會先做兩件事:
嘗試從自己部門開始,嘗試提出一個目標、要到資料,訂出優化方法、從資料驗證,先跑過幾輪,優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再思考如何擴大成功範圍,或是爭取更多資源
要求團隊所有人都要有數據能力以及營運思維,而不是要求某一個人或是某一部門專職做這件事,因為這樣切分永遠會有gap,會帶來許多雞同鴨講的溝通,無法將彼此拉到一個平台上,一個好的溝通,應該是大家對數據的理解以及公司的大目標都理解,再各部門依照自己的職責規劃互相配合的流程。
這也是為什麼我跟 游舒帆Gipi 以及幾位夥伴,在規劃商業思維學院時,非常強調「數據力」以及「運營力」的原因,沒有這兩個思維,組織間的溝通根本難以拉到同一個平面上,這是我們定義的「商業思維四力」的其中兩個核心能力。
>>你想測試你的商業思維等級嗎?填填看這份測驗吧!
https://lihi1.com/yGVQ2
完成後你不只能知道自己的商業思維等級,還能取得最符合你需要的推薦書單。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數位營運?
老查在這堂課介紹的架構是這樣:
第一步:先認清商業模式裡四個關鍵(老查在這裡是用商業模式畫布)--
你的TA是誰、他們要什麼
你能提供給他們什麼價值
你和顧客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如何維繫關係
你傳遞這個價值的通路是什麼
也就是以下這張圖右上那一大塊(四小塊)--價值主張、目標客戶、客戶關係、通路

第二步:從用戶互動的流程中蒐集數據,瞭解你的使用者,以及他們的行為
第三步:從內容、使用者、社群三個角度切入,在行銷漏斗的整體流程中做運營,這三者的關係是什麼呢?
內容:用內容吸引你的用戶 — 思考你的受眾之後,規劃內容的主題、溝通頻率、溝通類型(文字?影音?圖像?)、媒介(臉書?官網?)
也就是說,內容規劃不只是內容,而是要考慮「方式」,才能讓內容的力量極大化。
我蠻喜歡老查提到的「根據地」、「大使館」以及「前哨站」的概念,根據地是你的內容留存的地方,大使館是你的內容擴散的地方、前哨站是你和最新的內容趨勢連結的地方,需要用目的來思考你的內容要放在哪裡、怎麼放,才能真正打到目標用戶。
使用者:打到目標用戶之後,首先要有地方把這些人「接下來」,例如我有自我檢討,我的文章在許多地方流傳,或是Medium上也有一萬多人追蹤,但我沒有一個機制可以把他們「帶走」,他們留在平台上,如果我要聯絡他們,其實是完全沒有辦法的,甚至我也無法進一步瞭解我的follower是什麼樣的人,因為Medium沒有提供follower分析的工具。
把用戶「接下來」之後,要開始對這些人分類,這些你吸引到的使用者,對你的價值是一般使用者、具價值使用者,還是深度關係使用者?
例如在經營內容的時候,那些人是閱讀過,那些人是按讚tag轉發分享,那些人是真正採取了你要他做的行動,例如下單購買呢?這些人的比例如何(某種程度的轉化率)、你要如何把一般使用者往上拉升為具價值使用者以及深度關係使用者呢?
回到前面說的,分析出這三種人,甚至更細分他們的來源、需求,靠的是數據力;經營這三種人並往上拉升,靠的是瞭解他們之後,找到他們的需求並滿足的運營力。
社群:對我來說,社群經營就是前面說的運營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為了將使用者拉升為深度關係使用者。
很喜歡老查分享的CMX如何透過精細的運營,在一年內快速成長為四千人以上「社群人的社群」的例子,在這邊大致紀錄:
一開始他被學生邀請參加CMX的線下活動,他對活動還沒有太多認同感,主要就是自己的學生,去捧場一下
>>參加時被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都有小組長,小組長會要求每個組員用幾個簡單的關鍵字自介
>>小組討論某些議題,小組長暗中觀察哪些人比較積極參與,這時的參與者,已經從被動聽課,轉為主動思考參與的積極參與者
>> 接下來是正常的分享,分享完之後邀請填問卷,填完問卷才叫「完課」,完課才能優先報名下一次課程/活動
>>願意在社群上分享的人再送書,同時請大家推薦「誰可能也對這活動有興趣」,將影響力擴散出去,這些人從參與者,變成分享者
>> 針對小組長觀察到的活躍組員,小組長邀請這些人,成為下一個活動的小組長,這些人進一步變成主導者
>> 再啟動一次循環,由這一個個小組長將影響力擴散出去
他稱這叫做「雪花型組織」--雪花是中空的,並沒有一個核心,重點在延伸出去的大小,方法是逐步深化engagement,將一個參與者,逐漸訓練成主導者,再擴散出去,聽完這個例子我終於理解社群運營是怎麼回事,但要做到還真是很難,CMX讓我佩服不已(好想參加給我一張入場券呀~~)。
以上就是我在老查的課程上學到的東西,事後整理與對話才發現,老查內力深厚,想分享的知識點滿滿,很多東西當時聽沒有感覺,和自己的經驗與邏輯對照思考之後,才發現一切都串起來了,非常推薦想瞭解數位營運的人參加(非業配,太讚嘆了自發廣告XD)。
==
目前我正在跟 游舒帆Gipi 以及幾位夥伴一起規劃討論「商業思維學院」,希望能創造一個持續性的商業思維學習場域
在課程正式推出之前,為了能更清楚掌握普羅大眾的商業思維程度,我們設計了一套商業思維問卷,在此邀請各位朋友花10分鐘為我填一下這份問卷,也幫我轉發到您的FB、LINE或其他的社交媒體中,讓更多人透過這份問卷了解自己的商業思維程度。
現在就花10分鐘進行免費分析:http://gipic.pse.is/Bizthinking
完成後你將取得最符合你需要的推薦書單。
==
我的線上課程:「產品經理職場學」上線囉!已經有七百多人購買,眾多五星評價,快來看看課程內容:https://pse.is/HBYPN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如何爭取 PM 工作?」、「工作軟技能:溝通與驅動」以及「工作硬實力:專案管理概論」。在這堂課,你會學到的必備技能有:「爭取資源的能力」、「溝通能力」、「專案管理能力」。而這樣的職能,不僅僅只適用於產品經理,也會是讓你的職涯一路吃香順暢的關鍵能力!越早報名,越早開竅! >> https://pse.is/HBYPN
Operation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數位營運
數位轉型
運營
945 claps


Evonne Tsai
WRITTEN BY

Evonne Tsai
財金人,科技人,行銷人,現為電商商業轉型部副理;10年產品行銷與管理經驗,大小公司通吃,軟硬產品兼施。課程:產品經理職場學:https://hahow.in/cr/iwanttobeapm ;著作:http://bit.ly/2WyNyZt ;Mail: evonnetsai417@gmail.com

朱淑娟   文
《陳椒華,值得你給時代力量一票》
聽到陳椒華老師名列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做為一個長期觀察她的記者,我的心情蠻複雜的。不久前她才剛過60歲生日,迎來人生第一個金孫,她曾多次提到打算從學校退休,多留點時間給家中大小。從我2000年開始跑環境新聞至今,看著她打拼近20年,忍受身體病痛,出力、出錢、被打、被排擠,我常想她有欠台灣這麼多嗎?我真心誠意祝福她退引山林。

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時代力量找到陳椒華,又那麼理所當然。時代力量透過陳椒華,宣示他是一個重視環境正義的政黨。而對陳椒華來說,有機會在立法院把過去在民間推得好辛苦的環境法案一一修補起來,雙方合作恰如其分。

環境運動的困難,在於它表面上總是站在開發的對立面,但環境與經濟並不是非黑即白,那些操作「開發=建設=經濟=進步」的人不會告訴你,為了短期利益,人民要付出多少長期的環境及健康代價,而這個利益還進了少數人的口袋。

然而要把這些糾葛論述清楚並非易事,一旦你反對,就被扣上反開發的帽子。而陳椒華一直在做的,就是像剝白菜一樣把是非黑白層層剝開,告訴大家唯有建立在永續環境及人民福祉之上的開發,才是台灣人值得追求的。

【科學精神的實踐者】

而身為環保人士的陳椒華,沒有行政權、立法權,但她的環境戰役卻奇蹟式地成功率相當高,憑藉的就是以理服人的科學精神。

我開始認真觀察她是從「台南永揚掩埋場事件」開始,因為台南東山嶺南村民的一個求救電話,她義無反顧投入十年歲月打這場戰役。但當時環評已過,老實說我一邊採訪、一邊心裏想這件事怎麼可能翻案?但她就是不放棄,找錢鑽井量水位證明場址有地下水,買航照圖證明場址有斷層。

尤其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在環保署的專家會議中,陳椒華力戰台灣最頂尖的斷層跟水資源專家。最後專家會議做出結論,場址有斷層、有地下水,推翻業者環評書的說詞,創下環評史上第一件業者因偽造環說書被判有罪的例子。

逼到業者無路可走,花錢雇黑道小弟把她打得頭破血流,目的就是不讓她參與最後一次台南市環評大會。但她沒被嚇到,當天做好萬全準備出席,台南市政府當場撤銷永揚環評結論。能緊咬一個案子十年且反敗為勝也只有陳椒華。

至今我依然這麼認為,永揚案是我20年記者生涯中,難度最高、最具啟發性、也是最能傳承環境運動專業、無私、以及全方位戰術的環境運動。

 【真假數據的揭發者】

陳椒華的科學精神也不斷揭發公部門虛假的話術。幾年前環保署推「高屏空汙總量管制計畫」時,承諾第一階段工廠汙染排放要減量5%,大家都信以為真,直到陳椒華揭發計算基礎不是「實際排放量」,而是「許可排放量」,而通常許可排放量是實際排放量的2倍,所以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許可排放量減了5%,但實際排放量卻增加了,也就是說,帳面減少,實際汙染卻增加了。

於是後來大家都搞清楚了,原來汙染排放量有三種:環評審查核給的「環評排放量」(最高不能超過的排放量)、主管機關核發的「許可排放量」(略低於環評量)、以及業者實際排放並依此繳交空汙費的「實際排放量」。

她的這個發現意義非凡,自此公部門跟業者再也不能打迷糊仗,也直接促成反六輕擴廠案的成功。

【環境運動的成功率最高】

2010年台塑六輕五期擴廠環評結論進二階,事後六輕為了化解環評阻力,從2011年起將五期開發案切割成六輕四期4.6到4.10等小案,避開正式環評,以較簡略的環差方式送審,陳椒華展開長達七年參與六輕近50場環評的戰役。

有一次被她抓到六輕用已停產的TDI廠做為汙染抵減依據,她也不斷提醒環評委員,六輕提出的減量是以環評量做計算基礎,被質疑後又改用許可量,但還是比實際排放量高,這就是典型的帳面減量、實際增量。

在這段漫長的環評之役中,陳椒華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定期做化療,一般人遇到這種事大多會放下手邊的事,先專心養病再說,但她卻神奇似地照常出現在環評會上,而且她家在台南,往返台北就要4個小時車程。她說:「意志力很重要,化療很辛苦,我做了更辛苦的事去對抗那個辛苦,就是六輕。」

2014年8月一次審查會中,環評委員支持她的看法,決議未來任何六輕的擴廠應「實質減量」而不是「帳面減量」,而且應該以「既有運作中工廠」的「實際排放量」作為抵減基礎,2017年環保署更決議六輕不得切割環評審查。

我曾經揭發過六輕違反環評承諾,逼得環保署長開出罰單,但六輕到行政院訴願後罰單全部撤銷、這位環保署長也中箭落馬,這讓我一度認為「六輕的事不是人可以解決的」,但陳椒華總是不斷讓我看到,什麼是不可能的任務。

 【堅毅且正直的運動者】

陳椒華打贏的戰役不計其數,另外幾個經典案例還有,統一集團在台南玉峰堰水源保護區蓋「統一夢世界」,最後內政部區委會不予許可開發。而環保署打算放寬「土壤汙染管制標準」,也因陳椒華反對而暫緩修法直到現在。

長久以來政府都漠視電磁波風險,且誤導民眾「電磁波環境建議值」就是安全值,在陳椒華不斷提出國外資料反駁後,環保署在2012年訂定「限制時變電場、磁場及電磁場曝露指引」,取消「環境建議值」的名稱,改稱「參考位準值」,且明確指出這是「短期曝露效應」,並非「長期曝露的安全值」。

有感於中南部空汙嚴重,近年來她年年在高雄舉辦反空汙大遊行,喚起政府重視南部人要好空氣的心聲,時代力量始終都是最積極參與的政黨,這也促成今日雙方的合作。一個不被收買、且有能力監督民進黨的政黨、一個為環境正義奔走的人,期待他們未來在立法院,持續為我們永續的環境而戰。

而我真心以為,陳椒華,絕對值得你給時代力量一票。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水鏡政經學院

#從投澳間諜案看美中韓港台地緣政治

#香港是中國經濟停滯的犧牲品
數年前與友人聊天時,聊到中國在多數老百姓享受過相對人民公社富裕許多的生活後,該如何進行鎖國? 一旦物資缺乏、必需品惡性通膨,人民必定會反抗,比方這段期間內地眾多支持香港的聲音。

中國確定將實施電子貨幣以掌控資源為鎖國做準備後,開始推測何種情況代表鎖國開始,得出的結論是香港內地化,當中國財政無法負荷時,要做的就是沒入港澳的資產,耗盡人民幣信用後接著用電子貨幣再割一波韭菜。在物資匱乏時,民間企業就像二戰前夕的德國企業或委內瑞拉企業,在通膨壓力下主動要求公私合營最後併入公營,之後鎖國完成。

去年開始筆者曾不斷提醒大家暫停投資香港,並勸香港居民移民海外,時至今日還是那句話:趕緊逃離香港。若往中國內地遷移,享受過自由且相對富裕的港人,鎖國後注定被沒收資產且打為黑五類,距離第一次香港戰爭發生的時間越來越近,除夕年前可能是多數港人逃亡的最後機會,南中國海不是溫馴的地中海,戰爭後搭舢舨、漁船逃難成功的機會太低了。

#台灣問題是中國轉移內部壓力的重要選項
至於如何處理中國國內的民怨,只要讓台灣五縱舉事,讓美日勢力進駐協防台灣,中國便可以此為讓國內民怨禁聲並整合民心。

前文提過,筆者認為5年後的台灣領導人會比明年的更重要,主因是有極高機率遇到陸地陣營與海洋陣營的全面戰爭,台灣成為正面戰場的機率雖不高,但中國潛伏在台灣的第五縱隊與被唆使的團體卻有很高機率舉事。

學校與傳媒不會告訴你中國追求的一直都是台灣黎巴嫩化,目前有許多國家已出手支援,尤其是長白山白馬王子天外飛來一筆,更讓美國加快『治理』台灣的腳步。這段時間許多水鏡粉絲到筆者臉書觀看,這幾日筆者FB訊息量突然大增,主因應是一篇關於五縱的推測。

筆者的本業是金融投資,習慣是把最壞狀況抓出來,再慢慢往上修正,地緣分析也是一樣,這段期間各國的大力協防下,大家對台灣的未來不必太過擔憂,但別忘了五縱控制、洗腦的選民很多,大家千萬不要放棄手中的一票。

#南海衝突考驗美國智慧香港問題考驗川普智慧
先不討論前兩日南海輻射量極速飆高是因為火山爆發或是潛艦爆炸,畢竟數月前巴倫支海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但從庫斯克沉沒後美國馬上減免俄羅斯百億債務來看,美國並不醒興武,故中美動武機率不高。

而在四千多人自殺、失蹤、送往內地集中營後,香港人權法終於送至白宮。川普是否會簽署? 可以確定在參眾兩院幾乎無異議通過該法案的情況下,川普不會否決,但簽署時間則視談判進度而定,川普只有兩個選項:下周談判結果出爐後簽署;或不簽署讓法案自動生效。

對台灣而言,克魯茲草擬中的『台灣主權象徵法』比較重要,這關乎到我們能否加入其他國際組織,荷蘭國會稍早通過表決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如數年前提過只要美國開始提升台灣地位,陸續會有許多的國家支持台灣,減少流動性讓美元轉成美金是MAGA的必經過程,而提升台灣地位卻是縮減美元流動性的手段(中間過程略)。

#北文的妥協不是妥協
最後一刻北文終究在美國退兵脅迫下低頭,這是許多傳媒、學者的看法。筆者的看法比較不同,北文一邊與中國簽訂軍事合作,回頭又延長日韓情報合作。研究北文可發現他與長白山白馬王子一樣對半島統一野心勃勃,這注定了首爾悲慘的結局,住南韓的朋友可以思考往何處移民。

投票真的很重要,德國投錯票隔了十數年才能再次投票,波蘭更隔了數十年。北文的抉擇,讓南韓直接脫歐入亞不說,還成了白刃戰的陣地,俄羅斯多怕半島戰亂,派了許多戰機入南韓識別區希冀美軍能留下,同時加快與日本的和平協議、歸還北方小島,所有的一切都在為數年後登基大典做準備。

#五眼同盟釋出間諜案的時機點
過去幾年,筆者將已知的資訊整合推測出的路徑正一一實現,只要我們能閃過五縱亂台,基本上便能搭著MAGA的順風車讓台灣經濟起風,五眼同盟釋出間諜案正巧解決明年台灣的大選。
民主很脆弱,政變、災難或科技接管都能終結民主。比方早期政黨的勝選法門是向中間靠攏,但像台灣般進入中年危機的民主政治可能不斷戳破理性選民的神話,『換人做做看』→『兩黨一樣爛』,此刻就會開始不按牌理出牌、劍走偏鋒,造成選民越來越兩極化,最後越是荒謬、越天馬行空的政策越能獲得選票,比方____ (請自行填入地名)。

#台灣正在民主政治的瓶頸
在【Against Democracy】中提過:讓沒知識且平常不關心政治的人參與政治,只會變成一群以為自己最關心的議題才是世上最重要的事。這邊大多是指中年人或政治失靈,而年輕的台灣民主除了這些,還出現新型態的挑戰:科技與政變。

中國依靠眾多五縱介入台灣社會各階層,散布不實消息,入侵各大校園、社群網站傳授不切實際的空談,透過意識傳播培養了眾多的左膠,這就是台灣這幾年遇到的問題。

未來的台灣是否會如同希臘,面臨國際金融與國家主權間的攤牌呢? 理論上不會,如同希臘辛苦應付湧入的難民,台灣未來也得應付因大排華而湧來的難民,幸運的是台灣攸關美國自身生死 (同樣原因與過程略),因此新政黨不會如同希臘的『金色黎明』堅挺,而一如筆者去年預期,所有政黨都將分裂,新政黨也開始走向分裂與沒落。

最後關於台灣若不幸發生五縱舉事會如何?  只能說一旦有人命的傷亡,所有事都可能被無限上綱,嚴重的話如同數年前的電影『沃倫』,烏克蘭人民清洗其他種族的手段。

今年豬年中國有豬瘟、鼠年將至又來鼠疫,目前中國已有七省(官方數字)中獎,在農曆年將至,兩岸人民往來頻繁,大家屆時記得準備好口罩,防範這次鼠疫的入侵。

#正白奇

圖片來源: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8-06/282393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張博智教官

漫談應用刺槍術

操場之外,聽士偉說正要著手編撰《應用刺槍術》教案,授課對象則是一般班隊。所謂「一般班隊」,可以說就是除了體幹班之外的班隊。

我跟士偉說,這是好事情,表示上級認同刺槍戰技的實戰性,因此強調訓練切合實戰的重要性。趁編撰教材之際,簡明扼要將刺槍術的實用性、實戰性表達清楚,並結合操練時誘發官兵學習動機,增強學習情緒,提升訓練成效。

何謂「應用刺槍術」?它應是基本刺槍的對應名稱。其實,所有基本功都是為實用實戰奠基礎做準備,而所有實用實戰功都是基本功的延伸與應用。就此來說,所謂基本與應用只是教與學、練與用的轉換而已。

教與學,練與用,一體兩面,無法切割,教練必須把握學用的精要,將其核心要領一以貫之持續強化,而在多元交織螺旋發展的軌道上精益求精。教為用、訓為戰,換言之,基本與應用本在同一軌道上,唯有向下基礎扎根,才能向上應用發展。

體幹班的時數數倍於一般班隊,四個月訓期中,持續反覆練習基本功,但若教學未能切合「為用而訓」的要旨,適切而有效的連接轉換進階,對刺之際也不免陷入「鬥牛」狀態,只會用力不知用技,平時所學的基本功都成了橫掃亂打,毫無章法。由此可見,基本與應用,必須入軌而行,才能無縫接軌向上發展。這不但顯示一般班隊教授應用刺槍的必要,也表示體幹班教練訓用仍有其精進的需要。

應用刺槍該如何編撰進度與施訓呢?簡述如下:

一、重視步法訓練,並以進退、踏跺、閃轉為核心,每次操課,必以之為熱身與輔助訓練。

二、運用「徒手練槍」,建立「出拳如出槍、練拳即練槍」的觀念與作風,期能開放手臂伸縮的靈活性。

三、強調刺防砍提槍法。練槍首重指腕肘臂的提領伸展與協動,刺是提,防是提,砍也是提,提得起才放得開,提槍之妙,必須形成共識共行。

四、腳蹬槍提,手足同步,張弓射箭,人槍一體,實乃突刺之要義,練槍必先掌握力起於足力的發動、傳動與連動。唯有符合前述要義,才能發揮槍刺一線、猝不及防的突刺威力。

五、刺擊砍三合一。兼槍帶棍,兩端攻擊,刺擊砍三合一,方能長短兼施、遠近皆宜,連續攻擊。

六、刺防相連、防刺相接。刺後順勢防,防後順勢刺,才能在連續攻擊中不受反擊。刺必須猝然發之,刺後順勢防則右引左帶,才不會沾黏遲滯力格硬擋形成糾纏。

七、進退墊跺閃轉之活用。進則刺、退則跺、跺則刺;墊可長踏又可遠跺;先閃後轉,閃轉交替。凡此,以靈活敏捷的步法身法為基礎,再以雙手協同提領刺防相連,乃能進退有據保持機動,攻守相繼。

八、建議教練進度。步法訓練、徒手練槍、原地突刺、前進突刺、墊踏步刺、跺步刺、防刺、原地刺擊砍、進退刺擊砍、右引左帶(刺)、左挑右打(刺)、墊跺刺、墊跺挑打刺、轉體刺、托擊攻防法、墊跺閃轉刺、對刺訓練、對刺驗收(競賽)。

前述,看似繁複,其實簡單,最重要的是,我早已在前鋒、干城刺槍隊、體幹班對刺輔導、戰技班教學中一再親身演示,相信經常陪同我上課的志昇、士偉、嘉慶教官都有所體會。

然則,特別要提醒的是,課程設計與課表調製必須縝密配合,表訂十二小時雖然不多,但若能在課表調製上把握分散、持續的原則,於訓期中多加練習複習,必能大有所成。

應用刺槍術,將是刺槍術重拾定位與價值並且推廣發展的契機,發揚槍道,拭目以待﹗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地主康:房地產不會泡沫,你的人生才會泡沫】

峰:「常有人談到,台灣房價所得比世界第一,遲早泡沫,你的看法呢?」

地主康:「這句話我聽了快40年,從來沒有驗證過,事實是,在台灣,房地產不會泡沫,沒房子的人,你的人生才會泡沫。」

峰:「怎麼解釋普遍流傳的『少子化終將造成房價下跌』的問題?」

地主康:「這我們談過了,房價真實的供需是資金,而不是人口,只要央行一直發鈔,一直低利率,那台灣的房價就是易漲難跌。」

《「少子化」不會造成房價下跌》
https://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5990698

峰:「為何說『沒房子的人』,人生才會泡沫?』

地主康:「因為在制度上,所有的錢都會透過土地制度,以繳稅的方式繳給台灣地主,而台灣人,民代基本又只選黑道、地主、政二代,所以制度是不可能改變,這種狀況下,房子就不會泡沫,而沒房子的人,人生才會泡沫。」

峰:「恩,難怪只有黑天鵝事件時,台灣房價才會大幅下跌,但之後又會回歸上漲的基本面。」

地主康:「恩,先前我們不是有聊過嗎?就是雖然地主民代一直說台商資金回流會促進實業,但這種話應只有沒投資房地產的屁民才會相信,其實你看最新數據喔,今年前三季的土地交易已火熱到不行,所以倒底是誰要泡沫?」

《2019 前三季土地交易2,318億元 創歷史新高》
https://tinyurl.com/uhjcgea

峰:「看來台灣房地產的基本面(資金面)很紮實啊~~」

地主康:「其實這很明顯,現在的台灣明明就是百業蕭條,房地產卻火熱到不行,但地主民代卻睜眼說瞎話,說經濟超級好,資金會流到實業,但數字會說話啊~~」

峰:「是啊!但你說沒房地的人,人生會泡沫,是不是太誇張了啊?」

地主康:「我從來不臆測,只講實際的狀況。你看一下喔,多數的人,將人生的辛勤成果繳給地主,最後什麼都沒剩下,相反地,地主因為有源源不絕的資金,又可以進一步炒房,房地產愈來愈堅實,一個最後什麼都沒有,一個最後卻愈來愈多,那你說說,倒底是誰泡沫?」

峰:「這是真的,看到很多中產階級,因沒有買房,現在退休了,還要去7-11工作繳房租,生活品質很差,但地主房子還愈買愈多。」

地主康:「這群人算幸運的老人了,711還願意給工作,其實更真實的狀況是,現在很多房東不租給老人家的,怕你死在他房子裡面,影響房價,然後這些老人就變成街友,這也是為何這30年,台灣愈來愈多街友的原因。所以你說說,倒底是誰泡沫?」

峰:「恩……好像是沒房子的人。」

地主康:「其實我也不是鼓勵大家炒房啦,只是解釋現象而已。因為人民選出了地主,而地主制定的制度就是這樣,然後人民又不關心民生,那被剝削到死、變成泡沫也是剛剛好。」

峰:「是呀,央行狂發鈔,長期低利率,台商資金流,沒有囤房稅,人民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地主的房地產,似乎房地產很難泡沫。」

地主康:「是的,這就是台灣地主所創設出來,全球獨一無二的土地制度,讓上班族,將一生的財富,都透過房租、房貸流給地主,讓創業者,將創業所得,都透過店租流給地主,如此反覆循環,將房價基本面愈墊愈高,愈墊愈堅實而沒有泡沫,形成了讓歐美經濟學家咋舌的、全球無敵的【鬼島循環】。」

峰:「唉,放眼全球的民主國家,實在沒有像台灣這麼剝削的了,難怪上中產不斷移民,偏偏下中產與基層又不談民生,只是不斷支持地主民代,所以制度終無改變的可能。」

地主康:「所以你說說,在台灣,倒底是誰要泡沫?是地主的房地產,還是你的人生?」

https://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9214167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獨立記者十年紀(1) ---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
  
全文引用自朱淑娟老師《環境報導》,感恩老師對當年憂心忡忡請教如何協助與保護各種環境破壞案例時,專業親切的鼓勵與指導,也啟發了我設立以環境生態議題作為主軸的部落格和LINE群組,非常感恩徵得老師同意刊登朱淑娟老師分享如何成為環境生態議題的獨立記者的心路歷程與生存之術─馬上想到ASI生存概念(笑)謝謝老師的啟發,也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環境關懷實踐者與寫作者,一起守護共生世界。

原文網址:

原文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19.11

人總是高估自己一年內可完成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可完成的事。

---比爾·蓋茲

前言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天再切成幾個小時一段,每一段時間所做的事看起來都很平常,但如果把這些片斷累積十年,就足以達成一項目標。今年是我做獨立記者的第十年,回頭看比爾蓋茲這句話,更覺得此言不假。

2009年我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開啟獨立記者生涯,拜網路之賜,不必在組織就可以做記者。從第1篇報導開始,十年後已累積到1500篇,平均一年150篇、一個月12篇、每隔2~3天一篇報導。

這些單篇報導逐漸被歸類到60多個主題類別,為某些事件留下第一手歷史記錄,許多文章在多年後不斷被重新閱讀,某種程度也達到我當初希望這些記錄能成為歷史見證(或資料庫)的初衷。

而這些報導從十年前的第1個點閱,十年後累積到218萬個點閱。十年、120個月、3,650天,一點一滴的累積,對我個人來說,實現了我成為獨立記者的小小目標。對台灣媒體環境而言,獨立記者也成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存在。

以部落格文章獲得卓越新聞獎,即使是個人的部落格,只要定位清楚
,也可以成為專業新聞網站。

獨立記者:報導的自由!

在做獨立記者之前,我在媒體公司有十年記者經歷,兩份工作各十年,成為我檢視兩者環境的對照組。不用說,從各個面向來看,做獨立記者當然優於在媒體公司,其中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報導的自由」,這個自由在如今媒體各擁政治立場、即時新聞導致報導斷裂、點閱為王的年代,更顯得可貴。

而獨立記者得以自由分配時間,自由判斷事件的角度及觀點、自由決定報導方向及內容,自由的力量之大讓我十分驚奇。所謂歷練,跟記者的工作環境有絕對關係,過去困住自己的邊界一旦拆除,就能快速往前奔跑。

不過另一方面,獨立記者沒有組織資源,凡事靠自己,甚至要對抗個人的種種限制,要持續做下去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不少從組織出來嚐試做獨立記者的人,不久之後又回到組織,這或許也沒什麼不好,能找到志同道合又有資源的組織一起做,當然會比單打獨鬥更好,但這需要機緣、且可遇不可求。

但如果是因為無法堅持下去,又回到自己本來就想逃離、卻不得不回去的組織,那就非常可惜。而我認為獨立記者生涯很值得追求,特別是對已累積一些經歷、但組織卻無法提供資源、讓這位記者找到突破點、再往前走的人來說。

而我之所以會寫這篇文章,起因是今年6月參加一個假新聞研習營時,遇到《卓越新聞電子報》主編鄭凱榕小姐,我跟她提到今年是我做獨立記者第十年,她立刻跟我邀稿,希望我能寫下這十年的經歷,給想做獨立記者的人一些參考。

其實我的經驗是非常個人性的,不一定適用於別人,但我畢竟是以獨立記者身分,紮紮實實一步步走過十年,或許這之間有些什麼是值得參考的。

這篇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是「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這個標題引自日本小說家大澤在昌在「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中的一個標題,我改寫成「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

說來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生存之術,這裏我將談到如何開始獨立記者生涯、如何找到報導方向、如何做好時間管理、以及如何面對收入問題。

二是「獨立記者的寫作策略」這個標題也是借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第五回的標題,將談到如何選擇報導領域、但又不被框架限制住。以及為誰而寫、報導原則等。

第三是「獨立記者的報導兩難」,專業報導是獨立記者的基石,這裏我將談談自己搜集資料及報導方法。

首先,我就來分享「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

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

進入獨立記者這一行的動機可能有數十種,有人走得長、有人走得短,這牽涉到許多外在或個人因素。但能夠一直做下去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你一定是喜歡這個工作的。因為喜歡,遇到困難時不會立刻放棄,而是想辦法去找突破點。通常創新的想法一開始都有門鑑,找到跨越門鑑的方法,就會有所突破。

例如我剛做獨立記者時,因為沒有記者身分,採訪遇到很多困難。於是我跟一些媒體合作成為他們的「特約記者」,才解決了採訪身分的問題。不過隨著社會愈來愈能接受獨立記者的存在,如今採訪身分已不成問題,我已經不需要特約記者的身分,而是用一張「獨立記者」的名片闖天下。

所以,當你決定做獨立記者,第一件事就是去印一張名片,上面就印上獨立記者,以及你希望別人知道的訊息。接著就像店鋪開張一樣,告訴大家你做獨立記者了,並且聯絡未來你預計要採訪的單位、團體,請他們給你採訪通知、新聞稿,做了這些之後,你的獨立記者生涯也就開始了。

第一步:印一張名片、成立一個部落格

接下來你會遇到的問題是「報導要刊在哪裏?」不少獨立記者的起步是跟某家媒體合作供稿,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你的報導可以在一個有名氣且流量大的平台刊登,有助於你的報導被看見,生涯也可以順利展開。

但我的起步並非如此,一開始並未積極找合作媒體,而是成立一個部落格刊登自己的報導。當時會這麼做有幾個原因,一是想報導即時新聞的心還是很熱切,但通常跟媒體合作不是專題報導、就是評論式的專欄,即時新聞是無法賣錢的。二是我還在起步階段,也沒有條件跟人家談合作,就想先這樣做看看,暫時沒收入沒關係,先培養自己的實力,等做出成績後自然會有合作機會。

自從臉書興起後,大家都不太寫部落格了,但我強烈建議要做獨立記者的人,一定要成立一個部落格做為自己的報導基地,將散落各地的文章收集進來、並做仔細分類。現在部落格提供很多功能,又是免費,很適合獨立記者設立。

關於部落格定位,我做了一個至今都覺得非常對的決定,那就是讓部落格成為「專業新聞網站」,嚴格遵守新聞報導的寫作方式,每篇文章都寫上作者、報導時間,有文有標題、有照片有圖說,讓它實質上就是一個新聞網站。

這個做法不但顛覆社會對部落格「個人空間」的既定印象,只要定位清楚,部落格也可以是「公共領域」,這種作法同時改變了國內新聞獎的參賽規則。我以部落格文章參加台灣多個新聞獎,至今很幸運獲得其中三個獎項。

 2016年出版「走一條人少的路」,與我長期記錄的中科三期農民合影。

第二步:培養效率的工作習慣

獨立記者要對抗的諸多侷限之中,有一大部份是自己。前文提到獨立記者最大的優勢是自由,但自由是兩面刃,如果不能好好管理自由,自由就會反過來會毀壞自己,因此,時間管理成為獨立記者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獨立記者雖然沒有交稿時間的壓力(跟媒體合作除外),但畢竟還是記者,不是單純的作家或自由撰稿人,還是要緊盯著事件脈動,同時配合各種記者會、會議、現場的時間,不過獨立記者因為擁有自由選擇權,這些場合並非被動參與。

例如,每天有各式各樣的記者會、立法院會、環評會在上演,記者即使覺得有些不去也沒關係,但編輯台擔心漏新聞會要求記者一定要到,但寫的稿卻未必會刊登、自己也無法學到東西,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但獨立記者就可以從中篩選自認有意義的會議參加,這種採取主動的採訪方式會更有效率。

第三步:找到一種收入模式

每個做獨立記者的人初衷應該都是基於理想,但一旦變成全職就一定要有收入,否則就不能稱作職業。找到一種收入模式才能支撐自己繼續做下去。

這些年來紙媒面臨網路化的壓力,營收受到很大的挑戰,但基本上還是可以透過廣告收入、或正在嚐試中的訂閱制努力。小型獨立媒體組織的經營方式則多半靠小額捐款,然而這三種方式都不適用於獨立記者。

獨立記者或許可以找到個人的贊助來源,或發起眾捐,例如胡元輝老師創立的《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是一種作者先提出採訪計畫,透過眾捐籌募採訪資金的做法。但多半的收入還是得靠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

收入來源則可以很多元,除了跟媒體合作報導,還有演講、出書等等。但工作多元化的結果就是時間會被切割,熟輕孰重心中要有一把尺。例如為了增加收入必須寫更多稿,就可能影響報導品質,短期收入較好,長期卻可能不利,因為獨立記者是做個人品牌,報導品質是第一要務,絕對不能搞砸任何一篇稿子。

或許這樣講過於理想化,但獨立記者終究不能以收入作為最重要的考量,除了顧及品質,也要有自己的報導計畫、並且忠於信念。

再舉寫書的例子,寫一本書要耗費大量時間,因而排擠做其他報導的機會,而書的銷售量可能不多,如果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出書,並不符合時間成本。但有機會寫一本10萬字的書,對記者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除了提升寫作能力、跟讀者進一步交流,也可能帶來更多機會,這些就不是銷售量可以比擬的。

此外,我也經常做一些無法賣錢的大專題或調查報導。例如《大旱望雨》、《統一夢斷玉峰堰》、《從莫拉克到823十年水患專題》等等,這些報導動輒2、3萬字,大概沒有媒體想合作刊登,最後只能刊在自己的部落格。

那為什麼還要寫呢?因為每隔一段時間,把一個事件的眾多單篇文章重新整理起來,具有相當大的意義。一旦把時間拉長,當下的情緒會一一削去,看事情的角度會更有歷史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系統地將事件來龍去脈保留下來,這並不是稿子賣多少錢足以衡量的,就當成一種對自己的投資與訓練。

最後我要提醒,獨立記者絕對不是獨立作業,反而應該廣結善緣。跟媒體合作務必嚴守截稿時間、報導品質,才會有下一次合作機會。總之,獨立記者的收入不穩定是一種常態,找到一種你可以接受的模式,就可以繼續做下去。 

獨立記者十年紀(2) ---獨立記者的寫作策略

原文網址:

能夠舉起某種旗幟為目標而努力,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村上春樹

在上一篇「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中,我提到獨立記者的幾個起步式,包括印一張名片、設立部落格、培養效率的工作習慣、找到一種收入模式等等。接下來再選擇一個你想持續經營的報導領域,獨立記者生涯就開始了。

記者不可能什麼都會寫

曾經評價記者的優點之一是「什麼都能寫」,於是每隔一陣子媒體就會給記者換線,我猜這麼做的原意,是為了開拓記者的視野。

不過很可惜,多數媒體對記者的換線沒有邏輯可言。體育版裁掉了,就把記者換到環保線;環保線跑沒多久又被換去勞工線。以至於對記者來說,換線不是視野的延伸,而是知識跟人脈的斷裂,這真是記者專業養成的一大浪費。

每一行有每一行的專業,記者不可能什麼都會寫。如果有人跟你說,記者不用懂這些啊,只要把穿針引線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請千萬不要相信這種話。唯有不斷學習、增加專業知識,才有能力拆解議題、識別真偽,做出好的報導。

隨著網路新聞興起,記者在報導中的角色似乎逐漸淡化,台大新研所教授林照真在《新聞‧在轉捩點上》一書中提到,紐約時報編輯台已出現「改寫者」、「網路製作人」這類職位,報導不再單純由記者獨立完成,而是眾人集體創作的成果。

台灣也開始出現這種情況,記者寫的稿到了編輯台有人會改寫,這位改寫者如果覺得資訊不足,會自己補充採訪並加入內容,讀者最後看到的新聞已無個人風格可言。在這種情況下,組織記者的專業養成可能受到限制。

選擇一個專業領域,但不劃地自限

獨立記者就沒有這種顧慮,可以自由選擇一個領域。雖然記者不敢自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但卻可以(應該)舉起這個旗幟,做為持續努力的標竿。

那該選什麼領域才會吸引更多讀者呢?當然,有些領域眾所矚目、有的則較少人關心,但報導的價值並非全然由點閱率決定。唯有選擇你「喜歡」的領域、寫你「真心相信」的報導,並持續「辛勤寫作」,才可能寫出精彩的作品。

不過,有了領域切不可劃地自限,而是要往外拓展及延伸。政大教授李金銓在《傳播縱橫》這本書中提到學術研究「內眷化」(Involution,或譯「內卷化」、「內捲化」)的問題:「有些學者抱著一個小題目,在技術上愈求精細,眼光愈向內看,其結果是不但忘記更大的關懷,更阻礙思想的創新。」他這點對學術研究的提醒,同樣適用於記者。

學習延伸領域,學到更多

我剛學攝影時,一位同業老師跟我說,如果你要拍一個物件,請移動你的雙腳,從前面拍、從後面拍、從左邊邊、從右邊拍、再從上面拍、蹲下來把攝影機放低拍。這麼簡單的動作,真的讓我看到不同的視角。

而之所以要延伸議題,因為一個現象不會單獨存在,而是跟其他事件密切相關。以環境事件為例,空氣、水源、土地、農業、產業政策、國土計畫…等等,看起來分屬不同領域,彼此之間卻有複雜的關係,只從單一觀點無法看到全貌。

舉例來說,一個工業區開發屬於產業政策,但如果使用一塊農地,就涉及土地變更。而對土地被徵收的農民來說,也引發土地正義的問題。

而這個從農地變更的工業區,可能位於地層下陷或易淹水地區,原本農地有滯洪功能,一旦蓋了工業區變水泥地,又把自己的地基墊高,以鄰為壑增加周邊地區淹水風險。這個工業區開發就延伸到水患治理的議題。

此外工業區排放的空汙、廢水、廢棄物,還會汙染環境。而如果工業區緊鄰農地、或根本位在農地上,就可能汙染作物,涉及糧食安全議題。繼續延伸下去,還可以探討工業、農業廢水標準的差異性,以及土壤汙染管制的合宜性。

彰化中科四期是一個全方位的議題,延伸出農地變更、土地徵收、
水資源、汙染等問題,我從這個事件學到多種專業。

不斷突破領域限制,才能學習更多

也就是說,從一個工業區的議題出發,會接觸到產業政策、土地徵收、國土計畫、水患治理、環境汙染、食物安全等議題,而且還會繼續推展到法令、行政程序,從一個點出發,沿途不要錯過枝節線索,知識版圖就能逐漸建立起來。

舉例來說,我做獨立記者之後接觸的第一個議題,是彰化中科二林園區,一開始之所以會關心這個議題,是看到台糖農地不斷被變更為工業區。接著發現這個農地裏面有一個聚落相思寮要迫遷,又開始關心土地徵收。

接著又發現彰化的水源已不足,但為了供應園區用水要蓋大度攔河堰,就開始關心水資源。就這樣一個接一個議題延伸下去,學到各種專業領域的知識。

很多人認為我之所以能做獨立記者,是因為曾是媒體記者,這的確是關鍵沒錯,記者是一種專門職業,不可能做獨立記者之後才開始學習入門。不過那是指起步而言,之後要持續做下去,就得不斷突破領域的限制才辦得到。

我過去在媒體被分到的「環保線」,只有環保署管轄的空水廢毒等末端汙染治理,但其實環保線沒這麼狹隘,它擴及國土計畫(內政部)、產業(工業局)、能源(能源局)、水資源(水利署)、農業(農委會)、科學園區(科技部)、鐵道建設(交通部)…等等。而多數路線我過去都沒跑過,是在做獨立記者之後才有機會學習。

不過人總有墮性,獨立之後再也沒有人會逼你無論如何要生一篇稿子出來,也因此容易放縱自己,看到艱難或陌生議題就想躲開。但報導的難題會一個一個出現,以土地徵收而言,好不容易理解一般徵收,接著跑出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不同形式的徵收,如果遇到困難就閃躲,就會錯失學習機會。

因此,勇敢挑戰新議題,才是獨立記者提升報導能力的最佳策略。

 土地徵收是我的重點報導議題,傳達工業化、都市化背後的犧牲體系,
讀者可以更理性去看待開發與環境這兩件事。

提供完整訊息,才能留下歷史記錄

選擇專業領域之外,也要思考寫什麼類型的報導。最大的挑戰是,已經有這麼多媒體,讀者為什麼還要看我的報導?我又該寫什麼才能突顯特色?

但即時新聞受限於版面,一篇文章所能提供的資訊很有限,除了摘錄結論,細節就交待不多,但細節卻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

此外,國內的專欄、分析或評論,偏向政治新聞居多,環境議題則較少,然而環境議題更需要細緻的分析。唯有民眾知道工業化、都市化背後的犧牲結構,才可能理性看待開發與環境這兩件事。而我想這是我可以發揮的地方。

所以我採取一種折衷策略,報導不必跟媒體追快、但也不能太慢導致新聞冷掉。而既然報導的目的是為了「傳遞訊息」,而我又做了獨立記者,不必受組織的字數、角度、甚至偏見所約束,為什麼不提供「完整的訊息」呢?

細節是報導的靈魂所在

舉一個例子,今年八月環保署撤換多位環評委員,多數媒體都寫因為他們「不太聽話」才會被換,但究竟他們是如何不聽話?就少有人寫了。

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說真話就撤換,民進黨召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點出他們被撤換的幾個重大環評案,文中大量使用這些環委的發言,對於他們如何不聽話、如何被視為阻擋開發而遭撤換的原因,讀者一看就完全明白了。

而我之所以能記下他們的發言,跟採訪習慣有關。採訪時我一定錄音,事後打逐字稿,再做分類。這些逐字稿幫我重建現場,必要時也發揮報導的關鍵力量。雖然打逐字稿很辛苦(現已有工具可協助),但我建議記者應該盡量這麼做。

想起做獨立記者的前十年在媒體,因為要日日發稿,實在沒力氣去做這件事,以以至於那十年,採訪現場幾乎一片空白,想起來就覺得可惜。

就連我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時,一開始也想把過去在媒體寫的文章找出來刊登,但卻發現沒幾篇值得放入,原因就出在報導沒有「細節」,這個發現讓我大感意外。回想當時文章刊登時引起多大的波瀾,如今竟已成過眼雲煙。

該詳細的地方,就要仔細寫清楚

但所謂細節並不是凡事都詳實敘述,精簡依然是寫作最重要的事,能用10個字表達的、就不要用3行,跟傳達訊息無關的寫景要去除,不要增加讀者壓力。該簡潔的地方簡潔、該省略的略掉、但重要的地方就要詳細說明。

我剛入行時的社長、報人黃年先生曾說過「蝴蝶兩翼」的寫作法。蝶蝶兩翼是牠全身的重點,其他是枝節,寫作原則就是抓住這兩翼(重點),其他就可略去。

但無論如何要把細節交代清楚,文章字數就會比較多,曾有讀者反映,我的文章有很多生硬的法令、行政程序、故事性少,不利閱讀。但我覺得細節是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關鍵,還是決定盡量寫清楚(用最少的字)。

這樣做的好處在日後逐漸顯現,不但為我自己的發導發揮累積效果,很多文章在往後幾年不斷被閱讀。特別是一些開始較少人關注的事件,但經過數年發展變成熱門議題,我的報導就提供有力的參考資訊。

其中,2011年爭議彰化國光石化開發案時,出現細懸浮微粒PM2.5的新議題,當時國內還沒有管制,媒體關注不多,但我詳細記錄了PM2.5的立法過程,2012年在公視做一小時「呼吸的風險」專題,是台灣最早的PM2.5報導之一。

現在PM2.5已成為最受關心的環境議題,也廣泛受到媒體關注。當年我寫的報導成為回溯立法過程的參考。至今七年,這些報導的點閱數持續增加中。

相較之下,獨立記者比較有餘裕做一些眼前看來沒有急迫、但長期卻可能發生深遠影響的報導。然而,即時、專題在新聞版圖中都不可偏廢,媒體記者、獨立記者的分進合擊,則讓媒體這塊版圖更加完整。

 現在PM2.5已是民眾最關心的環境事件,七年前所做的報導,
也成為參考台灣空汙立法的重要來源。

獨立記者十年紀(3) ---獨立記者的報導兩難

原文網址:

文‧朱淑娟 2019.11

要常將你的讀者放在心上,如果沒有忠實讀者,你不過是個無名小卒。
---史蒂芬‧金

在前兩篇「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獨立記者的寫作策略」中,我談到獨立記者起步之後,要找到一個想專攻的報導領域。但有了領域之後不可劃地自限,需要不斷延伸議題才能持續學習。獨立記者不受版面限制,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訊息,「細節」正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

資訊取得容易,更要提高警覺

網路時代,資訊取得容易,但也讓記者陷入兩難。

現在我們很容易可從搜尋引擎、社群媒體找到訊息、或某人發言,並直接引用到文章中,但這麼做其實風險蠻大的。因為網路訊息真假難辯,即使對方寫在平台上的訊息,文字表述也因不嚴謹、簡略,看者未必真能明白他的意思。

而即使是客觀數據,也可能因資訊提供者做出偏向對自己有利的解釋,得出有偏見的結論。記者如果直接引用這些結論,可能在不經意之間,傳達給讀者偏頗或片面的訊息。愈是面對開放訊息,愈要提高警覺。

舉一個例子,2018年9月內政部審查「台南鐵路地下化徵收案」時,交通部提出一個數據,指徵收範圍內的私有地「面積」1.59公頃,其中1.05公頃同意以協議價購方式被徵收,必須強制徵收的「面積」只佔34%、0.54公頃。

不同的計算基礎,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交通部提供這個數據是要表達「多數人」已同意被徵收、只有「少數人」不同意。先不論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採取多數決是否合理。然而,基於少數服從多數的成見,審查委員看到這個比例,的確會比較傾向通過徵收案。

但不同意者真的只有34%嗎?

這牽涉到計算方法,交通部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計算方式,用土地「面積」做為計算基礎。但一個地主不論他有1坪地、或100坪地都是一戶,也都有資格表達被徵收與否的意願,因此計算基礎應該用「筆數」、不是「面積」。

如果用筆數計算的話,徵收範圍內有334筆私有地,不同意徵收有237筆,所以不同意比例應該是70%、不是34%,不同意者才是多數。

或許有人對於用面積或筆數計算有不同看法,但記者的職責是傳遞訊息,看到爭議訊息不要輕易略過,而是左思右想其合理性、並忠實傳達給讀者。讓讀者擁有更充分的訊息、自己做出判斷,這可視為記者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補充另一個例子,2012年前苗栗縣長劉政鴻要徵收後龍灣寶農地做科技園區,他在內政部區委會審查時提出一個數據,指計劃區內的農作產值不好。他的計算方法是「實際種植地+休耕地」,得出每公頃產值只有4.5萬元,以此說服委員,這塊農地產值低,不如改做工業區。

但休耕地不等於廢耕地,農委會也將之視為待活化耕地,因此計算產值不應納入休耕地,而是「實際種植地」。這樣算的話,計畫區內年產值683萬元,種植面積25.67公頃,每公頃產值應該是26.6萬,是高產值地區。

 台南鐵路地下化土地徵收案爭議七年,土地利益與居住正義之間的糾葛
,需要更多分析報導,以拆解這個社會未解的難題。

看似客觀的大數據,可能充滿偏見

現在許多研究或報導都會使用大數據,但只看數據卻可能出現盲點。去年春季枯旱時,有一篇報導點名湖山水庫蓄水率低,並列為危機水庫之一。但其實湖山水庫那時才剛蓋好,正在做蓄水測試,不能拿來跟正常運作的水庫比較。

有時提供數據者具有立場或偏見,就會篩選出因果不明、或無意義的結論。政大教授李金銓在「傳播縱橫」一書中提醒:「大數據貌似客觀,其實程式設計師在編碼時,可能不自覺反映社會普遍的文化、種族或性別偏見。」

「因此搬出大數據所做的比較時,要考慮他是否公平合理,並注意數據來源(例如菸商、藥商、軍火商、政客等利益團體)是否企圖發布對己有利、對人不利的消息。一旦大數據的結論與自己的想法吻合,就要特別提高警覺。」

曾有一個團體指環保署空氣監測數據造假,他的佐證是每年近4萬筆數值消失,看起來好像很多,但沒有提數據缺值比例多少、是否在容許範圍內。進一步計算發現近三年的缺值比例是7.0%、5.3%、6.3%,這個缺值比例是否過高,就值得進一步討論。

而這個團體提出的第二個證據是「有些站常在pm2.5飆高後,下一小時就進入設備維護,把高值拿掉。」但所有數據都如此嗎?

發現某一日的24筆數據從60~121微克,只有一筆被註銷,就是最低的那筆60微克,其餘23筆全數保留。另一日註銷8筆,從 61~75微克,但有六筆61~75微克的數值沒有註銷。

記者應是懷疑論者之一,對訊息心存懷疑、甚至先假設以上皆非,不要只看對方提供的數據,而是擴大搜尋範圍,就能看出數據是否矛盾、結論是否偏頗。

注意因果不明、有侷限的研究

而用大數據所做的研究,有時因果並不嚴謹,但因結論符合一般認知或期待,就會認為(應該)是真的,並不假思索就寫進報導裏。

今年有一份從大數據統計而來的研究,指20年來高屏地區肺腺癌年增率比北部多15倍,由於患者半數沒抽菸,研究學者「懷疑」跟空汙有關。

雖然他強調只是「懷疑」,但空汙會引發肺腺癌早有多份研究佐證,加上南部空汙的確比北部嚴重,南部團體就直接確認兩者關係。但真正嚴謹的報告不只從大數據篩選,肺腺癌成因也不只空汙,但這些都因成見而被刻意忽略。

此外,調查時間、研究方法也可能出現研究的侷限。有時因經費不足,採樣數有限,或調查時間過短、或根本調查時間不對,秋冬是空汙嚴重季節,但卻在夏季採樣,這樣調查得出的結論,無法呈現真實情況。

而「平均」有時並不具意義、甚至掩蓋真實情況。例如,一片農地中的一小塊區域重金屬超標,學者研究時不直指這一小塊區域,而是把這整片農地切成九格分別採樣,結果是「平均」這塊農地沒有超標,那一小塊受汙染區域的數值被平均掉了,但這塊農地不會因為這樣而變成沒有汙染。

不說假話,卻隱藏重要「真話」

政府提供的訊息陷阱就更多了,現在政府愈來愈精於話術,他可能沒有說假話,但卻隱藏重要的真話,意圖是混淆訊息,讓人民無法查覺,進而做出對政府有利的決定。這時最能考驗記者對事件的知識、法令、以及行政的理解程度。

舉一個例子。老舊柴油車是交通空汙主要來源,但過去法令規定只要符合「出廠」排放標準就算合格,於是一部車開了20、30年,排放標準都改革好幾代了,但這部老車永遠不必淘汰或改善,導致烏賊車滿街跑。

去年空汙法修正後,授權環保署可提高出廠10年以上老舊車輛排氣標準,但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後,基於選票考量,又宣示老車只要符合「出廠」標準。

如果不是長期觀察空汙的記者,很難理解「出廠標準」、「新標準」之間的差異性,也很難明白蘇貞昌其實做了一件讓老車管理倒退20年的事。

另一個例子是高雄大林蒲遷村,政府隱瞞資訊幾乎到了蓄意欺騙的地步。一開始說造成環境汙染跟居民道歉,還說要還他們公道幫他們遷到環境較好的地方,而且承諾「一坪換一坪」、不會讓大家有負擔。

之後才發現原來蔡政府早就規劃要用大林蒲的土地做工業區,並不是為了空汙要幫他們遷村。而之後又說法律上沒有一坪換一坪這回事,所以要跟他們「協議價購」,但卻不說「協議價購」就是土地徵收的一個程序。不懂法律的居民還以為政府會好好跟他們協議、並用雙方合議的價格把地賣給政府。

殊不知,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只要協議不成政府就可直接徵收,以前文提到的台南鐵路地下化為例,反對徵收者高達七成,但最後都被強制徵收。最後答案揭曉,政府就是要徵收大林蒲的私有地,這跟一開始說的天差地遠。

政府對高雄大林蒲的徵收說詞,已到了幾乎欺騙的地步,記者的職責是拆解政府話術
、傳遞真相、並要求他做出合理決定。

報導的兩難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提到,雜食動物遇到可以吃的新食物時,會同時產生兩種情緒,一是「恐新症」,害怕吃下新食物;二是「喜新症」,願意冒險去開拓味覺新領域。

這個比喻用在記者身上蠻貼切的。看到新訊息時,記者也會同時產生這兩種情緒,要克服恐新症,需要細心拆解資訊內容,就不會被蒙蔽,無意間做出偏見或不實報導。另一方面,不斷接受新訊息挑戰,就能為自己找到新邊境。

後記

「獨立記者十年紀」的三篇文章寫完後,我重新想一遍自己是以什麼樣的想法走過這十年,那種覺得自己在產生有意義報導的手感,至今持續溫熱。

報導是為了傳遞真相,而傳遞真相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運動,時時提醒自己為何而寫,期待報導成為某些事情改變的動力,期待有人因這樣的改變而得到正義。這些個人性的經歷,如果能給你們一點參考價值,我將感到非常榮幸。

空汙已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但管理手段是否真的有效,需要記者
更有耐心去拆解數據,促使政策真能站在民眾這一邊。

余懷瑾老師

假期你在做什麼呢?

賴床?跑步?運動?

從一〇四年起的週六日,我自費上知名企業講師公開班

學簡報、說故事、創造力、溝通表達、演講技巧、團隊帶領、TTT講師培訓……

跨界學習的旅程開啟我對於教學更高層次的想像與改變

今天跟大家談談我的進化之路,進修之路

【如何選擇課程】

●一、了解自己的需求:先要知道自己花錢自費上課的目的是什麼?是學習知識,教學教法,擴大社交圈,找尋同溫層……。以我自己學「簡報」為例,我希望聽我演講的觀眾,就像享受一場盛宴,能順利傳遞我的教學理念。就跟我的教學一樣,學生不願意學習,我會努力地精進自己讓他們想學習,而不是抱怨學生不學習,課程與演講講師都得負全責,我是這麼期許自己的。

●二、上網查課程心得:用關鍵字搜尋「簡報課程」,網路上一千五百元到三萬六千元不等的價格都有。一般來說,課程簡介下方的心得多是一百字左右,稱許老師教得非常好,這些對我而言幫助不大。我會找篇幅長的心得來看,少則八百字,多則千字文,學員愈是用心的付出,愈是經歷煎熬的學習,才會想要用文字好好梳理,心得才會愈寫愈多。會提到老師的教學法,會提到學習的過程,會反思自己昔日的盲點,看到自己的變化,甚至看到同期學員的轉變,他們的成長會變成我渴望的學習指標。

●三、獨霸一方的專業講師:十年磨一劍,專業講師能夠明確而具體地點出學員的癥結,而不是說我覺得你哪裡哪裡要改進這麼簡單,這是我選擇高價課程的關鍵原因。

平常要上班,假日要帶小孩,如果只是花時間上課,回來還要花許多時間消化,不如直接選擇該領域的專業講師直接打通任督二脈,縮短學習時間。

蔡依橙醫師與楊斯棓醫師的「演講與溝通工作坊」是我演講的啟蒙,帶我看到演講的不同層次

謝文憲(憲哥)的「說出影響力」讓我能不需要投影片就能順利演講

王永福(福哥)的「專業簡報力」教我簡報的核心是演講內容,而不是投影片

林明樟(MJ)老師的「TTT頂級教具教材設計」讓我在課程驗收當天產出〈岳陽樓記〉教具

MJ老師「超級數字力」教的不僅僅是財務報表,更將教具應用得淋漓盡致,如果教財報能教得這麼的親民,這麼的易懂,我們學校的課程內容為什麼做不到呢?

劉恭甫老師「超級創新力」教我如何用創意牌卡思考

憲哥和福哥合開的「憲福講師塾」打磨獨一無二的課程

楊田林老師「有效有趣的教學心法」也讓我更堅定自己「教書教人」的信念

周碩倫老師「創新小學堂」邀請企業界創新龍頭與我們面對面分享,感受創新從無到有的歷程

高昂的時間成本,高機會成本,為我自己打開一扇與外界聯繫的窗

【課程中觀察的重點】

公開班課程學員程度不一,有些學員基底豐厚,有些學員是零基礎的

對於身為教師的我來說,我期望在課程內容學習之外,還能夠思考如何融合國文學科專業、班級經營氛圍營造、教學技巧提昇學習成效,而不是純然的把自己歸零

選課前我會先做以下十點觀察。

●一、老師如何運課:運課手法百百種,讓學員吸收愈好,做得愈好,才能顯現教學成效。例如看完千萬講師福哥怎麼教開場的建議書,會期望自己能做到他那般爐火純青的境界。

●二、老師授課風格與魅力:同樣教簡報,張怡婷(EVA)氣場超強,冷面笑匠劉滄碩,楊坤仁循循善誘,呼吸貓優雅自在,這也是每位講師各自迷人之處。

●三、老師溝通能力:把專業建立在通俗的溝通上,讓不同領域的學員都能聽得懂,都能比照辦理,都能跨界應用,而不是讓學員產生更多的疑惑,或者只是覺得講師很厲害。真正厲害的老師,是讓學員努力學習之後,覺得自己好厲害。

●四、老師課程規劃與安排:嚴謹的課程可分為三個部分,課前、課中和課後。課前作業有助於講師了解學員的起點行為,課前規劃做得好,課中就愈容易有驚喜感,覺得課程是量身打造的。上課中對於教學內容的深入教授,靈活應用,讓學員實地演練,感受變身前後的落差會是很棒的享受。有的講師會在課後提供自主練習題或者親自回饋,都能讓學員更加感受到自己進化。

●五、老師如何操作實作與討論:講述最長不會超過二十分鐘,伴隨而來的是緊湊的演練,討論時間加上音樂能夠加速討論,也讓教室裡面不會這麼的「乾」,講師會就近走到各組觀察,了解各組討論的情形,聽到學員耳語卡關的狀況,也能在收束時加以補充說明。

●六、老師如何提問與互動:課堂提問通常帶著目的性,便於了解學員的學習狀況,除了一般講師慣用的疑問句提問之外,還伴隨著搶答、小組討論、遊戲競賽等不同方式,增加學員的參與度,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互動。

●七、老師如何回饋、給建議:這一項馬上看出教學功力,回饋不是只有說你哪裡好,哪裡不好,批評人人都會,沒什麼稀奇的。能講出具體的作法,講出為什麼需要修正的原因,講出哪裡應該怎麼修可以修得更好,讓學員像鍍了金身一樣。

●八、老師對於時間的拿捏:專業講師對於課堂時間計算精準,有些人會放著計時器在眼前,不耽誤下課時間,方便學員準時趕赴高鐵。不拖泥帶水,懂得剪裁,精準扼要傳遞課程內容,準時下課也是專業能力的展現。

●九、聲音表情的重要:說話的方式決定了學員專注力的穩定度。語調持續初始上課會覺得舒適自在,隨著授課時間愈久,平穩的語調會讓學員太過放鬆,漸入睡眠狀態,能有抑揚頓挫的高低起伏對學員而言反而是天籟之音。

●十、教具的設計與使用:教具絕對是課程的亮點之一,每次只要教具一發下,學員們沒有不眼睛睜大,沒有不驚呼連連,大家爭相聚在一起看是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寶物能夠在這個單元中殺出重圍。

【課程的週邊服務】

對學員頗有助益的優秀行政團隊,我有以下三點觀察提供參考:

一、 講義:有筆記欄可抄寫筆記,有空白可填上講師的重點,封面上還印著學員的名字,講義不再是講義,而是有我自己名字的專屬筆記本,怎麼能不珍惜這本獨特的課程精華呢?

二、餐點:中午便當不油膩,中午若須作業討論,便當處理也方便快速。下午點心是為了讓學員補充體力,下午茶讓燒腦的課程從食物得到了滿足,腦袋才能更給力的產出。

三、獨家禮:什麼樣的課程禮物能送到心坎裡呢?結合課程,強化課後學習,例如明信片、撲克牌、咖啡包、筆記本、桌布等等,不只是炫目,更是將抽象概念化為實體的禮物。

自從上過公開班課程之後,我在學校裡辦了許多的演講都盡可能的比照公開班的行政模式辦理,也跟我的助理Ariel學到對於細節的處理。

邦訓企業的負責人 Tracy 說過:「好的行政是讓學員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而公務體系裡大部分的研習,常輕忽了行政的魅力,實在可惜。

你都如何精進自己呢?

#假日時光真美好
#珍惜假日進修的同學
#仙女老師的有溫度課堂

ASI生存概念志工團隊

成立緣起:
零 Zero Combat System 講授國際生存概念ASI Concept,以及美國自由民兵歷史與民間射擊教練在面對災變時,發揮專業救護平民的案例所啟發而設立的。希望藉由自發民團的方式,人人是志工,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保護了大家。在精神意涵上期許學習無邊行地湧菩薩的精神,樸實深藏於大地,卻能於需要時無量無邊從地湧出。
     
防身術研習社 防災暨守望相助研習社 ASI生存概念網路志工團隊 研習營:

團隊宗旨:守望相助,緊急協尋
                   民力協勤,生態國安

感恩您我共同守護人地安居生活,加深國家與土地認同。

訓練科目:
①ASI生存概念
②USP城市生存與個人/團體安全:反暴力抗爭手冊
③第三方防衛
④以色列防衛技術/概念
Kapap System
Kalah System

https://eastseasociety.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19.html?spref=fb&fbclid=IwAR26Tao5PNr0hqTUnXU5h9K2hnEl_TSql1t0XWcGq2Rz7yQcqwHNrBykQEI&m=1

ASI生存概念指導團隊:
Zero Combat System (零)

ASI生存概念顧問團隊:
大台中健康社區 市政顧問團
中華民國預備士官總會
中華民國預備士官總會/發展委員會新北市服務處
生態國安
全國時報 全國電子報
<ASI生存概念專欄>
http://www.natnews.com.tw/news/144/1/

作者:特戰講座

30年前,剛下部隊的我,在下部隊不到兩個半小時,就在這裡接了軍械士的職務,沒有師傅帶,沒有任何人跟我交接,沒有財產清冊,沒有學長指導,沒有任何人告訴我這裡面的條條角角,沒有人告訴我帳目的問題,也沒有人告訴我有多少業務內容與要作的事情,你要擔多少責任,就這樣子讓我一個剛下部隊,連東西南北都還沒搞清楚的新兵接任軍械士,而且兩個禮拜以後就是總部高裝檢, 然後我就這樣子接了下來,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 ,從連部的軍械士兼任到到營部的軍械士,兼任連參四, 工兵化學的裝備保管人,兼伙食採買, 以及一堆同梯的職務代理人,所以通訊排無線電台的摩斯密碼拍發與解讀,我會 ,無線電話機的話務通報以及密碼對應程序,我會,有線電的EE8 通話機的蒼蠅頭接線,我會, 電線桿掛勾踢板的爬竿,我會,總機切換以及總機通訊話務,電話紀錄通報,我會,參一 人事命令 ,休假,人員清冊造冊,我會,參二 情報,參三作戰訓練命令,戰情室執勤與通報程序,即時戰情訊息發佈,我會,彈藥庫的翻堆保養以及安全條例,銷毀處理程序,我會,化學兵的夸特消毒器噴灑,滅火器作業以及噴火器作業,我會,車輛調度表,派車單,維修與請料程序,我會,安全士官與軍械室的有線與無線的警報器連接,槍櫃發放以及槍櫃的警報器連接,我會,火箭筒,重機槍,幺洞六無座力標定砲測定彈與模擬訓練彈這些我通通都會, 完全符合了軍人除了生孩子不會之外,什麼都要會的基本要求。
營區進去的右手邊有一座兩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築,是這個小營區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們營長室的位置,一樓進去有一個圓形的大廳 ,穿過圓形大廳是一個小小的 花圃與露天台,這個露天台的可以俯瞰整個基隆港東岸,非常的具有南歐休閒風,但是也有著很重要的戰略觀察位置,在大廳的兩側,以銀河系的螺旋方式延伸出去兩個圓形的小廳,一個是飯廳,一個是書房,兩邊都用圓形的磨石子台階連接,整個建築外觀也是非常的古典優雅,看起來就像是我們現在看1930年代的上海租界,區那種華麗與低調的風格,那就是當時我們的營指揮部,也是我們每天晚上固定參謀會議的地方,然後看他現在荒廢成這個樣子,心裡面是在是多有不捨。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感恩總師範的鼓勵與指導❤
(文字轉貼自David Chen)
我祈願《慈經》的慈愛能量波動🙏🙏🙏
讓香港這塊土地上一切眾生的內心安祥、寧靜、善順、和平、慈悲、無暴力、無恐懼、無仇恨。

如果您願意💗💗
邀請您每天和我一起念誦三遍祈禱文🙏
我們一起將唸誦的功德和慈悲力迴向給香港這塊土地上一切眾生,願他們的內心安祥、寧靜、善順、和平、慈悲、無暴力、無恐懼、無仇恨、無痛苦🙏🙏🙏

慈經祈禱文: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
願我無精神的痛苦。
願我無身體的痛苦。
願我保持快樂。

願我的父母親,我的導師、
親戚和朋友,我的同修,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這寺廟的修行者,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這寺廟的比丘、沙彌,
男教徒、女教徒,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我的四資具的布施主,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我的護法神:
在這寺廟的、在這住所的、
在這範圍的所有的護法神,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有情眾生:
一切活著的眾生、
一切有形體的眾生,
一切有名相的眾生、
一切有身軀的眾生,
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眾生,
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
所有天神、所有人類,
所有苦道中的眾生,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願他們不失去正當途徑所獲得的一切,
願他們依據個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在東方的,在西方的,
在北方的,在南方的,
在東北方的,在西北方的,
在東南方的,在西南方的,
在下方的,在上方的,
願一切有情眾生:
一切活著的眾生、一切有形體的眾生,
一切有名相的眾生、一切有身軀的眾生,
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眾生,
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
所有天神、所有人類,
所有苦道中的眾生,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願他們不失去正當途徑所獲得的一切,
願他們依據個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
在三界的眾生,所有在陸地上生存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
在三界的眾生,所有在水中生存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
在三界的眾生,所有在空中生存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

《慈經的由來》
慈經這部經典記載著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一個修禪者,應如何對於宇宙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

據佛經中的記載,那時佛陀在舍衛城中傳法的時候,一群比丘們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教導並傳授他們修禪的方法。佛陀慈愛的將禪修的方法授予比丘們之後,比丘們認真的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禪修法之後,便按照當時佛陀的約制制度,在雨季結夏安居來臨之前,分別前往遠處的一座森林中,持續禪修的練習。

比丘們歡喜的來到的森林裡,每位比丘皆選擇一棵大樹做為他們精進修禪的修習之地。由於他們禪定中時所散發的力量,使這些原本居住在樹上的樹神、精靈等,無法在這樣的力量之下,繼續安然的居住在禪修的比丘之上。它們被迫必須離開樹上,轉移到地面上生存依附。樹神與精靈們離開了原有的安逸的住所,這使它們覺得非常的悲傷。它們希望比丘們能夠盡速的離開森林。然而好幾天過去了,比丘們不但似乎沒有離開的意思,而且比丘們精進禪定的力量愈來愈大,這使得原本就無法適應地上氣息的樹神與精靈們更加的痛苦,整座森林都快要被比丘禪定中的所散發的精神力量給包覆了,在這樣震攝的力量之下,樹神與眾精靈們,都快要無處安住了,而且又得知整個三個月的雨季,比丘們都將要待在這裡,它們的悲傷使它們愈來愈感到憤怒。於是它們決定趕走比丘們。

為了順利趕走這群比丘,樹神與精靈們不僅現化初各種令人恐懼的可怕幻象各種猙獰可懼的聲音來驚嚇比丘,還用各種方法來攻擊侵擾比丘,破壞比丘們的禪定。並且樹神還散發出可怕,令人難以忍受的氣味,這令比丘們非常的難受。

受到這些壓迫的比丘們,無法安住精進禪定。在比丘們努力忍受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無法在這樣繼續下去,於是他們回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報告這樣的狀況,並請佛陀允許,送他們到其它的地方禪修。

佛陀透過神通專注地觀察,知道了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裡更適合比丘禪修的地方了,於是佛陀向比丘們說:『比丘,除了那裡,在也沒有更適合的處所值得你們禪修精進了,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持續的精進。』比丘們聽了之後,深感到不可思議的向佛陀說:『親愛的佛陀啊,我們很願意遵從您的指示,只是我們有不明白之處,想請佛陀開示。如果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樣依然會受到樹神與精靈們的壓迫而無法禪修。佛陀,您為什麼還要把我們送回同樣的處所呢?』

佛陀說:『比丘啊,之前你們在那裡修習之時,並沒有攜帶著面對的武器,現在我將給予你們最得利、且將再也無有恐懼的武器,你們帶著武器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練習禪修,那裡是你們唯一的處所。』佛陀給予比丘們的武器,就是無限慈愛的修習法『慈心』!也就是這部《慈經》的內容。於是佛陀便在這殊勝的機緣中為比丘們宣說了禪修者修習慈心的重要,與如何修習慈心的方法。佛陀並且要比丘們除了要經常誦念這部經之外,並且要時時培養獲得內心安祥的特質,對所有眾生散發慈心。

比丘們受到了佛陀的教導與鼓勵後,歡喜的受持慈經,認真地修習慈心。它們帶著無懼的武器—內心的安祥、寧靜、善順、溫和、謙虛、無求、與對眾生慈愛的心,再度回到森林裡的個別的處所,並根據佛陀的教誨,使整個森林都籠罩在慈愛的波動當中。那些樹神與精靈們深深地被這份慈愛的波動所感動,紛紛決議讓比丘們留下並且不再侵擾比丘們,比丘們也順利的完成安居期的禪修。
https://m.youtube.com/watch?v=rw-Qv9WrhNg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108.11.12感恩榮任 全國時報 全國電子報 台中分社社長(榮譽職志工)

網路義工心得

雖然我的網路技術與電腦能力很弱,但因為常常是隊員裡面年紀最輕的人,所以很常被委以拍照還有上網的任務(這幾乎是長者心中,"網路的"或是"年輕人"最核心的任務XD)。

在最一開始出社會的網路初體驗當中,受到老闆 台中市議員李中的鼓勵,開始學習如何快速的在各種活動場合中捕捉精采鏡頭,老闆並且鼓勵我要常常寫作,鍛鍊文筆,常以自己年輕時在經濟日報當記者的經驗鼓勵我們寫作要用正確的數據與事實說話:經濟成長的各種數據資料是多少,而不是景氣一片大好等形容詞。

善用網路社群功能分享對公共事務有益的文章與新聞,而有了 大台中健康社區 市政顧問團FB社團的誕生,

大學時社會科學研究法的論文,是«論部落格對於政治傳播之影響:以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那時候受到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員社 明目書社 台中店 東海書苑等等老師學長們的啟發,開始有了草根媒體、自媒體、地方文史工作的概念,但是總覺得自己光看書的時間都不夠,實在不知道要寫什麼。

出社會後因為工作與好奇心,開始對於詳細記錄與拍照產生興趣,加上受益於雅虎部落格(我心目中第一名的部落格,不管版面結構或者各版主的知識性與熱心度都是最棒的。那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各種軍友分享的當兵故事)

雅虎部落格提供一個發揮度很高的版面配置與分類編輯,對於建構一個即時有用的資訊分享系統是很有幫助的。那時候配合FB的熱潮(十年前的FB真的是風起雲湧百家爭鳴),快速有效的將自己的部落格 東海學社 成功文史工作室 推到搜尋第一頁,而且全世界各地都有神奇的網友點閱,那種親身操作資訊交流的快感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回顧世界文化史,資訊與訊息的交流一直都是最困難也最重要的,因此才會這麼感動),有幸能親身操作體驗什麼叫做資訊傳播,自媒體,那是無比親切的快樂。

台北捷運殺人事件後,無差別殺人事件從此不再是鄰國的案例,而是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規律安全謹守社會規約的市民身上。當時我看到  中華民國後備憲兵維安隊粉絲團 的FB社團,看到一群退役的軍警發揮專長,在人心恐慌時組隊巡守,並且張憲兵長官隨時根據各地的情資,聯絡後憲弟兄與警察,守護社會治安。感觸與感動非常深。

再來是學運事件與翻轉台灣那時帶動的LINE群組旋風,我那時的啟發與感觸是,如果我們在環保生態,以及社會公益訊息的傳遞上,有像對於政治議題或個別政治人物的崇拜的一半就好了,為何沒有以環保為主題的LINE群組呢,因此催生了LINE群組:<健康社區市政顧問團—生態環境關懷群組>立志將FB上開始興盛的環境資訊,同步環普到群組,增加議題擴散與受眾連結。

後來受到 全國協尋專頁 的啟發與感動,對於失蹤緊急協尋的轉傳與關心也列為重點。現代社會中,人口的流動與戶口的掌握,是社政與民政的重中之重,一個人的失蹤,除了個人安危,家庭團圓與否外,更是一個人命運在疾病(失智,精神耗弱,譫妄,中邪,催眠)與各種犯罪行為中命運的縱橫交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緊急協尋更是如此。

而最一開始動念寫作本文,是受到 中華民國預備士官總會許總會長的鼓勵,邀請我擔任會職幹部,當時心想,發展委員會,是要發展什麼呢?因此而在 東海藝術街 艾凡里構思寫作本文,心想或許我能夠從資訊整合與流通的訊息者的角度,貢獻會務。

中華民國預備士官總會/發展委員會新北市服務處

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信寶

1:配合總會先進發展區域性正向能量互助互惠,關懷退役士兵正能量走入群 體。
2:廣結善緣,配合總會不定期舉辦活動。關懷分享,促進和諧之善良社會風氣。
3:廣邀會員,組織,分層,委任,選舉,共勉,共享,共創生活。
4:集結各行各業,分享交流,開發人際互動連結。
5:配合總會善團活動。凝聚共識。回饋社會。

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曾彥霖

希望發展方向:
1.人力資源發展(會員服務與增員,各行各業交流互助與工作媒合)
2.社會公益服務(協助推廣捐血活動,急難救助,緊急協尋)
3.生態環境關懷(推廣生態觀念:保護石虎,守護藻礁,淨灘淨溪)

希望發展委員會能夠結合網路社群與實體社團,協助各式各樣公益活動與知性訊息傳達,落實社會公益於生活之中。

總會中長期發展目標:與無國界醫師組織結合成常態性的贊助與合作夥伴,這是服務全球性戰亂地區的偉大組織,同時可以讓總會在國際人道救援上盡一份心力,如此點線面的結合,讓總會從鄉村到都市,從軍友後備到國際醫療團隊都結了善緣。會是很好的開始。

寫作完心滿意足回程的路上,鼓起了勇氣拜訪了 零 Zero Combat System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拜訪,本來以為只是學習防衛技術概念,卻帶來了思考與視野的提升!RH的名言:「你看那個教練的動作,就知道他是吃了多少苦,下過多少功夫鍛鍊,才能動作姿勢這麼精準,觀念教學這麼確實,那是不用多說什麼的,他的動作與判斷就是最好的證明。」真的是如此,RH一拿到槍(即使是BB槍)整個人活躍發光了起來,從最簡單的持槍姿勢到如何瞄準與實際接敵過程位置距離射線射角還有雙方的心理過程與鬥智鬥力,可以說是一場饗宴般的課程,不可思議。感恩中華民國後憲射擊協會讓我能夠以粉絲的身分加入贊助會員(非後憲),因為這一些因緣,真的讓射擊開拓了視野與豐富了人生,謝謝您們。

而後來在 Zero Combat System (零)指導下,成立ASI生存概念志工團隊,希望能夠像前輩們看齊,深深感恩一路上前輩們的鼓勵與指導,國家社會有您們真好。

全國時報ASI生存概念專欄:
http://www.natnews.com.tw/news/144/1/

ASI生存概念上課筆記:
https://eastseasociety.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19.html?m=1

防身術研習社 防災暨守望相助研習社 ASI生存概念網路志工團隊 宗旨:

一、守望相助
二、民力協勤
三、緊急協尋
四、生態國安

因此,環安衛的網普服務,是我回顧近十年網海的心得,從文史工作者的自我期許出發,後來變成了守望協勤民力 臺中市義警北屯分隊副小隊長,也在黎秘書長的鼓勵與指導下,成為 新北市青溪總會志工版主與榮譽會員,這真的是無比的光榮與感恩。而網路社群服務的經驗從協辦台中一中畢業四十年同學會(該屆還有 AECOM 亞太區總裁喬全生老師),保護藻礁網路志工(後來妹妹的參與,更是連結到HOT SPOT全球熱點,無論如何希望藻礁永存)。

最重要的事,感恩 全國時報/全國警友報 讀友俱樂部 率先成立保護藻礁專欄http://www.natnews.com.tw/news/141/1/

與 台灣城鄉圖誌專欄
http://www.natnews.com.tw/news/145/1/

<開放、平等、興趣、分享>是我在網路社群摸索中得到的心得與感想。感恩在網路上認識的各種朋友與豐富了人生視野,有您們真好。感恩您我共同守護人地安居生活,加深國家與土地認同,生態國安 大家平安 。

非常榮幸能夠採訪報導維安隊,向各位前輩敬禮❤️💯🏆

http://www.natnews.com.tw/news/news-49463.html

中華民國後備憲兵維安隊 

隊長:張憲兵長官

採訪:曾 彥 霖

本隊是一支主動偵蒐危害社會治安,並於事前勸退歹徒甚至事後將現行犯繩之以法的團體,共同為維護一個平和的社會而努力. 目前已經成功破獲許多案件,有的經過警方發布消息,有的連媒體記者都不知道.

如果正式成為隊員就依自己能力和時間,平時撥冗參與巡護, 遇上犯罪情形,盡全力協助跟監或逮捕現行犯. 並非一定得每周巡護多久,因為大家都是志工,尚無補貼及薪資,都還得為各自的家庭經濟打拚.

<中華民國後備憲兵維安隊粉絲團>
本社團為後備憲兵治安維護隊的公開社團和粉絲團,所有能對外展示的就PO在這上面,讓普羅大眾和粉絲們能知道我隊的宗旨和目前在做什麼,希望能招攬更多優秀的人才和有志共同防衛大眾安全的人士進來. 各位如果發現可疑人士意圖不軌,請儘速通報警察和我們,我隊會逕行跟蹤和防範,必要時予以制服送辦.

溫馨叮嚀:
張憲兵長官特別交代,如果各位需要協助時,請儘量以110和119為優先管道。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0572167695225/

採訪後記:

台北捷運殺人事件後,無差別殺人事件從此不再是鄰國的案例,而是發生在每一個規律安全謹守社會規約的市民身上。當時我看到<中華民國後備憲兵維安隊粉絲團>的FB社團,張憲兵長官集合一群退役的軍警發揮專長,在人心恐慌時組隊巡守,並且張憲兵長官隨時根據各地的情資,聯絡後憲弟兄與警察,守護社會治安。感觸與感動非常深。

再來是新政治與翻轉台灣訴求那時帶動的LINE群組旋風,我那時的啟發與感觸是,如果我們在環保生態,以及社會公益訊息的傳遞上,有像對於政治議題或個別政治人物的崇拜的一半就好了,為何沒有以環保為主題的LINE群組呢,因此催生了<健康社區市政顧問團—生態環境關懷群組>立志將FB上開始興盛的環境資訊,同步環普到群組,增加議題擴散與受眾連結。

後來受到<全國協尋專頁>的啟發與感動,對於失蹤緊急協尋的轉傳與關心也列為重點。現代社會中,人口的流動與戶口的掌握,是社政與民政的重中之重,一個人的失蹤,除了個人安危,家庭團圓與否外,更是一個人命運在疾病(失智,精神耗弱,譫妄,中邪,催眠)與各種犯罪行為中命運的縱橫交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緊急協尋更是如此。

因此,環安衛的網普服務,是我回顧近十年網海的心得,從文史工作者的自我期許出發,後來變成了守望相助隊這是無比的光榮與感恩。而網路社群服務的經驗從協辦台中一中畢業四十年同學會(該屆還有AECOM亞太區總裁喬全生老師),保護藻礁網路志工(後來妹妹的參與,更是連結到HOT SPOT全球熱點,無論如何希望藻礁永存)。

<開放、平等、興趣、分享>是我在網路社群摸索中得到的心得與感想。感恩在網路上認識的各種朋友與豐富了人生視野,有您們真好。

圖片釋義:在國際與藝術之間,危涯有花

而且要心懷理想。

而後在黃教官的鼓勵下,Zero Combat System學員成立ASI生存概念志工團隊,這一切都要感謝<中華民國後備憲兵維安隊粉絲團>張憲兵長官當年的鼓勵與指導,國家社會有您們真好。

團隊宗旨:

一、守望相助

二、民力協勤

三、緊急協尋

四、生態國安

感恩您我共同守護人地安居生活

加深國家與土地認同

全國時報/電子報

http://www.natnews.com.tw/news/news-49463.html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2019年度報告--中英文版同步出版!!】
【Taiwan New Year Bird Count 2019 Annual Report】

感謝全國時報/電子報熱情報導
http://www.natnews.com.tw/news/news-49454.html

圖文提供: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採編:曾彥霖

2019年度報告正式出版了!今年感謝各位夥伴的努力,為了讓各位的努力能讓更多人看到、看懂、運用,工作團隊決定要同步出版中文版及英文版的年度報告,我們做到了!完成了第一本英文版的年度報告!

各位會看到英文版年度報告與中文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對象是外國人,所以內容聚焦在背景介紹、執行方法、資料和結果。各位如果有認識任何關心小鳥的外國朋友,歡迎分享這本年度報告給他們。團隊在此萬分感謝!

中文版年報下載
https://nybc.tw/sites/nybc/files/publication/2019_nybc_annual_report_ver.cn_.pdf

Full text  download here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aAQmS4tVHNPgVWo6Ns5Y7g3GrkzofrNH

=====以下是年報前言=====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Taiwan New Year Bird Count, NYBC Taiwan)」已經邁入第六個年頭,各位夥伴是否和我們一樣覺得時光似箭? 為了能持續掌握冬候鳥的族群現況與變化趨勢,六年的時間還不夠長。今年的年報內容主要是報導 2018 年 12 月 15 日至 2019 年 1 月 6 日為期 23 日所執行的狀況、成果,以及近年遷徙水鳥的研究進展。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歷年成果,將納入「2020 年臺灣國家鳥類報告」。謹以此報告,感謝所有參與活動的夥伴、團體、捐款人及贊助單位。

第六年的「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在 1,365 位鳥友的共襄盛舉之下,完成 179 個樣區圓的數鳥工作,範圍涵蓋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與東沙群島,共記錄 324 種,312,948 隻次的鳥類。公益勸募總共募得新臺幣 43,395 元,並獲得林務局及國家公園等單位的支持,給予數鳥夥伴相關的協助,主辦單位在此萬分感謝。若無各地夥伴的響應,2019 年便無法展現更進一步的成果。

近幾十年,在東亞 - 澳大拉西亞遷徙線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EAAF) 的遷徙水鳥數量快速下降,主要原因是遷徙線的海岸泥灘地因海岸快速人工化而嚴重消退。2018 年 11 月,特生中心林大利助理研究員獲國際濕地聯盟 (Wetlands International) 亞洲水鳥普查 (Asian Waterbird Census)的團隊邀請,赴泰國曼谷出席亞洲水鳥普查的工作會議,並發表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歷年成果。印度代表 Taej Mundkur 表示,臺灣水鳥普查有千餘人參與,在國際上是相當驚人的人數!日本代表小山和男表示,日本的賞鳥人口逐漸老化,年輕人參與的不多,臺灣的參與者當中,青年不在少數,值得日本學習。荷蘭代表暨資料管理師 Tom Langendoen表示,臺灣每年準時提供高品質的資料,對資料庫的貢獻相當大,非常感謝臺灣鳥友們的貢獻。

2019 年的代表鳥種逆勢操作,特別選一種於NYBC 六年來的調查中,數量逐年攀升的反嘴鴴(Pied Avocet, Recurvirostra avosetta)。牠在臺灣屬不普遍的冬候鳥,這幾年在臺灣的數量逐年增加。今年度反嘴鴴在全國的總數為 4,380 隻,突破歷史新高,比去年的 3,570 隻還要增加約 800 隻,是難能可貴的好消息。在諸多水鳥數量減少的狀況下,臺灣的反嘴鴴數量卻逐年增加,值得我們持續監測,作為未來保育上重要的基礎資料。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是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籌辦與推動。主辦團隊成員包括:呂翊維先生 ( 中華 )、張絜小姐 ( 中華 )、潘森識先生(Scott Pursner,中華 )、蔣功國先生 ( 台北 )、林昆海先生 ( 高雄 )、林瑞興博士 ( 特生 )、林湧倫先生 ( 特生 ) 及林大利先生 ( 特生 )。NYBC Taiwan 的第六年,感謝江郁宣小姐完成活動 LOGO 及相關美編設計,感謝「玉子日記」完成封面及內頁繪圖,感謝趙容小姐協助資料的整理,感謝法國國家農藝及食品科學研究中心霍亞修(Arthur Bureau) 先生協助分析族群趨勢,感謝天晴文化事業完成年度報告的美編設計。

建議引用方式
林大利、林湧倫、霍亞修、潘森識、張絜、呂翊維、林昆海、蔣功國、林瑞興。2019。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2019 年度報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北。臺灣。

🐦🐦2020年度限定方巾預購開始🦆🦆
現在正值10月候鳥季,再過兩個月,2020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將於2019年12月21日開幕~ 今年度我們將以農田水鳥作為主題,農田濕地提供人們重要的飲食來源,也提供水鳥棲息的環境,什麼種類的水鳥偏好棲息在農田濕地呢? 在活動正式開始之前,我們首先推出的是2020年度限定方巾,上頭共有5種農田常見的鳥種,來猜猜看他們是誰吧~🐦🦆 喜歡的朋友歡迎訂購支持我們囉!!🐔🐧

預購連結:
https://reurl.cc/Qp48RZ

*小提醒:參加2020NYBC的鳥老大都會贈送方巾喔~我們將於11月期間寄送~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特戰講座

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束101周年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鐘響起,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一場本世紀極為重要,但幾乎己遭世人遺忘的戰爭。

儘管歷史學家已經將朝鮮戰爭標記為所謂的“被遺忘的戰爭”,但這個名稱也許更適合最初被稱為“大戰”的衝突。許多國家(例如英國和加拿大)將11月11日定為紀念日,學校舉行了嚴肅的追思會,為死難者獻上了沉默,並幾乎普遍戴了紅色罌粟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超過900萬男人的致敬在1914年至1918年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但是在美國,許多美國人將照常營業。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歷史學家又習慣把第一次大戰稱之為歐戰。從一開始,美國社會和新聞界就這場戰爭深感分歧。在進行了兩年的戰鬥之後,在後視鏡中看到了戰爭的主要戰役(馬恩,伊普爾,凡爾登和索姆河)的恐怖,美國在使歐洲分裂的混亂局面中保持中立。確實,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在1916年的當選座右銘是“他讓我們脫離戰爭!”即使在宣戰之後(威爾遜於1917年2月就職第二個月後),親戰情緒也從未得到充分體現,並且對美國的反對和不滿。參與“歐洲事務”的比例很高。

美國軍隊直到1917年6月才在法國登陸,直到1918年3月21日才參與第一次大戰-保衛西部陣線免受德國最後一擊的進攻,現在稱為春季進攻。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戰爭結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缺乏二戰的盲目的道德清晰度。英國遠洋客輪和客船Lusitania的沉沒,以及邪惡的Zimmerman電報的偶然發現,根本無法與美國人心目中珍珠港慘遭襲擊的恐怖相抗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很難確定一個“壞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者很複雜。婦女,兒童和沒有武裝的平民在衝突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虐待和虐待。氯氣是德國人開發的,但英國人和德國人都將其部署在無助的戰鬥中。美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並沒有使美國從納粹和法西斯暴政中解放出來,而是把它放到了一群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的一邊,他們同另一批民族主義國家作鬥爭-似乎都是出於比利時的中立。

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值得注意的電影數量之間的差異證明了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包裝成整潔的“善與惡”道德故事的難度。一方面可以看一看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典電影。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成就包括“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贖罪”,“帕頓”,“細紅線”,“我們父親的旗幟”,“最長的一天”和超過50部其他優秀影片。

那麼,為什麼美國人應該更關心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今年11月11日會是一個沉重而反思的紀念日?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可以學到重要的教訓。

戰爭是一項可怕,很可怕和非常可怕的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許是現代史上最好的例子,說明它可能是多麼愚蠢和無情。戰爭開始時,許多勇敢的年輕入伍者仍然認為戰爭是一個勇敢而輝煌的事情。機關槍,鐵絲網,戰es和有毒氣體的現實一勞永逸地終結了這種幻想。士兵們很快理解了威廉·特庫姆瑟·謝爾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將軍數十年前的警告,即戰爭的“榮耀”全是“月光”。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勇時刻一樣令人難忘-無論是D日,集中營的解放,不列顛之戰,硫磺島戰鬥還是奇蹟般的敦刻爾克撤離-我們都需要記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提醒人們戰爭費用高昂。

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戰鬥中,超過116,0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200,000人受傷。確切地說,根據《美國戰地信託》的說法,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人比死於西班牙裔美國人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波斯灣戰爭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美國人多。全國各地的家庭崩潰了,倖存親人的生活被永遠改變了。

一戰中令人難以置信的喪命提醒我們,審慎,周到的辯論以及最重要的是祈禱必須指導今天的總統及其外交政策領導人。

這個退伍軍人節,為我們的軍人過去和現在祈禱。如果您碰巧看到武裝部隊的退伍軍人或在職人員,請抽出時間與他們握手,並感謝他們為這個偉大國家的服務。花點時間記住那些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的大戰中獻出生命的人們,以免我們忘記了。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彰化農‧田‧水關懷學習之旅

作者:曾彥霖

105.12.18 

農‧田‧水與每個人的生活與生存息息相關~而這些年來在諸多FB關心生態環境與農業的前輩師長們的文章照片與講習活動的啟發與鼓勵下,我也漸漸嘗試踏出實際觀察與關懷的腳步~期許自己從一個按讚者轉傳者,到成為一個實際付出行動的關心者
感恩Chen前輩的指導,今天在現場觀察一塊塊的農地,有的經過了數年的休耕,仍然缺乏生機,野草都生得很勉強,旁邊的水溝只剩一灘死水,連福壽螺都乾枯....有的地主開始嘗試種小花來當綠肥,有的乾脆一塊塊尼龍黑布蓋上,地主的用意是想阻隔雜草,卻讓毒氣像悶鍋一樣悶住... @@
而旁邊的水池,很多都已優養化,看著一區一區綠油油的水堀...內心覺得驚恐...原來我對周遭的環境,水土,農田是如此的陌生...大地發出這麼明顯的警訊,但是我們卻很容易就被生活與工作中的種種大小事所羈絆或轉移注意力,而忽略了大地母親的呼喚與警示...

今天拜科技所賜~我們可以選擇拿起相機與手機拍照上傳,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周遭環境的守望者,觀察土地與水的狀況,顏色,流動,味道...種種種種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訊息,我們可以選擇在禁耕的土地種下美麗的向日葵,讓植物的特性來淨化土壤,讓大地重現生機,讓生命的群聚回來...讓自然的力量修復大地,也重新修補人地關係與自然共生的網絡~~

(網誌圖片為彰化縣三潭國小翁詩淳同學的創作~現正於田中火車站旁的藝文中心展出,搭火車時看到,為圖中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所感動,趕緊拍下來,特此感謝!!)

105.12.26 彰化農‧田‧水關懷學習之旅

經過了上次的彰化現場觀察學習之旅之後,對於身邊的土地與環境議題的感受又更加的深刻...人類無時無刻都得依附著大自然生存,但是對於土地與環境的認識又是如此的陌生與疏離....土地不是化為政商工程界的籌碼,就是學界高深理論與抽象概念的理解,而扎扎實實在第一線耕耘的農人園丁或者生態環境的研究者,他們的世界與關心除非透過網路或者有識之士的大聲疾呼,似乎與我們常民生活是平行時空~~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土地無私的承載與覆育著眾生,但是人類自從文明開展之後,幾乎就是一部生態環境的痛史,大地的悲歌,到了現在,災難已經顯化到常民的生活了,人們卻還是癡迷著"哎呀~那對房地產會有影響嗎??"愚蠢到好像人類妄想著這些天文數字就能生存,吃喝拉撒都自動化都4.0了~~

懷抱著反思與擔憂,再度跟隨著Chen前輩來到彰化現場學習與觀察,這次的路上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現象,開始有農人遙相呼應向日葵計畫,整片的向日葵花田在金陵橋旁搖曳生姿令人讚嘆~有些則是用波斯菊當綠肥,也是有一番風景~

但是在現場田野調查與訪談的過程當中,也感受到很多令人憂心的現象,在一處被禁耕的農田中,拜訪田地主人沒遇到改而詢問鄰居,問到對於農地為何會受汙染與是否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時,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農,都有點茫然的表情,這在天下雜誌11月份的專題報導中才廣泛引起各方關注的嚴重事件,對於當地生活在其中的人,卻是反應如此兩極,雖然令人困惑,但卻是更加堅定要用更多的行動與觀念溝通來讓大家明瞭慣行農業的施藥施肥以及工廠鄰近農田對於整個地下水體循環的恐不傷害....人生在世,片刻離不開大自然的恩典與覆育,但卻用各種無知的愚行來害人害己,這縱橫交織的因果關係讓生命擾動不安,活在病痛與憂傷之中,縱使有這麼多環境生態與自然農法與各種第一線工作者的諸多努力與大聲疾呼,卻和另一端的常民生活形成平行時空??

其實不是這樣的~彰化人的骨氣與環保意識可以說是台灣社運與環運的典範,翻開台灣環境運動史,幾乎各地都有彰化人聲援與奮鬥的身影,但是為何再另一個現場,當地的人卻會對自己身處的情境中的致病因子如此的冷漠疏離呢??或許是因為缺乏契機,缺乏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觀察紀錄與實際改善的機會~當初台中的空氣汙染問題,往往被政商學媒把真相掩蓋,直到許多環境生態界的前輩與科技界還有公共衛生界結合,透過空氣盒子的即時影像化呈現,讓人們知道現時現地的空氣品質如何,而不再被政府可操作的數據呼巄!!

而土地,這個更具體更顯現的大地~卻因為太過親近而忽略了土地生機與生命力的需求,因為在鋪滿柏油路與水泥化建築的環境,即使有著眾多歌頌土地神祇的信仰流傳,卻化為一種故著形象的崇拜而忽略了自然環境對於生命的覆載與包容,該是起身回饋大地的時候了~拿起相機手機,拍攝紀錄大地樣貌的變化,灑下向日葵種子,讓植物自然的特性來淨化土壤,讓不施肥不施藥的農法,取代傷害大地傷害健康的慣行農法,讓餵養世人的農人與大地重現生機!!感恩大自然!!謝謝您們的閱讀~懇請大家一起來!!謝謝您!!

106.2.4 彰化農‧田‧水關懷學習之旅

經過這幾次Chen大哥的現場實地解說教學,對於土地與周遭生命環境的互動關係,有了比較立體的觀察與想像,對於大自然的天工也有更深的感恩與尊敬之心,而當地的農友與鄉親,也從一開始的陌生與觀望,在大哥的熱誠解說與拜訪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想參與,希望以具體的行動來關懷土地,讓環境能夠更加美善 ❤

這次教授專程現場教學,懷著期待的心情,起了大早,聞著清晨的空氣,滿懷期待搭上火車,沿途的風景也變得分外可愛 :D 

到了彰化,教授迅速帶著大家到田野現場,一到現場,馬上跳入田間,拿出隨身的鏟子與剪刀,開始採樣並現場示範與解說如何觀察土壤的濕度與樣貌(土壤表層如果呈現白灰是亞硝酸鹽過高的跡象;而剝開土壤觀察內裡,如果有紅褐色則表示有重金屬沉積;健康的土壤應該是含水的,如果土壤過乾,則表示須仰賴灌溉水或溝渠水,如果水源受到汙染,則必須在淨化的過程中考量到這個部分)以及植物的型態與汁液告訴我們的事情(花開的越鮮艷,通常重金屬含量越重;健康的植物搓揉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如果是重金屬汙染過的土地長出來的植物,則不管土壤或植物都有股異味~有的聞起來是辛辣的,濁濁的,芥末味道,金屬味道等等)乃至於水泥牆壁隨手一摸,裡面都有許多學問與端倪(水泥牆壁如果輕輕一抹就出現一層白灰痕跡,表示氧化鋅作用很強,而農藥的重金屬汙染除了沉降在土中進入地下水循環,另一部分就隨著翻土整地飄散在空中,這些都是生活中健康的隱形殺手。

沿途看了與水五金工廠共生的農地到彰濱工業區附近的農地,每塊地都有各自面臨的困境,但是大自然也慈悲的提供解方在旁邊,例如彰濱工業區附近的一塊農地,處在台語俗話"風頭水尾"的困難生長環境,加上農地作物檢驗重金屬超標而被停耕,但是在旁邊可以看到健朗的大樹努力生長,同時旁邊有勇士穿著短褲努力慢跑,可以發現當地的人與植物都是努力精勤奮發的精神。樹長得高表示根扎得深,同理重植根系深長的巨無霸向日葵,可以增加吸附重金屬的土層深度,同時向日葵吸引蜜蜂蝴蝶的過程可以增加良性的生物互動與循環,同時視覺與精神效果良好,試想本來已經中毒的農地,只能消極放著(之前幾次田調的過程中發現,有的用黑色尼龍布蓋著,或者簡單種綠肥,但是之後埋進土裡仍然讓重金屬回到土中...)但是在種向日葵的過程當中,讓人與土地的關係有重新探索與親近的機會,同時運用向日葵的植物特性,達到土壤淨化,景觀美化,還有讓蜜蜂蝴蝶等有更多的蜜源~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與共生關係!!

公衛,環境,食農教育環環相扣,而且隨時隨地都是教室與學習機會,但是現代社會的勞務分工與過度崇尚單一面向的經濟指標,反而讓人們很容易忽略我們的一切其實都是大自然的恩賜與覆載,而以膚淺的景觀或者美食觀點來看待"農"所開展的一切對於人類社會生存的重要性。實際上,農本國本,食安即是國安,台灣處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危險區中,更應該以謹慎與感恩之心來思索農‧田‧水與大自然的一切~感恩!!





中華民國預備士官總會

總會長:許文忠
常務監事:許春龍

〔草綠服軍旅回憶錄〕
滿100位弟兄投稿既出1版!歡迎草綠服弟兄参與書中主角人物;分享您的故事~
(1)提供2~3張軍旅照片!
(2)千字回憶文1篇(可口述代潤稿)
(3)需預購書10本!
(4)名片或現職行業連絡方式(置於書末頁)
(5)士總免費编輯服務!
版權所有~士官總會!


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信寶

1:配合總會先進發展區域性正向能量互助互惠,關懷退役士兵正能量走入群 體。
2:廣結善緣,配合總會不定期舉辦活動。關懷分享,促進和諧之善良社會風氣。
3:廣邀會員,組織,分層,委任,選舉,共勉,共享,共創生活。
4:集結各行各業,分享交流,開發人際互動連結。
5:配合總會善團活動。凝聚共識。回饋社會。

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曾彥霖

希望發展方向:
1.人力資源發展(會員服務與增員,各行各業交流互助與工作媒合)
2.社會公益服務(協助推廣捐血活動,急難救助,緊急協尋)
3.生態環境關懷(推廣生態觀念:保護石虎,守護藻礁,淨灘淨溪)

希望發展委員會能夠結合網路社群與實體社團,協助各式各樣公益活動與知性訊息傳達,落實社會公益於生活之中。

<後記>

那天到會館的時候和常務監事聊天,結合現有會員幹部們本身有參加的公益社團與活動,然後視情況總會可捐款響應或者鼓勵會員幹部以總會身分參加活動,印象分數與擴散效果會非常好
中華民國泓德志業協會

中華民國泓德志業協會"以善心懷抱善願,用行動成就美好!
讓愛繼續傳承下去,讓人間處處都感到溫暖。"的宗旨
1.定期每月份愛心慰問低收入邊緣户,白米.沙拉油.醬油.麵條.缶頭等日用品!
2.不定期愛心慰問台東、花蓮和其他偏鄉物資缺乏的山地鄉鎮!
邀請各界善士共同來參與,歡迎加入愛心行列;每月定額捐款協助弱勢中華民國泓德志業協會108年秋季慰問愛心活動
户數:2000户
花蓮:玉里,富里,卓溪暨附近鄉鎮
台東:台東、卑南、池上、海端, 關山暨附近鄉鎮
時間:早上9時至下午3時止
物品:白米,缶頭,飲料,沙拉油,醬油,麵條,米粉,牙膏,毛巾,牙刷,香皂,餅干,糖,塩,綠豆,襪子,衣服, 沐浴乳,洗髮乳,衛生紙.. 等
愛心專户:郵政劃撥22715045彰化縣泓德志業協會
(009)60680101018400中華民國泓德志業協會蔡淑津
關懷委員會主任委員:潘時隆0932-966324
副主任委員:曾福靜0932-373115曾世忠0910-997685
張淑莉0935830276陳錫仲0916235677
@許春龍 感恩常務監事,那天聽您講述,非常的感動。而且這是已經運作的很有基礎與規模的義工,能夠與總會公益活動相互結合,相得益彰。

而且到花東濟助邊緣戶真的是對症下藥解民急難的義舉,能夠募集這麼多物資,動員半個台灣,非常了不起
另外建議因為總會的理念與服務和國防部會有很多互動的機會,如果有機會用總會的名義捐款給國軍用於救災或訓練,會是非常好的互動的開始(而且公眾形象的宣傳效果會非常大,軍聞社,青年日報,勝利之光,各青溪後備組織都會宣傳的到)
我曾經觀察過館長名聲崛起的軌跡,他本來只是在健身界與格鬥比賽出名,後來藉由幾次大幅度捐贈海軍陸戰隊健身房與教育訓練課程,讓他有了轉向公共評論界的基礎(日後政治人物與他開直播都是捐款海陸之後的事情)
另外如果有機會的話,建議總會可以考慮與無國界醫師組織結合成常態性的贊助與合作夥伴,這是服務全球性戰亂地區的偉大組織,同時可以讓總會在國際人道救援上盡一份心力,如此點線面的結合,讓總會從鄉村到都市,從國防部到國際醫療團隊都結了善緣。會是很好的開始。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中華民國預士總會總會長發起的草綠服的光榮歲月,口述歷史採集計畫,得到海內外軍友的廣大迴響,全國時報也特別予以報導

草綠服的光榮歲月-從草綠到迷彩:新一代國軍弟兄篇 --全國報系(全國電子報)

http://www.natnews.com.tw/news/news-49186.html
華文世界有名的軍事部落格 神仙老虎狗 也特別全文刊載

https://chaoyisun.pixnet.net/blog/post/68433317
@士官總會~文忠 謝謝總會長銜接退伍軍人力量,支持與守護國軍
Hao Chuang

我看了幾個政論節目,好像都沒講清楚「炒房」的關鍵,所以不揣淺陋,簡單講一下。
 
------ 先講個常態,這段不是很重要,沒興趣可以跳過 -----
 
買過房子都知道,房價是「講」出來的,不是像便利商店裡,商品上面貼個「定價」然後「不二價」出售的。
 
也就是說,仲介開一千萬,成交可能七八九百萬,不一定,看仲介怎麼開,還有你怎麼殺價。
 
預售屋當然也是這樣,你去看一個預售案,現場沒有房子,只有模型、平面圖、樣品屋,以及幾張紙上面寫著價錢。這根本就是買空賣空,所以價錢彈性是非常大的。
 
以一個真正要買的老實人來說,老老實實地談價錢的話,大概有幾個「正常」的議價方式。這裡說「議價」而不是「砍價」,因為砍價是另外的事。
 
議價的手段包括「房屋方向、樓層」等等固定因素,另外「隔間調整」「餐廚衛浴家電更換折價」甚至「素胚交屋」等等,這些都是建商可以配合的,也都是正常過程,所以就不詳細講了。
 
再來就是真正的砍價,砍價手法也很多,哈拉、套交情、找熟人、找業主、、、等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過這些都是次要,這裡講一個重要的,叫做「團購」,也就是幾個人一起去跟建商談,一次買個好幾戶,價錢一次談,這樣子殺價的空間就大了。
 
------ 以下才是真正的重點 ------
 
以最近很紅的「南港毫宅」當例子好了。如果是炒房老手,看到建商開價 7200,心裡大概知道,成交價絕對是 6字頭,那個多出來的是「浮報」「花頭」,讓人砍、讓人爽的。至於真正的行情,要看當時的市場狀況,不過總之,沒有人會用定價買房子的啦!
 
然後,如果我跟「業主」或者是「地主」有一點什麼內線關係,這個價錢就絕對還可以再談。例如說,6500萬,甚至 6200、6300 也是有可能的。
 
這時候就要使出最後一招:團購。我拉兩個朋友來跟我一起買,大家一起殺,多買多打折,一戶 6000 也不是不可能,而且我認識業主、地主,透過「影響力」降價一點讓我有面子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是「假朋友」,那就更不客氣了,我可以私下去找業主,跟他說,我拉兩個人來跟你買,表面上我也買一戶,三戶價錢一樣,但事實上,地主用 6200 賣給那兩個「朋友」,賣我只算 5800,價差 400 算是我的「佣金暗盤」,「朋友」都只是我的墊腳石。
 
也就是說,我只要用 5800 就可以買到一戶了,自備款兩成,大概是 1160 萬。等到兩年後交屋了,我用 6950 萬賣掉。賺 1150 萬,但成本只有 1160 萬,兩年內獲利百分之百。
 
更狠的是,因為我跟業主熟,所以去找他說,欸~ 借我個 1400 萬吧?業主可能跟我交情好,或者懼怕我的惡勢力,所以就答應了。於是,對我來說,這次「交易」,我一毛錢都沒花,還套到了 1400 萬現金在手上,兩年後房子賣了把錢還了,我自己還獲利超過一千萬,而且完全零成本。
 
你看懂了嗎?關鍵就是:一毛錢都沒花,完全零成本,獲利一千萬。
 
最後,也許這一切從頭到尾本來就是地主、建商、我(銷售業務)早就計畫好的了,從頭到尾就是一個無本生意,土地、建案什麼的都是表面的、假的,發大財才是真的。
 
這就是現實世界的炒房術,勸大家不要學,有損陰德的。
 
ps. 還有更缺德的,就是,連建商都是黑心的,價錢亂開,房子亂蓋,偷工減料,蓋完就跑。這種案子,根本不是建案,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坑人的圈套,建商賺飽飽,炒房的賺飽飽,真正買來住的都是盤子。
 
ps. 這種騙局能夠運作,是庶民們對房屋、不動產的執迷心態,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講過「無恆產者無恆心」,講的就是這種庶民的悲哀。庶民因為智識有限,常常一輩子被困在這種「房產騙局」裡面,一輩子替別人做牛做馬,到死都不能覺悟。
亂世體能訓練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BB槍練習:

一、移動上膛練習

移動上膛練習:拉槍機,瞄準。要射擊必須拉槍機把子彈放進藥室,形成待擊發狀態。而練習的重點在於移動。

①射擊後移動
②移動後射擊
③移動中射擊
④射擊中移動

移動練習包含各種方向角度與方式的移動(前後左右跑走跳等等),而實際的空間場景會有各種地形地物,有時是障礙物,有時可運用做為遮蔽物,如何善加運用,是練習關鍵。

移動練習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全身性(手腳眼睛與人槍之間)協調練習。

二、雙人移動練習
關鍵概念:槍口安全指向訓練&射擊響應者訓練

A:第一射手,先發現敵蹤,出聲(或兩人默契暗號示警)同時進行射擊以壓制敵火。

B:響應射手,聽聞示警後,立刻警戒瞄準(要注意不要誤射我方射手)後進行射擊。

練習重點:目標指向、標定,射手間射擊協調,雙人移動訓練與地形運用。

※影片為練習過程,包含許多錯誤的動作,因此善用錄影功能校正自己的動作,下次練習時能夠進步。

調整重點:
①槍托要牢牢抵住大臂或肩膀,因為這是最自然的緩衝槍枝後座力與穩定動作,讓自己最短時間回歸瞄準。

②手肘過開,在視覺上易成為目標。同時持槍姿勢僵硬,也會造成體力不必要的消耗。

③練習時不要發出射擊的擬聲,也不要自己模擬後座力的晃動。

※保持移動,就是保持優勢(主動權)

KH:低視覺威脅防衛動作練習

概念講解: 零 Zero Combat System

在視覺上是低威脅的,甚至是示弱或者投降的意味,但雙手攤開護衛頭部,並且隨時可以轉化為奇襲反擊動作,無論是快速打擊攻擊者下襠、眼睛,或者實施Catch都是隨時可視威脅情境轉換的。

KH動作的目的重點:降低敵意威脅、癱瘓式攻擊(癱瘓對方攻擊態勢,並非指使對方傷殘的癱瘓)、威脅手控制(Catch)、威脅目標放倒/解除、離開威脅範圍

城市安全專題:個人安全領域基礎練習

槍防衛基礎練習:假設在兩個人的情況下被持槍者(第一方:施暴者)喝令威脅,甲方距離最近,直接受到槍指著(第二方:受威脅者),乙方必須在短時間正確判斷奇襲反擊或者暫時投降配合,假定當下情境是有突襲時機,則即刻採取攻擊或者Catch。

✎槍是人所控制的,持槍者的動機(警告、威脅、搶劫、槍傷、槍殺...不同的動機,將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為與應對模式)瞄準目標,設法破壞射擊角度,使對方喪失射擊目標,才是槍防禦的重點,而非奪槍。

第三方防衛概念

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是站在單方面的角度來思考與防範暴力,例如之前練習的各種一對一的暴力場景。

現在我們用最簡單最單純的場景來介紹,引導大家思考一下站在第三方立場的防衛概念:

您在一個威脅的場景,您身邊的人是攻擊者(第一方:威脅者)主要威脅目標(第二方:受威脅者),您過去的訓練與技術是有機會排除威脅的(第三方),在適當的時機尋找機會,幫無辜受害者解除威脅(因當下攻擊方的心思都在受害者身上)也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反向思考設定:自己是歹徒/搶匪/施暴者,會怎麼評估,怎麼做?

個人指標性體能訓練:
將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習慣搭電梯的人,偶爾改走樓梯;平常有健走習慣的,加入小跑步與衝刺,形成 走路→小跑步→衝刺→走路→衝刺→小跑步等非規則性的爆發力與耐久度練習。

而伏地挺身,則盡量練習在伏地時,延長秒數,撐到不能再撐,才挺身。

其他如開合跳,跳繩,拉單槓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小空間範圍即可做的個人自主練習。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習慣雙手反射性的抱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練習動作,在面對地震這是保命必備,在防身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