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今日臺灣,明日香港?”(一)
原創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兔主席 20200112

筆者對臺灣問題一直保持關注,偶爾會與臺灣友人一聊,瞭解情況。最近對臺灣大選提及不多,因為判定2020年臺灣大選的結果其實早有定數:按臺灣政治的邏輯,香港運動的發生使得韓國瑜直接成為炮灰。香港運動的受益者就是民進黨,它們沒有浪費這一“天賜良機”,發動強大的選舉機器,最終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本文擬結合香港情勢,綜合看一看臺灣與香港問題。文章分幾部分:

一、選舉結果
二、政治基本盤
三、選舉政治
四、前瞻

一、 選舉結果

選舉是臺灣地方領導和“立法院”同時進行,民進黨分別取得壓倒性大勝。具體選情結果,網上資訊比較多了,筆者不贅述。提幾條關鍵的:

1、 本屆合資格選舉人總數1,931萬人,投票率74.9%,有效投票人數合計1,430萬人。蔡英文817萬票,占投票數57.1%;韓國瑜552萬票。占投票數38.6%,宋楚瑜61萬票,占4.3%。由於親民党的宋楚瑜是從國民黨分流出來的,韓-宋可做泛藍營,共取得43%的票。)(蔡英文取得歷史最高票,超過了她上屆的689萬票,還超過了“馬蕭”配的765萬票)

2、 這裡需與2016年大選做一比較,2016年,選舉人數1,878萬人,投票率66.3%,其中有效票1,228萬。蔡英文得票689萬,占投票數的56.1%,藍營方面朱立倫381萬票(31.04%),宋楚瑜157.7萬票(12.8%)。朱立倫與宋楚瑜合共得約44%的票

3、 2020年臺灣大選,合資格選民多了50萬左右,影響不大,但投票率上升達8~9%(從66%上升到75%)。大數匡算,假設合格選民1,900萬人,上升9%左右相當於多了170萬人出來投票。投票率上升的原因,當然是2019年的特殊性有關,中美衝突、香港運動,等等。所以這次大選意義重大(可能比一般的大選還要更重要),臺灣人紛紛出來投票。

4、 這些多出來的參與者,可能是首次投票的年輕人,也可能是往屆沒有參與投票,這次被動員出來投票的。兩黨都調動最大資源,但最後結果還是6:4(兩次大選結果,蔡英文/民進黨得票數約57%。藍營(國民黨/親民黨)約43%,變化驚人的少。同一日也舉行了立法會選舉,民進黨的票數略有下降(從2016年的68票下降到2020年61票),但仍然是絕對多數,且與其他綠營黨(是時代力量、臺灣基進等)加起來也是60%的水準,所以民進黨 vs 藍營就是六比四,是目前綠對藍的基本盤。這與香港11月份區議會的情況非常相似:泛民6,建制派4.。臺灣人口的大多數是綠營
臺灣大選四年一次,民進黨再次同時掌控行政與立法機構,未來四年,他們將進一步將臺灣推向綠的方向,以政治為基礎,盡一切力量去影響臺灣的未來。

二、 政治基本盤(臺灣與香港的政治基本盤比較探討)
以下再結合香港問題看看臺灣,很多問題就清晰了。既能幫助瞭解臺灣,也能幫助瞭解香港。筆者挑一些重要的觀察簡單說說。

1、 臺灣早就完成了本土政治意識的構建,

香港還在初期階段。從李登輝開始,臺灣即從文化教育開始進行了系統性的“去中國化”,逐漸構建、並確立了“臺灣人”及臺灣政治體的意識構建,臺灣的本土政治認同往往又是選舉政治中的核心議題,多年來,通過選舉政治不斷得到加強,深入地貫徹、內化到臺灣民眾心中(特別是年輕人)。以臺灣人身份出發,擁獨拒統的本地意識是臺灣的政治正確與政治基礎。

相比香港,臺灣之所以能夠構建這種政治基礎,當然乃在於後者實際上自治,有完整、獨立的政治體系與架構,構建本土認同(臺灣人)及政治意識(台獨)不存在任何的制度性障礙。

相比之下,香港以“一國兩制”的模式,存在於北京主權與約束下,不能自主詮釋及修改自己的制度,面臨諸多政治限制與禁忌,同時內地在香港是一個重要存在(駐軍;公共機構懸掛五星紅旗;中聯辦與新華社;大量中資企業在港並主導香港金融;大量內地背景及港漂人群)。

所謂族群身份都是“想像的共同體”。臺灣的想像已經完成,香港則還在覺醒、摸索、發展、逐步構建的過程。
與臺灣一樣,突破口將是新一代年輕人。

2、傳統的中華民族認同及觀念在臺灣和香港都不存在
這是上一條的延續。這些大中華的認同和取態就是:

•向後看:中華民族在過去兩百年受到列強屈辱與侵略,主權受傷害,領土被分割的苦難歷史
•向前看,追求國家統一,謀求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向後看,臺灣和香港都是在列強侵略下分割出去的,在殖民教育、殖民化的作用下,非但沒有大陸人所共擁的反對外侵的愛國主義情緒,反而是接納了殖民者和侵略者的角度,認可殖民者的殖民,正面看待殖民歷史,並且以殖民者的視角帶著優越感俯看中國,在殖民政治序列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將自己定位為高等華人。

向前看,“中國夢”也是大陸人從小到大經過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育、傳統教育建立起來的。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中華精神的一個延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強則中國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無數的愛國表述,讀者都應當非常熟悉。如果要說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存在什麼差別的話,就是古代中國這種國家觀念其實只存在於知識階層,缺乏教育的平民只是被統治狀態,不關心統治者。但伴隨近代教育普及,把古代之存在于儒家知識精英的觀念也普及到了百姓。

臺灣和香港都曾是殖民社會,區別只是香港殖民時間更長,而臺灣經過來自大陸的國民黨的統治。過去幾十年的臺灣,經歷的是“去中國化”,剝奪了中華意識及國民教育。香港略有不同,是一直沒有去殖民化,中國化教育沒有建立起來。

無論如何,臺灣人和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一代,都沒有以上的歷史感與中華認同。他們不能理解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概念,對“中國夢”感到莫名其妙。而且,在西方教育下,他們還認為這種大一統的國家意識非常危險。

但並不是說臺灣人和香港人沒有族群、“民族”意識,當然有,並且他們的政治就是構建在族群認同的基礎上的。只是這個族群非常狹小具體(臺灣、香港),並將中華民族、中華、中國構建在對立面,認為中華民族意識是對他們個體族群政治生存的外在威脅。

3、通過自貼“民主”標籤,佔據政治上的道德制高點。

蔡英文當選後發表講話,說臺灣民眾把票投給民進黨,這是說明臺灣人多麼愛護和珍惜自己的民主制度,是民主價值在臺灣踐行的體現,等等……

言下之意即,只有民進黨代表民主,民進黨是民主價值和制度的化身,國民黨/韓國瑜就是反對民主的,是臺灣民主制度的威脅甚至敵人。

臺灣的“藍營”早就是大陸不認得的藍營了。前面提及,臺灣意識才是政治正確,是臺灣的基本盤,國民黨早就完成了對自身理論的再詮釋,對政治取態做了調整,是拒統的一部分。韓國瑜也不接受一國兩制啊,只是和大陸談談商貿合作,在同一平臺上選舉,既遵守選舉遊戲規則,也要遵從臺灣民意,為何就成了威脅民主的敵人。

但這是民進黨多年來成功政治宣傳的結果(大家注意它的全名是民主進步党,似乎天然就和民主是綁定的)。民進黨把自己包裝為民主,把對手妖魔化為對民主的威脅。支持民進黨就是支持民主,反對民進黨就是反對民主。

其中的關鍵是反中/反共意識,認為大陸不是西方民主制度,只要被認定和大陸發生聯繫,就會成為本地制度的威脅。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本來就“先天不足”——韓國瑜談與大陸開展經貿合作,到香港造訪中聯辦,直接被認定為是臺灣民主的威脅。

韓國瑜本來就是國民黨的非主流,但仍然不能免於受到國民黨與大陸聯繫這一“先天政治負債”的影響。這種情況下不禁讓人想到,國民黨只有比民進黨更綠更激進,徹底扭轉,才能打消人們的疑慮。

這一點,香港的情況非常相似。反對派也叫“民主派”——從名字直接與民主掛上了鉤,與群眾、基層、草根建立了聯繫。“建制派”一聽就像既得利益者,就是脫離群眾,最多只是用錢買通群眾的。

民主派因為反對北京,“先天”就是“民主”的;建制派因為維護北京,“先天”就是“非民主”的。兩元對立的構建對人們的心理及選舉政治有極大影響。

4、外用“民主”,內用族群/認同政治:

對外用民主話語武裝,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臺灣和香港現在都是西方政治話語主導,民主聽著好聽;二是幾乎自動就能獲得西方人的同情和支持;三是使自己的政治與運動聽上去更加群眾性、人民性,更加代表“民意”。

四,“民主”其實已經是臺灣人及香港人族群身份的一部分,
將臺灣和香港的族群身份進行比較:

1)臺灣
反對派(民進黨)與國民黨統治的政治抗爭開始就是煽動和族群政治,最開始是“本省人”對“外省人”。本省人即日殖時期的“皇民”,被教化的“高等華人”,他們享有高等的日殖經驗,維護臺灣過去的秩序及既有政治經濟利益。“外省人”則是內戰失敗後逃到臺灣,在當地進行去殖民化及政經改革的國民黨。國民黨是外來的、大陸的、“中國”的,破壞了臺灣日殖時期遺留的政治生態及利益格局。反對派通過在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建立族群衝突,動員政治力量。

本世紀以來,“本省”概念統一臺灣,獨統對峙不復,新一代人終於都是“新臺灣人”。矛盾由本省vs外省轉向島外:即“臺灣人” vs 大陸人(或“中國人”)。臺灣人有自己的政治體、傳統、文化,特別是“文明”、“優越”、看齊西方的“民主制度”。大陸由共產黨統治,被認為是“落後”、“專制”、“獨裁”,危險的。

本省人是日殖教化的產物,外省人則是內戰失敗者。在臺灣群眾中找不到共產黨的粉絲,這是臺灣人口的和基因。他們在一致對外(反中)的基礎上找到了共同點,強化了自己的認同。

這裡,臺灣的選舉制度就是臺灣人身份認同的組成部分。這與40年前民進黨集結本土意識反對國民黨時的“本省人”認同是不同的,經過了發展和延伸的。

但除此以外,民進黨的這種本土意識就是一般的狹隘的、排外的族群中心主義。鼓吹民主不代表踐行民主。西方所說的民主並不是簡單的選舉制度,而是一種價值觀、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其核心在於人與人日常的政治關係,是否能夠給予不同政見者足夠的尊重與包容,是否能夠保護對方對等的自由、權利,尋求妥協與共存。在政治實踐中,民進黨非但不能踐行民主,而且會帶頭破壞代議民主建制。在選舉過程中,他們會不惜手段抹黑對手;在台下,他們發動社運,用民粹運動脅迫執政黨(典型如民進黨操控的“太陽花”運動。筆者與臺灣藍營聊天,他們眼中的2019年香港運動就是太陽花的重演,且他們深信臺灣激進青年也可以走向暴力)。在臺上,民進黨又會利用公權力及資源優勢抹黑及打壓異見者(舉凡要中傷對方、抹黑對方,只要稱對方背景為“中國”即可),製造綠色恐怖,剝奪對方資源並進行合法的政治迫害(強行通過《反滲透法》)。

2) 香港
香港和臺灣的主要區別在於,臺灣有一個40年代末50年代初超大規模的人口流入,之後與大陸的人口流動就封閉了。然後是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然後到本世紀一致轉外。香港則持續經歷人口流動,不斷有大陸人因為各種原因移民香港(從歷史上的持續的“逃港潮”),到回歸以來的單程證及優才計畫。人口流動持續進行。

但除此之外,很多特徵是非常相似的。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在香港就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及“新港人”、“港漂”之間的矛盾。新港人被認為在破壞香港本來的政治、社會秩序及“核心價值”。然後就是香港人(以土生土長港人為基本盤)與內地人之間的矛盾。

香港與臺灣的本土意識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恐中、恐共,首先從政治上妖魔化並恐懼大陸。另外,都有殖民時期留下的“高等華人”意識,對大陸人有強烈的優越感。伴隨大陸的經濟崛起,這種優越感越來越多從經濟轉向政治。差異之處,在於香港的殖民時期遠遠長於臺灣,殖民化程度更深,且完全缺乏去殖民化過程,迄今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及各種重要場合的書面語言。香港比臺灣要更加崇拜過去的殖民國。打出各色英國旗、港英旗、美國旗的做法是個香港特色。

其次是建立在粵語基礎上。粵語不但與國語相互不同,且香港人日常寫作也粵語口語化,打破書同文的傳統。這個構建在語言文化層面上的文化區隔是很可怕的,使得香港與大陸的距離與隔閡相比臺灣更遠。

族群中心主義和認同政治是容易為普通人(包括教育程度不高者)理解與聯繫,最具有民粹特徵,最具有煽動性的政治(僅僅是隸屬於某個族群,擁有某個先天的身份,個人即可獲得“賦能”),也非常具有轉化為法西斯及專制主義的危險。族群政治在西方政治序列裡是非常低等的政治。香港和臺灣的本土主義都是族群政治驅動,其之所以轉化為政治,也是為了在西方體系裡佔據道德高地,但稍微剝掉表皮,就可以發現其低等的實質。

現在的香港只是在複製臺灣的做法而已。選舉時,通過抹黑中傷、起底和暴力脅迫恐嚇建制派,逼迫對方退出;不能作為執政者時,就竭盡全力地抹黑與攻擊建制派,將他們描述為北京的代理人和香港利益的出賣者。此時完全可以設想,香港的反對派如果上臺,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一定會動用全部資源,推出各種立法動議,限制北京在香港的影響以及打擊藍營。

從臺灣到香港,只有表皮——即選舉的投票環節是“民主”的,但西方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不存在的。外用民主,內裡是族群政治和民粹,只見種族主義、專制主義、法西斯主義,再以反中的名義美化包裝為民主、進步、基層、左派、人民等。

在西方語境,這些族群政治的玩家其實都屬於政治光譜中的極右翼,他們雖然不會改變選舉這一基礎程式,但是可以不擇手段,打著民主旗號打壓對方政治對手,確保自己在選舉中獲勝。

外用民主,內用族群及極右翼政治,就是港臺反中政治的主要特徵。從西方人的角度來講,深入觀察後,只能說他們完全是在歪曲西方的代議民主,是西方核心價值觀的敵人。

如果說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知識階層還可能對臺灣的選舉有些同情的話,到2020年,應該清醒很多了。筆者認為,對臺灣綠和香港黃的分析,最好從西方維度進行,也就是用他們鼓吹的價值去分析和批評他們。

5、民眾生活在反中/反陸/反共/恐中的負面資訊包圍之中。
這一條,臺灣和香港一樣,本地民眾獲得的資訊都是對大陸的妖魔化。

臺灣和香港的不同在於,臺灣完全是體系外的,區隔開來的,大陸在臺灣沒有媒體,連形式上都不存在,當然也就沒有影響力。

大陸在香港是有媒體的(文匯大公鳳凰),形式上存在,但這些媒體對本地民眾並沒有影響力,和不存在沒有區別。

臺灣與香港一樣,更相信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他們不會取信大陸的媒體。然後,大陸主動的、系統性的退出了海外基於社交媒體的資訊生態體系(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放棄了這些輿論平臺。說的直白一點,基本就是把平臺拱手讓給“反中勢力”。

後面會進一步提到,反中/恐中/反陸/恐陸/反共/恐共,是臺灣綠營與香港黃營所依賴的根本政治基礎:他們的政治存在就是通過營造“恐中”氛圍,釋放“反中”政治力量來獲取政治支持。

臺灣和香港近年來在組織互動上越來越多(例如黎智英等支持臺灣的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這次香港運動港獨群體與臺灣綠營的互動等),資訊方面的互動也越來越多,未來可能打造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反中資訊生態網路。當地人常年累月在負面資訊的包圍下,當然很難成為中國大陸的粉絲。

6、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是資訊傳遞及政治動員的主要力量
筆者之前撰文《升維才能反擊——媒體和文宣的維度與格局》,即是將2019年香港運動主要通過3.0媒體,即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依託,紮根在國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民間自媒體。香港運動的特徵是“扁平化”,缺乏統一的中心化的組織(“無大台”),各種民間反對派組織利用社交網路傳播資訊,並且年輕人普遍從新媒體中獲得知識。經歷時日,這些新媒體極大影響、塑造了年輕人及更廣泛社會的事實判斷及政治意識。

而更可怕的是,這種新媒體資訊短小、碎片化、密度大、數量多、品質參差不齊,無法監管,因此是假新聞和宣傳的最佳平臺。但受眾者又自以為在自由的資訊世界裡,獲得的一定是真相(天真地認為謊言一定會被淘汰),因此不加批判地相信所看到的資訊。

臺灣與香港反對派運動的差別在於,民進黨已經不是反對派,而是執政黨,因此可能使用更高維的4.0媒體。選舉中,屢次看到韓國瑜抨擊蔡英文的水軍。此時民進黨已經是執政黨。如果民進黨用公共資源去組織、發動、甚至經濟上支持打著民間旗號的網路水軍,支援己方候選人,打擊政治對手,那就可以算作升維的4.0媒體,是3.0媒體所不能應對的。

可以想像,明日香港,反對派掌握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從區議會開始),就有可能製造出4.0媒體,徹底解決3.0媒體面臨的組織與資源問題。

7、年輕人是反中的主力軍。

由於過去十多二十年思潮的改變,臺灣社會不斷趨綠,並且離大陸越來越遠。年紀是政治取向的最佳預測因素——年輕人都是綠的。綠,在年輕人群中是主流,是政治正確,是為同齡人所接受並且期望的(socially acceptable and socially expected)。

在這個基礎上,民進黨又是一個非常成功、能統合各種資源的全民党(後文會提到,這與香港分散的政黨與組織完全不同),民進黨就是綠的代言人。在重大選舉時,年輕人如果要參與政治,做政治表態,就會選擇民進黨。

民進黨的成功在於非常注重“青年工作”,無論是自身定位,形象打造、文宣定位。例如除了形式新穎,包括使用動漫做宣傳外,民進黨還會不斷對外宣傳稱自己是屬於年輕人的政黨,營造自己就是年輕人的選擇、年輕人的共識的這種印象。這種宣傳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年輕人。民進黨除了在組織上非常注重對年輕人的滲透外,還支持年輕人,培養年輕幹部,扶持年輕面孔,為年輕人提供職業政治路徑等。選舉獲勝就能獲得職務與資源,為更多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和發展路徑,形成良性迴圈,做得都遠比國民黨要好。

相比可以看出,香港的年輕人在政治取態上和臺灣一樣,也是偏離大陸越來越遠,儼然成為不同的“政治物種”。壓倒性絕大多數年輕人為黃營,即便自我定位屬於泛藍,其取態立場在大陸人眼中也屬於泛黃。年輕人的政治觀念變化已經發生多年,故有“丟掉的一兩代人”的說法。

同時,香港的反對派特別是激進反對派即本土派在青年工作上也做得非常好。比較一下可知,香港的建制派就好比臺灣的國民黨,老化、陳朽,脫離時代。香港的本土派就好比臺灣的民進黨,全是新生力量。香港反對派的缺點就是組織極度分散,缺乏一個能夠彙集各種資源的全民政黨。

8、不認可、不理解、不接受中國大陸的制度、模式,更不願接受中國的主權與治權。

有了香港運動,以及前面寫的這麼多條,可以看出,新一代臺灣人和香港人對中國大陸是非常疏離的,他們對大陸的政治話語體系和政治秩序感到陌生、敵對,不認可,不理解,因為教育原因並不擁有大陸人的中華“大一統”意識,因此也無從接受、認同大陸的制度、模式、政治敘事。他們追求並安於本地政治,對“大一統”的這一根本命題提出質疑與挑戰,甚至感受到威脅。他們不願意接受中國的主權。

9、“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

臺灣和香港的區別在於,就是香港經濟的更加依賴大陸,當下主要作為大陸的離岸金融中心及消費地(零售、餐飲、旅遊)存在,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臺灣則相對更加自主,有實體經濟支撐,有一定的技術核心力,只是本地無論從人才還是市場而言都太小(“淺碟經濟”),需要向外開拓,把大陸做為FDI的投資對象及產成品市場。臺灣比香港擁有更多的選擇。但無論如何,兩者的共同點是,新一代人都不會因為中國經濟的強大,或者經濟上更依賴中國大陸就會放棄自己的政治立場。這就是筆者之前所寫《“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

恰恰相反,伴隨大陸經濟的發展,臺灣和香港已經由對大陸的經濟優越感發展轉變為對大陸經濟威脅的擔憂,生怕大陸通過經濟影響力,改變臺灣和香港的政治。他們樂得與大陸做生意,獲得經濟利益,但不會就此改變自己的政治取態,並且更擔心自己人被大陸人用經濟利益收買(“港奸”與“台奸”)。因此,如果大談與大陸經商的好處,就會引起懷疑。同時,大陸也無法靠經濟施惠來征服臺灣和香港。

這種情況其實不但見於臺灣和香港,也見於“燈塔國”美國。美國也擔心中國經濟強大會弱化美國政治價值觀、政治話語及政治秩序在全球的影響力。

10、甘願成為西方反華勢力的棋子。

如前所述,臺灣和香港新一代人都沒有大陸人的中華民族意識、國民傳統和認知,對大一統非但不認可,而且不理解和敵視。這和中國大陸從上到下衷心相信的“同胞”觀念是完全不同的。筆者以為這種觀念有可能存在老一代的香港人和臺灣外省人心中,但在新一代人中肯定不復存在了。
現在的臺灣和香港的新一代人,把政治上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自己社區、族群及政治的最大威脅。為保護自己,不惜走到中國的對立面。按中國傳統敘述,就是不惜充當“漢奸”——對於他們來說,“漢奸”並不存在,只可能有“港奸”和“台奸”。

香港和臺灣是西方(其實就是美國)反華力量能夠利用的最大棋子。美國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穩定的中國,而希望中國分裂,混亂,分而治之。如果中國經濟足夠強大,美國甚至不會希望看到一個政治上與美國代議民主、聯邦建制完全一樣但有自己政治意志的中國。真到那一天,正如美國過去大半個世紀所做的一樣,美國甚至可能希望扶持代表落後制度的政權,只要他是親美的。

對美國來說,香港與臺灣的價值很清楚——他們都崇尚美國價值,是對中國大陸政治制度與秩序的挑戰,是美國反制、分裂、滲透、演變中國最可利用的棋子。

而臺灣和香港為了抵禦中國的大一統政治,都希望把自己奉獻給美國,並在中美歷史摩擦的大局中作為美國反制中國的工具。筆者不知道如果對香港和臺灣的年輕人做一民調,問“如果香港或臺灣變成美國的殖民地,你是否願意接受”——會有什麼結果。由於香港沒有自己的政治地位,還面臨2047大限。筆者相信香港青年很可能選擇“願意”。至於臺灣,由於臺灣長期自治,又有自己的軍隊,這種選擇比較遙遠。但如果被追問在大陸與美國之間選一方,筆者相信2020年的臺灣青年會選擇美國。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