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李天豪老師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1(短期連載)
-
想了解藏傳佛教,需要先了解西藏高原的特殊地理條件。
西藏高原的資源極度匱乏,所以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分成一個個小部落,由部落首領來領導的。
因為當地支撐不了需要眾多行政官員才能建立的帝國體制….
一直到了唐太宗時代,西藏高原才由松贊干布建立起了統一的帝國。
後來就有了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故事…
我們看仔細一點:
西藏高原上分為三個亞區域:
東北的安多藏區:包括青海、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
東南的康巴藏區:包括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
(知名的香格里拉,就位於康巴藏區。)
最後是衛藏地區:包括西藏大部分,『衛』在藏語代表『中心』的意思。
吐蕃帝國的核心地區就在衛藏,吐蕃的最高統治者叫做『贊普』。
而松贊干布是第一個有明確年代的贊普,在他之前的西藏歷史,都處在傳說當中。
雖然只有傳說,但我們明確可以知道的是,在松贊干布之前,高原上就已經有了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了,叫做『苯教』。
苯教是個多神教,有薩滿教特徵,就是部落巫師負責祈禱全族禍福那種宗教。
高原上最初的各種小部落,部落首領都兼有宗教屬性,否則也當不了老大。
等到松贊干布建立起吐蕃帝國之後,這些部落首領就成了帝國的大貴族。
苯教和貴族制,在吐蕃帝國內部就是一種共生關係。
很明顯的:

『由於貴族是贊普統治的障礙,苯教也就成了贊普統治的障礙。』

當然,一開始贊普肯定是和貴族合作共治的。
因為在西藏那種資源匱乏,人口稀少的地方,養不起官僚體系,也不可能中央集權式。
因為官僚體系是個很複雜的統治技術,而吐蕃帝國是迅速崛起的,根本還來不及發展出這套統治技術呢。
想要用官僚來統治,好歹得有文字。
所以,松贊干布就開始引入文字系統。
附帶一提,歷史課本每次講到少數民族政權,都要討論一下他們有沒有自己的文字,原因就在這裡。
中原地區就是在商朝出現文字之後,用了一千多年,等待文字在平民中普及。
戰國後期教育開始發達,平民百姓識字多了,官僚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但是,講了這麼多,跟佛教到底有啥關係?
關係來了~
對松贊干布來說,與貴族合作共治是不得已的。
貴族都有強烈的獨立自治傾向,不願意受制於贊普。
如果贊普不能找到有效的辦法來控制貴族,用不了幾天帝國也就解體了。
那怎樣才能控制貴族呢?
松贊干布之所以能名留青史,就是因為他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用了兩面手法:
首先是精神層面,貴族們是借助苯教來凝聚本部落的。
為了從精神層面上對抗貴族,贊普就引入了佛教來對抗苯教。
苯教是多神教,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主神,各個部落之間就沒有精神上的認同感,有離心傾向,這也很適合貴族的需求。
而佛教不是多神教,是普世宗教,能夠建立一種超越於地方小群體的大範圍認同感,這特別適合於贊普的需求。
所以,贊普支持佛教,貴族支持苯教。
贊普和貴族之間的對抗關係,又呈現為苯教和佛教之間的對抗關係。

還有苯教沒有文字經書,佛教可有大批的經書,推廣佛教可以普及文字,為之後的官僚體制奠定基礎。

但是要養活這些識字的官僚,需要穩定的長期收入,這就是松贊干布的第二個手法。
他搞到一大筆定期收入,來維持帝國的運作。
當然,這不是靠稅收,因為西藏高原上交通太困難,稅收成本太高,靠稅收來養官僚完全不可行。
贊普的辦法是:
到外面搞錢,再回高原上養活官僚,壓制貴族。
錢在哪呢?
高原的東北部、青海一帶的安多藏區,有一條很重要的通道,被稱作青海道,可以直接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
這可是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錢就在這!!!
吐蕃贊普如果能夠控制安多,就能夠威脅到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商業運作。
他就能從這條重要商道收取保護費,由於每天都有商人要通過,那就是一台永遠運作的提款機。
所以,從松贊干布開始,歷代贊普始終要牢牢控制安多藏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壓制貴族,維持帝國的統一。
-
本來想簡單寫,後來一看草稿一兩萬字….
改成短期連載好了..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2(短期連載)
-
今天從安史之亂說起~
這場影響大唐命運的內亂,同樣也替吐蕃帶來改變的機遇。
西元755年之前,吐蕃與大唐激烈的爭奪河西走廊這台提款機的控制權,大唐和吐蕃在安多和西域有大量的戰爭。
雖然太宗時期,吐蕃贊普曾經逼的大唐文成公主下嫁,但是戰爭並沒有停止。
畢竟誰也不想將提款機拱手讓人….
所以這場爭奪戰持續了超過一個世紀…
但是如果要比持久戰,拚的就不只是戰場上的一刀一槍砍殺,而是家底。
吐蕃在這方面肯定沒有大唐有優勢,畢竟大唐有錢嘛….
所以打了超過一個世紀之後,到了唐玄宗時期,吐蕃就開始被按在地上磨擦了…
吐蕃在西域好不容易搶來的一些地方都丟了,安多也快保不住了。
沒想到,就在吐蕃快要撐不住的時候,西元755年,大唐發生了安史之亂。
所有用來打吐蕃的軍隊,都被調回到中原來打安祿山了。
吐蕃一下子抓住機會,迅速出兵,不光牢牢控制了安多,還攻佔了西域的大片領土。
這是個歷史性的改變~
在此之後,在西域的爭奪,就不再發生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了,而是發生在草原霸主回鶻和高原霸主吐蕃之間了。
注意,這場爭奪戰引發的後續效應,擴散到東亞與西亞,決定了後面數百年政治秩序的根本基礎。
可以說,在蒙古人崛起橫掃歐亞之前,亞州大陸兩端的政治秩序,都跟這場比拚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對吐蕃來說,回鶻當然比不上大唐帝國。
所以,西域的財富就源源不斷運輸到高原上來了。
吐蕃贊普這下就開始闊氣了,他對於貴族們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大。
於是贊普就開始籌組自己的私人班底,這些班底類似中原王朝的官僚,讓贊普可以進一步壓制貴族。
講了這麼多,到底跟佛教有什麼關係啊….
別急,這批官僚的最低要求就是讀書識字,不然怎麼當官員呢?
但是高原之上可沒有學校,更沒有什麼《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種兒童啟蒙讀物….
學習文字的成本很高的….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就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替代方案啦。
佛經就是課本、佛寺就是學校、高僧就是老師、學佛就是學字…
而且,佛教各種引人入勝的故事,還自帶鼓勵學習的效果。
不難想像,贊普最初就是把佛教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納入自己的人事班底,把僧侶變成僧官。
從歷史記錄來分析,安史之亂後西藏高原上的佛教,開始獲得官方宗教的地位。
這不僅僅是宗教因素,更是政治需要。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開始不自覺的推論起來:
『所以,後來藏傳佛教就因此興盛起來了』
『全文完』
-
當然不可能,學習歷史時要注意『洞穴效應』…
你不能把自己找到的『資料』當作『全部資料』
然後開始用邏輯拼湊這些資料,並且試著把故事說的合理…
如果這樣,那就是『演義』而不是『歷史』了…
看著爽是爽,但是跟泡溫泉一樣,你不會得到新的認識,你所懂得的都是已經知道的知識框架,這種閱讀再多也沒意義。
-
真實的情況剛好相反:
此時的贊普看上去越來越強大了,但實際上他是越來越脆弱了。
因為他要養活的僧官越來越多,對於財政的壓力越來越大,他也就越來越依賴於來自西域的財政。
但是,西域這個地方是亞洲的十字路口,各方勢力匯聚之處,你想在這裡當老大,是不會缺少挑戰者的。
所以,一旦西域出點問題,贊普的麻煩就來了。
過去贊普跟貴族是聯合關係,但是從他開始養大批僧官推廣佛教之後,當地的苯教貴族就越來越反彈了….
贊普藉由安史之亂的黑天鵝事件獲利之後,的確攀登了新的高峰。
但是這也讓摔下來變得更痛了….最終反而成了吐蕃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
沒多久,麻煩就來了。
更荒謬的是,這個麻煩來自於對手的崩潰…
這個對手,就是『回鶻汗國』
故事要從這個民族的興盛與滅亡說起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3(短期連載)
-
要談談回鶻汗國,就得回頭詳細說一下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主謀安祿山,出生在農耕、草原過渡地帶的遼西地區。
他爸爸是來自中亞的粟特人,粟特人屬於波斯族群,也就是白色人種。
他媽媽是出身草原的突厥人,突厥人屬於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
所以,可以說安祿山擁有中亞沙漠和蒙古草原混合血脈。
-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派遣大將哥舒翰去應戰。
但是唐玄宗此時已經是個七十高齡的老人,估計老人癡呆都已經好幾期了。
他的胡亂指揮,導致哥舒翰被安祿山俘虜,潼關被攻破,戰亂蔓延到帝國心臟地帶…
唐玄宗跑路逃離長安,處死了自己的愛妃,最後黯然退位。
大唐從光芒萬丈的亞洲霸主地位掉落下來,摔成了一個坐輪椅的癱瘓病人。
於是,回鶻人就被命運端到主角的舞台上了。
回鶻人開始充當大唐的特別看護了....
本來回鶻人只是大唐帝國扶植起來打吐蕃的小兄弟…
但是眼前的危機,讓大唐不得不向這個小兄弟求助
於是回鶻的牟羽可汗帶領大軍南下助戰。
(我曾經在另外一個回答中說過,這場南下助戰,有無比深遠的蝴蝶效應)
最終,回鶻大軍協同唐軍作戰,收復了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
當然回鶻在洛陽也大肆搶掠,畢竟唐朝發不出薪水,阻止不了手上有刀的小兄弟自己拿點戰利品…
但是回鶻人得到的,遠遠不只是這種有形的財富。
牟羽可汗在洛陽搶劫的時候,遇到了三個來自中亞的粟特僧人。
雙方相談甚歡,所以牟羽可汗搶完回家的時候,把這三個僧人帶回自己家了。
當然,這三位不是佛教僧人,而是摩尼教的僧人。
(摩尼教,就是張無忌信的那個明教。)
這三個不起眼的粟特僧人,他們讓草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文化的力量,真的不可估量啊….
他們三個人,說服了牟羽可汗皈依摩尼教,並且通過可汗之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回鶻人皈依摩尼教,沒多久就讓摩尼教成為回鶻帝國的國教。
原本身處中亞的粟特人,看到摩尼教在回鶻發展得這麼好,就紛紛來到回鶻。
這批移民過來的粟特人,精明能幹擅長經商,除了幫回鶻精打細算的榨取大唐的保護費之外,還幫回鶻人發明了文字。
這種文字是從東地中海的敘利亞地區傳播過來的,經過粟特人之手,又傳播到了蒙古高原上的回鶻帝國。
直到今天,蒙文和滿文所用的字母都還是這種源自粟特文的字母。
如果沒有這場搶劫中的相遇,九百年後是否有蒙古與滿州帝國的崛起,那就是個問號了…
這裡順便說說大唐晚年的命運…
西元八世紀後期,大唐帝國勉強從安史之亂中活了下來,卻又陷入藩鎮割據的困境,再也沒有當年的雄風。
有好幾次,帝國政府在試圖打擊藩鎮的時候,差點被反過來搞死。
此時,把大唐這個坐輪椅的癱瘓病人搶救回來的,就是回鶻。
因為,回鶻這個高時薪的看護,需要大唐這個老闆,多撐幾年,多給點錢。
每次藩鎮搞的大唐快崩潰的時候,大唐就打電話給回鶻,回鶻非常樂意接這種買賣,就會迅速南下,幫助大唐平息內部問題,順手再狠狠地敲詐一筆保護費。
但是回鶻絕對不會徹底把藩鎮打垮,因為回鶻需要大唐帝國政府和藩鎮之間,保持一種均衡關係,不讓藩鎮有能力推翻帝國政府,也不讓帝國有能力滅掉藩鎮。只有這樣,回鶻才能不斷拿到保護費。
(補充一下:回鶻收保護費的方式,就是用一些老殘瘦弱的馬,來交換大唐高價的絲綢,接著到西域去轉賣,所以此時的絲路貿易,就被回鶻承包了大半。)
能夠持續收錢的生意,才是最美好的生意。
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還能延續將近150年,回鶻人的干預是一個重要原因。
-
越扯越遠了…別急,下一回就回頭講高原上的藏傳佛教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4(短期連載)
-
上一回,講了回鶻帝國的興盛,這樣你就可以理解吐蕃帝國的對手是怎麼樣從大唐轉變成回鶻的啦。
這一次我們來說說回鶻帝國的崩潰….
回鶻靠著這種高價特別看護大唐的業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同時又把這些財富轉賣到西方,並且與西方的波斯薩珊王朝對抗,爭奪絲路的全部控制權。
這個過程中,中亞來的粟特人成了回鶻汗國的大腦。
回鶻與粟特人的這種合作共生關係,讓回鶻人獲得了知識與財富,迅速地文明化了。
但是,冷兵器時代,野蠻生活方式就是戰鬥力的本質。
文明化就意味著戰鬥力的衰弱…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文明化之後的回鶻,居然開始修築城牆了。
於是,回鶻成為蒙古高原歷代遊牧帝國當中,唯一的一個築城的帝國。
對於遊牧帝國來說,築城定居絕對是大忌。
因為這樣一來,遊牧帝國的機動性就會喪失掉。
一但你開始定居,你也就變弱了。
遊牧者令人生畏的戰鬥力來自於高度機動性,以及超級簡單的組織結構。
畢竟,遊牧者的優勢就是戰爭成本低,農耕民族打不起長期戰爭,游牧者完全無所謂,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戰爭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要定居下來,比誰力氣大,比誰士兵多,那麼定居後的游牧者就完全沒有優勢了…
所以,看起來無比強大的回鶻游牧帝國開始變得脆弱了。
甚至在遇到危險時,難以自保。
西元840年,從回鶻帝國西北方森林中,衝出一個新的野蠻人對手。
這是突厥人的後代,黠戛斯人。
黠戛斯人發起的攻擊讓回鶻帝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很快就亡國了。
(大唐政府表示:『沒想到,看護比病人還早過世….』)
-
亡國的回鶻人分為幾支四散逃亡。
對於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向西逃亡的回鶻人。
西遷回鶻又分成了好幾支,其中有兩支。
投奔到中亞的這一支,征服了當地遊牧者,建立了喀喇汗國。
這個帝國主要位於今天的新疆西部和中亞,後來又以帕米爾高原為界,分裂為東喀喇汗國和西喀喇汗國。
他們的故事跟日後的新疆民族分布有很大的關係,但是跟這個主題無關,所以就不寫了…
簡單說,今天的新疆,北疆是黃種人,南疆是白種人,就是這樣來的
甚至,他們跟突厥人的伊斯蘭化也有關係,這就是後來兩大伊斯蘭土耳其帝國的起源。
-
我們這次要說的重點是,跑到高原上的另外一支回鶻人。
本來,吐蕃的死對頭一直是回鶻,現在回鶻人被突厥人一個背刺搞定,忽然就亡國了。
吐蕃應該很高興才對,接下來就應該進入全盛時期了吧…
完全相反,從此吐蕃就遇到大麻煩了,老子說的:『福兮禍所依』,就是這樣吧。
跑過來的這支回鶻人,在吐蕃帝國之下,建立了一個附庸小國,稱為『甘州回鶻』。
但是,這個小小的附庸國,剛好掐住了吐蕃帝國的咽喉。
甘州回鶻正處在從青海道進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經要道上。
甘州,就在今天的甘肅張掖。
簡單來說,西域絲路是台運鈔車,河西走廊是台提款機,那麼甘州就是取鈔的那個吐鈔口。
來自西域的財富,要想運到贊普所在的拉薩,必須經過甘州回鶻的地盤。
本來,回鶻是在西域跟吐蕃對抗,算是雙方搶一台運鈔車。
回鶻必須兼顧大唐那個重症病人,所以沒能全力對付吐蕃,吐蕃在西域還有些優勢。
現在,回鶻帝國的確是亡國了,但是剩下來的人卻偏偏堵住了吐鈔口。
這就讓吐蕃的金流徹底卡死了…
於是,回鶻帝國在西元840年亡國,而僅僅兩年之後,吐蕃也就亡國了。
亡國的明顯原因是老贊普遇刺….
但是根本原因,卻是帝國財政陷入危機,新贊普沒有任何能力壓制反抗的貴族們。
強大的吐蕃帝國就此解體,漢傳佛教失去了贊普的支持,在西藏高原也遭遇到巨大挫折。
可以說,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佛教在西藏消失了….
因為,吐蕃帝國解體之後,高原上就再也沒有過什麼強大的政治體了,只能再回復到過去的那種區域性的小部落、小共同體的狀態。
這樣一種散落的小共同體,要想形成秩序,拚的就不是規模,不是高效率。
那是中原這種資源豐富的地區,爭奪天下的邏輯…
對資源稀缺的西藏高原來說,他們拼不起資源、拚不起規模、拚不起效率。
他們拚的是,誰的成本最低,最能生存下去。
在吐蕃帝國的中央集權垮台之後,哪種組織模式成本最低呢?
當然就是宗教。
而且不是原來依賴贊普支持的佛教,而是原來的部落首領兼任薩滿的苯教。
-
不要小看剛剛這一段歷史發展的變化,這可是世界歷史上罕有的特殊現象。
自古以來,人類的政治與宗教就是雙胞胎,而身為大哥的政治總是在壓迫身為小弟的宗教。
所謂的『政教合一』,其實就是統治者用宗教來實現統治。
但是西元九世紀之後的西藏高原與西元九世紀之後的西部歐洲,出現了特殊的宗教壓過政權的現象。
後者,就是查里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與天主教羅馬教廷的對抗。
前者,就是東亞文化圈當中,唯一一個教權有機會獨立於政權發展的西藏。
想想看,沒有這種歷史機遇,西藏怎麼可能直到20世紀,還有宗教領袖兼任世俗領袖的奇特現象呢?
而這種『宗教領袖兼任世俗領袖的奇特現象』,就是藏傳佛教發展的基礎。
-
西元十世紀之後,佛教再一次傳入西藏。
這次的佛教沒有贊普作為強力的後盾,就必須和苯教相融合,才有可能被那些小共同體當中的部落貴族首領接受。
於是,我們今天會看到,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氣質很不一樣,根源都在這裡。
而正是這樣一種氣質,使得藏傳佛教更容易被草原上的遊牧者所接受。
幾百年後,這種特殊版本的藏傳佛教,主導了蒙古草原上的精神世界。
-
這次說清楚了藏傳佛教的起源..
下一次,我們開始一條新的故事線,談談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的起源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5(短期連載)
-
今天要講西藏高原上的興佛與毀佛
-
我們上次講到唐朝時期,西藏高原與中原及西域的另類三國演義。
這場三方博弈,最終影響了三方各自的歷史…
其中,西藏高原上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環境,讓宗教可以與政治權力並駕齊驅,這是古代東亞社會中罕見的情況,最終導致一種氣質特殊的佛教誕生。
為什麼說氣質特殊呢?
來分析一下普世佛教的三大傳承:
佛教來自印度的多神教傳統,但是佛教的核心精神,是『無神』,這個本質上的差異,讓佛教最終離開印度這個諸神的故鄉,遠走他鄉。
佛教隨著地理環境向外傳播,演化成三大體系:

由印度經中亞,往中國、東北亞一帶傳播的稱為北傳佛教;
由印度傳往錫蘭島,再經緬甸、印尼傳播至東南亞的稱為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又可分成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兩者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並不相同,故而分開。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最大的差異,在於完整的保留印度佛教的梵文根源。
藏語是唯一可以還原梵語的語言文字…
藏傳佛經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佛教原始教義的佛經
藏傳佛教更是唯一保存因明論典傳承方式的佛教…
聖嚴法師就認為:
『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間宗教』
『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

但是,想追尋這種特殊氣質的起源,還得要回看西藏特殊的歷史..
佛教在西藏的傳播,與政治鬥爭是密不可分的…

就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的幾乎同一個時間,西藏也爆發了內亂,老贊普被害。
最後貴族大臣負責輔佐年幼的贊普,重新掌握政權….
大臣宣布:
『老贊普之所以早逝,是因為信仰佛教,所以開始禁制佛教傳播』
貴族大臣制定了禁止佛教的法律驅逐外國高僧,拆毀部分佛寺。

但是畢竟西藏已經建立起贊普制度了…
年幼的贊普成年後,先培養親信的崇佛派大臣,再設計謀殺了反佛派首領….
但是,當時西藏發生大量的天災,反佛派大臣紛紛主張,這是贊普觸怒天神的報應….
就這樣,護佛贊普與苯教貴族不斷的對抗,宗教,從來都不只是宗教….
最終,天竺著名的密宗大師蓮花生大士抵達了吐蕃,他的到來,改變了藏傳佛教的命運…
在贊普的主持下,蓮花生大士與支持苯教的貴族等人進行辯論….
這當然不是普通的唇槍舌劍,這是各顯神通的鬥法…
蓮花生大士以神通打倒了當地原生的鬼神與苯教的巫師,讓苯教失去了在西藏民眾心中的權威地位。
贊普趁機要求蓮花生大士剃度七名弟子出家,並興建桑耶寺,下令廢除苯教信仰,改信佛教。
這其實就是把原本的毀佛行為反過來做的政治鬥爭罷了….
所以,等到老贊普過世,政權重新交替之後,毀佛的鬥爭又展開了…
老贊普有三個兒子,長子出家為僧,次子被認為個性暴虐,所以由幼子繼承。
新贊普極力支持佛教,再度引發反對佛教的苯教貴族不滿….
這簡直就是引發政變的標準格局阿…
果然,貴族擁立個性暴虐的次子,引發政變,並且再度大肆打擊佛教…

當時吐蕃又經常發生霜、雹、瘟疫等天災人禍,新任贊普聲稱:

『由於老贊普推行佛法而觸怒了天神,下令禁止佛教,並強制推行苯教』

等等…
這是不是剛剛寫過了…
別誤會,這不是我偷懶…是歷史重演….

於是大量佛寺、佛像再度被拆毀,佛經或被扔進水火之中,或被填埋在底下。
翻譯經卷的外國譯師被驅逐出境,佛教僧侶或被屠殺,或淪為貴族的奴隸,或被脅迫充當劊子手,或被發配邊疆充軍…
當然,既然歷史總是重演,各位應該能猜到最後的結局….
僧侶和佛教信徒們再度發起政變,謀殺了毀佛的贊普….
然後贊普的兒子們再度為了爭奪權力引發更大規模內戰…
最終導致吐蕃帝國的支離破碎,並引爆臣民大反叛,曾經力壓唐朝的大國從此衰微…
同一個時期,中原大地上也發生了史上第三次的唐武宗毀佛運動….
由此看來,精神世界的崩解與政治秩序的崩潰,從來都是連鎖反應啊…..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6(短期連載)
-
這次要講藏傳佛教各宗派的發展
-
各位看完前五回的連載,應該可以理解,佛教在西藏的傳播,與政治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甚至可以說,佛教就是想要壓制貴族的贊普,為西藏臣民刻意引進的『新精神世界』。
這導致西藏佛教有很多與漢傳佛教不同的做法,包括被神秘氣氛壟罩的--『密宗』。

當年,蓮花生大士來到吐蕃之後,為了讓貴族與廣大臣民信服佛教,曾刻意示現多種神通,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
但是這種傳法的方式,在折服原始宗教信仰的同時,也保留了苯教的薩滿巫術傳統,從而讓西藏的密宗顯得特別神祕莫測….
漢傳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發展的初期,也同樣做過顯神通弘法的把戲,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啊….
但是,後來漢傳佛教脫離了金剛降魔,以法術壓外道的作法,走上了精神修練的道路….
西藏佛教本來也有這種可能的轉折….
禪宗北派,神秀門下的普寂傳人摩訶衍禪師,曾在8世紀後期來到西藏傳揚禪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傳法的印度僧人的質疑,引發了法門大論戰。
大乘和尚的論點:
『成佛之道應通過個人突發的頓悟,此頓悟來源於摒除包括善惡在內的一切思考。』
這是標準的漢傳佛教禪宗思維…
用俗語來說就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但是印度僧人認為:
『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
『只有經過逐漸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
『批評頓悟派不別善惡、不積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實為束手待斃。』
雙方反覆爭辯,甚為激烈。大乘和尚甚至曾一度占上風,但最後敗北,被迫退出西藏,返回敦煌。
原因是:
『贊普介入了。』
贊普下令,西藏臣民不得修頓門法,從此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
但是,這種講不贏就耍流氓的事情,大家都會…
所以,接下來就是滅佛時期,大約一百三十年之間,佛教也沉寂了。
到了中國的宋朝初年,佛教在西藏才又漸漸復興起來。
此時,藏傳佛經已經有了兩個版本了….
原因是原有的經典,被毀佛運動打擊,大部分都散失了….
此後,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
根據這些舊譯經典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舊譯派)。
而重新由印度取回經典再度重譯的,稱新譯。
這些新的經典,創造了噶舉、噶當、薩迦、覺囊、格魯等各派的新傳承。
這些新舊教派的差異,涉及對高深佛理的認知差異,在這篇簡短連載中我不準備加以討論,我們只討論比較沒有爭議的政治事件影響。
-
因為談這個,就會無可避免地談到修行法門…
就會出現討論『雙修法』的議題….
我承受不了這種爭議,因此略過…
只引用經典中的一句話:
『修行人閉眼時,樹上的果子會落下來;睜眼時,果子又會重長上去,具備這樣的定力時才可以雙修。』
-
今天的西藏活佛轉世的起源,就來自政治力量的影響。
-
這個政治力量,來自於另外一個高原民族---蒙古人。
之前提過,藏傳佛教有滿滿的薩滿教氣質,這使得信奉薩滿教的蒙古人很容易就接受它。
所以,13世紀的蒙古人武力橫掃歐亞兩大陸的時候,藏傳佛教的新契機也到來了。
在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臺的時期,就有幾個出身今天喀什米爾地區的藏傳佛教僧人來到大汗的朝廷,其中一個還被大汗封為國師。
窩闊臺將吐蕃分給他的兒子闊端治理,這位闊端開啟蒙藏聯合的第一步。
這件事情史稱:
『涼州會盟』(1247年)
這個發生在772年前的蒙藏聯合會,是今天中國疆域形成的開端。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7(短期連載)
-
這次來講蒙藏聯合的過程
-
1247年的『涼州會盟』,為什麼會是今日中國疆域形成的開端呢?
來看看會盟的雙方:
一方是蒙古王爺,西涼王闊端,他是成吉思汗之後的蒙古大汗窩闊台的次子,負責統治西藏。
另一方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領袖,薩迦班智達,他代表吐蕃僧俗勢力和闊端商談吐蕃歸順蒙古之事。
也就是說,涼州會盟是一個蒙古王爺和一個藏傳佛教領袖的會盟。

眾所周知,蒙古人在13世紀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為什麼還要會盟呢?
打不就完了嗎?
『不服從就毀滅』,這正是蒙古人耀武揚威的傳統啊…
但是,這在西藏是行不通的,當地的自然環境太特殊了。
如果不收服人心,要靠騎兵征服,在廣大的西藏高原上要怎麼找人啊…
其實,在1247之前的幾年中,蒙古王爺西涼王闊端也曾經派兵攻打西藏高原。但是領兵大將打了一段時間之後,向闊端提建議,不如跟藏傳佛教的領袖談判,讓他們自願歸順更好。
(OS:我找不到對手…)
於是闊端發出帶有威脅性質的邀請,薩迦派的領袖薩迦班智達就肩負重任,代表整個西藏高原來到涼州與闊端會談。
會談的結果非常驚人,與蒙古人原先想像的城下之盟不同,蒙古人反而成了學生。

(這其實也不奇怪,蒙古人勇猛頑強,但是精神世界很純樸,碰到高等宗教的精神感化沒有抵抗力,後來蒙古人在西亞被伊斯蘭化也是類似的過程,有機會再來討論蒙古人信奉伊斯蘭教後進入印度這個宗教大本營的故事)

結果是:

『闊端拜薩迦班智達為師,接受了藏傳佛教』
『西藏高原則全部自願性的接受蒙古帝國的統治』

當時,蒙古帝國已經滅掉了地處中原的金朝,開始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震鑠古今的中國王朝了。
所以可以說,涼州會盟讓西藏高原開始正式納入到中國王朝的統治之中。
而且,蒙古人借著涼州會盟,得以借道西藏高原南下,征服大理,對南宋形成戰略大包圍,為後來一統天下做好準備。
三十多年之後,就要輪到忽必烈當元朝皇帝了。
元朝的故事,我們有機會再說,現在讓我們回到西藏高原上去…
闊端王爺的統治以及後來元朝的統治,並沒有直接管理到西藏高原上的內部。
而是採用代理制度,讓薩迦派代替自己管理。
於是薩迦派獲得了蒙古帝國的強力支持,一舉成為西藏高原上的最大教派。
這也是藏傳佛教勢力,凌駕本土政治勢力的開端。

當然,事情並不會這麼順利,太陽底下是沒有新鮮事的..
是的,又爆發宗教內戰了…
這次的規模更大了,因為是由於蒙古大帝國的王位爭權引發的。
前面提到,薩迦班智達與窩闊臺的兒子闊端聯合,獲得西藏的最高權威。
但是,這種權威也會因為蒙古改朝換代而轉換….
後來,窩闊臺過世,托雷的兒子蒙哥奪權上台,出現了第三代蒙古大汗。
這同樣使得吐蕃陷入動盪局勢,薩迦派的勢力也開始被削弱。
蒙哥將西藏各派重新分配,導致薩迦派的領袖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從此,每個派都可以與蒙古宗主打交道,這使得薩迦派喪失了優勢。

但是,薩迦派還有絕招,他們有一個不平凡的人---八思巴。
八思巴是薩迦班智達的繼承人,他是薩迦派的新領袖。
而且,敵視薩迦派的蒙哥,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中箭死在四川釣魚城外。
這真是天意啊…
繼承蒙哥地位的,是大名鼎鼎的忽必烈。
忽必烈與八思巴互相改變了對方的命運。
當年,忽必烈受蒙哥委派進攻大理,準備南下穿過藏區的時候,就聽說了八思巴的名望,便會見了八思巴。
會面後,忽必烈尊八思巴為上師,建立了合作關係。
後來元朝爆發的佛道大爭辯,元朝內部的幾大宗教,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全真教因為彼此的理念衝突,各自派出菁英辯論。
八思巴在中大獲全勝,成為元朝的國師。
八思巴也成為西藏佛教第五代法王,被後世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
-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8(短期連載)
-
終於要講到題目的後半段,明朝的滅亡了
-
涼州會盟之後,闊端和薩迦班智達在就接連去世了。
繼承他們位置的是闊端的堂弟忽必烈和薩迦班智達的侄子八思巴。
與他們的前輩一樣,忽必烈和八思巴也結成了師徒關係。
忽必烈後來成為大元帝國的開國皇帝元世祖,八思巴則成為大元帝國的國師,總管天下各大教派。
這是藏傳佛教最輝煌的時刻,因為來自高原的分支教派在政治的支持之下,凌駕中土各大宗教,法輪光耀天下。
但是,風水總是輪流轉的…
等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之後,蒙古人退回塞外,薩迦派也就失去了支持,當然也就不再是壓倒性的大教派了。
那麼,到底藏傳佛教是怎麼促成明朝滅亡的呢?
這就要從草原上的新英雄講起了…
這個時代,蒙古崛起了一位新的草原英雄俺答汗。
這位草原英雄曾經在1550年,領軍攻破長城防線,兵臨明朝的首都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邊境貿易,史稱庚戌之變。
這是土木堡之變剛好一百年之後,蒙古勢力對明朝最大的一次威脅。
這位俺答汗的入侵,讓明朝首都附近變成一片焦土….
總計六萬人被殺,四萬人被俘虜淪為奴隸,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明朝大名鼎鼎的戰將戚繼光,就是在這場首都防衛戰中出場的。
而且,這場首都防衛戰,讓明朝重新開始正視蒙古人的威脅,著手鞏固長城防線。
這個新長城防線的建立者,就是戚繼光。
此時戚繼光剛滿23歲,正在北京參加武舉會試。
他在京城親眼目睹了蒙古騎兵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讓他決心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我們的戚將軍這時還是資歷很淺的菜鳥…
雖然,他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戰略,讓上級注意到他了…
但是,國家大事還輪不到他提出意見,他後來被派往東南沿海…
他在那裏負責修理倭寇,修理了很多年….
直到他徹底成為帝國將領排行榜中的大人物以後,他才再度回到面對蒙古人的戰場上來…
戚繼光解決了倭寇,帶著他的戚家軍北上對付蒙古人時,催生《西遊記》的太上老君(嘉靖皇帝)已經駕崩了,此時時機已經成熟了。
首先,安靜了幾年的蒙古人再次來騷擾明朝的邊境。
再來,主宰明朝國政的人,換成了更大名鼎鼎的張居正。
最後,戚繼光已經成長到能夠獨當一面了。
他知道光靠自己的戚家軍事不足以守住整條防線的,蒙古騎兵可不是需要港口才能登陸的倭寇,它們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衝破防線。
明朝當前北方防線的防禦工程和士兵的戰鬥力都不行,根本打不過蒙古騎兵。
於是他開始向皇帝建議10條禦敵之策以及修築新的長城。
然後,張居正批准了他。
這很不容易,因為這可是明朝中期。
是個政治口水可以游泳的時代….
修長城的建議理所當然地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理由是花錢太厲害。
這當然是事實,因為修長城的工程花掉明朝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三都。
但是根本原因其實是:

『此時的明朝大臣們,什麼主張都反對』

還好,這個時代有張居正,有他的支持,皇帝同意修築長城。
戚繼光修建長城和之前的做法不同,他的目標不是包工程賺錢。
他改進了長城的材料與施工方案:
他蓋的長城全部用青磚築成,青磚用一定比例的水和石灰配比燒製而成,而且在每個青磚上面都印上了燒造的地點和負責人的名字,這樣能夠確保青磚的質量和以後的追責問題。
而且,他連工人都考慮周到。
戚繼光知道他的施工要求,一般的老百姓受不了。
所以他首先把自己的戚家軍2萬人調過來當工人,在老部下們怨聲載到與汗流浹背的辛勤工作下,新的長城長出來了。
然後,蒙古人也來了。
當戚繼光的長城部分完工後,1575年,蒙古人再次入侵明朝邊境。
這剛好是檢驗長城建設效果的一次機會。
經過激烈的戰鬥,長城發揮了重大的效果,由於新建設的長城布局合理,很方面士兵的調動,所以這次戰爭以蒙古人大敗結束。
蒙古首領的哥哥還被俘虜了。
這次的勝利讓當初反對他建設新長城的人全部閉了嘴。
-
從此,俺答汗沒辦法再靠著到明朝提款搶劫獲取物資,他作為大汗的地位開始受到其他蒙古貴族的挑戰…所以他需要一個新的支持力量。
這個力量,就是藏傳佛教。
-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09(短期連載)
-
俺答汗尋求的新力量,就是曾經作為大元國教的藏傳佛教。
可是,強大的俺答汗為什麼還需要尋求新力量的支持?
這讓我們回到明朝剛剛崛起的時候來看,就明白了。
當時,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看到朱元璋的大軍北伐,覺得打不過,於是自己主動逃離北京回到草原上。
但是他並不認為元朝已經滅亡了,而只是認為元朝統治的地盤變小了。
元順帝及其繼承人在草原上,仍然以元朝的名號繼續統治,史稱北元。
但是,這當然跟原來的不一樣了。
這些蒙古大汗失去整個漢地的巨大財富,再也沒有能力控制草原上眾多的蒙古部落了。
鐵木真統一蒙古百年之後,蒙古部落再度陷入混戰,這讓南方的明朝可以安心的度過多年的和平。
不過,蒙古人統治中原的百年歷史,還是留下了一個精神遺產。
雖然草原上一片混戰,對於誰有資格當最高的大汗,各個部落卻是有共識的。

----『只有黃金家族的人,才可以當大汗。』

什麼叫黃金家族?
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
後來,這個概念又進一步窄化,變成只有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這一脈的後代,才算黃金家族。
黃金家族中,又是長子這一支有優先繼承權,其他人只有在該脈找不到合法繼承人的情況下才有繼承資格。
所以,蒙古人最後還是逐漸站在同一支旗幟之下,繼續對南方的漢人政權施加壓力。
這個旗幟,就是『察哈爾部』,蒙古人公認只有這個部落的首領才能成為大汗。
很遺憾的是,俺答汗並不是察哈爾部的正統大汗。

俺答汗屬於黃金家族的分支,稱為土默特部。
他幾乎統一了整個漠南地區的蒙古諸部落,把原本的正統大汗排擠到了東蒙古去了。
俺答汗幾乎成為蒙古諸部的共主,但是人心始終不齊,因為他的血統不純….
這就是他需要尋求新力量的原因。

但是,西藏高原上有眾多藏傳佛教的教派,哪一個才適合俺答汗呢?
他選擇了明朝初年創立的格魯派,這是當時西藏成長最快的教派。
原本,宋朝時期藏傳佛教再興之後,西藏居主導地位的是噶舉派(白教)。
噶舉派主導西藏宗教三百多年後,出現了挑戰者。
明成祖時期,青海藏人宗喀巴融合各宗各派的精華,創立格魯派(黃教)。
宗喀巴開宗立派之後,受到熱烈歡迎,代替噶舉派接管了全藏的政教事務,成為第一大教派。
格魯派嚴倡守戒,又被稱為格律派,他們嚴守佛教戒律,所以不近女色,廢除雙身法。

1577年,索南嘉措應蒙古土默特部領袖俺答汗之邀赴青海。
從此,蒙古族徹底放棄了對薩滿教的信仰,改信佛教。
俺答汗拜索南嘉措為師,索南嘉措認定俺答汗是忽必烈轉世,俺答汗則認定索南嘉措是八思巴轉世,三百多年前,創造大元帝國的師徒,在此轉世重逢。

這是標準的各取所需。

俺答汗獲得活佛確認,在蒙古高原上被公認為忽必烈轉世,克服了自己血統不正的問題,名正言順地排擠了血統純正的大汗,自己當上了蒙古大汗。
俺答汗從此就比任何正統大汗都要更加正統了,他名正言順地成為全體蒙古人的大汗了。
為了讓蒙古的民眾全都信服,俺答汗就在蒙古地區開始大力推廣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終於替代了薩滿教,成為蒙古民眾的普遍信仰。
索南嘉措則被俺答汗封為達賴喇嘛後,格魯派獲得蒙古全力支持,迅速成為高原上最大的教派。
俺答汗尊上師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從此,達賴喇嘛正式成為西藏佛教領袖的尊號。

但是這一切跟明朝的滅亡到底有什麼關係?
明朝又不是被蒙古或者西藏的少數民族消滅的?
明朝是被清朝消滅的啊?
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跟清朝有甚麼關係呢?
關係就在:『滿蒙聯盟』。
這是自古以來未有的北方兩大少數民族系統大團結,這個巨大的草原力量,最後摧垮了明朝。
我們可以說:

『大清之所以能夠跨越長城,是因為滿洲人和蒙古人結成緊密聯盟。』

但是,為什麼驕傲的蒙古人願意接受滿洲人的統治呢?

關鍵在於:『皇太極繼承了元朝的正統』

而創造這個政治聯盟的紐帶,就是藏傳佛教的轉世傳說。
說到這裡,你應該開始明白藏傳佛教對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了。

是的,俺答汗是忽必烈的轉世,所以他有正統地位。
所以,他極力推廣藏傳佛教,讓蒙古人人信仰。
問題是,這個轉世的認定權在誰手上?
在活佛手上啊,如果活佛認定其他人呢?
那麼,後來的大汗如果沒獲得活佛認證呢?
或者說,活佛認證了其他勢力也是大汗轉世呢?

這就成了一個新的政治權威,這就是滿洲人能夠與蒙古聯盟的關鍵。
可是,蒙古大汗怎麼可能那麼蠢,放任活佛認證其他勢力呢?
原因是,藏傳佛教不是只有一派啊….
黃教裡面不只有一個活佛,高原上也不止黃教這一個教派。
於是這種認證風潮一發不可收拾,草原上眾多黃金家族分支的部落首領,甚至還有並非黃金家族的部落首領,都通過成為某個活佛的檀越(施主/贊助商),而獲得了可汗的尊號。
蒙古世界的統治正當性,也就是法統,就此分裂了。
那種精神世界的底層統一性也就破掉了。
俺答汗想要統一蒙古的努力,最後反而讓蒙古人永遠無法再度靠自己團結起來。
-
(以下待續)

論:藏傳佛教的起源與明朝滅亡10 (短期連載最終回)
-
蒙古世界的法統分裂,削弱了蒙古對於東亞世界的影響力,從此蒙古人無法在獨當一面了。
這就給了大清崛起機會,或者說,給了皇太極取得元朝正統的機會。
當然,這個機會源自於蒙古人自己的內鬥。
蒙古內鬥的核心人物是林丹汗,他在明朝末年取得察哈爾部的正統大汗地位。
當時,俺答汗的後代已經沒落了,所以林丹汗決心要重新恢復正統大汗的地位。
讓那些透過捐款獲得認證的雜牌大汗全部皈依,重建蒙古人的光榮。
他幾乎成功了…
但是,他改變不了蒙古人普遍信仰黃教的事實。
所以,林丹汗也信仰黃教,他像當年的忽必烈、俺答汗一樣,出錢把大量的藏文佛經譯成了蒙文。
這樣,他就可以掌握蒙古地區的黃教解釋權,從而統合其他蒙古部落。
當然,光是掌握精神解釋權還不夠,林丹汗還進行了一系列戰爭,要馬上得天下。
但是,此時情況與之前有個根本上的不同,這個時代,女真人崛起了。
過去,打不過的蒙古部落只能服從新大汗,但是現在,他們可以跨過大興安嶺去投奔女真人。
幾次下來,林丹汗氣炸了。
他甚至開始懷疑推廣黃教的意義…
此時,喀爾喀部的『卻圖汗』來找他,勸他改信白教的紅帽派。
林丹汗一時衝動,就改了信仰。
但是弄巧成拙,其他蒙古部落更排斥他了。
相反的,皇太極則趁機聯合這些離心離德的蒙古部落,在1634年一舉打敗林丹汗,成為滿蒙兩大族群的霸主。
但是,此時皇太極還沒能繼承元朝的正統,因為他還缺一個關鍵的任務道具:

----元朝留下的傳國玉璽。

這個玉璽,在被打跑的林丹汗手裡。
林丹汗去哪了呢?
他在搞大反攻戰略。

林丹汗帶著仍然忠誠於他的部眾逃往青海,計畫在這裡和他的好兄弟『卻圖汗』會師。
這兩個部落加起來有將近十萬人,這支力量可以橫掃西藏高原了。
林丹汗計畫憑這支大軍攻入西藏,以千鈞之力滅掉黃教,扶植紅帽派。
這算是個釜底抽薪的策略。
他跳出蒙古與滿洲對抗的糾纏,直接站上西藏高原。
只要能掌握整個藏傳佛教的話語權,他就有可能逆襲回蒙古,打垮已經成為滿洲人政治附庸的黃教蒙古諸部。
從此一舉成為橫跨草原與高原的霸主,同時掌控政治秩序與精神秩序,雄踞世界之巔。
不得不說,這個大膽的戰略比起兩百年前帖木兒的東征戰略毫不遜色。
如果真的能夠成功,會結合起高原與草原兩種力量,將會對東亞其他力量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甚至改變歷史的進程。
要知道,從漢武帝開始,中原帝國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要防止草原與高原聯合起來,以免受到一種戰略包圍。
這種包圍會讓缺乏騎兵資源的漢人政權腹背受敵。
當年漢武帝為了防止草原上的匈奴和高原上的西羌形成聯盟,不得不攻佔河西走廊,把它們隔開,而為了保住河西走廊,又不得不通西域。
事情必須搞的這麼大,就是因為這事關帝國百年命脈。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林丹汗到了青海沒多久,就染上天花病死了,偉大的戰略無疾而終。(這跟帖木兒一模一樣)
林丹汗死後,他的家人無處可去,只好又回到老家投降了皇太極,並交出了大元傳國玉璽。
皇太極於是登基稱帝,成為滿洲人和蒙古人共同的大汗,滿蒙聯盟的軍事基礎就此成立。
接下來的,就是吳三桂同志跟李自成同志的戲了。
-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