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李天豪老師說故事:曾國藩

道光十二年,湖南學政正在批閱秀才試卷

看到其中一篇文章,急得起來大罵:

「寫的什麼鬼,文理淺薄幼稚,竟然也敢來考試!」

正要把考卷扔出去.....

左右的人急忙勸住,說此人成績還好,不如給個佾生(候補及格)

佾生算是半個秀才,下次考試可免縣試、府試

學政餘怒未消:

「佾生就佾生,但我一定要把他晾出來」
「懸牌示眾,以儆效尤」

於是,這次放榜的主角,就變成曾國藩。

曾本來就秉賦低下,書讀不好,打仗也不行,只會修工事,死守。

所謂結硬寨 打硬仗是也

但他有毅力,自我修行,所謂日拱一卒不棄唐捐。終成聖賢。

洪秀全是被曾國藩用錢給砸死的
-
太平軍起事之初,幾乎是所向無敵。
自1851年金田起義,從廣西打到江蘇,只用了兩年的時間。
數倍於太平軍的清軍,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眼睜睜看著洪秀全定都「天京」(金陵,南京)。
直到遇上曾國藩招募的湘軍,戰場局面才發生改變,最終敗於曾國藩的湘軍。

太平軍為什麼不是湘軍的對手呢?
湘軍士兵為什麼特別能打呢?

主要是錢給得多😎

湘軍將士的餉銀,其實高得驚人。
即便是普通士兵,每月餉銀高達6兩,是清朝正規軍綠營士兵的3倍。
(這相當於今天月薪8-10萬,注意,這是兵)

軍官的待遇更是優厚,營官以上月銀高達50兩,另有公費150兩,每月收入多達200兩。

對比一下:
清代的知縣,即所謂的「七品芝麻官」
年俸銀45兩,祿米45斛,養廉銀1200兩。

清代知縣一年的俸銀是45兩,湘軍普通士兵的年餉是銀72兩,年餉顯然高於知縣的俸銀。

當然,知縣還有祿米,這是士兵沒法比的,但士兵吃飯本來就不要錢。

知縣還有「養廉銀」,這個數字很大,但這屬於年度獎金,要看績效。

這種獎金,湘軍普通士兵同樣可以爭取,不過要拿性命去換,去奮勇殺敵。
而且如果肯拼命,不僅可以拿到高額獎金,還可能掙到一頂官帽。
湘軍後來的不少將領,最終都是從普通士兵起步的。

湘軍營官每月200兩銀子,年收入就是2400兩銀子。清代最高的一品文官,年俸銀不過 180兩,所以軍官的收入同樣是非常誘人的。

當然,總督的養廉銀是每年一萬兩😅

但是當時國家財政那麼缺錢,湘軍龐大的開支是怎麼籌集的呢?

曾國藩籌集湘軍軍費,手上有兩大法寶:

一是賣官;二是釐金。

賣官,就是誰出一筆錢,就給他一頂官帽子。

出的錢越多,給的官職就越大,美其名「捐納」。

民間有的是有錢人,正常情況下當官要考試,但考要憑本事,有錢人考不到.......
拿錢買顯得很划算,修家譜、印「名片」,特別有面子,所以樂意的人還是不少的。

也有人比較吝嗇,但特殊時期保命要緊,這就是強迫其買官,不買也不行。

1855年,曾國藩的湘軍在江西與太平軍大戰,直接耗銀100餘萬兩。這麼龐大的軍費開支,朝廷沒有撥一分錢,全是靠賣官籌集的。

釐金,說白了就是保護費——湘軍設卡收錢:

玩「此山是我開...」那一套

湘軍沿著交通要道設立關卡,經過的商旅交1%的稅....
戰爭期間,自然沒有人敢不交,不然管殺不管埋.....
當然,太平軍更狠,不管是誰,碰上就強搶,所以大家還是走湘軍的勢力範圍安全點⋯⋯
-
當然,這種軍隊要變成軍閥,也就是時間問題😅

曾國藩的超強政治能力:
-
從晚清到民國,曾國藩受到後輩政治人物各種推崇與致敬。
但是他到底厲害在哪裡?
最有名的戰場事蹟,是打輸了要跳江….
所帶領的部下都不怎麼聽話,左宗棠、李鴻章還常常嘲諷他…
別說外人,連自己的弟弟都管不動,各種屠城各種擄掠….
晚年的時候,處理教案也被罵成漢奸….
感覺上,一點都不厲害啊…..
曾國藩到底有什麼內行才看得出的本事?
-
我們來看看,他在解散湘軍的過程中,所做的精妙政治佈局。
1863年,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但是問題還沒結束。
要知道,軍隊平定了一場大亂,往往是另一場大亂的開始。
比如東漢末期的黃巾之亂被剿滅,結果就招惹起袁紹曹操這樣的軍閥坐大。
唐朝末年,朱溫鎮壓了黃巢軍,但隨後順手就把唐朝給結束了,自己當了皇帝。
所以,太平天國被滅之後,其實朝廷的另一場危機也在萌芽中。
因此,怎麼裁撤曾國藩的湘軍,就成了大難題。
甚至可以說,裁軍之難,不亞於當初的建軍。
打了勝仗的軍隊,胃口變得很大,不讓他們撈個盆滿缽滿,大兵們是不肯善罷甘休的。
本來是手執武器、人見人怕的虎狼之兵,回家可就成了老百姓,必須抓住這最後的機會能撈盡撈。
所以,裁撤軍隊往往需要花一大筆錢。
你不給錢,老子就造反鬧事,反正刀頭舔血的日子過久了,誰怕誰?
問題是,打十三年的仗,已經花了上億兩白銀,朝廷沒錢啊….
面對這個千古難題,曾國藩想出兩大高招:
第一招,鎖住時間。
讓朝廷的戶部出面擔保,把拖欠湘軍的軍餉、應發的獎賞等等,轉成20年的《期票》。
退伍湘軍憑此《期票》,20年之內,年年可以從地方政府,領取本金和利息。
這裡面隱含的意思就是,20年之內,您要是造反鬧事,這期票可就成廢紙一張了。
至於20年以後嘛,各位也就年事已高了,想造反想鬧事也無能為力了,這是在時間上把這批人鎖死。
第二招,鎖住空間。
曾國藩拿出庫存的幾百萬兩銀子,在沿海地區買下大量的海鹽,分給退伍湘軍折抵軍餉。
當時交通運輸不便,沿海地帶的海鹽很便宜,跟沙子差不多。
湘軍的老家湖南,距海千里,鹽價是沿海地區的10-20倍。
退伍湘軍只要把這些鹽帶回家一賣,就可大賺一筆。
這其實就是讓老弟兄們悶聲大發財的意思,湘軍回到故鄉,隊伍立刻就散了,戰鬥力就歸零了。
中國人重視鄉土,都回老家了還搶什麼劫,鬧什麼事呢?
如此一來,朝廷的危機也就解除了。
看歷史博弈,要看到這一部分,才算是看到了底層。
才能瞭解為何後輩政治人物,都如此推崇曾國藩。

太平天國的戰鬥力?
-
這個世界上沒有奇蹟😅
戰鬥力都是靠砸錢買軍火~
-
1862年4月,上海一間洋行,一月內就賣給太平軍洋槍3046支、洋炮795門、火藥10947磅、炮彈45萬枚。
甚至 後來太平軍的死敵,「常勝軍」的頭目戈登,居然也向太平軍販賣過軍火。
以至太平軍方面專門寫信給這位死對頭:

 「嗣後儘管前來照常通商,萬勿嫌慮」。

在太平天國軍中的外國人親眼所見而寫成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記載:

「(太平軍)騎兵執土耳其式的彎刀,一般是雙柄式,刀口厚而闊」
「使用的火器這時輕便的火繩槍,有時也有歐式的滑膛槍或手槍。」
「槍兵攜火繩槍,天氣潮濕時則不能使用,也有歐式滑膛槍、手槍……」
「第二等士兵通常是四人抬著一門抬炮,開放時置三腳架上。」
「長矛隊僅執頂端裝有鐵尖的長竹竿和全體步兵通常使用的短而重的刀。」
「來自北方各省的兵士,執有韃靼的弓箭」。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坦言,:
「李秀成部,開花大炮多尊及洋槍二萬桿,其火器精利遠優於湘軍百倍」。

在李秀成軍中訓練太平軍使用近代槍械的洋人則說過:
「叛軍(指太平軍)中四分之一的兵士佩帶步槍和來復槍,忠王的一千名衛隊完全佩來復槍」。

-
哪來的什麼神功附體,開槍比較實在~

殺死人的是「先進武器」還是「落後觀念」?
-

站在英法聯軍陣地上的法軍主帥蒙託邦將軍從望遠鏡裡發現,這些蒙古騎兵的攻擊隊形極為壯觀。

色彩絢麗的各式軍旗獵獵飄揚,數千匹戰馬狂奔著捲起漫天黃塵,急驟的馬蹄聲響徹天宇,騎手們手中的冷兵器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蒙託邦將軍冷冷地笑了,這要是在一百年前,這樣的騎兵陣形能把對手嚇死。

即使是在四十六年前的滑鐵盧之戰,這支剽悍的騎兵部隊也會讓對手膽戰心驚。

可是今天已經是1860年了,先進火器的出現使戰爭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蒙託邦將軍的眼裡,這支還在使用中世紀騎兵戰術的古老軍隊簡直就是一堆碎肉。

聯軍的來福槍和火炮可以把他們打得粉碎,只是可惜了這些優良的蒙古馬。 

蒙託邦將軍的命令下,英法聯軍的騎兵立即分成兩翼護住主陣地上的輕步兵方陣。

這些騎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法軍中的北非騎兵,有英國女王的龍騎兵,還有英軍招募的印度錫克兵,其軍服裝飾也十分龐雜。

聯軍的輕步兵分為三排,前排臥姿,中排跪姿,後排站姿,前排先開槍,中、後排按序射擊。 

戰鬥剛剛開始蒙古騎兵就遭到重創......

英法聯軍炮兵發射的第一輪炮火在蒙古騎兵的攻擊路線上豎起一道死亡的火牆。

英勇的騎兵們高舉著馬刀義無反顧地衝進火牆,但頃刻間被強大的衝擊波和密如飛蝗的彈片撕得粉碎。

英法聯軍的陣地前像開了屠宰場,到處是鮮血和人、馬的屍體。

蒙古騎兵們儘管遭受了重大傷亡,但仍前仆後繼,繼續攻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部分騎兵捨命衝過火牆繼續向聯軍的主陣地進攻,鋒銳竟絲毫不減。

這時部署在陣地前沿的聯軍步兵開火了,在聯軍密集的火力下,騎兵們紛紛從馬背上栽下來…… 

英法聯軍向清軍陣地發射了數百枚火箭,清軍戰馬未曾見過這種陣勢,大多驚駭地往回亂跑,衝亂了後面的步兵。

成功的祕訣不在有多少能力
而在讓身邊的人不能沒有你
因為
大家都愛能夠讓人成功的人
------------------------------------
擁有大量資源的人未必成功
但是成功的人必定很有資源
因為
自己沒有只要有人肯幫就行
------------------------------------
讀<曾國藩傳> 有感

我敢說 
清朝最後十年
如果還有曾國藩
必不亡國

來暢想一下,架空的歷史
------
大清帝國如果立憲成功,沒有滅亡
那麼會對世界格局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
其震撼程度會超過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

第一,沙俄1917年會爆發十月革命,屆時東北亞會天下大亂。

第二,美國為了制約日本,會通過《清美伯利恆協議》扶植大清來對抗日本

如果大清帝國熬到1920年,完全可以趁沙俄十月革命參與多國干涉,和日本瓜分南西伯利亞

洋務運動只改科技不改制度,已經被證明破產了。
所以晚清末年,制度也開始改革了。
大清末年的立憲改革,除了政治改革外,同時捆綁了軍隊現代化改革。
大清改革完成後,會冒出40萬新式現代化軍隊
(大清解體前,新軍改革只完成了一半)

大清末年的軍費,1910年為例,折合英鎊2000萬。
要知道,一艘無畏級戰列艦的造價,也只需要160萬英鎊。
同期德國、法國、奧匈帝國之流的軍費,也不過是不到5000萬英鎊的水準.....

簡單粗暴的計算一下,大清的常備軍,差不多可以維持德法軍隊50%的規模,這可是亞洲第一。

如果大清帝國熬到1920年,40萬新軍完全可以趁沙俄十月革命參與多國干涉,和日本瓜分南西伯利亞 (實際上,後來的北洋政府也確實參與了對蘇俄的軍事干涉,但是規模相當虛弱。假如大清沒有滅亡,那麼北洋水師和40萬新軍入侵西伯利亞,將會是絕對的干涉軍主力。)

此外,《清美伯利恆協議》將得到執行,北洋水師內華達級戰列艦將炮轟海參崴,20萬一戰標準的現代化大清軍隊,北上逐鹿西伯利亞的宏偉場景,將從架空變成現實。

深入探討一下:

《清美伯利恆協議》是美國為了抑制日本,對大清的軍事援助計劃。

援助計劃的總金額為2500萬兩白銀,幾乎可以購買3艘1906年下水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或者2艘1912年下水的內華達級戰列艦,以當時的標準來看,是非常慷慨的一筆資助了。

1908年,T.羅斯福考慮抑制日本勢力,維護美國在遠東利益的需要,向大清國提出合作計劃。
包括:美國為清建立艦隊及其一切設施。
大清所需的艦艇由美國建造,其費用暫由美國政府墊付,再根據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逐步償還;由美國設計軍港的設施裝置,暫由美國政府出資建設;美國政府不收任何報酬為清國培養海軍將校,可派美國海軍軍官駐紮清的各艦艇,也可接受清海軍學員赴美留學。

1911年3月,塔虎託總統接見訪美的原外務部尚書樑敦彥,強調中國若要自強就必須加強海軍力量,在這一方面美國可替清國建造艦船,培訓軍官。
根據這一提議,清政府內部達成借款協議,決定造船金費以2500萬兩為限。
借款方式為無抵押貸款,按年償還。

在大清國內建設炮廠、船廠,生產火炮型號由清國來規定。

1911年9月,貝里咸鋼鐵公司總經理訪問清國。
10月21日,清政府與貝里咸鋼鐵公司簽定協議。

1912年,日本資助高野長雄(孫文的日本名)推翻大清,大清皇帝無奈退位。
隨後中國南北分裂,北洋集團和南方革命集團內戰

1919年,由於中國分裂,美國的軍事援助並不能有效牽制日本,只會資助軍閥打內戰,美國無奈放棄協議,從此中國進入長達三十年的戰火烈焰中。

《高中生模仿納粹事件的處理方案:就事論事》
-------------------------
日前台灣發生高中生在歷史老師帶領下
於校慶活動中模仿納粹的爭議事件
這個事件立刻引發了輿論指責
首先是本國媒體報導批評
再來是德國與以色列理所當然的提出抗議
最後是本國政府定調要懲處相關失職人員
然後整個社會照慣例分成兩派
一邊罵當事人不懂事缺乏歷史觀世界觀
另一邊則罵本國政府打自己孩子討好別國
可想而知這樣下去最後整件事情就會變成混水
再過幾天輿論轉移之後
就只剩下當事人單獨面對冷硬的行政處分
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我野人獻曝一個百年前的智慧以供參考
----------------------------------
一百四十年前左右
中國的清朝政府面對一個類似而且更棘手的問題
------「天津教案」
事情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中國民眾因為誤會教堂販賣嬰兒
所以進攻教堂打死神職人員
法國領事在跟清朝官員交涉時
又打死了官員的兒子
最後中國民眾打死了法國領事豐大業
順便攻擊了所有外國人的住宅跟教堂
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
---------------------------------
這件事情跟現在的狀況類似之處在於
無論如何處理都會被罵
如果袒護本國人
那麼外國人忍不下這口氣
馬上就是戰爭威脅
如果嚴懲本國人
那麼本國人受不了
會引發民眾暴動
但是當時各國軍艦都開到天津港口外威脅開戰了
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李鴻章問他的老師曾國藩
曾國藩先反問李鴻章
李鴻章表示:「我跟洋人扯皮拖延硬凹,把外國人的怒氣混過去,這樣也不會得罪本國輿論」
曾國藩表示:「不恰當,應該就事論事,不然事情只會節外生枝」
-----------------------------
最後這個保證被罵臭的工作落到了曾國藩頭上
他怎麼就事論事處理的呢
首先把本國殺人者抓起來
依據本國法律的殺人罪辦理
再來把中國人造成的損失分成財產損失跟人命傷亡
財產損失一律照價賠償
人命損失則個案處理
分別跟各國苦主談賠償
最後各國退兵
本國人也沒有太大的抗議
這個例子應該有些參考意義吧
-----------------------------
曾國藩的策略就是「就事論事」
回到今天的狀況
對外該怎麼辦?
今天的情況比起百年前簡單多了
既無生命傷亡也無財產損失
傷害的僅僅是情感
那麼就發表聲明道歉
撫平情感傷害即可
畢竟本國人也沒人認為希特勒值得模仿
所以我們的孩子犯了錯
我們道歉一下也就沒事了
難道以色列跟德國還會得寸進尺不成?
至於自家人的處置怎麼辦呢?
依法辦理啊,這樣大家最沒話說
畢竟法律就是社會共識
本國法律有處罰這種行為的規定嗎?
我查了網路是沒看到
那就不要做些不可回復的處分
不要指責個人譴責個人
因為一個人承擔巨大的指責時
壓力太大是會做出不可挽回的傻事的
懲處一下學校
補助款少給一點
算是意思一下
明年再多給點
誰又會有意見呢?
處罰一個整體的機構
傷害不會累積在個人身上
又達到了表態的效果
這樣就好了啦

人性的故事03:
「為什麼老闆不喜歡我?」
-
晚清名臣曾國藩頗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後緩行三千步的習慣,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後,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人,曾國藩卻說不必了。
李鴻章很驚訝,曾國藩:

「在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一個低頭不敢仰視,是一個忠厚的人,可以給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個喜歡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定陽奉陰違,不能任用;
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後來三人的發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台灣人熟悉的劉銘傳。
緩行三千步,不過一小時的光景。
就這一小時的光景,決定了三個人的命運。

為什麼會『盛極而衰』02
-
有時候你越厲害,可能死的越快。
-
為什麼會這樣?
讓我們回到生物學領域,來看一個具體的案例:

頂級掠食者,霸王龍、獅子、老虎,這種沒有天敵的生物,高據在食物鏈頂端,看起來很威風….
但是,他們的食譜非常單一,只能吃肉,這其實是一個致命的陷阱…
為什麼呢?
因為這讓他們的食物鏈,變成非常低效,也就是能量轉化的效率很低…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每經過一個環節,能量損失會非常大,所以每個地方只能養活很少的頂級掠食者….
比如說:
一頭成年獅子,每天可以吃掉30到40公斤的鮮肉。
那麼,平均20頭獅子的大型獅群,每天就要消耗600到800公斤鮮肉。
這是一個驚人的需要量,相當於兩三頭斑馬。
換算一下就知道,一年就得吃掉上千頭斑馬….
那麼,這個獅群取食的範圍,就必須達到幾百平方公里。
相當於一個台北市面積的地方,只能養活一群獅子…
這個成本太高了,所以獅子的種群是沒有辦法擴大規模的。
所以,獅子看起來非常強大,但是他們的生存能力很脆弱…
危機一來,絕種的機會比什麼都吃的老鼠高的多,一點也不強大。

在人類社會當中,也有這種現象。
舉一個我最熟悉的補習班生態來當栗子:

『只能教特定科目的老師,必須東奔西跑的上課』
『能夠輔導學生所有科目的補習班老闆,只要安心待在一個地方發展就可以了』

更進一步說: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很能賺錢的特殊技能持有者,一旦失業就很難翻身…
比如說戲路固定的特型演員、只能教某種科目的名師、專精某種技術的工程師等等…
這些人都是人才,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技能,收入也都非常高…
但是,如果他們賴以維生的那個舞台消失了,他們能再創高峰的機會非常低…
更可怕的是,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這種脆弱性…
但是,放棄現有舞臺的機會成本太高了,捨不得…
只能在音樂沒有停止之前,盡可能的多跳每一支舞蹈…..
相反的,誰的生存能力比較強呢?
是那些食譜比較廣泛,雜食性動物,他們才是打不死的蟑螂….
比如我們人類的祖先,那群靈長目的猿猴,就是一群吃得極雜的動物。
從樹葉、果實、種子到昆蟲、青蛙、幼鳥等小型動物,什麼都吃。
所以,猿猴打不過獅子老虎,但是後代子孫卻活得很好,沒有絕種的問題。
-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開始兼差…
下班之後再去當個Uber、youtuber之類的…
而是建議大家,要替自己建立起一套『價值協作網路』。
這種協作網路,可以讓我們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強…
怎麼做呢?
我舉一個名人的栗子來說明:

清末大臣曾國藩,是出名的人精,做人做事非常有一套,不管在當時還是後世,都被廣為推崇。
他有一次寫家書給他在老家的弟弟,交代說:

『我們家在當地是大戶人家,不缺錢』
『但是,你們也要經常去找人家借一點錢。』

為什麼呢?
借錢不是傷感情嗎?
如果你這樣想,代表你不懂人情世故…
首先,借錢這種事情,其實就是人之常情,人家不會覺得你是有心算計。
然後,這可以讓別人覺得,曾家雖然顯赫,但也是有求於人的。
一旦你讓人家覺得抓住了你的弱點,你被對方討厭的機會就下降很多了。
更重要的是,有錢的時候,才更應該借錢。
因為這種時候,肯定不會賴帳,就能不斷的積累信用,讓大家知道,把錢借給曾家人是安全的。
最後,你不斷的跟不同的親友借點小錢,就知道誰家是真正的朋友了。
萬一真的到了緊要關頭,你就知道誰可靠了。

這就叫做:

『替自己建立起一套價值協作網路』。

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人,最能保障生存的能力,就是與人合作的能力。
那麼,企業層面呢?
作為一個企業,該怎麼替自己建立價值協作網絡?
我們再看一個問題,就能明白了:

---『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BUG那麼多,為什麼沒人能取代?』

答案是:

『你要打敗的不只有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
『你還得說服程式研發者和用戶』

問題是,後者是一個邏輯悖論。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

就算你開發了一個新的作業系統,比微軟的windows要好用10倍。
請問你要賣給誰?
你向客戶推銷時,客戶一定會說:

『作業系統很不錯,但是應用軟體在哪兒呢?』
『影像編輯軟體、資料庫管理工具、辦公文書軟體,這些都在哪裡呢?』

你肯定沒有,所以你只好說:

『哦,這些還沒有。』
『但是你先用,等用的人多了,程式研發者就會來開發了。』

你覺得客戶會理你嗎?

如果,你跑去找程式研發者,請他們在你的作業系統上開發應用軟體,他們則會說:

『你的作業系統,有多少客戶呢?』

如果你說:

『哦,我們還沒有客戶。』
『但是,你先安心開發,等應用軟體多了,使用者就自然會來了。』

你覺得程式研發者會理你嗎?

所以說這是一個邏輯悖論:
沒有使用者,就沒有應用軟體
沒有應用軟體,就沒有使用者
這是一個閉環,這就是微軟霸權的真相。
一個企業的壟斷優勢,不是建立在它內部資源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整個外部網路資源的基礎上。
如果你想長盛不衰,你就得讓自己有這樣一個互相綁定的閉環。

 什麼是高附加價值與國家競爭力?
-
話說大英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偉大導師。

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過後,英國形成了採煤業、製鐵業、機器業、紡織業四大產業。

尤其是紡織業,這是十九世紀真正的火車頭產業。

燒煤製鐵造機器,目的都是為了高效率的紡出更多的紗,裁出更多的衣服,大量出口海外市場。

這些源源不斷流入的外匯,最終奠定了英國人的發達國家地位。

然而幸福沒過多久,法國就崛起了。

法國人口和英國相當,民族天生高貴浪漫,法國時裝內建浪漫氣息,還有香水、皮具、名酒、化妝品,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將英國傳統紡織品打的潰不成軍。

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支柱產業都沒了,英國就此掛了吧?

當然沒有,因為海外市場那麼大,賣不了歐洲,還可以賣印度、美洲。

即使紡織品不行了,還有不斷冒出來的新產品,比如火車、自行車、煤氣燈、火柴,這些東西當時的法國人做不出來....
將這些新產品,統統賣到法國新市場去,賺的鈔票反而更多了。

又過沒多久,德國崛起了。

德國人口規模比英國本土大得多,民族理性嚴謹,一絲不苟,發展重工業簡直就是如魚得水。

英國的Rolls-Royce Ltd、Bentley車、機床、火車、採礦裝置,德國人看見一個消滅一個,一舉將英國的機械工業粉碎之。

想當初,瓦特蒸汽機開創了英國人發財致富的金光大道,這機械工業可是英國人的命根子啊。

英國在十九世紀末,要衰退了嗎?

然而也沒有,英國的食品、日用品、藥品在德國市場長驅直入,實力同樣變得更強大了。

英國的金融業和資源業仍然主宰著全世界,德國的製造業者需要向英國進口能源、礦產品,融資需要找英國人,各擅勝場,彼此得利。

接著,輪到美國崛起了。
新大陸的人口比英法德加起來都多,各行各業對老歐洲形成了全面碾壓的態勢。

美國華爾街金融業超過了英國Square Mile
美國資源業三大石油公司掌控全球
Procter & Gamble   V.S  Unilever
Marlboro   V.S  State Express 555
Pfizer, Inc   V.S  GlaxoSmithKline
General Electric   V.S  Rolls-Royce Ltd
美國大陸幾乎在每一個領域都將英倫小島打的喘不過氣來。

這次,英國人是要被徹底打回發展中國家了吧?

並沒有,即使鋼鐵、煤炭這些基礎工業都放棄了,英國今日的人均GDP仍然在4萬美元以上~

英國社會福利健全,國家穩定富強,比世界上90%的國家都發達的多。

這是怎麼辦到的?

第一,英國是一個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的國家,民智已開,創新能力強。

一個產業被粉碎了,千千萬萬個創業公司就成立了。

第二,制度上堅持自由市場,失去競爭力的行業及時放棄,將人力資源儘早轉向新興產業,做一個新時代的弄潮兒。

你們都玩製造業吧,我專注高階服務業為你們提供設計、廣告、審計和法律諮詢,賺的錢一點都不少。

第三,堅守品牌門檻,總有一些傳統行業是後來者無法企及的,比如Lipton的紅茶,Lagavulin的威士忌,Cambridge英語教材,那些帶有英倫文化魅力的商品,永遠沒有人能夠賣的過英國人。

第四,在歐洲尋找同盟軍,強強聯合。

比如Level Brothers與荷蘭聯合形成Unilever,能源業與荷蘭聯合形成Royal Dutch Shell Plc,飛機業與法德聯合打造Airbus S.A.S。

第五,充分融入世界,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尋找立足點。

美國人實力再強,也不可能通吃全球,英國人即使只做老二,照樣吃香喝辣。

你紐約是全球金融中心,那我倫敦就做歐洲金融中心,你美國人IT技術再先進,我的ARM也能分到一杯羹,你發明了橡膠技術,我也能用來做個Durex,甚至還有酒店、廣告等一系列先進產業能夠傲然反攻到美國大陸去。

隨著科技革命的進化,全球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每一個發達國家都採取垂直化的發展戰略,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產業。

那種大而全的獨立工業體系思想,基本都被放棄了。

瑞士有金融和製藥,北歐有科技和時尚,荷蘭有化工,澳洲加拿大有資源,紐西蘭有牛奶,義大利有跑車、傢俱、時裝。

即使是看起來搖搖欲墜的西班牙和希臘,人家也有強大的服務業,比如旅遊、航運、金融、電信業。

只要北歐人還要去地中海晒太陽,只要拉美人還與宗主國有著天然的金融聯絡,只要中東的石油還需要運往歐洲,他們就不會衰落。

所謂的經濟危機,也不過是暫時的泡沫釋放而已。

既然能夠成為發達國家,必然都是身懷絕技,一個個都是踏著前人的屍骨才進化到今日的地位的。

看過英國的兩百年被粉碎史,我們再看看其他的:

德國的汽車業曾經被日本挑戰過,從此放棄了低端市場,一心一意打造豪華品牌,今天的BMW/Mercedes-Benz/Audi,打遍天下再無敵手。

瑞士的手錶業曾經被日本粉碎的遍體鱗傷,然而勞力士情懷附體之後,日本人再也傷不了分毫,一隻錶的利潤等於別人的百倍以上,瀟灑依舊。

美國的半導體行業也被日本挑戰過,然後英特爾轉戰CPU之後,攀上了另一個高峰;美國的汽車業算是被日本粉碎了,然而美國的航天軍工業、影視娛樂、IT網際網路卻全面佔領了日本市場。

當日本的電子產品佔領了歐洲,歐洲的日用品、奢侈品、文化商品同樣成為了日本人熱衷爆買的物件,讓他們大賺特賺,繼續過著發達國家的生活。

數百年來,發達國家就是這樣一直被挑戰,一直在進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