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40年的經驗濃縮成10個心法,西村幸夫「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臺北登場

20多年前就開始來臺灣走訪各村落,宣導保存文化資產的概念與方法,因此與臺灣結緣的西村幸夫,將在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於臺北展開兩場專題講座,並介紹新作《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JAN 08, 2020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國際知名都市計畫及社區營造專家西村幸夫,於1997年以《故鄉魅力俱樂部》一書為台灣社區營造帶來啟發,他多次走訪台灣,投入心力協助「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訪查及古蹟保存工作。2018年西村教授卸下東京大學教職,整理數10年對日本大小城市的觀察及對社區營造的關懷,感性地娓娓道來和都市相伴至今,從都市獲得的10個心法,在東大退休演講中發表並編寫成《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一書,中譯本由遠流出版發行,將於1月中旬上市。
西村幸夫1952 年出生於福岡。東京大學工學都市工學科、研究所畢業。目前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為都市計畫專家。主要著作有《縣都物語》、《西村幸夫文化‧觀光論》、《都市保存計畫》、《環境保護與景觀創造》等;已翻譯成繁體中文版的有《故鄉魅力俱樂部》、《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
西村幸夫_照片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與臺灣都市營造結緣極深的西村幸夫。
熟稔都市空間與社區營造的西村幸夫,將長期累積的工作經驗彙整成10個心法,他表示都市承載了世代傳承的寄託,因此我們應該對都市空間深懷敬意。接著指出形形色色的都市面貌,引導讀者將都市視為一本接力撰寫的書,要好好讀出都市空間藴含的構想力,但也不要忽略了住在其中的人,因為這些有魅力的人自信地生活其中,才使都市充滿魅力。
此外,書中還匯集了西村幸夫收藏多年的都市照片,皆為他親自走進現場觀察的記錄。「有時僅僅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曾旭正指出「從中看到日本城市中的道路景觀,發現再小的道路也都劃分出人行的空間⋯⋯反觀臺灣,我們對街道太欠缺構想力了,不論城鄉都普遍忽略人行空間⋯⋯」期盼讀者也能從中找到解惑之道,獲得啟發。

傳承下一世代的心法與觀點

書中的心法是西村教授一路與都市相伴至今的心得,也可以說是参與社區工作的心態,這些基本態度與關於社區營造的觀點,他都想交棒給下一個世代的年青研究者。其重點包括:
社區營造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了雕琢社區獨有的性格及魅力。想像社區是一本書,一個個都市就像是一本本書。背後有無數的作者參與其中,匯聚了諸多的「目的」,才描繪出了都市空間的樣貌。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既是讀者,也是作者。 
社區營造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育肩負未來的人才。有魅力的人形形色色,每個人的職業不同,其中家庭主婦及認真生活的普通市民更是社區營造的根本。 
該怎麼找出正確的變化方向呢?其中一個是,從歷史中學習。過去的經驗就成為重要的情報線索。另一個能夠肯定的是,從其他都市身上學習。透過觀察其他都市的過程,可以相對更客觀地檢視自己的社區。 
構成都市空間的主力仍舊是民間的建築。只有當在地居民們產生共識、體悟到街道景觀之於己身的重要性,都市景觀的改變才有了之於居民自身的「意義」。 
社區營造的起點,就從運用我們的想像力,去充實並感受對方的生命開始。想像力也需要鍛鍊。前往各個社區現場,盡可能地吸收並且廣泛地體驗。唯有堅持向前,才有可能與他者產生連結。為了理解他人,必須具備站在他人立場著想的能力。而為了理解地方,地誌、歷史或生活文化等地方背景的基礎知識,也同樣不可或缺。

聆聽第一手的都市營造經驗 

為推廣新作,在2020國際書展期間西村幸夫特別前來台北舉辦兩場專題演講,場次如下,對於都市營造與地方創生有興趣者,不要錯過。
第一場 談都市構想力:從生活經驗找到都市前進的方向
  • 時間:2020.02.07(五)  19:00~21:00
  •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東三烏梅劇場(臺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 詳情見 報名網址
  • 本場同步口譯,提供耳機租借
第二場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 時間:2020.02.08(六) 16:45~15:45
  • 地點:臺北國際書展內藍沙龍區
  • 自由參加,參加者購書可獲得作者簽名
資料來源:遠流出版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西村幸夫著,由遠流出版發行,點選此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追蹤 未來大人物臉書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資料來源:遠流出版
執行編輯:葛晶瑩

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