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培醫師
今年過年不適合暴露在口鼻分泌物濃度偏高的地方。
那就讀書吧。
「如果你在升高一的暑假逛書店,看到書架上有一本書,作者花費數年,訪問了各方面表現不錯的各校高三生,詳述這些人的生活作息跟讀書習慣。你買下這本書,惡狠狠地將內容烙在腦海,接下來的三年,你一定比別人有更高的機會成為如魚得水的高三生(相較於必須不斷try and error的人來說,你有躲坑能力,也知道接下來這三年力氣該花在哪裡會有最大「報酬」)。
把人生軸線從十八歲拉到八十歲,書中那些優秀的高三生們,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可能被二一,出社會可能適應不良,在職場可能被排擠,或已屆退休卻沒存到錢,對可能還有二十年壽命惶然不知所措。
那你會懷疑那本書的內容嗎?
如果會的話,你可能誤解其目的,他不是一本保證人生一路成功的萬用聖典,世界上也沒有這種書。他只不過是一本一個小階段的成功方法總匯集。無論個人或公司,隨著我們成長茁壯,每個階段都會有益加困難的新挑戰,也需要更強的意志跟更高明的戰略去因應。
當初那本書蒐羅的對象,是一群擁有「成功的十八歲經驗的人」。
在十八歲擁有成功經驗的一群人,你可以把他們都想成是一間柑仔店的負責人,他們當下有一片好光景,但緊接著,很可能即將風雲變色。
有些人爭取國際品牌授權,成為連鎖超商的領頭羊,可能也要連賠七年才開始賺錢。
有些人是跟隨領頭羊的羊群,拆了自己柑仔店的招牌,賭一把,加入連鎖體系。
有些人嫌龍頭的加盟金太高,加入市場老二或老三的體系。
有些人就像不靠行的車身烙著個人兩字的瀟灑司機,依然以柑仔店之姿示人。
幾十年過去,大者恆大,掉隊者死,有些柑仔店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因連鎖超商不願拓點而暫得殘喘。
用這樣的角度,或許更容易理解作者一系列作品。
如何從優秀跨到卓越,是一個課題;如何保持卓越,是另一個課題;如何記取從卓越到殞落的教訓有兩種路徑,從別人身上學來尚稱毛骨悚然,自己粉身碎骨則是刻骨銘心。巴菲特左右手查理芒格也說:「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史丹佛大學教授柯林斯用六年時間,從千餘間公司中用客觀條件層層篩選,必須連續十五年累計股票報酬率超過大盤三倍的公司始稱卓越,而符合優秀到卓越的公司有十一家,《從A到A+》這本書就是探討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
多年前初讀本書,我還不懂財報,最近重讀,我把十一間公司用財報的觀點快速掃描一次,驚覺有些公司已經下市,有些公司不復當年模樣,讀者若有類似質疑,其實都在作者的預料範圍內。(《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有解)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是柯林斯作品的忠實信仰者,他用八個小時閱讀《從A到A+》之後的感想是:第一次感到有一本書點出了經營公司二十年所有可能面對的困難,他特別推崇〈刺蝟原則〉這個章節。刺蝟原則簡言之是「簡單、聚焦、找出自己的核心能力」。這個提醒讓研華對本來要規劃接大訂單的計畫改弦易轍,因為工業電腦是一個少量多樣的產業,小訂單才是研華的優勢,大訂單並不適合研華的屬性。
劉董的讀後感曾發表於2002年11月的商周,我做個粗略的比較,如果你在2003年用年度最高價買到研華,放到今天,投報率絲毫不遜於同一年用年度最高價買台積電,研華的實力可見一斑。
反過來說,以電器用品通路起家的燦坤,幾年前興沖沖搞起旅遊跟咖啡,很明顯違背了刺蝟原則,對照近來其董事長、財務長閃辭的局面,雖不勝唏噓,卻也不是毫無預兆。
投資者看這本書,可以據此檢視投資標的卓越與否。
求職者或任職者看這本書,可以判斷當下要上船還是跳船。
企業領導人看這本書,可以當作一本鍛鍊自己成為第五級領導人(結合謙虛個性和專業意志,建立持久績效)的心法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