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李天豪老師

清朝是如何絞殺蒙古人的?
-
曾經讓歐亞所有民族聞風喪膽的蒙古人,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一蹶不振?

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

『因為改信佛教,藏傳佛教』

這種說法在民國初年開始流傳,後來成為很多歷史科普者們的共同觀點。
而且,這還不是空穴來風,證據有相當多:

清朝時代,蒙古的藏傳佛教得到官方提倡,寺廟林立,僧侶眾多。

外蒙古有寺院2600座,僧侶10萬餘人。
內蒙古有寺廟1800座,僧侶15萬餘人。
平均,每旗有寺廟30-40座。
僧侶人口占人口比例,達到30%到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乃至60%。

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因為僧侶是不生產、不納稅、不參加世俗工作的。
與此對應的是,蒙古人口的減少:
清初統計過 ,蒙古人口有2,169,446人。
清末,則是1,715,818人,減少了20.9%。

清朝官方的《清朝理藩院檔》:

『蒙古之弱,紀綱不立,惟佛教是崇。』
『於是,喇嘛日多,人丁日減,召廟日盛,種類日衰。』

這是官方看法。

當時的蒙古的知識份子,也對藏傳佛教大肆批評。
清末蒙古哲學家羅布桑卻丹,本人是個喇嘛。
但是到過日本留學之後,卻開始批評蒙古的藏傳佛教信仰。
在他寫的蒙古百科全書《蒙古風俗鑒》中,他是這樣說的:
『英雄的寶劍換成了手中的念珠』
『無畏的勇士變成了跪叩的懦夫』
『健康的人無謂地向佛像乞求佑護』
『人人手持念珠誦咒,家家喇嘛念經祈禱』
『敞開死亡的大門,面朝永不回首的方向』

學者們多半同意:

蒙古衰弱的根源在於,大批青壯年出家為僧,導致人口銳減。
大量財富捐獻給寺廟,各種產業發展皆停滯,促成蒙古衰弱。

也是,在人口四億多的清末民初,一百多萬的蒙古人能有什麼影響力呢?
所以,清朝要崩潰的那些年裡面,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只是遙遠的傳說。

那麼,本文的結論就是:「藏傳佛教毀滅蒙古」嗎?

我不這麼看。

蒙古人兩度信仰藏傳佛教。
第一次是元朝時期。
1255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與西京道教辯論,大勝。
忽必烈遂焚道教經卷,歸還道家占據的佛剎。
1260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封為國師,受玉印,任中原法王,統領全國佛教。
這是藏傳佛教在蒙古的第一次全盛時期。

但是,隨著元順帝北遁,蒙古各部重歸薩滿教。

1578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也就是漢地俗稱的黃教,傳入蒙古。
此後的蒙古勢力大漲,成為明朝的大敵。
後來的噶爾丹汗國更是多次擊敗俄羅斯與清朝,稱雄漠北。

在蒙古併入清朝之前,曾經兩次虔誠信奉藏傳佛教,也兩次勢力鼎盛。

因為,藏傳佛教的喇嘛,並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們也可以是戰士。
雍正時期,清軍入侵青海,當地寺廟的喇嘛從軍參戰。
以郭隆寺一戰為例,數千喇嘛與清軍激戰。
不敵後退入山洞,被放火燒死也不投降。
雍正帝在閱讀戰爭報告後是這樣表示的:

『實屬奇事,方聞此等英勇之喇嘛。』

何況,喇嘛不只能夠戰鬥,也能傳承文化。
北元後的蒙古地區,因為常年戰亂,知識份子幾乎消失殆盡。
別說牧民,就算是王爺貴族也大多是文盲。
如果沒有藏傳佛教再度傳入,蒙古的文明幾乎要倒退回石器時代…
藏傳佛教的寺廟,其實也就是學校,學校延續了文明。
當時的寺院均設有經學學部、醫學學部和時輪學部(天文學)。
當時的喇嘛不僅會念經,還會畫畫、會治病、會畫圖紙,及其受人尊重。
有了這些喇嘛,蒙古的歷史和文化才得以規範和傳承:
古代蒙古史詩《格斯爾可汗傳》、《滿都海徹辰夫人傳說》,因此變成了手抄本和刻印本,傳承至今。
而《黃金史綱》、《黃金史冊》、《金輪千幅》等史書的作者,本身就是喇嘛。

還有,藏傳佛教還能創造財富。
因為,很多市鎮圍繞寺院而生。
像準噶爾汗國的首都伊犁,就是以大寺院紮爾固寺、海努克寺為中心的。
清史稿說當地是:

『人民殷庶,物產饒裕』、『西陲一大都會』

最後,藏傳佛教使得蒙古社會的古老陋習得以消弭。
因為,薩滿教有血肉供神的傳統,不但要宰殺大量牲畜,甚至要以童男、童女為供品。
當時蒙古貴族死後,也要進行人殉。
而藏傳佛教傳入後,以誦經、敬佛、燃香等儀式代替薩滿教的祭祀儀式。
供佛也採用乳製品,而嚴禁殺生祭祀。
貴族去世請喇嘛誦經49天,一般牧民死誦經7天,如此而已。

說了半天,好像蒙古並沒有因為藏傳佛教而衰弱啊?
但是,清末民初的蒙古,卻又實實在在的貧弱不堪….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跟政治有關。
或者說,跟清朝刻意設計的統治方式有關。

清朝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度』,這是絞殺蒙古勇士的無形鎖鏈。
當年,蒙古鐵騎之所以睥睨歐亞,主要依靠靈活的機動性。
清廷意識到,要想讓真正統治蒙古人,首先就是要破壞這種社會特徵。
要將其分散成碎塊,並牢固地限制在固定的土地上。
使蒙古人不能再機動,不能再聯合,不能在四處征戰。
於是,蒙古各部按照地域,被劃分為盟旗。
內蒙古,四十九旗
外蒙古,八十六旗
西北蒙古,三十四旗
西套蒙古,二旗
青海蒙古,二十八旗
共計,一百九十九旗。

各旗大者數萬人,小者不過數千人。
分之,散之,而易為治。

更狠的來了,蒙古各旗的人口少,但官職可不少。

清朝替蒙古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寄生蟲群體:

--『世襲貴族』
爵位從上等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到中下等的一、二、三、四等台吉….

這些世襲貴族,是清朝給蒙古人安排的癌症。
貴族享有特權,供養他們的部眾則人口稀少。
從此部民負擔極重,生活長期處於勉強維持溫飽的狀態。

同時,清廷對各旗劃定牧場,嚴禁越境遊牧。
從此,天災來臨之時,蒙古牧民只能坐等救濟。
一旦救濟不及時,便會出現大規模的死亡。
即使沒有天災,長期固定地域放牧,也使得草場退化、沙化,畜牧業萎縮,生計日益艱難。
除此之外,清朝無論內外戰爭,蒙古都要出壯丁參軍。
清朝對蒙古的徵兵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民族。
如此一來,蒙古永無重新強大之日。

最後,就是官營商業的致命一擊。

1844年,法國傳教士E•P•苟戈慕遊歷蒙古時,在鄂爾多斯遇到一位叫姚慶圖的商人,在與之交談時,記錄下一番生動的說辭:

『您不熟悉蒙古人,他們就像孩子一樣……』
『我們挽著他們的手臂,答應貸給他們商品。』
『當然,這樣買的東西,自然要貴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利息積累起來,並且我們還要利滾利。』
『每年我們都要走遍草原,去收利息。』
『蒙古人的債務永遠也還不完,因為這些債務還要由其子孫們繼續償還。』
『他們用綿羊、駱駝、馬、牛等等來還債。』
『我們用非常便宜的價錢,收買這些牲畜,在市場上,再高價賣掉。』

後來清史稿是這樣描述的:

『晉商重利盤算,牛羊駝馬率以抵收欠帳』
『搜括將空,萬騎千群,長驅入塞』
『以致蒙古生計頗艱,貧瘠日甚』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清朝這種惡整蒙古的政策,還拉上了藏傳佛教作為保護色,實現一石二鳥的效果。

清廷刻意對給予喇嘛優待,僧侶們可以免納稅、免徭役、免兵役。
一則,避免出現以藏傳佛教為號召的反抗。
二來,青壯年會集體進入寺廟當喇嘛,使整個蒙古社會,失去復甦的可能性。
從此,蒙古只是清朝的人力提款機,再無反抗的可能。
-
是為清朝統治蒙古。
是為一國兩制之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